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牢盆”哪個摔?你們當地有啥樣的習俗要求?

沱湖岸邊009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到可以說說!

首先說這個“摔盆”吧,筆者小的時候鄉俗有“摔盆”一說!人去世之後大家都會燒紙,所有的灰渣都在這個盆裡,在人下葬的時候會由家中長子舉起來摔碎,土話叫做摔“梓盆”。老人們有講究說:“梓碰”代表這個家鄉的飯碗,人去世了,這個飯碗就不能用了,摔了這個“梓盆”,投胎道別的地方換別的飯碗了!

不過現在好像都不摔了,這個“梓盆”隨棺材埋進墓地了,至於什麼講究筆者也不清楚了,打聽了一下解釋道“這個裡面燒的都是錢需要跟著下葬”!這樣看來,所有的習俗都是隨著時代不同都在變化!

小的時候,記得還又一個習俗,就是“領羊”!如果誰家有被“去勢”的公羊買過來,拉到靈前,在羊身上稍微撒一些水,邊上的人說一些逝者生前的遺願,如果說的相投,這隻羊就會抖動身上的水,說明就可以下葬了。如果說不準這隻羊就不會抖動身體,筆者小時候就親眼見過“領羊”,別說有時間也挺靈!

但是這個習俗,在現代社會基本上不進行了,逝者基本上停留三天,墓地修好就會在第三天一大早下葬!

總之,十里一鄉百里一俗,土葬的習俗隨著地域不同而差別!筆者也見過其他地方的鄉俗,有請陰陽先生唸經的,有請大仙做法事的........!


古典文學揭秘


喪事“牢盆”哪個摔?這個要看情況。

摔“老盆”不是誰都可以隨便摔的,這是有規矩的。至於說由誰來摔,這個要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個是逝者的長子還在。如果長子在,這個老盆則只能有長子來摔,其他的兒子是不能夠來摔老盆的;

二個是長子也在,但因特殊情況不能i夠回來。這種情況下,要由長子的兒子代替父親來摔;長子沒有兒子,則可由逝者的次子來摔。

三個是長子已先於逝者過世。這種情況下,應該由逝者的次子來摔。

四個是逝者無子僅有女兒。這很簡單,就由女兒來摔。因牽扯到遺產繼承問題,如果由逝者的某一個侄子來摔,則和其他侄子之間易產生矛盾,最後搞得家庭不和。這種情況在農村不乏見到,蓋因為逝者有宅基地、承包地等。

五個是逝者是孤寡一人。如果逝者僅有贍養他(她)的家門侄子,那,這個老盆則只能由這個侄子來摔,無論多少遺產也都由這個侄子來繼承了。

還有一種情況較為特殊,那就是逝者是個五保戶。五保戶是由國家和集體來扶養的,是保葬的,這個就牽扯不到摔老盆的問題了。但是,有時也有個別逝者的侄子輩願意出殯、摔老盆。但因為逝者是五保戶,已經沒有了承包地,如果還有房屋的話,那,作為侄子的也只能得到房屋了,房屋倒後宅基地也將收歸集體另行分配。

這就是人情事故吧!但在道義倫理上卻有著鐵的約束力!


一株吊蘭


我們當地叫摔“瓦盆”又叫摔“老盆”,依據傳統習俗,摔瓦盆時講究也比較多,聽老輩人講,瓦盆是死者到天堂的飯碗,摔之前裡邊可以多燒些黃燒紙,而且越多越好,因為那是到陰間需要用的錢。摔盆時,盆要摔的越碎越好,這樣便於死者攜帶。

摔盆人應為死者的長子、長孫;如果死者沒有後代,那麼就需要讓最親近的家人來,像侄子外甥。但是在農村地區,大都沒有人願意來做這個事兒,畢竟也不是什麼好事兒,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規定誰摔了盆子,死者的財產就誰來繼承。據說摔“瓦盆"與孟婆湯有關,說人死後會踏上黃泉路,途中經過忘川河、奈何橋、望鄉臺等地方,望鄉臺旁有位傳說中的孟婆,孟婆給每一位亡靈一碗孟婆湯,喝完就會忘記塵世中的一切。人們不希望死者把在世的親人忘記,因此事先由子女在瓦盆底部鑽上許多孔,這樣不但可以把孟婆湯漏去,還可以讓死者在冥冥之中庇佑子孫歲歲平安家旺業旺。

只有等摔完了盆子之後,才可以進行出殯的事情。一般來說,盆需要一次摔碎,如果第一次沒有摔碎,也不能摔第二次。在正常情況下,摔盆的前面放上一塊石頭,將盆子直接扔到石頭上,這樣做的話盆子很容易就摔碎了,如果沒碎的話也不用擔心,抬棺材的那些人也會幫你把盆子踩碎,一直到盆子碎了之後就可以進行下面的事情了。

當然,不管怎樣,最好還是一次摔碎,因為這樣人們才會覺得吉利。這也是農村一些老輩人的說法。像這種習俗每個地方都會有,而且有的各不相同,但不管是哪種形式,我們都要尊重這些民俗,這些都是一種樸實無華的祭奠方式,一種對親人的寄託和思念。


百姓雜壇


在魯西南,老人逝世的喪葬禮儀中,“摔老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程序。誰來“摔老盆”,那是有一套祖傳的嚴格的風俗習慣,每人都要認真遵守的。

具體要求是:

一、必須由逝者的長子來摔。如果沒有長子,那就由長孫摔。

二、如果長子長孫都不在了,那就由次子來摔。(依次類推)

三、如果逝者沒有男孩,只有姑娘,那就由逝者的親侄子來摔。逝者的姑娘或者女婿是不能摔老盆的。

三、如果逝者無兒無女,那就由與他門第比較親近的晚輩去摔老盆,所有遺產的大部分也有其繼承。

四,如果逝者無兒無女,又沒有很親近的人,那就不用摔老盆了。後事有村裡的紅白理事會辦理。

老盆一般選擇不大不小的瓦盆,由逝者的兒女每人在瓦盆底部鑽一個眼,也有的地方統一鑽七個或者九個眼的。出殯時由大執事的領著長子按照男左女右的規矩把老盆狠狠地摔在預先準備的磚塊上,摔的越碎越好。如果萬一沒有摔破,決不能在撿起來摔第二次。只能由大執事或者後邊抬槓的用腳把它剁碎。


摔老盆的傳說:老人逝世後,來到奈何橋,孟婆在此把守,必須要喝完迷魂湯後才能到天堂去。那迷魂湯其實就是洗腳水洗臉水,當然不好喝。逝者的子孫們為了讓老人少喝一點,就把那盛湯的瓦盆鑽上眼子,摔得粉碎。這也是兒孫們的最後的孝心吧。


半瓶茅臺


一般都是長子,在埋葬前一日的夜裡十二點陰陽交界時,所有考子都要事先吃點東西,哭著到燒被褥的十字路口,長子把“牢盆"用力摔到一個石頭上,一下要摔碎,然後全體孝子要把披著的孝帽全部盤在頭上,所有人扭頭向回走,不許回頭,不許說話,徑直進家門。摔了"牢盆"即告訴亡者,從此以後不吃陽間飯,陰陽兩隔,亡人也從此知道自己已經死亡了。


興旺國學講師


關中人在其中點紙,蓋碗並一雙筷子,出殯之日,由帶鏨衣者頂盆。當地稱紙盆。執盆者,女亡,孃家人長者執盆。男亡,外家舅表執盆。如若親屬無人選。當由族內或村上有聲望者執之,在出殯後,逢丁字路口摔盆以破,一示吉祥!不可重摔!一次成功!


石匠秦人


喪事 “摔盆”的習俗在北方大行其道,甚至成為人們對身後事的一種執念,《大宅門》是講北京那邊的風俗,白二奶奶死的時候白老七的摔盆情節也很完整。

在山東,農村人會對死後沒有人去“摔盆”的人嘲諷,一般都是死者的兒子,所以重男輕女一直延續下來,如果沒有兒子,一系列風俗儀式都沒有辦法完成,所以說消除男尊女卑的思想要連根拔起!


每日文鮮


生老病死是人生大事,婚喪嫁娶是人生最重要禮儀。喪葬習俗,不僅僅是文化,有時候會是讖語,不可不知,不可不懂。沛縣小夥王書法致力於豐沛喪葬文化蒐集整理,不可多得。豐縣官網分五部分陸續推出,今天是最後一篇,敬請關注。

摔牢盆

待棺材移至大路上後,棺前置“牢盆”,事先要把牢盆放在一塊橫磚上面,為何要用磚呢?據說可以避邪鎮宅。重孝子及近親屬手持哀杖跪於香案前,大老執高喊“前後平起——”,眾人抬起棺材,牢盆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長子已先去世,則由長孫摔,俗謂“小兒不趕長子孫”,因誰摔牢盆便意味著誰最有繼承權,故本地鄉民十分看重此儀式,如不合乎規矩風俗,這個牢盆是難摔的。

摔牢盆的傳說有三:

1.人生在世,誰能無過,虧心的事一定是有的,別人不知道,那閻王爺可最清楚,死後到陰間要受酷刑。兒孫為了給老人贖罪,便置盆為牢,事先囚禁,多送紙錢酒菜,等盆碎開,閻王一看,牢已蹲過了,又有諸多錢財酒菜享用,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給死者免了酷刑和牢獄之苦。

2.人生在世,誰能不困擾於名韁利索,長此以往,便作繭自縛,畫地為牢,所以活人皆被囚於牢獄之中。只有在死後,兒孫為其置一瓦盆,徵象其人生之牢,名之曰:牢盆。於是在死者入土為安之時,由其長子把這牢獄之盆摔得粉碎,以求得死者靈魂徹底解放!

3.據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

如果牢盆摔不碎,死者帶不去,在陰間是要受窮捱餓的,牢盆摔得越碎,鄉民就認為越吉利,第一次摔不碎,萬不能抬起來再摔第二次,要由大老執用腳踩碎,如果趁無人注意時撿拾碎片渣子墊在自家的床腳,這是大吉大利的事情。

等長子摔碎牢盆後,大佬執高喊“前後平落——”,棺材原地落下,重擺香案,開始路祭。仍用舊禮並配以哀樂,一般都行三跪九叩,先由長子帶全家家祭,再由有血緣關係和關係好的親友分別行禮。往奔赴墓地的路上,長子長孫應在棺前打幡帶路,棺材後,緊跟女兒、兒媳、侄媳等親屬,眾喪屬隨著喇叭聲慟哭。抬棺材的儀槓在路上是不允許著地的,俗認為著地不吉,同時孝子頻頻回跪朝棺材磕頭,感謝大家幫忙。

布棺

至墳地,按方向置棺於土壙內。如夫妻一方先去世,還要在兩個棺材間用木棍搭起一座小橋,謂之“仙人橋”,寓意著夫妻陰間相會之意。棺材入坑後,要擺正,調好走向。死者為男,要先請死者姥孃家人察看;死者為女,要請死者孃家人先查看。如有不滿,再行調整,隨後孝子再察看並認可。

沒有異議後,將“蜂蜜罐子”放在棺材前挖的小洞裡,長子(或長兒媳)把事先準備好的五穀雜糧傾倒在棺材板上,用簸箕放棺材尾接著,大聲哭喊:“爹(娘),您老人家留餘糧!”然後用"刷帚"從棺材前頭往後一掃,棺材上剩餘少數,大量的五穀均被"刷帚"掃落在簸箕裡。無論多少,只能刷一次,要乾淨利落,不可猶豫緩慢。這樣的葬儀其中隱藏妙義:“五穀”者取其音乃“無故”,“刷帚”者“刷富”,刷的越多,意味著死者遺留給子孫的福澤越多。五穀雜糧回到家後,做餅子給死者的長子吃,表達了鄉親祈願親人靈魂保佑後代的願望。

祭典

此時,邊裡有祭典的風俗,族家、姥孃家人等逐一祭典,如果立碑,這時還要祭碑。祭畢,眾人準備封土。豐縣、邊裡不用大紅公雞滴血;邊外則用一隻大紅公雞,鏟去頭,讓雞血圍墳坑灑三圈。

大老執將一領用鐵鍁鏟破四個角的葦蓆蓋在棺材上,在棺材蓋上正中位置放上三個生面捏成的小鳥,小鳥上覆小瓦,小瓦上寫著“敕令斬鬼”字樣;小瓦上壓弓、箭,弓、箭射西北方,因為西北方是獸道,箭射猛獸,庇佑護衛死者平安。弓身由柳木、蘋果枝等柔韌的枝條製成;弓弦則是苘繩編繞;箭身由楊樹枝等直條子修成,粗如筷子;箭頭由高粱杆子製成,箭身插在箭頭裡。

封墳

封墳不準挖新土,如是新陵地,婦女不能進去,只能在大路旁等候。死者的長子先鏟第一鍁土埋葬,接著姥孃家人(死者為男)或孃家人(死者為女)鏟第二鍁土埋葬,然後眾人幫忙,即為封墳,墳為圓形,堆好以後,要在墳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埋上預先在家煮熟的大甜糖餃子,有手掌大,一個方位埋一個,有幾個兒再多包幾個大餃子,一個兒吃一個;再按照死者的歲數包小甜糖餃子,手指頭大小,死者多大歲數就包多少個。小甜糖餃子埋的歌訣雲:“前七後八,胳肢窩夾仨”,也是埋在四方。餘下的則有早早在一旁等候的小孩爭著分食,民間講吃了這個糖餃子,牙不疼痛。

殯葬畢,從林地回去後,三日後圓墳,三十五日燒五七紙,一百天燒百日紙。每逢週年祭日要備好祭品去墓地祭奠哀悼,一直持續三年。以後就順著平常的節日燒紙紀念。春季是清明節(寒食節),夏季是七月十五(中元節),秋季是十月初一(寒衣節),冬季是正月初一(春節),這四個日子也叫做“四大鬼節”。

豐縣、邊裡當天晚上有送面燈的風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狀,上鍋蒸熟,內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於油中,點燃後由長子送到墳上,放下不準回頭,直接回家。

圓墳,是一種祭奠形式,在葬後三日內舉行。家屬都要到墳前行圓墳禮,為墳培土,還要燒紙錢、上供品,並由死者孫子、孫女(童男童女)繞墳正轉三圈,反轉三圈,謂之“開門”。人們認為開門後便可以和死者交流感情、敘述衷腸,死者也可接到晚輩們的祭奠和送去的金錢、食物等,在陰間生活富足,不愁錢花。

邊裡圓墳,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孃家人、女兒、女婿都到墳地,在墳前擺上供品,痛哭一番,用擀麵杖將墳整圓,越圓越好;邊外圓墳,只有家人到墳地,也只須焚燒紙錢,將墳整圓即可。此後三年不可動墳頭,怕犯重喪。

出殯

出殯是指對死者夫婦甚至及其上代、上幾代共同進行的祭奠儀式,比一般的喪葬活動更加隆重。喪葬與祭奠伴生的活動,這一出殯形式被稱為熱喪;而僅僅對已去世的先祖們進行的懷念性祭奠活動,則被稱為冷喪,其較之熱喪更不多見。

夫婦二人如有一人已死亡,出殯的前一日晚應對先死者舉行請靈儀式,搭設靈棚,安設靈位。孝子用手扶著紙紮的小房屋,房屋裡正當中貼著死人牌位,到墳頭上燒紙祭奠圓詣,然後抬著紙紮屋子圍著墳頭正轉三圈、反轉三圈,並念“點香神知,聞香神現,請神入位,回家受奠,敢告”等語圓詣,謂之“上靈”。

行禮畢返家,即將死者之靈請回家,先死者便與後死者在家共席享祭。祭拜者需從新近死亡的靈位開始拜起,謂之先拜“熱喪”,然後逐一拜祭,這也是喪家孝子賢孫們對先逝父或母的一種紀念方式。出殯發喪的時候,再一起抬送到墳地,抬著紙紮屋子圍著墳頭反轉三圈、正轉三圈,抖抖屋子,謂之“送靈”,然後把屋子隨著紙紮焚化。

特殊喪葬

嬰兒夭折,稱之為”殤了”,俗以為是催索前輩舊帳的“討債鬼”。以穀草裹屍,於夜間拋至亂屍崗或荒郊野外,踅身疾走,須繞道輾轉回家。

少亡,也無停屍喪葬之儀,於午後由叔伯埋葬於林地角落,亦無棺木;成人後未婚而亡年青者,有棺木。

中年人死亡,上有尊親,喪事從簡,停於偏房,僅送信不發帖,三日便葬。舊時,也有侯尊親故後合併發喪者,謂之“發老喪帶少喪”。


白開水的張


在陝西民間,兒子為逝世父母送葬時必須頂盆和摔盆,講究有二。

一、必須是長子,若長子不在,次子或長孫來摔。

二、必須在出村後的十字路口摔。


南山明月


喪事“牢盆"哪個摔?

在豫北地區大部分都是長子來摔,當地的說法是"老盆",如果逝者的長子去世了,就由長孫來摔,長孫還小不能完成就由他叔叔或者姑夫幫者他來摔,由於我們這裡的習俗是把棺材抬到家門口,用繩子拴好把棺材抬起來,孝子把"老盆"照著棺材前頭摔,摔碎以後人們抬著棺材就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