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期間,為何有些機構不減少紙媒出版發行,改為網絡出版呢?

怡昕使者


【傳媒業態類話題】

耿爽在次日——即2月20日舉行的外交部網上記者會上表示,《華爾街日報》發表辱華文章後,中方多次向《華爾街日報》提出嚴正交涉,闡明中方嚴正立場,要求《華爾街日報》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公開正式道歉並查處相關責任人,同時保留對該報採取進一步措施的權利。但遺憾的是,《華爾街日報》一直推諉、搪塞,既未公開正式道歉,也未查處相關責任人。

“我們對《華爾街日報》的內部分工不感興趣。世界上只有一份《華爾街日報》,該報必須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公然歧視,被辱罵者應擁有‘還擊的權利’”。耿爽接連指出。回到問題上來,所謂傳媒業態,從多媒體向全媒體的融媒體——不會因為電媒的擴充和普及而可以取代紙媒的態度與立場;在疫情防控整體戰阻擊戰中,紙媒作用凸顯,不會解甲歸田。

通常的情形是紙媒和電媒的傳播及輿論一併彰顯。紙媒擁有穩定性和可靠性,電媒長於即時性和普及性,打二者組合拳,應該是硬道理。可以看到,得益於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相比以往,人們擁有更多元便捷的手段獲取各類疫情資訊,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很大助力。但與此同時,更多元快捷的資訊,也容易導致“信息疫情”的滋生蔓延,進而誘發一系列“次生災害”。

何為“信息疫情”?在世界衛生組織日前舉辦的一個論壇上,世界衛生組織全球傳染病防範主任西爾維·布里安德指出,伴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的,是與病毒相關的“信息疫情”的爆發。“信息疫情”,指的是過多的信息反而導致人們難於發現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可依靠的指導,甚至可能對人們的健康產生危害。認識、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有助於人們對疾病疫情的響應。

簡直接二連三,從“抽菸、喝酒可以增強防疫能力”“開暖氣或空調能殺死新型冠狀病毒”,到“病毒感染的都是老年人、小孩沒事”,五花八門的說法層出不窮。還有些根本就是謠言。這些典型的“信息疫情”,極易引發一系列“次生災害”——不僅讓公眾難辨真偽,影響人們的防疫行為習慣,也加劇了社會焦慮情緒,干擾防疫抗疫,嚴重的甚至蠱惑人心,妨害疫情防控阻擊戰大局。


李蘭頌


疫情期間對紙媒的衝擊還是蠻大的,但是紙媒任然有其存在的意義。不可否認,網絡文化以它全新的傳播方式,海量資訊和便捷的時效優勢對全社會的閱讀方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對紙媒造成了嚴重衝擊和空前的挑戰。紙媒發行量連年下降,報刊亭甚至改成了早餐亭。網絡媒體的興起對大眾獲得信息的方式和閱讀方式的改變是巨大的。首先談談獲取信息的方式。比如現在,各個傳媒電子產品都會記錄用戶的偏好,根據用戶瀏覽信息的偏好向用戶推送信息,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可以讓用戶更多的使用自己的產品。但是問題來了,推送的信息用完了怎麼辦?所以自媒體隨風而起。自媒的體興起帶來了更多的信息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有的自媒體用重口味來吸引眼球,有的甚至使用低級趣味來提高瀏覽量,內容參差不齊。第二對閱讀方式的改變。現在的媒體都喜歡在標題上做文章,標題起的五花八門讓人浮想聯翩,點進去一看內容,大跌眼鏡,迅速返回。這就造成了信息獲取的碎片化,也就是信息快餐,長此以往有些人甚至養成了只看標題的信息獲取方式。不利於對信息內容深度的理解和獲取完整的信息內容。紙媒的存在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從人的心裡角度來說,這份報紙是我花錢買來的,得好好看,甚至邊角的男性保健品廣告都會仔細閱讀。在這個過程中獲取的信息是全面完整的,某件事的發生的時間、地點、起因、經過、結果,以及產生的影響,都會了解的明明白白。總的來說,紙媒更容易讓人獲得完整的信息,更適於知識邏輯性強、體系化、深度化閱讀,對於讀者的思想性有一定的提高。


那吃飯


因為報紙等紙媒一般都是黨報黨刊,在公眾心目中更權威,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另外訂閱的客戶都是提前付費的,相當於出版方和購買方有著合同,不可單方面取消。




因你而不凡


作為一個同時擁有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工作經驗的編輯,想簡單說一說個人看法。

不得不承認的是,在網絡媒體盛行的當下,傳統媒體受到了非常大的衝擊,胖滕投稿過的很多傳統媒體有的停刊了,也有轉型的,還有合併的。目前來說更多的是整合轉型新媒體了。

但是,怎麼說呢,傳統媒體並不會因為新媒體的衝擊而滅亡,原因在於傳統媒體更多的是下轄於政府部門,黨性和公正性是不可忽視的。在傳統媒體有句話“媒體是政府的喉舌”,這句話並不是隨口說說的,其黨性和威嚴性不言而喻。

當然,現在像人民日報和新華網等傳統媒體也有新媒體業務,但是敢問他們的傳統媒體業務停刊了嗎?並沒有!

所以說,傳統媒體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意義。更何況中國網民人數到2019年9月份統計的也就不到9億人,作為一個14億人口的強國,剩下的5億人也是需要一個媒介看到政府的相關政策,人間的溫情冷暖的,不是嗎?


搞挖機的胖滕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傳播方式的不斷更新,特別是網絡媒體的突起和發展給以報紙為主體的紙質媒體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紙質媒體如何應對挑戰走出困境一時間成為社會研究的焦點。本文主要通過對現時代紙質媒體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發掘其與網絡媒體的比較優勢,進而提出一些適合紙質媒體發展的策略。

  論文關鍵詞:網絡時代 紙質媒體 策略分析

  一、在網絡傳播背景下紙媒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新媒體的普及給傳統媒體帶來了較大的衝擊。尤其在網絡傳播新興以來,以報紙為代表的紙媒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寒冬”時期。

  2011年12月22日,北京發佈的《全球傳媒藍皮書》報道,從2006年到2010年,互聯網每年綜合增速持續超過20%,而全球報紙的日發行量卻從2009年開始下降,並且在2010年降到了2006年的水平;同時,紙媒的廣告收入從2006年開始就持續下滑,到了2010年,紙媒的廣告收入比2006年還下降了24%。在我國,報刊印刷量也從2008年開始下降,並且出現了負增長的情況,2008年,我國報刊印刷量減少幅度為2.46%,2009年減少了6.76%。

  為此,全球各大媒體採用各種方式來應對這次挑戰:2005年,《紐約時報》先後裁減的員工人數達公司總員工人數的5%,2008年,停止旗下《紐約太陽報》的發行和營運;同年12月,美國第二大報業集團TRIBUNECo宣佈申請破產保護;經營歷史長達百餘年的《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迫於網絡傳媒帶來的衝擊,停刊印刷版,改為網絡版;2009年3月,美國《西雅圖郵報》完全停止印刷版的經營,改為電子報刊。

  然而這些應對措施在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狀態下顯得極為被動,甚至有不少的負面影響。筆者認為,在新媒體時代,紙質媒體要發掘出一條道路來,需要審時度勢:一方面,分析網絡媒體傳播的缺陷和不足;一方面,發掘自己的比較優勢,以己之長,補彼之短。才能謀取自身在新的信息傳播時代的長遠發展。

  二、紙質媒體所面臨的挑戰

  (一)時效性不足

  以報刊為代表的紙質媒體信息傳播時效性不如網絡媒體,即使每日出版一期的“日報”也要經過採訪、寫稿、審稿等一系列的流程才能出版。所以,在一些突發事件發生之後,報紙報道往往滯後於網絡報道。

  比如,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新華網新聞於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時53分最先進行了準確報道,距離事發時間不到半個小時;1999年5月8日北京時間凌晨5時45分,北約轟炸我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新浪網於6時24分就發佈了新聞快訊,而最早報道此事的紙質媒體《人民日報》卻是在當日9時44分才發佈報道。

  (二)信息採集和信息傳播渠道、表現形式單一

  報紙,尤其是晚報、都市報等市民報刊的新聞採集,一般由新聞記者來發掘新聞,採訪新聞,再進行新聞寫作和報道,或者由讀者進行線索提供,再由新聞記者進行採訪和新聞發佈,並且,新聞發表也要經過編輯的嚴格把關。而網絡傳播不僅可以通過新聞網頁進行新聞發送,論壇帖子、微博、博客等各種渠道都可以進行信息傳播,比如2008年“周久耕事件”、2010年“李剛事件”都是通過網絡論壇首先進行曝光的。同時,紙質媒體只能夠用文字和圖片來進行事件報道,但網絡媒體卻能運用視頻、音頻等多媒體形式結合文字、圖片來進行全方位立體式報道,在視覺效果方面佔絕對優勢。

  (三)信息量較少

  首先,受版面的侷限,紙質媒體所刊登信息有限,信息種類也不多。而網絡媒體把關度比紙質媒體要弱,信息發佈准入門檻較低,所以它的信息量非常大,並且能夠及時發送一些重大信息。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醜聞就是通過美國的一位自由撰稿人麥特·德拉吉通過互聯網博客進行發佈的。所以,網絡媒體因為其自身限制少,在信息量方面,比之紙質媒體,佔絕對優勢。

  (四)雙向性互動性較差

  從新華網2012年3月的兩會系列報道可以看出,對於重大新聞的網上報道,網民也能夠通過網絡對事件進行評論、討論;以天涯社區的帖子為例,對於社會上重大事情開帖討論,都能及時得到網友的回饋,並且在網絡傳播中,傳受雙方處於一種相對平等、對等的關係之中,信息發佈方和接收方可以進行相互轉換,信息傳播雙向互動性特徵明顯。而紙質媒體屬於一對多的信息傳播媒介,也因媒介本身性質的制約,與受眾的互動不足、不及時,缺乏相應的反饋,這又進一步影響到紙質媒體信息傳播的質量。非常時期讓你足不出戶可以瀏覽天下新聞

  (五)信息檢索方式落後

  現階段,網絡搜索引擎日益發達,受眾在通過網絡搜索信息非常方便快捷,紙質媒體在信息檢索方面已經大大落後。

  三、紙質媒體相對於網絡傳播的比較優勢

  (一)紙質媒體具有公信力優勢

  如上段所述,網絡傳播具有門檻較低、信息量大、傳受雙方互動性強等優勢,但是,這樣的特點也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信息質量不高,色情、暴力的信息氾濫,比如今年的“舒淇事件”,2008年“豔照門事件“都是通過網絡發出的低俗信息;另一方面,網絡傳播中虛假新聞屢禁不止,因為網絡傳播暫時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的約束,在信息傳播方面,虛假的、偽造的信息都得以流傳。

  而報紙則不同,報紙發行和經營歷史悠久,在全球範圍內,對於報刊運營的管理制度都非常成熟,再加之我國報刊多采用事業化管理的方式,每個行政區域都有黨報黨刊掌握下形成的大規模的傳媒集團,加之全面的管理方式、責任追究制度都使以報刊為主的紙質媒體公信力大為增強。


外圍城


原因有3:

1紙質出版物市場的需求不會因為此次疫情改變。

2紙質出版物上線會可能涉及與作者之間的版權問題。

3各大出版社並沒為自己的客戶端口、門戶網站、網絡戶用數量等。

3各種線上閱讀應用的優勢予給各大出版社壓力。


別人家的孩子視頻剪輯


疫情期間,新聞媒體需報道防控的政策及條令、疫情防控工作進度等,其內容的傳播涉及到執行的方方面面,需儘可能大的讓不同受眾通過不同渠道第一時間活的消息,其中就包括報紙、電視節目、網絡、自媒體、直播、電臺等渠道。

因為不同的受眾人群會通過不同的渠道獲取消息及新聞,為了做到廣為人知,故而不能減少紙質報紙的發行。

紙質報紙刊登的是一些重要的新聞、政策及條令等,一般在其官網都會有對應的電子版,便於更好的分類管理。

由於每天都新聞數量較大,網絡和自媒體可以更快更及時的發佈消息,所以紙質報紙其實是和網絡、自媒體相互補充和協同的。(編輯:阿昊物語 )



阿昊物語


其實每一次事件,都會出現很多問題,會導致一方損失,衰落。也會使另一方崛起。我認為,如果減少紙媒,增加網絡出版,一旦形成氣候,又是一個行業交替的時候了。所以,機構不去運作。



我覺得媒體網絡化挺好的,信息更新便捷,最重要的解決了疫情期間手接觸紙質的風險[贊]



愛樂於洛陽


這個問題在紙媒行業尤其突出。讀者訂了你的報紙或雜誌,就相當於跟報社和雜誌社簽訂了合同,作為合同方就應按相關約定按時出版,及時送達用戶手中。如報社或雜誌社減少紙質印刷增加網絡版面,這就等同與單方面違約,對自己今後的發展有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