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第一口美食


說起饅頭相信大家多是吃過的,畢竟饅頭不管好不好吃,多是我們的主食之一了,而只要是主食之一了,那麼在生活中就是必不可少的了,但我們在吃饅頭的時候,有沒有想象一下,

現在的饅頭和60年代的饅頭到底有什麼區別了,是越來越好吃了,還是越做越精緻好看了,帶著這個問題,我專門請教了一下家裡的老人,根據他們告訴我的答案,我現在整理出來告訴大家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饅頭有什麼不同

根據我請教過後的答案,我把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主要按照顏色,口味,製作工藝來和大家講解一下,首先60年代的饅頭在顏色上面是和90年代的饅頭有著很大差異的,因為60年代的饅頭多是正宗的黃色饅頭

也是用小麥製作成的饅頭,但這些小麥在製作成麵粉的時候,多是沒有添加任何添加劑的,而一但麵粉裡面沒有添加任何添加劑了,那麼在饅頭的顏色上面,就是淡黃色的了,但是90年代的饅頭就不一樣了


因為到90年代的時候,小麥只要製作成麵粉了,基本多是按照高精麵粉,中精麵粉,低精麵粉分類的,但在製作這些麵粉的時候,多多少少也會添加一點增白劑的,而麵粉裡面只要添加增白劑了

那麼在饅頭的顏色上面肯定就是雪白的了,至於在口味上面那就更好理解了,因為60年代的饅頭,只要吃起來那麼多少少多有一點香味在裡面的,但是現在的饅頭可以說是光看饅頭蒸,不見饅頭香的,

何況60年代的饅頭在製作工藝上面也是和90年代的饅頭有著大大不同的,因為60年代在製作饅頭的時候,首先要拿上一次製作饅頭留下來的老面發酵新麵糰的,不過在發酵新麵糰的時候,一定放點食用面鹼的,因為要是不放食用面鹼的話,

那麼這個饅頭就是酸到不能吃了,所以在製作新麵糰的時候,就要放點食用面鹼中和一下酸味了,但是90年代的饅頭就不一樣了,因為90年代在製作饅頭的時候只要採用酵母發酵就行了,但是這種酵母發酵的饅頭,無論是在口感上面,還是饅頭的品質上面,多是沒有60年代饅頭好的


陳大說美食


我是陝西愣娃,愛美食愛生活。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我們家住在農村,父母都是以務農為生,饅頭是我們那的主食,早餐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吃饅頭,也有時候一天兩頓飯都會吃饅頭。家裡種植著小麥,所使用的麵粉也都是用自家種植的小麥去磨的。所以這麼多年下來,母親也是明顯的感覺到了饅頭的變化

60年代的時候,母親去磨面,所使用的小麥都要先在家裡用洗衣盆淘洗一遍,洗去小麥的灰塵,然後再將淘洗過的小麥晾曬乾。去磨面的時候都是用的石磨子,有的是用人推有的是用牛拉,磨出來的麵粉不是很細,裡面還殘存著麥麩皮,麵粉磨好回來之後去蒸饅頭,饅頭的麥香味非常的重,顏色也不是很白

那個時候蒸饅頭用的都是老面引子,自然的醒發,那是真正的手工純鹼饅頭。做出來的饅頭不是那麼的蓬鬆暄軟,但是非常的好吃非常的耐實。母親說60年代的饅頭按現在的標準來說都應該被算作是粗糧,因為那個時候糧食相對來說還比較短缺,人們將小麥的大部分都當做了麵粉,只有小麥幹皮被篩出,蒸饅頭的時候有的人還會給麵粉裡面專門再加上玉米麵粉或者是蕎麥麵粉,為的就是節省小麥麵粉但是到了90年代以後,慢慢就實行起來電磨坊,人們在磨小麥之前也不會專門去淘洗了,都是機器在操作,小麥拉去磨坊之後,會在機器裡用水稍微沖洗一下,再倒到案板上挑去裡面的小石子,放上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去磨了。磨面的時候也都是要精麵粉,稍微有點麥麩都不要了,磨出來的麵粉是又細又白

這個時候糧食已經不是那麼緊缺了,手裡有餘糧心裡不發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觀念的改變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開始慢慢講究了起來,就像孔老夫子說的那樣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慢慢的人們也講究吃白麵饅頭,趕起了時髦。饅頭是越白越好,為了白,就想盡辦法,有的還添加了專門的增白劑

後來蒸饅頭的時候也都流行起了用發酵粉,更有甚者會給裡面添加泡大粉膨鬆劑,做出來的饅頭口味就和之前的大不一樣。從口感上來說沒有了之前饅頭的麥香味,從顏色上來說那當然是更白更好看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感謝大家的觀看,歡迎評論點贊轉發,記得關注我哦,每天都有不同的美食和美食故事與您分享


赳赳老秦不暇自哀


饅頭。

六十年代饅頭和九十年代饅頭區別,我出生七十年代,只能說七十年代的饅頭了。七十年代末期吃頓饅頭非常難得的,那時的小麥產量一畝只有二三百斤收成,沒有化肥農藥種出的小麥瘦小,出面粉率低。蒸饅頭有的是老酵子,是上次蒸饅頭留的一小塊面計。當饅頭出鍋時遠遠就能聞到一股特殊的小麥香氣,出鍋後個個飽滿,吃的的有嚼勁。九十年代後,小麥品種多樣化了,有國外的,有雜交的。隨之而來的病蟲害多了起來,化學農藥被廣泛使用,題外話,我九十年代初參加工作,見當地人背上一水壺往小麥上噴水霧,我還不知道有何作用呢。盡跟著小麥高產,饅頭走向普通百姓的餐桌。蒸饅頭用上了發酵粉,方便快捷,蒸出的饅頭白白胖胖的,沒有了小麥的特殊香氣,也少了嚼頭。


詩詞奴隸


我老媽今年八十多了,只要一蒸饅頭,她就叨叨沒有饅頭味,不如以前的饅頭香。

我就好奇了!問她以前的饅頭什麼味?她給我總結了一下:

  1. 以前吃純麥子蒸的饅頭,必須是每年麥熟的時候,也就是新小麥剛下來的時候,家裡才能蒸一頓不摻雜其它雜糧的饅頭。(那時候糧食緊缺,一般家裡蒸饅頭都摻地瓜面或一些其它的野菜)


  2. 現在的白麵沒有以前的白麵香,因為磨的太細了!吃起來沒有以前一揭鍋就滿屋飄香的味道,而且以前的面不論怎麼蒸,也沒有現在的白。現在這種面,那時候叫“精粉、細糧”,不是普通人家能吃起的。

  3. 現在蒸饅頭的火候和方法也跟以前不一樣,一起是柴火大鍋,火硬所以滋味足。以前都是老面施鹼蒸饅頭,所以饅頭有筋骨、有嚼頭還香。
其實聽她這麼一總結,我覺得認為以前饅頭好吃的原因,不過是怎麼幾點:
  1. 原材料比較原生態,那時候的種植水平和產量跟現在沒法比。
  2. 以前都是柴火和老面,所以純手工的味道能足點。
  3.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那時候一年也吃不上幾次“細糧”,所以自然覺得那時候的饅頭好吃。

我老媽一直說:“還是現在的生活水平高,很多東西都是當年她做夢也想不到的!”所以我覺得用60代的饅頭跟90年代的饅頭比,基本就是用“大哥大”跟蘋果11比一樣幼稚。根本就沒有可比性!

73神牛


60年代的饅頭和90年代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大家好,我是餐餐美味,我的回答是:60年代的饅頭好吃,90年代的饅頭不好吃。

饅頭,別稱“”“饃饃”“蒸饃”,中國傳統麵食之一,傳說是丞相諸葛亮所發明,是一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一。

我生於山東農村,從小都是與田地打交道,60年代小麥是非常少的,那個時候能夠吃上一次饅頭,那真是幸福的不得了,用手撕著吃,把饅頭抓的緊緊的,生怕被別人搶了或是掉在地上,那時候的饅頭真香。

60年代的饅頭好吃

60年代的時候,老百姓普遍比較窮,一家六七口人,偶爾買點面,又捨不得買太多,買上一點打打牙祭,也算是對饅頭的一種回味了,那個時候,能夠吃上一塊饅頭,至少開心好幾天,純純的小麥做出來饅頭有嚼勁,而且沒有任何添加劑,那才是真正的饅頭,有饅頭味。

90年代的饅頭

90年代人們手裡多少有點錢了,可以到飯館裡吃飯,能夠買得起饅頭,也可以在家蒸很多饅頭,人民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饅頭的味道卻沒了。

為了饅頭好吃,人們會把蒸好的饅頭放在爐火上進行慢慢烤制,這樣烤出的饅頭有濃濃的饅頭味,掰開烤好的饅頭,濃濃的香甜味撲鼻而來,這樣還算好吃。

結 語

60年代的饅頭,小麥加工是用最原始的加工方法,無需任何添加,麵粉非常純正,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麵粉加工廠都是機械化了,批量出來的麵粉,多少會有點添加劑,做出的饅頭肯定會遜色好多,當然,隨著人民生活物質的提高,標準也高了,要求也高了,因此,對饅頭味道不再知足了。大家對此怎麼看呢?

歡迎大家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討論哦!如果喜歡我們就點贊關注吧!我們下期再見!


餐餐美味


六十年代饅頭,過去饅頭用引子,面硬,一層一層,我最愛吃三姨和乾孃蒸饅頭,這兩位老人身體很好,一個九十二歲,一個八十八歲,一生好乾活,那時候糧食不用化肥,現在用那個辦法,不如那時候香,我自己蒸饃頭,糧食不如從前,麵粉廠又一關,若再向從前不好說了。


用戶6749300950


說實話60年代的麵粉與90年代的麵粉有質的天壤之別,口感都不一樣!聽做水面的師父說,城裡人吃不到純潔的麥子麵粉的,再問人家也不說給你聽了。記得小時候學校組織學工學農勞動,家裡讓帶饅頭燒餅餓了好充飢,(那時都是純粹的手工麵食品)饅頭冷了啃起都起面面,還感覺特別的香,現在聽說哪裡有手工饅頭都還要趕去試試,還是找不到兒時的味道了。


手機用戶石橋青龍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帶饅頭回來,北方人麼,麵食為主。這饅頭特勁道,聞聞香,吃起來也香。比現在的圓饅頭再”高”一點,父親說這叫“高莊饅頭”。把擀麵杖一頭固定住,但能上下活動,把麵糰不停地翻轉壓擠,直到壓不動了為止。然後,用手捏成饅頭狀,上鍋蒸二十到三十分鐘。可費時費力了,現在的人,哪有這功夫去做”高莊饅頭”,現如今,做饅頭也機械化了,做出來的饅頭,吃起來又松又軟,兩個饅頭下肚,不到兩個小時,肚子就咕咕叫了。吃高莊饅頭試試,一個就能頂半天。


阿龍68837


60年代能吃上饅頭的絕對是土豪,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90年代能每天吃上饅頭的也是土豪,或許我老家太落後了?拖了後腿了吧。我這裡能每天吃饅頭不怕花錢,那怎麼也得2000年後。

雖然我沒吃過60年代的饅頭,但是想象就知道了,起碼那時候的麵粉是真正意義上的麵粉,現在的麵粉都是經過篩選,提純,添加劑做出來的,包括從小麥種植上那時候也肯定更原始,現在大量的肥料,農藥;先不說從饅頭製作工藝,就從原材料,小麥,麵粉上也是有區別的。


美食俠客


60年代、90年代,雖說是年代的不同,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就是做為北方人主食之一的饅頭也有了變化。主要的區別在這兩個方面:

饅頭的口味不一樣

蒸饅頭是要提前發麵,只有麵糰醒發到位,蒸出的饅頭才會鬆軟。在60年代,只是很傳統的發麵方法,也就是用上一次蒸饅頭留下的一小塊麵糰做為“面種子”,即老面(其實,也可以製作)。前一天晚上用它發麵,第二天再蒸制饅頭。這種方法蒸出的饅頭用了食用純鹼的緣故,有絲絲“鹼香”的味道。



到了90年代,酵母粉出現了。它的主要成分是小蘇打,是經它活化的微生物菌種。在適宜的溫度(25——30度)的情況下,4個小時左右就可以將麵糰醒發到位,不用再加純鹼直接揉胚蒸制。這種方法蒸出的饅頭不會有那個“鹼香”的味道。


饅頭的色澤不一樣

60年代,小麥加工成麵粉還是比較傳統的。是靠人畜,或水力,拉動或牽引石磨盤加工,我們這裡主要靠還是生產隊的那個“水磨”。這種方法加工的麵粉麩皮大,麵粉呈現出小麥的本色,蒸出的饅頭“不白”。

90年代,有了專門的麵粉加工設備,麵粉的精度增加。若是買的麵粉也有了標準粉,特一粉等區別,用這種麵粉蒸出的饅頭總是比農民自磨的麵粉蒸出的饅頭白淨。


其實,在60年代,人們的生活還很艱苦,特別是農民,平時那還有饅頭吃?就是想吃饅頭了,面裡面總是會和些玉米麵、苜蓿菜等,純麥面饅頭只有到過年了才“奢侈”一次;90年代,國營的飲食服務公司“解體”,職工下崗。想買饅頭吃還不能買到。那時候,街上買饅頭的幾乎沒有,人們大都是吃著自家蒸得純天然的饅頭。那筋道,那“香味”,總是深深地留在記憶裡。

【@為生活而提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