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蘇聯有巴庫,

中國有玉門。

凡有石油處,

就有玉門人。

——李季


玉門,一個古老的地方。“酒泉延壽縣(玉門)南山,名火泉,火出如炬。”西晉張華的《博物志》記載了玉門石油。

玉門,一個神奇的地方。“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當代詩人李季道出了玉門的獨特地位。

追溯我國石油工業的血脈之源,應上溯到1878年在臺灣興辦的苗栗油礦和1905年在陝北興辦的延長油礦。然而,開發於1939年的玉門油田才算真正揭開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第一頁。


康世恩: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老母雞”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1939年3月,玉門油田從延長油礦調來兩部德國和美國製造的木製鑽機,鑽井井深可達200米。

1937年,抗戰爆發,“洋油”斷絕,“一滴汽油一滴血”。 在民族危亡之際,在窮塞絕域之地,嚴爽、孫健初、靳錫庚等老一輩知識分子懷抱科學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牽著駱駝,搭起帳篷,披星戴月,開始了在玉門油田早期的地質調查和石油勘測。1939年8月11日,位於玉門老君廟旁的一號井獲工業油流,玉門油田由此誕生。

至1945年,玉門油田累計生產原油25萬多噸,所產油品陸續運往抗日前線支援抗戰,對緩解大後方的油荒、維持戰時後方交通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9年,一個完好的油田被移交到新中國人民手中。經過十年建設,玉門油田成為一個擁有4000餘人和地質勘探、鑽井、採油、煉油、機修、水電、土建、運輸等石油專業隊伍的綜合性石油企業,成為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產量最高、員工最多、工藝技術領先的現代石油礦場。玉門油田探明可採儲量1700多萬噸,年產原油7萬多噸,共生產原油50多萬噸,佔全國同期產量的90%以上。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被譽為全國煉油行業“五朵金花”之一的尿素脫蠟裝置於1963年建成,縮短了中國與世界煉油先進水平的差距。

新中國百廢待興,石油工業體系亟待建立。玉門油田肩負使命,被列入“一五”計劃。1957年10月8日,新華社從蘭州發出電訊:中國第一個天然石油工業基地在玉門建成。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大慶會戰初期的“五面紅旗”四面來自玉門油田。上圖為20世紀60年代“五面紅旗”資料圖,他們分別是王進喜、馬德仁、段興枝、薛國邦和朱洪昌,只有段興枝不是出身玉門油田。

幾十年來,玉門油田發揮基地作用,先後抽調10萬多名員工和4000多臺(套)設備,參加了四川、大慶、長慶、柴達木等全國10多個油田的勘探開發會戰,以及上海、蘭州、南充、荊門、長嶺、延長等10餘個煉化企業的建設,僅千人以上的人員大調出就有近20次。10萬玉門兒女的腳步走遍了白山黑水、黃河兩岸、燕趙大地、煙雨江南、巴山蜀水、雪域高原,為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立下不朽功勳。正如康世恩所說,玉門是中國石油工業的“老母雞”。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玉門油田油田青西作業區鑽井現場 趙勤攝影

2013年,西部鑽探公司首次在玉門鴨兒峽油田嘗試工廠化鑽井。上圖為工廠化鑽井平臺。

征程漫漫,上下求索。走過70多年開發歷史的玉門油田,確立了“產量重上100萬噸、建設百年油田”的“雙百”戰略。“雙百”目標是玉門石油人的不老夢想。新一代玉門石油人誓讓“石油搖籃”這面旗幟在祁連山下高高飄揚。


【玉門臉譜】

玉門油田的開拓者——孫健初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孫健初(1897年—1952年),出生於河南省濮陽縣,1926年畢業於山西大學採礦系,1934年至1938年先後三次勘察玉門石油。1938年10月,他懷著開發石油、支援抗戰的堅定信念,牽著駱駝來到冰天雪地的玉門老君廟旁,帳篷中住宿,老羊皮禦寒,進行地質勘察。1939年8月,他確定的老君廟第一口油井獲工業油流,從此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建設的序幕,也翻開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第一頁。曾著有《甘肅玉門油田地質報告》《祁連山一帶地質變遷史略》等,是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是玉門油田開發建設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祁連山下的“冬青樹”——郭孟和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郭孟和(1907年—1983年),山東即墨人,1938年進烏蘇油礦工作,1945年到玉門油礦工作。1949年,他積極參加護礦鬥爭,迎接玉門油礦解放。1950年2月8日,郭孟和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玉門油礦解放後的第一批中共黨員。


1951年1月,為提高鑽機利用率,郭孟和率鑽井隊打破慣例,冒嚴寒,戰冰雪,在海拔2500米的玉門青草灣地區鑽井獲得成功,開創了我國石油史上冬季鑽井的先河,被譽為祁連山下的“冬青樹”。


鑽井闖將——王進喜

玉門油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

王進喜(1923年—1970年),甘肅省玉門市赤金鄉和平村人。15 歲到玉門油礦揚子公司當小工,後到運輸課馱運隊趕馬車。1950 年轉到鑿井部當鑽井工人,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鑽井工人。


1956 年11 月23日,王進喜率領貝烏五隊用12臺拖拉機將鑽機整體搬至新井位,創下當天搬家、當天安裝、當天開鑽的“三當天”紀錄,開創了中國石油鑽井史上鑽機整體搬家的先河。


1958年10月19日,貝烏五隊鑽井進尺達5009.98米,創造了全國鑽井月進尺的新紀錄。貝烏五隊獲得“鋼鐵鑽井隊”榮譽稱號,隊長王進喜被譽為“鑽井闖將”。

1960 年3 月,王進喜率1205 鑽井隊赴東北參加松遼石油會戰。


【走進玉門】

玉門地名:廟也為名 井也為名


玉門礦區原來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沒有什麼名稱。後來,一些農民到這裡淘金,為求得神明庇佑,修了一座老君廟,就有了老君廟這個名字。


1939年,孫健初在老君廟旁設計的油田第一井出油,油田便以老君廟命名。因為有了油,“甘肅老君廟”便聞名全國。外地人給這裡寫信,在收信人地址一欄只要寫上“甘肅老君廟”幾個字,這裡的人就能收到。

玉門還有一個地名叫八井,是指老君廟油礦辦公樓附近的一片地方。1941年,八井噴油後奠定了玉門油田規模開發的基礎,為紀念這口井就把這口井附近的地方稱為八井。後來,在八井周圍蓋起了辦公樓、住宅樓和商店,這片區域就一直沿襲統稱為八井。玉門市區有了公交車後,在這個地方設立的站點就叫八井,是玉門公交(當時叫交通車)最南端的終點站。

玉門人名:“玉”字當先

以孫健初為代表的愛國知識分子,是玉門油田的拓荒者;以郭孟和、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是玉門油田的第一代建設者。他們為玉門油田“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並把他們對玉門油田深厚的感情寄託到孩子身上,體現在孩子的名字當中。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玉門人,是玉門油田的第二代建設者,他們的名字中大多帶著一個“玉”。男性叫“玉生”“玉明”“玉軍”“玉國”“玉柱”“玉剛”“玉兵”等,女性叫“玉紅”“玉花”“玉芳”“玉霞”“玉珍”“玉萍”“玉榮”“玉蘭”等,因此,玉門油田的“油二代”重名重姓的特別多。翻開花名冊,“李玉生”能找出幾十個。這些“玉”字輩們,帶著父輩的囑託與夢想,帶著玉門的基因與血脈,紮根祁連山下,奮戰石油河旁,續寫著玉門油田的新輝煌。

玉門口音:“拿”不離口

嚴格說來,玉門是一個移民城市。上世紀30年代,孫健初們牽著駱駝到來的時候,這裡還是一片荒無人煙的戈壁。他們當中有些是國外歸來的留學生,有些是國內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有些是石油勘探領域的專家和領導,操著天南海北的口音。到王進喜時代,玉門油礦從玉門當地和河西各縣市招收了一批石油工人,都是甘肅口音。上世紀50年代,4000多名解放軍指戰員轉業到玉門,大多是陝西口音。後來,不斷有全國各地的大中專學生、轉業軍人、隴東等革命老區的招工人員和技工學校學生等投身玉門油田建設。玉門成了一個五湖四海人才匯聚之地,各種口音相互影響就形成了一種被稱為“玉門普通話”的玉門口音。


“玉門普通話”既不同於玉門當地口音,又不同於標準普通話,而是地地道道的玉門石油人特有的鄉音。其中,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喜歡說“拿”“拿們”,意思是指“他”“他們”或者是一個單位或團體的代稱,比如“拿說拿不去了”“拿們早就來了”等。“拿”字按字義究竟怎麼寫字典裡查不到,只能以“拿”字來代替讀音。出差在外,如果聽到有人說“拿”字,不用問,會心一笑,那準是玉門石油人。


玉門味道:沙棗面燒殼子

玉門人來自五湖四海,飲食習慣也保持著各自的特色。西北人喜好酸辣,四川人偏愛麻辣,南方人好吃甜食,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種叫沙棗面燒殼子的麵食走進了玉門人的生活。


玉門當地和周邊盛產沙棗,等沙棗成熟後,將紅紅的沙棗晾乾去核搓成粉末,然後加糖和酒調製成餡,包入用清油、雞蛋等兌好的發麵中,加以烤制,就成了沙棗面燒殼子。沙棗面燒殼子大小如桃,看上去色黃鮮亮,吃起來油酥清香,咬上一口中間的沙棗餡,更是酸甜可口。如今,調到外地工作的玉門人走到哪裡都忘不了這個味道,總要捎口信給他們的親朋,要求帶一份正宗的玉門沙棗面燒殼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