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俗之“最”

客家民俗之“最”

在世界客都這片神奇的土地上,客家人經過千年漂泊後,在保留了濃厚中原遺風的基礎上,吸納了當地畲、瑤等民族的優秀文化,形成了風情萬種、獨特魅力的民俗風情。這些民俗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保持著濃厚的“尋根意識”和強烈的“神靈崇拜”觀念,以紀念先祖誕辰或祭祀地方保護神靈為主要內容。

現在,小編帶大家走客鄉的山山水水,穿行客都的村村寨寨,來看激越或飄逸或火爆或驚險的各地民俗,採擷每個人心目中的客家民俗之“最”

最驚險——上刀山


客家民俗之“最”

五華縣的棉洋、雙坑、平安等山區鄉鎮在一年一度舉行的紀念祖先誕辰的民俗中,都會有驚險刺激的“上刀山”表演。一根約15米長的原木圓柱矗立於場地中央,圓木中間等距離插入36把長約二尺刀刃向上的鋼刀,級級階梯寒光閃閃,高高聳立直指藍天。勇敢的攀登者裸掌抓鋼刀,赤足踩利刃,手抓腳踏沿著木柱向上攀越,手掌和腳底在刀鋒利刃上蹬上踏下,令觀者目瞪口呆,心驚膽戰。

最出名——燒火龍


客家民俗之“最”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夜,豐順縣埔寨鎮用漫天飛舞的火花,迎接新春的到來。燒火龍分三個步驟,一是燒煙架,二是燒禹門,三是燒火龍。重頭戲是在燒火龍,四、五十米長的火龍龍頭高翹,眼放光芒,嘴吐彩珠,全身噴濺出五顏六色的華光麗彩;煙花在夜幕中噴射,火龍在火海中翻騰;火花交織濺射,色彩斑斕輝煌,天地渾然一體。舞龍壯漢赤膊上陣,奮力向前,充滿強烈的動感。

最上鏡——祈 福


客家民俗之“最”

大埔縣大東鎮花萼樓“祈福”風俗氣氛熱烈,場景獨特。每年的大年初三上午,古老斑駁的花萼樓人頭湧動,聲浪鼎沸。土樓中央幾十張八仙桌排成兩行,擺放著全村各家各戶拿來的齋果供品,土樓的黑瓦灰牆、房簷屋棟構成了一個個高低有致、線條舒暢、凝重圓潤的大圓弧,外層靜止的灰黑與中間鮮豔的色彩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優美的山村美景,成為最上鏡的民俗風情圖。每年慕名而來的攝影人就有二、三百人,他們所拍攝的圖片在國內外各種攝影大賽上屢屢獲獎。

最飄逸——辦古事


客家民俗之“最”

五華縣安流、棉洋、雙坑等鄉鎮,在一年一度紀念宗族始祖誕辰或祭祀地方保護神靈的鄉間盛事中,都會舉行“辦古事”民俗活動。“辦古事”就是將四、五歲至七、八歲的小孩綁在固定的鐵架鋼筋上,頭戴戲帽,身穿戲服,臉塗彩妝,裝扮成古代傳說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以兩個小孩為一組,或上下或左右組成一個古事棚,固定在拖拉機或農用車車頂進行遊行。行進中這些千姿百態的“仙女神童”奇異生動,飄逸多姿的古典服裝迎風招展,散發出輕盈飄忽的韻味。它與廣州地區的“飄雪”和潮汕陸河地區的“撐景”有異曲同工之處。

最火熱——火把節


客家民俗之“最”

興寧市徑南鎮星耀村在元宵之夜的“火把節”由過去的擎花燈演化成現在的舉火把,寓意薪火相傳,綿綿不斷,既文明高雅又內涵豐富。晚上7時,全村數百人高舉火把,在村中長者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繞村道前行,夜幕下如同一條巨龍在遊動,既熱烈又壯觀。隊伍所到之處沿途人家均燒煙花放鞭炮熱情迎接(意為“迎(燈)丁”)。該村火把節有著300多年曆史,既有紀念先祖,添丁納福的美好願望,也有體現家族興旺、團結奮進的美好向往。

歷時最長——扛公王


客家民俗之“最”

梅縣水車鎮小桑村的民間習俗“扛公王”,從大年初二開始,直至年初六結束,前後五天,成為歷時最長的民間習俗。小桑村有人口5000多人,姓氏13個,43座老祖屋。“扛公王”就是將“公王爺爺”迎送到各個老祖屋進行祭祀。公王出巡時,鳴鑼擊鼓,幡旗招展。進入祖屋後,廳堂內擺滿各家各戶置辦的“三牲”、齋果等奉品,由神士念唱祭文,眾人焚香點燭,按儀規進行祭祀。整個過程中的迎送、接駕、安座、祭祀、供奉等都有一套儀規,各個環節都有各不相同的經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