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華夏文明幾千年,是一部中原文明與草原部落的爭鬥史。蜿蜒的太行山-燕山,正好是兩大文明的分隔線,歷朝歷代中烽煙滾滾,金戈鐵馬,演繹在著名的長城“內三關”中的不在少數。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萬里長城-倒馬關

明代時以現今河北省境內沿內長城一路的居庸關、紫荊關、倒馬關三關為“內三關”。其中倒馬關,位於如今河北省保定市唐縣西北60公里處,北距淶源縣城約35公里。關城的北、東、南三面圍繞唐河,南依山嶺。其北控飛狐(淶源縣的古稱)東南踞華北平原,地處交通要道。是過去由塞外經涿鹿、蔚州過飛狐、滿城到保定一帶的必經之處。

為什麼坐落於此呢?地圖上可清晰的看到,倒馬關處於一條古老的通道上,這條道稱為“靈丘道”。《魏書·高祖紀》載,太和六年(公元482年)曾調集州郡5萬人修治靈丘道。靈丘道北起平城(山西大同市東北),南越恆山,自靈丘以下,略循今唐河谷道出太行山,南抵中山(今河北定縣),是當時山西高原北部通向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倒馬關就是這條道路上的重要關隘。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靈丘道

內蒙古草原部落可以從大同,穿越唐河谷道,然後進入華北大平原,倒馬關正好在唐河谷道最狹窄處,一側是高聳入雲的太行山,一側是曲折唐河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如今也是保定去大同的一條要道,筆者曾經開車去過大同,途徑此地,開車幾乎把我開蒙圈了,險、奇、不虧是咽喉要道。

倒馬關,就其所處的位置來講在古代軍事上是極其重要的,可稱咽喉重地。唐河流經倒馬關段較為平緩,古道應是傍河岸而行的,亦較為平緩。稱:道路險峻馬為之而倒,使人直接想到的是道路險峻山高坡陡,戰馬至此被滑倒。

歷史上最出名的是宋代楊六郎鎮守倒馬關,與遼國交戰。

附一些照片供大家欣賞。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如今的咽喉要道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斑駁的古城關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古城牆遺址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烽火臺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遠觀曾經的要道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如今的倒馬關村,當年的軍事要塞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楊六郎


隱匿在太行深處的雄關——唐縣倒馬關

唐河大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