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小區建設模式探索

第一部分:背景

人口城市化進程推進,商品房快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張。短短20年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之而來的是房屋的老化、設施設備的老化。很多人在購買房產時缺乏房屋需要週期性養護的概念,電梯、給排水、線路、設施設備、二次供水、外牆立面等等,一定週期需要更換。隨著養護週期到來,物業與業主之間的問題凸顯,房屋維修基金使用需要成立業主委員會問題凸顯,業主委員會成立後運行的監督與指導問題凸顯,小區需要更換設施設備公攤費用業主之間問題凸顯等。各種問題都在考驗我們的基層單位管理與治理水平。隨著需求的變化,社會管理與治理也不同程度的出現新情況、新現象、新特徵。社會問題、社會矛盾也出現不同以往的嚴峻形勢。

業主與業主的陌生人社區現象;業主與物業被服務與服務違反契約精神的矛盾衝突;業主委員會的成立難,以及成立後的運營、監督、指導難;基層前沿觸角網格員獲取信息難等等,多人群、多層級、多環節、多線路、多問題交織在一起,造成基層工作信息不暢,群眾性突發事件頻出。

依託移動互聯網,打通基層工作中的各種梗阻,便捷服務群眾生活,成為一致共識的探索方向。

疫情後小區建設模式探索

解決問題

第二部分:發現問題及解決辦法

歷時三年線上調研、線下全國走訪。依託移動互聯網“業委會”,以社會最小單元家庭,社會最近交往距離鄰居,通過打破陌生人鄰里關係,促進鄰里和睦,小區和諧。從居民角度入手,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方便群眾生活的角度,解決群眾實際問題的方法。一攬子化解小區多方矛盾,促進鄰里和睦,實現美好生活。創新居民參與、信息流轉、基層在線、黨建到戶、黨員在身邊、人人爭當志願者的全新黨建宣傳、社會綜合治理與輿情監控模式。

一、 細分小區人群

狹義的小區群體,是小區內居住群體。廣義的小區群體

是小區內經常性活動群體。可細分為:業主(產權所有人)、業主家人、外來租住戶;服務方(物業公司)、物業負責人、物業服務人員;網格員、居委會(半官方民間性組織),街道辦事處、區政府相關管理服務人員。

二、 建立業主組織

業主委員會是維護業主權力的群眾性組織。小區業主組

織業主委員會的缺位,小區無組織、無規約、無紀律、無監管,是小區各種問題易發的主要原因。充分發揮黨員的帶頭作用,以身作則維護群眾的利益,倡導優秀的作風,推進和睦鄰里關係建設,和諧小區建設。讓群眾能夠感受到,以人民為中心,黨服務群眾具體落實。通過移動互聯網破解業主委員會籌備難、業主大會召開難、參與難、投票選舉難,通過線上實現業主隨時隨地參與,流程清晰、線上可查,基層單位隨時監管、隨時抽查,方便業主委員群眾性組織建立。

三、規範業主委員會運行

業主委員會成立後,由於其成員來自各行各業,缺乏相關法律知識,相關小區管理經驗,民事調解經驗。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諸多問題。儘管有關法律及章程對業主、業主大會及委員會的權利義務、職責有明文規定,但較為籠統和簡單。小區雖然也有業主公約,但是重權利、輕義務,在行使權利方面隨意性較大,越位現象普遍存在,出現問題責任難以追究。一些業主委員會內部權力膨脹,不能代表業主利益,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也得不到體現,業主對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的信任度下降,使得業主委員會的作用難以真正發揮。遇到難事、煩事,一些委員缺少處置的辦法,由於能力所限,不規範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動輒將辭職掛於嘴邊,缺乏責任心,導致業主大會及委員會名存實亡,無法有效運作。

業主委員會運營經費來源,也是長期困擾業主委員會的正常運行主要原因。由於無長效性資金來源,普遍存在業主委員會成員無薪酬、個人墊資運行現象,也是導致業主委員會消失的一方面原因。部分地方物業管理條例規定,業主委員會可從物業費中提取1%作為日常性經費。從物業索取不到,或索取含有附帶性條件等等,是另一制約業主委員會正常運行的因素。業主委員會從物業公司提取費用,不論正常提取或被附帶條件提取,會不同程度出現業主信任度降低。

部分業主委員會通過法律途徑,收回公共部分收益,停車費收益、小區公共場所經營性收益、小區廣告收益等,部分用於業主委員會日常性開支,部分用於小區全體業主活動或其他開支。由於用款不公開、不透明,業主無法及時獲知款項使用情況。根據調研會出現兩種形式:一業主委員會濫用、亂用權力,霸佔業主委員會侵犯業主權力胡亂作為。二業主委員會成員被誤解、猜忌,甚至被別有用意人士故意栽贓,業主委員會成員退出,導致業主委員會消失。

移動互聯網“業委會”,實現業主隨時隨地參與小區議事決議(事事召開業主大會),業主委員會隨時隨地辦公(有能力的人不影響自身工作)。業主委員會過去代為執行權力,轉變為業主議事決議,業主委員會代業主執行權力,議事決議可查、執行情況可查。財務公示,進賬與出賬明細,每筆經費的使用、每張票據線上可查。用章公示,內部用章、外部用章,對業主共同權力的業主委員會專有公章使用規範管理,業主隨時可瞭解用章情況。一切在陽光下公開透明。同時為小區新增長效資金來源,業委會平臺將線上收益反饋給小區,分別建立美好家園建設基金、物業激勵基金、小區共建基金,(此處基金非金融性監管基金僅作資金名稱使用)為小區建立起長效性的資金來源。在業主不產生它項性支出的情況下,線上反饋給小區的收益,業主委員會成員酬金制,實現責任與義務的對等;物業人員獎勵制,充分調動物業服務人員積極性;小區養護經費長效來源,確保小區設施設備完好運轉,小區外立面、環境養護如新。

疫情後小區建設模式探索

業主物業和諧共處共建小區

四、化解業主物業矛盾

業主與物業矛盾主要表現在:提供應有的服務,收取相應的費用。違反合同約定,侵犯任何一方權力,必然產生糾紛繼而引發矛盾。

4.1公共部分收益

侵佔業主電梯廣告、樓體廣告、停車費等公共部分收益

現象非常普遍,造成極大的社會不良影響,引發諸多社會群體事件。隨著越來越多的省、市對《物業管理條例》的修改,明確公共部分收益:小區廣告收益、小區停車收益等收益是業主共有收益,會越來越正規,有了法律的規定,物業公司繼續明目張膽侵佔業主共有財產的現象最終將得以全面解決。物業公司的經營方式必將回歸到本位上,提供應有的服務獲取應有的收益。根據調研,全國99%以上小區曾經發生公共部分收益被物業公司侵佔,既然是侵佔就要有返還,追溯已經使用或挪用的資金,業主與物業矛盾激化。為了實現小區和諧建設,放下隔閡面向未來,已經發生既往不咎。移動互聯網“業委會”線上反饋給小區的資金,化解業主與物業企業曾經因資金佔用的矛盾。

4.2公共維修基金

房屋的維修保養期已經到來,電梯、給排水、線路、配

電房、二次供水等等需要陸續維修更換。沒有業主委員會難以申請維修基金,沒有業主投票通過難以啟動維修基金,沒有大家監督招標選購難以合理使用維修基金。小區不及時維修,物業公司日常性服務,難以達標,業主不理解、不滿情緒凸顯,雙方問題疊加從而出現矛盾。

4.3欠繳物業費降低服務品質怪圈

欠繳物業費,物業公司無法實現正常運行,以降低物業服務人員數量,降低物業服務項目,維持日常運營。降低服務品質後,更多業主出現欠繳物業費,繼續降低服務,繼續擴大欠繳物業費面積,想方設法它項獲取收益(侵犯業主利益)最終導致雙方矛盾惡化。

欠繳物業費,被拖欠主體是業主,被欠費對象主觀上是物業公司,客觀上是繳費業主的服務保障,並非大家理解中的欠物業公司的錢。欠繳物業費是欠已繳費業主的錢,是已繳費業主支撐物業的基本服務。按時繳費是每個業主應遵守的集體公約。現實生活中,由於信息的不對稱,個別業主以種種理由拖欠物業管理費,有恃無恐的侵佔他人權益,由於無監管、無公示,欠費現象越發嚴重、欠費人群越發擴大,不僅僅影響物業服務公司的良性運行,更是對道德準側的嚴重衝擊。

移動互聯網平臺“業委會”,在小區範圍內,公佈欠費房號,既尊重業主個人隱私,又讓鄰居知曉欠費情況,有禮有節減少欠繳物業費。同時對長期欠費拒不繳納的業主,在其他業主支持下通過訴訟解決。按合同約定費用全額收取,服務再做不好,違約方就是物業公司,繼而對物業公司形成鞭策與督導,使之迴歸到合同約定的服務上,為居民生活提供應有的服務保障。

4.4增進理解讓物業工作看得見

物業常規服務:門崗、巡視、保潔、垃圾清運、綠化、設施設備、管網維護、線路維修日常工作大家看得見。上門點對點服務大家看不見,潛在的造成業主對物業服務的不滿意,認為只有日常看得見的服務,服務工作不到位、服務工作不及時。個別業主的單向性無理要求,由於未得到有效滿足,從而抹黑物業服務,導致物業公司在居民心目中形象受損,由於不合理未得到及時澄清,勢必造成問題疊加影響放大,激化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的整體性矛盾。通過移動互聯網“業委會”,實現不合理要求看得見,透明服務、服務記錄、服務可查,從而獲得業主的理解與尊重。

4.5強化內部管理提升服務品質

物業企業服務區域很難管理,難在人員素質結構。物業服務人員來源於小區周邊教育程度低、收入低群體,無獎金、無社保、低收入,幹好幹壞一個樣,幹多幹少一個樣,微薄的固定薪酬無法調動其主觀服務能動性。

物業人員服務業主評分、業主獎勵,物業服務人員工作被肯定、被理解、被尊重;由業主代表人員:業主委員會、候補委員、樓長綜合性評分,通過評分發放獎金。用心服務與收入所得正比化,調動物業服務人員自身能動性、積極性,減輕物業負責人的督導式管理壓力。移動互聯網“業委會”反饋給小區物業激勵基金,在不增加業主家庭支出的情況下,完成上述問題的解決。

疫情後小區建設模式探索

“遠親不如近鄰”鄰里和睦小區和諧生活美好

五、打破陌生人鄰里關係

由商品房開發建設而形成的商品房小區, 從社會性質來說,絕大部分是陌生人小區。在陌生人小區環境中,“熟人社會”的聯結紐帶如人情、面子以及禮俗不再有效,陌生人之間的交往、交際邏輯發生了深刻變化,小區建設和管理也出現了以社會治理重心轉移、社會信任重構以及小區建設參與度低等為具體表徵的管理困境。借鑑中國社會傳統理念,走出陌生人小區管理困境,重新形成居民群眾對所居住小區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陌生人小區”變回“熟人小區”。

5.1增加業主間交互接觸點

不斷採取各種措施發掘小區居民之間的興趣共同點,增加相互溝通關聯點。以線上行為促成線下面對面交流,充分實現興趣、行為準則和生活居住環境共同體;通過滿足小區各年齡段、各知識結構、各訴求心理,觸動多層次人群多點性需求。通過小區居民互助互動,經常性交流,實現熟人小區鄰里和睦。

閒置物品置換交易:業主閒置物品可以上傳互相置換或作價現實交易,同一小區業主間的物品交接,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誠信體系作保證,二手物品的後期質量也能得到保證。既可以釋放家庭空間,又可以盤活閒置物品,同時通過物品流轉實現業主線下經常性交流,從而讓業主熟悉起來。

個人作品(書法、繪畫、收藏等等)趣味拍賣:凡業主認為可以拍賣的物品,通過平臺線上互動小區業主齊參與,既證明自己的價值,又得到業主廣泛認同,獲得感與成就感的雙向滿足。線下按照拍品成交價交易物品。孩子的作品、老人的書法,他人的認同即是自身價值的體現,也是對努力創作更多好作品的支持。

業主能量:每個家庭延展到社會都有一定的能量圈,親戚、朋友、同學等覆蓋社會各個角落、各個行業。每個小區都居住著各行各業的人,老師、醫生、銷售家電、銷售汽車、銷售房產等等,他們熟悉自身行業,擁有所在行業的信息資源。鄰居是最近的人,也是能第一時間響應,能天天見面盡心幫你的人。提出需求、獲得幫助,展示能量、提供幫助,鄰里在你幫我,我幫你的過程中,從陌生走到熟悉。

熟悉的鄰居小區更加安全;熟悉的鄰居小區更加溫馨;熟悉的鄰居生活更加舒適;熟悉的鄰居小小區大社會。

5.2提升小區事務參與積極性

秉承“小區是大家的小區,小區的事情就是大家的事情,大家的事情就應該協商著辦”的理念,全面建立小區協商機制,促進業主參與小區建設,方便業主行使權力表達意見。業主發起議事,業主委員會審核,合理議事公示,全體業主隨時隨地投票表決,未參與視為棄權,表決結果少數服從多數,議事完成業主委員會代業主執行。整個流程公開透明,議事過程存檔備查。實現業主隨時隨地參與、隨時隨地表達訴求,業主委員會成員隨時隨地辦公。做到一切公開透明,避免猜忌和權力濫用亂用。

5.3搭建信息快速通道

圍繞著小區相關的業主及其家人、租賃戶、業主委員會成員、物業公司及其相關人員、網格員及居委會負責人、街道部門及街道負責人、區級部門及區級社區工作負責人,業委會平臺為以上人群建立起溝通橋樑,完成點對點正反向信息傳送渠道。實現有輿情、有響應、有解決、能看見、增理解。基層三級服務體系,通過互聯網實現到戶服務、上門服務,有事必響應、事事有落實,事事可查詢、工作有巡視。真正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

疫情後小區建設模式探索

以人民為中心的奮鬥目標:實現美好生活

六、黨建到戶在身邊

互聯網有助於宣傳黨的思想,有助於拓寬群眾的訴求渠道,有助於提高基層黨建工作效率,有助於延伸基層黨建服務的功能。黨建宣傳工作需要群眾基礎,群眾生活的地方就是黨建宣傳的陣地。移動互聯網“業委會”,通過化解小區多方矛盾,促進鄰里和睦、社區和諧;解決小區面臨的難點問題;打破陌生人鄰里關係,通過鄰里互動互助,拉近鄰里感情;實現業主的在線訪問、在線交流。充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便捷性,黨建信息及時、準確貫徹,避免信息獲取慢,出現的信息理解偏差,黨建信息群眾能夠第一時間獲知,有利於黨建宣傳工作的開展。結合移動互聯網“業委會”深入小區、深入家庭的平臺服務方式,設置黨建工作專欄,實現黨建工作到戶,逐步實現小區黨員在線,黨員在身邊,為中國夢,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人民為中心,實現人民美好生活,充分發揮和諧小區建設黨員的帶頭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