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允明草書《岳陽樓記》

明代中期,吳地蘇州祝允明(枝山)、文徵明、唐寅最負盛名,人稱“吳中三才子”。當時江南一帶,他們的名字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中,祝允明年齡最大,長於文、唐二人十歲。他是怎樣一步步成為明代書法大師的呢?

早年,祝允明學習書法有家傳,啟蒙老師就是他的外祖父徐有貞(1407-1472)和後來做了他岳父的李應禎。徐、李二人,前者擅長草書,後者長於楷法,這對他一生的書法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他的好友文徵明說:

吾鄉前輩書家稱功伯徐公,次為太僕少卿李公。李楷法師歐、顏,而徐公草書出於顛、素。枝山先生武功外孫、太僕之婿也。早歲楷筆精謹,實師婦翁,而草法奔放出於大父,蓋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見 馬宗霍《書林藻鑑》卷十一)


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允明的外祖父徐有貞的書札

後來,祝允明能寫出精謹古雅的楷書和奔放雄強的草體,都是由於早年師法“二父”所奠定的基礎。他雖學“二父”,卻也探本求源,追尋李應禎和徐有貞書法的淵源,對他倆所師承的歐、顏、張、素的書體都認真學習,而且十分精熟。他的長達千言的《論書卷》就是用歐體小楷書寫的,從它那精謹嚴密、一筆不苟、勁峭挺拔的風貌中,可以看出是深得歐書神髓。中年時期,他全仿顏真卿《麻姑仙壇記》的筆法所書寫的小楷《孫過庭書譜》,特別奇特。他用張旭、懷素的草法所書寫的作品更加多見。

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允明的岳父李應楨的書札

當然,祝允明書法的師法遠不止上述幾家,可以說他“少時於書無所不學,學亦無所不精”(文彭《跋祝書東坡記遊卷》)。我們從他自己的表述中可以得證明:

僕學書苦無積累功,所幸獨蒙先人之教,自髫卯以來,絕其令學近人書,目所接皆晉唐帖也。然不肖頑懶,略無十日力。今效諸家裁製,皆臨書以意構之示。知者乃或妄許為能書,殊用愧恨而已。此在建康為顧司勳所強,《黃庭》《蘭亭》《急就章草》,二王、歐、顏、蘇、黃、米、趙,追逐錯離。時迫歸程,無暇豫之興,又乏佳筆,只饒得孺子態耳。(見祝允明《懷星堂集·寫各體書與顧司勳後系》)

從這段題跋中可見,在顧司勳的強求下,他居然可以背臨九家書體,足見他平日臨習晉唐宋元名家書法已經爛熟於心。同時可知,在他的書藝發展的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是下工夫臨寫前人書作,以至於連應酬之作也出以臨寫之筆,這在其他書家中是十分罕見的。他確以善於臨諸家書體為榮耀,而且常愛向人們表現自己這方面的出眾才華。我們從他以六位書家的不同書體來寫《六體詩卷》可見一斑。當時的書法家和書評家對此也特別欣賞。比祝允明略晚的吳門派書家王世貞說:

京兆少師楷法,自元常、二王、秘監、率更、河南、吳興,行草則大令、永師、河南、狂素、顛旭、北海、眉山、豫章、襄陽,靡不臨寫工絕。(王世貞《藝苑卮言》)

祝允明師承的書家確實不少,而且這裡講的還不是全部。所以,人們稱讚他“妙兼諸家”,或者“無所不詣”,或者“博習諸字”等等,不一而足。


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允明楷書《飯苓賦》(局部)

明代“尊古師帖”的復古主義的書風很盛,比起元代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於這種情況不能簡單地加以否定,而應作具體分析。中國書法發展到了明代,各種書體都已經由大藝術家們創造並確定下來,而這些開宗立派的大書法家幾乎將各種書體都推進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面對這種現狀和令人眼花繚亂的古代名家書作,明代書法家心理上總有一種所學不盡、所積不厚的感覺。

祝允明就是如此。在書法藝術的創始時期,書法家們苦於可資借鑑的東西太少,但“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畫圖”;而到了明代,書法從成熟走向普及之後,這時的書家又苦於難於超越前代聳立的藝術高峰,苦於可借鑑的太多,要想不落前人窠臼實在不易。你要超越它,首先必須充分地學習和研究它,因為只有站在巨人的肩上而不是站在他的腳下,你才能摘取書法藝術的桂冠。

祝允明深懂此理。所以他“自《急就》以逮虞、趙,上下數千年變體,罔不得其結構,若羲、獻真行、懷素狂草尤臻筆妙”(顧璘語,見馬宗霍《書林藻鑑》卷十一),終於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從而成為明代草書藝術的集大成者。

祝枝山為何能成為草書大師

祝允明草書《藤王閣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