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中的名言頗多,其中就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這句話,如今有不少人理解為“治學越多,離道越遠”,也就是把它作因為關係看待。
這八個字,出在今本《老子》第四十八章,其文雲: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就文脈來看,老子並不以“為道日損”為壞事,而是認為這正是趨向道的途徑。與上文的理解,真是大相徑庭。老子之意,是為道的途徑和為學是不同的,為學是要日有增益的,而為道是要日有減損的,一直減損到無為,這時就無不為了。為道日損是哲學上的命題,根本不是說道受到損害。
學指的是學術,指的是知識,也即思維和道理,是用頭腦推理計算而得出的。
之所以有“學”,是頭腦為了適應人間生活,為了嘗試解釋一切而產生的一門邏輯。
學是後天的,和先天相沖突,通過“學”你可以變成一個聰明人,但是無法靠近大道。
道,是不能用語言描繪的,歷來對於道的描繪,都只是一種啟發,啟迪,老子《道德經》有云: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既然無法用語言來描繪,一切執著於說理的境界自然就無法證道。所謂證道不是悟透了什麼理論,也不是談玄說妙,而是得到了道體,受到了道用。
為道日損的意思是說道本來就是和後天利益相沖的,後天的小我思想中貫徹了人間的一切,而這一切都會牴觸道,所以越學越多,道越進不來。
而道本身並不用學,就好像一面落滿灰塵的鏡子,只要擦淨灰塵,鏡子自然發光,擦掉一點灰塵,你以為自己得到了一點光亮,這都是小我的看法。
所以修道學的不是上進,刻苦,努力,有得心,而是舍。捨去人間的利益方式,自有大道前來保護,捨去對人間的執著貪戀,自然能夠受到大道的庇佑。
我們知道,學習再多東西,往往在運用剎那,只為了正確判斷那最終的一個簡單結果。事物是多因一果的,我們不斷的學習,是要了解“多因”的過程,而結果往往卻是“大道至簡”的,簡單到任何世間複雜事情的結果都可以只用一句話來概括。這就需要我們合理篩選自己通過學習所得的滿荷負載,對信息不斷做減法與濃縮了。
除此之外,人類學習得越多,如同深入重重高山,也越是有各種障礙隨時遮蔽了眼前的視線,佛家稱這叫“所知障”,又云“若無所知,即無所知障”,這裡的“無知”,和道家的“為道日損”差不多。當我們學習知識到了一定的量,就需要“去其形,存其意”了,否則容易陷入讀死書或者對所知的執著,容易形成固執而不開化的單一錯誤判斷。因此需要“損”。
其實,人生就是不斷學習並且豐滿自己靈魂羽翼的一個過程,我們的一切學習表面看似為了暫時的運用,實際最終是為道服務的,為人生的終極服務的。就好比人們說科學的終極是宗教。只有當我們到了某個點,我們回頭看,才明白一切學習的意義,最終關鍵對於心靈是否有裨益。
所謂“為學而損”,這個“損”還是條件的,當你從來沒有學習過,從來沒有明白過的東西時候是不需要損的,就好比你從來沒來到人世間歷練過,你就談不上放下人世間的一切東西。你要損的是你在世界有所知後一切多餘的負荷、你的傲慢、還有偏見。你一切主觀的判斷,都是容易帶有錯誤的,一切真相往往不是你眼前所見的樣子,所以你要破除你的眼障與心魔,隨時把心胸放開闊,坦然來面對世界本來的樣子,學習從內心深處認識自己所判斷的種種答案太過於複雜從而脫離了結果的本質單一,這些一切帶有主觀判斷的眼前,都要學會放下。
放下的最高境界,則是“泰山崩於眼前而面不改色”,但這並不是不要命的表現,而是一種認知到跟隨自己一切的主觀隨時可能判斷錯誤,從而無所知,無所行動,無為的最高境界。故道德經又說:“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閱讀更多 香哥哥自媒體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