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中國與東盟“手拉手”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當前,中國與東盟“手拉手”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記者 梁曉輝)一次特別的國際會議在老撾萬象舉行。在新冠肺炎引發的疫情成為世界關切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國家20日召開特別外長會議,11國外長用一張“手拉手”“肩並肩”的照片,向世界展示中國東盟攜手應對疫情的姿態。

這次“中國—東盟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由中國與東盟共同召開,是為數不多的在特殊背景下,就特殊的議題召開的一次專題國際會議。上次類似的會議,可以追溯到2003年為應對非典而舉行的中國—東盟領導人特別會議。

北京學者用“非常及時必要”來形容此次會議的召開。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陳鳳英認為,中國外交一直強調“周邊是關鍵”,在疫情首先可能向周邊擴散的背景下,中國及時向周邊國家通報防控情況,並協助周邊國家做好防控是非常必要的。

在會上,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介紹了中國抗擊疫情的措施和成效。隨後,他提出四點倡議——加強對接,聯防聯控;著眼長遠,確立長效合作機制;理性應對,戰勝恐慌;化危為機,培育新合作增長點。

“要建立中國—東盟公共衛生應急聯絡機制,提高突發衛生事件應急響應速度。設立中國—東盟防疫物資儲備中心。”王毅提出。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許利平認為,縱觀東盟10國,雖然如新加坡等的衛生能力可能較強,但多數域內國家的公共衛生能力普遍偏弱,一旦大暴發疫情控制不到位,後果將不堪設想。

他認為,這也是中方強調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的意義所在,這有助於緩解東盟一些國家“因為自己能力有限而產生的擔憂”。

除了疫情防控關切外,中方在會上還明確回應了另外一個關切,即“中國經濟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影響”。王毅用“暫時和有限的”來作出回答。

他說,中國經濟韌性強勁、活力充沛,不會因疫情而發生逆轉,長期向好的趨勢也不會改變,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更不會輕易撼動。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不斷化挑戰為機遇,變逆境為順境。”

觀察認為,這其中的“機遇”就包括數字經濟、移動支付、物聯物流、大數據業態的未來發展。

“在疫情將中國人暫時封閉在家的時候,我們似乎從未如此真切地慶幸這些產業的強大”,陳鳳英說,新業態使我們的日常生活得以正常延續,未來在中國將會繼續成為機遇,同時也將給東盟一些國家的產業發展提供方向參考。

目前,中國的數字經濟發展在亞洲處於較為領先的位置。王毅在外長會上所提倡議就包括,推動經濟加快向網絡化、數字化轉型,加強電子商務、移動支付等領域合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反應、決策和處理能力。

“今年是中國—東盟數字經濟合作年”,許利平提示說,雙方料將以“危機驅動”,以應對疫情為突破口,加強數字合作。

同時,觀察也將此次外長會視為中國主動溝通世界、即時作出回應的重要一環。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形成包括國家領導人間的通話、會見,中國外交部向外國駐華使節通報情況、中國外交官主動發聲、各管道即時發佈數據的對外信息發聲機制。主動與東盟國家召開外長會,成為這一積極做法的延續。

對此,東盟各國外長普遍表示,高度讚賞中方為抗擊疫情采取的堅定舉措,以及展現的公開透明和高度負責任態度。

“在國際社會少部分人企圖用‘陰謀論’‘病夫論’對中國抗疫進行詆譭時,這次外長會成為一次身體力行凝聚共識、樹立信心的舉動。”許利平說,這就像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疫情之初即訪華一樣,“傳遞出的信號是行勝於言的”。

除了“手拉手”的照片外,當日的外長會還發表了《中國—東盟關於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會聯合聲明》。

“我們就中國—東盟攜手應對疫情達成了重要共識,一致認為要同舟共濟、相互支持、堅定信心、共克時艱。”王毅在會議結束後的共見記者環節說。(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