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為什麼不立政治才能和身體素質更好的恭親王為皇帝,而是選擇了咸豐?

擱淺港灣


道光皇帝在選擇繼承人時,他當時一直很糾結,因為道光皇帝認為皇四子和皇六子都很優秀,當時皇四子也就是後來的咸豐皇帝奕詝雖然有一些優勢,但是皇六子也就是恭親王奕訢也是可以當皇帝的人選。皇位繼承人至關重要,直接關係到日後國家的命脈和百姓的安居樂業,道光皇帝便考慮再三,在最後時刻才做定奪。

當時咸豐皇帝其實在身份地位上是符合做繼承人的標準的,因為咸豐皇帝是皇后的兒子,他有子憑母貴的先天優勢,而在這方面恭親王就處於劣勢,古代人十分重視出身,所以咸豐皇帝的優勢讓他在爭奪皇位時也比較有底氣。可是咸豐皇帝身體不怎麼好,他的腿腳不利索,皇帝要有天子的威嚴,相比較咸豐皇帝,恭親王的身體素質要好很多,而且恭親王十分的聰明,所以恭親王雖然身份地位不如咸豐,可是他的後天優勢卻不容忽視。

可以說當時咸豐和恭親王之間的皇位爭奪戰是比較激烈的,後來道光皇帝就想要通過圍獵來考驗考驗他們二人,一聽說圍獵恭親王可是樂壞了,因為咸豐的腿腳不好,所以在圍獵的過程中會相當辛苦,而恭親王由於身體強壯,非常擅長圍獵,所以他滿懷信心的參加了圍獵,並準備按照老師的囑咐,只要正常發揮就一定可以勝出咸豐皇帝。

而咸豐也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圍獵不是自己的強項,但是他的老師卻給他出了一個好主意。在圍獵結束後,恭親王收穫頗豐,道光皇帝看後很是滿意,但是轉頭一看咸豐居然兩手空空,就在這個時候咸豐大哭起來,他說春季圍獵正是動物繁衍的時節,他不忍心獵殺動物才沒有收穫,而這個回答非常合道光皇帝的心意。

後來道光皇帝在病重時,讓兩位皇子的談治國之道,聰明的恭親王馬上就滔滔不絕的講起來,繪聲繪色的都把咸豐給看傻了,咸豐知道自己說不過恭親王,所以在道光皇帝問到自己時,咸豐又一次哭起來,這一次咸豐是因為道光皇帝的病而痛哭,咸豐還說自己看到父王病重,根本就沒有心思看書學習治理國家,而是一直為父王傷心難過。經過了這兩件事,讓道光皇帝做出了決定,他認為咸豐更加適合當皇帝,所以咸豐才勝出了恭親王。


歷史課課代表


皇四子奕詝與皇六子奕訢是道光立儲時的主要選擇對象,道光在此問題上也確實猶豫過,然而,1846年8月7日,他還是下定決心,寫下傳位詔書:

“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希望之星——奕詝

1831年7月17日,註定是道光皇帝一生中最高興的日子之一。這一天,他又生了一個兒子奕詝。此時,道光已經49歲,年至半百,他之前也曾有過三個皇子:

  • 皇長子奕緯:道光最為看重,生於1808年,卒於1831年5月,諡號“隱志”;

  • 皇二子奕綱:生於1826年,第二年就夭折,僅在世104天;

  • 皇三子奕繼:生於1829年12月,在世52天就夭折;

年近半百的道光接連失去三個皇子,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封建社會,一國之君面對後繼無人的壓力會比任何人都大。

就在皇長子去世的時候,宮中的全貴妃已經身懷六甲。她無比期待自己能夠生一個皇子,然而比他更期待的是道光。

為了讓全貴妃靜心養胎,也為能夠隨時探視,道光特地讓她湛靜齋休養。湛靜齋是圓明園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築,道光此時就住在此地。(注:“咸豐是早產兒”屬於民間傳說)

皇四子出生後,道光在取名字時也一反常態“奕詝”,不再是之前的緯、綱、繼那樣的“糸”字旁,而是“言”字旁。

奕詝的到來,給道光的家業傳承帶來希望,彷彿也是一個吉兆,在此之後,道光又生了5位皇子。在既有的兄弟年齡排序上,奕詝居首,這在古代社會是一個不小的優勢。

奕詝的母親鈕祜祿氏,成長於蘇州,帶有江南秀麗之氣,很受道光喜愛。一入宮就是全嬪,很快就晉升為貴妃。1833年,皇后去世,鈕祜祿氏成為皇貴妃,第二年又被晉升為皇后。隨著生母地位的上升,奕詝就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嫡長子。雖說在當時是秘密立儲,但從歷史上看,不能忽視這方面的影響。

皇四子與皇六子的奪嫡方式不一樣

道光是一個資質平常的守成之君,恪守傳統,他的治國之道曰“守成”,即用祖宗之法,再創祖宗輝煌。然而時代不同了,從乾隆晚年起,大清已經落後於時代,傳統的治國經驗已經不再適用。道光能用祖宗之法平定西北,卻不能抗住英國的船堅炮利。

傳統的道光在選擇繼承人時,也頗為看重傳統。皇四子奕詝老成持重,但才氣稍遜;皇六子奕訢才華過人,但看起來不夠穩重。道光的特性決定了奕詝更受青睞,但他也關注著皇六子。

在奕詝的奪嫡之路上,他的老師杜受田“老成謀國”,可謂功不可沒。

皇位競爭中,道光是裁判也是規則的制定者。於是,他指揮奕詝調整方向,以傳統的孝道來對抗奕訢的才華,以仁義對攻奕訢的武功。(注:野史中關於奕詝、奕訢奪嫡中,比試打獵和回答道光問題的兩則記載,真實性存疑)

在當時的環境中,儒家所倡導的“仁”“孝”是排第一位的,而事功之類的次之。

在這場競爭中,奕訢戰勝了“弱不禁風”奕詝,而奕詝卻戰勝了“同病相憐”的道光。與其說道光傳位奕詝,不如說他傳位給一位孝子。


秋媚讀史


先談野史當中的說法。據當時的文人筆記記載,咸豐的能力較弱,他的老師明白,如果光比才能肯定贏不了奕欣。於是就告訴咸豐,不要在道光面前賣弄才學,要特別在道光面前展現自己的忠孝仁義。於是就有了所謂的藏拙示孝和示仁的故事。道光在召見兩人詢問政事的時候,奕欣對答如流,而咸豐則一言不發。道光詢問之後就痛哭流涕,表示只希望道光身體健康,自己可以永遠不管政事。外出狩獵的時候,沒有獵取一個獵物。道光詢問的時候,咸豐回答說不忍心殺生。這兩件事情博得了道光的好感。最終讓道光下定決心讓咸豐繼位。

再談正史的記載。道光去世以後,他的遺詔當中,不僅下令讓咸豐繼位,同時也冊封恭親王奕欣。這在清代的遺詔當中獨此一例。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道光在繼位人選上確實做過反覆的思量。雖然最後選擇了咸豐,但是他依然認可奕欣的才能,並且對他有一定的愧疚,所以才專門對他進行了冊封。之所以選擇咸豐,可能和道光本人性格導致的偏好有關。咸豐相對保守沉穩,奕欣活潑開放一些,相對來說道光更喜歡咸豐這樣的性格。

最後,就算是奕欣繼承皇位,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清王朝的命運。清代政治改革的主要障礙就在於存在著一個特權政治階層,滿清小集團。要進行政治改革,勢必要消除這個階層的政治特權。而這樣又必然使得清政府的政治根基被拔除。所以晚清時期的政治改革均以失敗告終。改革,慈禧做不了,奕欣也做不了。在內部無法解決困局的情況下,勢必會通過外部強力措施來完成這個歷史的必要工作。辛亥革命的出現,自然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換句話說,清政府的倒臺在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必然性。不是換一個統治者就能避免的。


用戶4325101516


查《清實錄·宣宗實錄》,確實看到道光帝晚年封存了四道諭旨,這個存在疑點,說明恭親王在朝臣中可能存在一定聲望,或者奪嫡之爭也曾暗中進行過。道光帝是怎麼考慮的,則在最後一道遺詔中說得非常清楚。具體分析如下:

一,道光建儲密諭和臨死當天硃諭

清朝自雍正帝開始實行“秘密建儲”制度。皇帝在世時即在諸皇子中默選繼承人,而後寫下硃筆諭旨封於一個“鐍匣”之中,藏於正大光明匾後,臨終或退位時再開啟。整個過程非常機密,目的就是杜絕奪嫡之爭。這個制度執行下來,總會有一些差別,道光朝尤其特殊,竟有4道諭旨,且道光在臨終的當天卯時(5點-7點),還專門下了額外另一道硃諭強調自己的選擇沒有錯誤。最後的遺詔,則明確說了選擇皇四子的原因。另外,最被後人關注的是:皇六子奕訢也出現在了建儲御書之中。

《宣宗實錄》:○丁未,卯刻,上疾大漸。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尚阿、何汝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公啟鐍匣,宣示御書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  ○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  ○午刻。上崩於圓明園慎德堂苫次。 ○遺詔曰。……○先是御書硃諭四條緘藏,至是頒發。……○又奉硃諭,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

上面這些記錄前後連續,是道光帝最後的實錄。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開啟此前秘密書寫的建儲御書後,又下了一道“特諭”,強調皇四子奕詝是業經選定的繼承人,“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說明王大臣們在開啟鐍匣之後似乎頗有疑惑。這就印證了皇六子奕訢在朝臣中頗為聲望,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才是真正的繼承人。

二、史書記載的立儲原因

《清史稿·杜受田傳》說到,自皇四子奕詝六歲入學以來,杜受田悉心輔導。終於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獵活動中,奕詝在杜受田的授意下,刻意顯露“仁孝”性格,獲得了道光帝的特別讚賞。清史稿作者認為“立儲遂密定”,直接決定了道光帝的選擇。清史稿作者團是清末一群遺老,多能聞知宮廷掌故,似乎有一定憑據。

《清史稿·杜受田傳》: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諡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明年,上臨雍講學,複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皇四子即位後,也特別優待杜受田,甚至到了“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的地步,杜受田病死後,又受到了極為特殊的優待,竟然得諡“文正”,又“賜金五千兩治喪”,提拔其子孫,甚至撫棺哀哭,又命令恭親王奕訢送靈。這說明,咸豐能夠成為繼承人,確實有這個因素,杜受田擊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至於道光帝本人的考慮,《宣宗實錄》的最後一道遺詔卻交代的非常清楚。道光帝平生老成謹慎,且自恃善於“觀人之法”,認為一個人必須要“無私”才能克濟大事,人品輕重並不在乎聰明與否。這也是他與群臣意見相左的地方,在選擇繼承人問題上,道光一點不含糊,完全是乾綱獨斷的,他只看重德行公心。所以才會有臨死當天額外的硃諭,告誡群臣要盡心輔佐。

《宣宗實錄》:遺詔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載隆恩,付畀神器,臨御天下。……追維在位歷三十年,壽登六十有九。亦復何憾。顧念統緒至重,亟宜慎簡元良,纘承大業。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親降硃筆諭旨: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並諭王大臣等同心贊輔,無恤其他。乃降旨甫經半日,神氣漸散,豈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貞醇,必能欽承付託,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統。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憂勤惕勵,於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於觀人之法,鑑空衡平,妍媸輕重自見,惟無私乃克有濟。兼願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職,用輔嗣皇帝郅隆之治,則朕懷益慰矣。喪服仍依舊制二十七日而除,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道光生前,其實做的不偏不倚,幾乎是一碗水端平,時常命令皇四子、皇六子代行一些禮儀活動,並未顯露出任何傾向,如祈雨、享太廟、祀天、詣黑龍潭神祠、祭關帝廟等,都有兩位皇子的記錄。

三、深層原因和最後結果

道光選擇奕詝的深層原因,是因為當時內外交困,他必須選擇一位持重謹慎、忍辱負重的人,才不至於陷入羅網、自亂陣腳。這是道光本人在最後十年與西方列強打交道得出的經驗,在最後的遺詔中,他自己敘述了這番經驗,認為奕詝必能效法他的套路,從而轉危為安。

《宣宗實錄》:遺詔曰。……嗣位之初,即頒手諭,首戒聲色貨利,一切遊觀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絕勿為。此薄海臣民所共見。溯自西陲小蠢,出師撻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後東南瀕海之區,因貿易而啟紛爭,朕惟古之君子,愛人為大,何忍無辜赤子,慘罹鋒鏑?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綏疆柔遠,於今十載,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愛民之隱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諒者也。……

道光帝的主要經驗是“隱忍愛民”,在與列強的衝突中,“捐小忿、成大信”。嚴格說,道光帝這套經驗是正確的,深刻洞悉了帝國臣民的性格特點,也看到了“國家信用”在當時的重要性。還在世時,他就訓斥過陶澍等大臣的激進意見和做法。很可惜,他最為自傲的“觀人之法”被證明完全弄錯了,咸豐帝是整個晚清最激進的皇帝,沒有之一。

對咸豐的性格,他似乎也不是沒有察覺,於是在立儲御書上加上了一條,“皇六子奕訢封為親王”,目的可能是希望更聰明圓滑一些的奕訢能夠彌補兄長的短板。後來的事實演化證明這個考慮頗為正確,奕訢更擅於與列強打交道。最後,他有沒有考慮過皇六子奕訢呢?從以上的史料看,他是猶豫過的,但性格慣性太大了,他對性格飛揚的人物總是不放心,於是造成了後來的動盪,與自己立儲的初衷竟然完全相反了。(完)


歷史咖啡


道光帝


為立太子的事情,道光帝很是費了一番腦筋。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道光帝按照雍正帝定下的規矩,寫了立儲詔書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這時道光帝64歲,有四、五、六、七、八、九6個兒子活著。四、五、六年齡相仿,老四奕詝和老五同齡,15歲;老六奕訢13歲,七、八、九都還在吃奶,不在考慮之列。老五是個粗人,道光帝已將其過繼給自己的弟弟了,老五等於被排除在外,只有老四、老六可選。老四奕詝、老六奕訢高下之間大家都心中有數,但老四奕詝有兩個優勢,其一是嫡長子(在世的),其二是有個好老師杜受田。老六奕訢也不是完全處於劣勢,雖為庶子,但清朝皇位繼承不分嫡庶。


咸豐帝


老四的老師杜受田深知奕詝才智一般,告訴奕詝取勝要訣在“仁孝”。有一次,道光帝帶領兒子們狩獵,奕詝不發一箭,道光帝問:怎麼回事?奕詝回答說:春天鳥獸都要生娃,不忍心。道光帝聽了很高興,奕詝勝出。

總結一下,咸豐勝出有三個原因:

1.道光帝是個求穩的皇帝。縱觀道光帝的一生,尤其是三十年皇帝生涯,可以發現,道光帝是個穩紮穩打的人,不自視甚高,也不操之過急,力圖不出紕漏,凡是一再斟酌。正是道光帝這樣個性特徵,才促成了老四的勝出。畢竟,這麼大的國家,還是交給穩一點的人。

2.老四奕詝有自己的優點。首先是嫡長子,年齡15歲,比老六大2歲,即便64歲的道光帝隨時去世,15歲的老四也可以較好地勝任皇位。老四性格和道光帝比較像,長得也像道光帝,人比較中規中矩,比較踏實,不花裡胡哨,讀書也讀得好,還孝順。


恭親王


3.老六有自己的不足。首先是年齡劣勢,其次是活潑好動,人雖然聰明,但看起來不夠沉穩,後來人家都稱他為鬼子六,鬼精鬼精的。按照當時傳統的儒家標準,道光帝顯然認為老四更合適當皇帝。

但是,道光帝沒有轉變觀念,當時已經發生第一次鴉片戰爭,國家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這時候,顯然是鬼精鬼精的老六奕訢當皇帝更能應對時局。

後來,老四成為咸豐帝,老六成為恭親王。


坐看東南了


拋開一切野史,來講一講道光立嗣問題:

道光共有九子

第一子奕緯,生卒時間: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四月二十一日至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四月十二日,壽命:24歲,無子。

第二子奕綱,生卒時間: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十月二十三日至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二月初八,壽命:4個月。

第三子奕繼,生卒時間: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一月初七日至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壽命:一個月。

第四子奕詝(咸豐帝),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初九日至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七月十七日,壽命:31歲,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六月被其父道光帝密定為皇儲,子2人。

第五子奕誴,生卒時間: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六月十五日至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正月十九日,壽命:59歲,子8人。

第六子奕訢,生卒時間: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至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初十,壽命:67歲,配享太廟,子4人。

第七子奕譞,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九月二十一日至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壽命:51歲。

第八子奕詥,生卒時間: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正月二十六日至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十一月初四,壽命:25歲,無子。

第九子奕譓,生卒時間: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十月十六日至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二月初八,壽命:33歲,無子。

首先,道光雖然有九個兒子,但是年齡跨度非常大,長子和幼子相差37歲。其立嗣是在1846年,第七子6歲,第八子2歲,第九子1歲,存在太多不穩定因素,也無法預料其資質,所以這三位可以忽略。

剩下的皇子中,第二子只活了4個月,第三子只活了1個月,且出生時道光長子奕緯已經18歲+了(按照清例已經結婚),這種年齡差那麼大且旋即夭折的孩子,不可能照野史說的一樣,因為他們的幼殤影響了對奕緯的培養,故而奕緯記載被踢死一說的《老太監的回憶》其實不太值得推敲。

言歸正傳,在此情況下第2.3.7.8.9皇子均無繼位可能,剩下1.4.5.6皇子。

如果道光在1830年去世,那麼他的繼承人是無法選擇的,彼時他的兒子只有奕緯一人,然而命運讓他活到了1850年,這選擇發生了變化。

奕緯大約在少年時得了愛新覺羅家的遺傳病,即跗骨瘡,這一疾病在愛新覺羅覺羅家很常見,著名的怡親王胤祥、榮親王永琪身上都有,但讓道光沒法接受的是奕緯的生育能力也可能因此受到了影響,所以其在去世前幾年已經完全失寵。另外其雖然武力出色,但是文化水平不行,資質也一般,隨著疾病一步步吞噬著他本來出色的武力,他身上已經沒有什麼閃光點了,因而他和道光的父子關係並不好,也就有了傳聞的源頭。

最終在1831年,奕緯去世,結束了他悲劇的一生,道光也因此沒了繼承人的人選。

兩個月後,事情發生了變化,道光又有兩個庶子出生,早幾天出生的第四子是寵妃全妃所生,晚幾天出生的第五子是祥妃所生,不同於野史所說的出生早晚影響了他的繼承順位,他被過繼出去同樣是在道光二十六年,也就是道光已經確定儲君的時候,清朝向來有這樣的慣例,比如確定弘曆為繼承人時過繼了弘時,確定永琪(沒當上皇帝)為繼承人時過繼了永瑢和永珹。

不說廢話了,剩下三個孩子的優劣勢是:

皇四子:老實善良,穩重謹慎,年齡居長,其母受寵,並在其四歲時被立為皇后,不過此時已經去世,皇四子在政治上明顯是一個保守派,但他身體是最差的,並且因為一次打獵摔斷了腿,另外,他長得最像道光。

皇五子:身體最好,頗受底層人愛戴,但學業最差,也無心帝位。

皇六子:勤奮好學,人最聰明,母親在世且得寵,文武雙全,他有典型的改革傾向,擅於接受新事物。

一、道光帝本身是一個保守主義者,並且前代已經出現過乾隆推倒康熙的政策,嘉慶誅殺乾隆的寵臣這樣的事件,並且在1840年剛剛經歷過鴉片戰爭的道光對改革派有非常嚴重的牴觸心理。

二、母親在世的未成年人又有另一個問題:子少而母壯,這是歷代都儘量避免的一個情況,這一情形在皇四子身上已經不存在(母親去世),而皇六子身上存在。

三、少年賢明而長大改變的例子很多(如胡亥、隋明帝、宋光宗等),嫡長子繼承製在封建王朝有先天優越性,皇位更為穩固。

故而為了自己的身後事,也為了皇權的良性傳遞,選擇了皇四子。


黑山羊歸來


道光的確在奕訢和咸豐為帝之間猶豫過,最後選擇咸豐有如下原因:

(1)咸豐根正苗紅,奕訢比他差一點。

咸豐先天優勢:

①存活的年齡最大的兒子。(長子)

②皇后所生。奕訢的母親則是皇貴妃,不是皇后,直到咸豐繼位,才尊封為皇后。

雖然清朝並沒有立長的習俗,但是要看到道光時期,已經是清朝中後期,漢化思想已經很重了,奕訢作為年齡最長的皇子,最要緊的是皇后所生,這兩大出身,簡直是完美的儲君條件。

(2)奕訢的有利條件。

奕訢的有利條件有三個:

①咸豐的生母雖為皇后,但是去世的很早,咸豐是奕訢的生母靜皇貴妃養大成人的。

②皇貴妃號稱“副後”,特別是在皇后已經去世的情況下,實際上在後宮中等同於皇后。

③奕訢才學才幹均高於咸豐,清朝也並沒有強制立長的規定,而且奕訢很得道光的喜愛。

(3)咸豐為什麼能勝出呢?

得益於咸豐老師杜受田的出謀劃策。

杜受田這個人不得了,在整個清朝,諡號文正的僅有八人,他是其中之一。另外的幾個都有誰?湯斌、劉統勳、朱珪、曹振鏞、杜受田、曾國藩、李鴻藻、孫家鼐,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

杜受田知道咸豐無論才學和騎馬射箭都比不過奕訢,在道光帝那裡的寵愛程度也比不上奕訢,他就給咸豐出主意,讓他從道德人品上著手。

這一招其實很毒辣。道光這個人呢,是以節儉出了名的,可以說這個人在內心深處是對道德一類的東西很有追求的。

咸豐聽取了老師的建議,某次道光帶人打獵,只有咸豐一箭不發,道光問他為何,咸豐說,現在正是春天鳥獸繁育的季節,我不忍心啊!道光聽完之後,非常高興。

道光病重的時候,皇子們看望他,咸豐跪在地上,痛哭流涕,傷心萬分,這件事最終讓道光決定,咸豐繼承帝位。

(4)奕訢是有怨念的。

道光雖然讓道光繼承帝位,但是還是覺得對奕訢有虧欠,臨終遺詔特別命奕訢為親王。

咸豐繼位之後,兄弟兩個有心結,特別是奕訢生母病重時,奕訢請咸豐加封她為皇太后,咸豐不太願意,含糊其辭,奕訢竟然矯詔冊封,之後被咸豐解除了職務。

咸豐臨死前,任命八位顧命大臣,依然沒有奕訢的份,於是,奕訢聯合慈禧發動了辛酉政變,八位大臣或被處死,或被撤職,奕訢取得了朝政大權。


師明禮


其實關於這兩人的取捨,還要從兩個小故事講起。<strong>

恭親王奕訢如何呢?

不可否認的是,奕訢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能的人,沒有他的參與,慈禧太后也沒辦法再1861年的時候發動辛酉政變,奪取政權,大清也不可能那麼快開展洋務運動。

儘管慈禧太后掌權之後,奕訢聰明反被聰明誤,不僅沒有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權力,反而處處受到慈禧鉗制,在他的幫助下慈禧太后上位,卻並沒有給他什麼東西,但奕訢的政治手腕是不可忽視的,試問,一個沒有手腕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雖然洋務運動沒有取得太大的建樹,沒有將清政府從落後中拯救出來,但清政府至少已經跟世界強國更為接近了,引進了西方先進技術,開始了現代化進程。

這一切的一切,都說明奕訢是一個有手腕,有能力的人,有人會說,奕訢晚年的時候迂腐無能,沒有建樹,但僅憑這些來否定奕訢的功績,不會太可笑了嗎?

而相對的,咸豐帝奕詝又如何呢?

其實,奕詝沒什麼才能,政治手腕不足,個人身體素質也不行,咸豐帝沒有將已經陷入困境的大清王朝拯救出來,反而使大清越陷越深,這跟他的政治眼光自然脫不了干係。

奕詝的身體還有殘疾,他的腿有點瘸,這樣的人當皇帝自然也是不合適的。

從身份上對比,奕詝是實際上的皇長子,雖是庶出,但其母親也成為了皇后,而奕訢為皇帝第六子,實際上的皇二子,也是庶出,身份上較之咸豐帝是差了點。

如果道光慧眼識金,絕對會選擇奕訢的,只不過,他在選立太子人選的時候,很明顯,眼瞎了。

咸豐帝之所以能夠登基,是因為他雖然身體不足,但卻有個好老師,在道光皇帝的兩次考驗中盡皆獲勝,藉此登上皇位。

咸豐帝曾經二度考驗這兩名有希望繼承皇位的兒子,至於為什麼只有他們倆,是因為其他年紀大的都已經去世了,年紀小的都還是嬰兒。

第一次考驗,是讓他們去打獵,兩人知道這是皇帝的考驗,於是暗中請教自己的老師應該如何做,咸豐帝的老師杜受田告訴他,你要跟恭親王鬥勇力是肯定鬥不過的,只有用心感動道光皇帝。

於是在此次考驗中,恭親王打到了不少獵物,而咸豐帝卻什麼鬥沒得到,道光帝問他為什麼什麼都沒有,他只說是不忍心看到那些動物受到傷害。

第二次考驗,是在道光皇帝臨終前,將兩名皇子叫入宮中,詢問他們有何治國之策,恭親王滔滔不絕,出口成章,將自己所知所感全部說了出來,而咸豐帝卻做不到,在老師杜受田的教導下,他就說自己因為父皇臥病在床,根本沒有心思考慮這些事,所以什麼也說不出來。

不得不說,如果直白的說,道光帝能信了咸豐帝的鬼話的確是瞎了眼,但是如果真的身臨其境,誰能確定自己就不會中套呢?


魏青衣


道光皇帝立奕嚀為皇太子,也就是日後的咸豐皇帝,在野史中有一個傳說,其主要原因是由於奕嚀的師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們說說這個所謂的手段:

話說某次道光皇帝帶著皇子奕嚀和奕訢去打獵行圍,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這兩個皇子的本事,於是就傳令二人到黃賬前領命,等二子到了後,道光說:今天的獵物都膘肥體壯,特令你二人以一個時辰為限,看誰獵取的野獲多,去吧。一個時辰後,帶著你們的戰利品來父皇這裡報道。朕有賞。

於是乎,本來就喜好打獵的奕訢可是撒了歡,左一個野兔,右一個野雞,不一會就野獲慢慢,轉眼在看奕嚀那邊,他竟然一無所獲,這可是急壞了奕嚀的師傅杜受田,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他趕忙把愛徒奕嚀拉倒一邊,附耳道,你乾脆就一箭別發了,然後你按照我的辦法..........。


就這樣,一個時辰到了,兩個皇子又來到父皇的帳前覆命,奕訢說:父皇,這裡我獵取的獵物,一共20個兔子,10個野雞,還有三頭鹿。咸豐看後喜形於色,轉頭問奕嚀,你的獵物呢?奕嚀說:父皇,我沒有獵物,因為我實在不忍心把這些剛剛繁育的幼崽殺死,我怕它們的父母傷心吶。道光被這一席話感動了,認定奕嚀是個仁義之君,於是便在他傳位的詔書上寫上了奕嚀的名字。但真相果真如此嗎?咱們看一張圖。

從此圖中可以看出,奕嚀是根正苗紅,他是皇后所生的,而且還是嫡長子,對古代禮法極為尊崇的道光,心中太子的人選自然是有嫡立嫡,有長立長,而奕嚀直接是又嫡又長,您說,道光豈有不立之理?而奕訢對比奕嚀就差很多了,既不是嫡子也是長子,所以沒有被立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為咸豐畫像)


老豬的碎碎念


眾所周知道光年間發生的鴉片戰爭最終導致中國割讓香港島並向英國賠款二千一百萬銀元,中國歷史由此進入了近代史時期。道光在中國曆朝歷代的皇帝之中是以節儉而聞名的,甚至被視為摳門:除了正式上朝的龍袍之外每件衣服都是縫了有縫、補了又補,他甚至會親自過問御膳房的雞蛋是花多少錢買的。從私德和自我控制力來看:道光絕非昏聵之人。然而道光的這種節儉更多隻停留在個人道德層面,與此同時清王朝體制上的結構性貪腐問題卻愈演愈烈。事實上早在鴉片戰爭二十年前英國就以策動新疆地區的張格爾分裂勢力的方式試圖達到侵略中國的目的,然而英國支持的張格爾叛亂最終被道光皇帝平息了下去,當時誰也不會想到這位曾為捍衛國土而戰的君主在僅僅二十年後就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道光四年(1824年)由於洪澤湖高家堰大堤決口,一時間大量湖水外洩,使得大運河從江蘇高郵、寶應到清江浦一段水位急劇下降,漕船擱淺,京城糧道斷絕,面臨斷糧危險。清代的經濟中心位於江南地區,北方的京師及其周邊地區的糧食產量並不足以供給龐大的人口,為此必須將江南魚米之鄉的糧食通過大運河運往北方以解決當地百姓、官吏、士兵的吃飯問題。早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就曾下旨讓大臣們商討改由海路運輸糧食是否可行的問題,然而滿朝文武多是因循守舊之輩,以致於海運的提議在提出百年之後仍未能加以嘗試實踐。被糧食危機逼得著急上火的道光皇帝不得不下旨再議海運一事,在得到琦善和陶澍等大臣的海運建議後道光力排眾議堅決推行海運。道光六年(1826年)二月初一在道光皇帝下旨商議海運的整整一年後清代有史以來第一次官方海運正式啟動。十天之內每天超過90艘商船前來兌運,共裝米糧80萬石。以當時的裝卸技術而言: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速度,可見陶澍等一眾官員籌劃之精,督辦之勤。大約一個月裡,有不下1000餘艘運糧海船,出長江口揚帆北上。隨船押運參將關天培抵達天津後,於三月十五報告稱:已查明到岸進口船424艘,後繼船隻390餘艘“不日可來”。漕糧海運的首航,顯然相當成功。海運漕糧不僅有效緩解了當時嚴峻的糧食危機,也為鴉片戰爭後中國海運海權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然而道光不思進取、一味求穩求安的理念在海運漕糧一事也表露無遺——在糧食危機的壓力下道光一改多年的漕糧運輸方案,但這並不代表他有多少創新意識,因為事後他曾專門下旨聲稱:海運漕糧只此一次,下不為例。對西方國家已然開啟、中國也即將加入進去的海洋時代道光並沒清晰的認識。

縱觀道光的一生始終充滿了矛盾的雙面性:一方面他整肅吏治,卻一直效果不佳;一方面他首倡海運,卻又親手關閉了中國海洋事業的大門;一方面他粉碎了旨在分裂國家的張格爾叛亂,另一方面他又開創了對外割地賠款的先例;他一會兒嚴禁鴉片,一會兒又延遲禁菸......這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方面其實都源於道光終其一生將自己所肩負的歷史使命定位為守成,對當時已然變化的世界形勢一無所知。事實上這時的中國需要的是一位能開創嶄新時代的大有為之君,而道光絕非一位英主。他甚至會問出“英國與俄羅斯是否接壤?與回部有無陸路可通?”“英國何以是女主當政?其夫現在該國身居何職?”這些問題在今天看來未免可笑,然而在當年卻真實反映了一個老大帝國對外界情況的茫然無知。甚至直到臨終之際道光依然沒能意識到時代的轉折,因此在立儲問題上他仍秉承著一貫的守成理念。恰恰正是這種守成理念使道光最終放棄了文韜武略更為優秀的六皇子奕訢而選擇了他看來更適合扮演守成之君的四皇子奕詝。道光皇帝共有後妃二十多人,這二十多位后妃先後為他生育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長子奕緯死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終年二十三歲。而兒子奕綱、三子奕繼也過早夭折。如此一來四皇子奕詝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皇五子於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過繼給嘉慶帝第三子綿愷為嗣,襲郡王位,按當時的立法傳統自其過繼之日起就已自動失去襲位的資格。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皆為道光晚年所得,皆為年幼懵懂無知之輩,難以繼任大統。四皇子奕詝與六皇子奕訢成為了事實上僅剩的有資格角逐皇位的對手。二人相比其實各有優劣:正所上文所言四皇子奕詝已成為事實上的嫡長子,就道統上而言佔有優勢;問題在於清代立儲祖制並不太講究嫡庶之分,而是優先側重於立賢,而相比之下六皇子奕訢的個人才能遠勝四皇子奕詝,對這點道光自己也是有清醒的認識的,所以他一直在奕訢和奕詝之間糾結。

說起來奕訢和奕詝除了在競爭皇位一事上是對手之外,平時私交還是不錯的:奕詝的生母去世後就由奕訢之母撫養長大,兩人從小一起讀書、一起習武,然而無論文化造詣或是武功水平奕訢都始終壓過奕詝。照此形勢發展下去應當是由六皇子奕訢繼位才對,然而歷史並沒照此演進下去,這與兩位皇子的老師有莫大的關聯。奕詝的老師名叫杜受田,字錫之,號芝農,山東濱州(今濱州市濱城區)人。其父杜堮為清嘉慶時期翰林院編修,禮部左侍郎。其子為顧命八大臣之一的杜翰。其家世顯赫,久有“書香官宦門第,進士多人之家”,因杜家“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並有加授“太師太保”的高官,《中國文學大詞典》、《書畫大詞典》、《中國名人大詞典》對其家均有記載。杜受田深知自己的學生奕詝的智識才具都“萬不敵”奕訢,不能以條陳時政和騎馬習武取勝,於是建議奕詝以仁孝之心取悅於道光帝:話說某日道光皇帝領諸皇子狩獵,奕詝故意一箭不發,“上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而另一邊奕訢的老師卻建議他盡力在父皇面前表現自己,結果儘管奕訢所獲獵物最多,但道光卻甚為欣喜地評價奕詝道:“此真帝者之言!”此後道光病重將不久於人世之際奕詝伏地流涕,痛切異常,道光帝問其何故如此,奕詝答:“兒臣虔誠祈禱,願皇阿瑪早日康復,屬萬民之幸,兒之幸。”至此立儲之事已定。公元1850年二月二十五日午時道光皇帝駕崩於圓明園慎德堂,道光皇帝生前按照自雍正皇帝以來確立的秘密立儲制度已選定繼承人並將自己選定的繼承人的名字書寫在密詔上藏於紫禁城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當人們從正大光明匾後取出道光皇帝的立儲遺詔後發現上面赫然寫著四皇子奕詝的名字。

對奕訢而言:命運放佛和他開了一輩子的玩笑——在中國歷史上再沒第二個人像他一樣距離皇權是如此之近,卻總是與之失之交臂。奕詝繼位後改元咸豐,封奕訢為恭親王,授其為十五善射大臣,次年又將乾隆年間大學士和珅的府邸賜予奕訢,這就是今天北京市西城區柳蔭街的恭王府。咸豐三年(1853年)咸豐皇帝又讓奕訢在軍機處行走,要知道按清代祖制皇室子弟只能做個閒散王爺,決不允許干預過問朝政,如今咸豐破例讓奕訢參與政務,看起來似乎不打算再翻當年奕訢與自己競爭皇位的舊賬。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初一奕訢之母靜太妃病重,奕訢以為自己的母親對當朝皇帝有養育之恩,因此請求咸豐皇帝晉封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咸豐不便拒絕,但也未正面答覆,只是含糊地表示將考慮在適當的時候晉封靜太妃為皇太后,誰知奕訢居然對外生產皇帝已同意晉封自己的母親為皇太后,騎虎難下的咸豐皇帝只好順水推舟晉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表面上看咸豐給足了奕訢面子,可實際上就在安葬了康慈皇太后的次日奕訢就被罷免了一切職務。咸豐七年(1857年)五月奕訢才又奉旨補授鑲紅旗蒙古都統,同時又被任命管理鑲紅旗新舊營房事務。咸豐八年(1858年)四月二十五日奕訢對咸豐皇帝派耆英去天津與英法聯軍議和一事表示反對,主張天津談判不要一味示弱,聲稱如英法聯軍敢登岸應令“兵勇合擊 ”,同時建議密令粵紳羅惇衍激勵鄉兵攻廣州,廉兆綸搗香港。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咸豐皇帝匆忙逃往承德避難,臨危受命的奕訢被委任為議和大臣。在和英法聯軍談判的過程中奕訢由原來的主張對外強硬立場逐漸轉為主張師夷長技,在他主持下先後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與《中法北京條約》,這使他獲得了西方國家的好感,同時在他周圍形成了一個以戶部侍郎文祥、文華殿大學士桂良、總管內務府大臣寶鋆、副都統勝保等人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其子載淳繼位,這一事件給奕訢重新接近權力中樞創造了天賜良機。奕訢通過和載淳的生母慈禧太后合作剷除肅順等人而得以重回權力中樞,然而這時奕訢沒能料到這一決定使他自己的命運和整個中國的命運都進入到一番曲折之中。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慈禧利用戰爭初期的失敗指責奕訢因循萎靡,撤銷其一切職務,令其回家養病,從此奕訢又變回了當初那個不管事的閒散王爺。1898年65歲的奕訢在家中閒居十餘年後病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