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自己還擁有700餘萬軍隊,日本為何要選擇投降?

生活360x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導致日本投降的具體原因一直說不準,幾曾在兒時讀書的課本上、大量的歷史文獻上、視空見慣的媒體報道上都是八路軍的八年抗戰取得的。


後來真正的歷史事實告訴人們導致日本投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在中國以及泛太平洋地區的戰爭投入的過盛,使得日本軍力消耗很大,實力大減。

日本國內資源匱乏,人口不多,長期的戰爭使得國內的人口、資源、糧食等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意大利、德國的先後投降,讓日本處於孤立無援的地步,投降只是時間的問題。

美國和蘇聯在擊敗德國以後投入對日戰爭之中,日本的實力遠不及他們兩國,如果繼續負隅頑抗,只能遭到亡國的地步。

中國人民以及亞洲其他遭到侵略國家的人民的反擊,使得日本受到沉重的打擊,戰爭遲遲不得進展。

英國在緬甸沒打幾下就全軍潰退,不值一提。僅在二戰的西部戰場上反擊德國法西斯發揮了部分作用(遠不如蘇聯與美國)。


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堅持八年遊擊抗戰,應該說功不可滅。但蔣介石的國民政府直接展開的大規模正面作戰譬如著名的淞滬戰役、臺兒莊戰役,打通緬甸雲南公路接受美國的軍事援助,我們決不能因為政治需求否認歷史而不去承認。

臨近日本投降之時,蘇聯入軍東北,對促進小日本快速投降起到以一定作用,但縱觀看歷史看,還是美日之間的太平洋戰爭,最後日本失去了繼續堅持戰爭的能力。


中國的抗戰在二戰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認,原子彈對於日本投降起到了促進作用。


問題是,大家為什麼對中國抗戰的作用產生疑慮呢?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中國的抗戰。

如果瞭解國外對二戰史的研究,就會發現許多西方學者甚至是前蘇聯的學者都忽略了中國的抗戰。在權威的二戰史裡,中國戰場甚至被一筆帶過!為什麼會這樣呢?


要知道中國牽制了絕大部分日軍的有生力量,大大減輕了歐洲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盟軍的壓力。我們也可以從美國、蘇聯對中國抗戰的援助,以及中國遠征軍這一側面看出中國戰場的重要性。那麼,為什麼在書寫歷史的時候,我們被遺忘了,甚至我們自己都懷疑自己的前輩當年到底有多大貢獻?

這其實也怪不得別人。我們自己窩裡鬥,所以國外史學界許多人都認為中國人沒有抗戰,他們在內耗,自己人打自己人。而抗戰過後,長期以來,我們不承認國民黨正面戰場對抗戰的貢獻,國民黨也不承認我們的付出。我們看到的是片面的歷史,會懷疑也就不奇怪了。


後期日本在太平洋上的空軍、海軍基本全軍覆沒,來源於中東的戰略石油完全被封鎖,鹿兒島美軍登陸,本土被炸,再加上兩顆原子彈,小日本才不得不投降,應該是這樣吧。


這好像應該是符合客觀歷史的。


江水趣談


我們必須承認,1945年天皇宣佈投降的時候,日本確實還有700萬軍隊。在很多人的觀念裡,日本人還有那麼多的兵力,又是本土防禦作戰,有地利優勢,應該還有一戰之力,為何卻在最後時刻投降了呢?

700萬,這是一個多麼龐大的數字,看上去非常的唬人,可是這麼龐大的部隊能有多少戰鬥力呢?

首先日本的戰爭潛力已經基本耗盡

日本的工業化程度遠遠不如美國,當日本偷襲珍珠港成功的消息傳到美國國內時,成功點燃了所有美國人的怒火。美國整個國家如同上足了發條的戰爭機器開始了它的運轉。每一個美國人,每一個美國企業,每一家美國工廠都在為打贏這場戰爭而做著貢獻。拉鍊廠改行生產子彈,拖拉機廠生產坦克,各行各業全力開動,目標只有一個——報仇。

強大的工業為美國輸送了源源不斷的戰爭物資。在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建造了接近200艘航空母艦,同樣的數字在日本那方只有15艘,這就是國力上的碾壓。

到了1945年的時候,美國組織的千機大轟炸已經成為了常態,日本各大工業化城市的工業設施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工業設施被摧毀,日本的軍用物資生產能力大幅降低,使得前線的損耗得不到及時的補充,總不能指望著700萬拿著木頭棒子的日軍去迎戰美國人的衝鋒槍吧。你別說,作為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面對蘇軍北極熊之怒的時候,真有相當一部分部隊拿著木棍在迎敵。

再者日本的資源命脈被切斷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當代戰爭的幾大命脈,石油,橡膠,鋼鐵都是日本的命門所在,日本列島國內幾乎不出產這些東西。日本人要獲得這些物資,全靠東南亞佔領區的掠奪,維護好東南亞到本土之間的運輸生命線是日本人的重中之重。

但是隨著菲律賓的陷落,生命線被掐斷,失去大量戰爭物資的補充,日軍要堅持下去已經成為了奢望。

最後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人員問題

我們看一看日軍這700萬人馬的構成,在這龐大的數字中,有著相當一部分是一些十三四歲的半大孩子還明顯的營養不良。擱到現在這個年齡的孩子只是初中的學生而已,都還沒有發育呢。這樣的軍隊能有戰鬥力嗎?

這是技術含量最低的陸軍的情況,我們再來看一看技術軍種的情況。日本的海軍向來是帝國的驕傲,航空母艦更是帝國皇冠上的珍珠。但是日本在飛行員的儲備上遠遠不如美國,45年的航空兵飛行員都是一些有幾個小時飛行經驗的菜鳥,他們的飛行水平不會比蔡徐坤打籃球高多少。

指望這樣的空中力量,恐怕難以保衛日本列島的藍天。

最後讓日本人不在戰和之間反覆猶豫而定下決心無條件投降的催化劑自然是那兩顆原子彈。核平日本成了籠罩在天皇心中的陰影,面對原子彈赤裸裸的威脅,天皇終於慫了,這才有了投降詔書。

所以到了1945年,日本雖然有龐大的兵力,但是投降已經成為他們唯一正確的選擇。


歷史評說


在日本投降前,確實還有幾百萬軍隊。這些軍隊散佈在從南太平洋到北海道的廣闊的區域內。可是,日本卻選擇了投降。這是因為,日本政府再也打不下去了。

隨著太平洋戰爭的繼續,日本在戰爭中喪失了它的大部分海軍,失去了制空權和制海權。而美軍發動的菲律賓戰役,腰斬了日本佔領區。日本本土生產的軍用物資無法運往南洋,而南洋的石油、原材料也無法運往日本。日本處於完全不利的狀態。

美軍對日本的戰略空襲也愈演愈烈。美軍針對日本的工業多為小作坊,藏身於居民區。而日本的房屋因為防止地震災害,多為竹木結構。美軍決定對日本採取無差別的地毯式轟炸,轟炸採取火攻的形式。在投擲大批的燃燒彈之後,日本包括東京在內的大批城市被燒為一片焦土。

而上天也沒有放過罪惡的日本。在1944年12月7日發生的大地震中,生產戰鬥機和坦克的日本中部地區遭到毀滅性災難打擊。但是,即便是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是不投降,繼續頑固的進行著戰爭。

日本大批徵召人員,組建新的軍隊。這些軍隊甚至沒有武器,有的要使用從倉庫中找出來的已經淘汰了的武器。至於人員素質更是不值一提,有很多是少年和老人,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在日本國內,有的部隊居然使用的是竹槍。所以說,在戰爭結束前,日本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軍隊,可是由於缺乏武器和訓練,戰鬥力堪憂。

而最終置日本以死命的,是美軍從1945年3月27日開始的封鎖日本的戰役,美軍稱之為“飢餓戰役”。這場戰役採取的主要作戰形式是以攻勢佈雷為主,對日本實施全面封鎖。

日本是一個完全意義上的海洋國家,其對於海外供應的依賴度遠遠超出其自身的儲備能力,因此海上交通被視為國家賴以以生存的命脈。戰爭期間,日本為了維持國力軍力的需要,每月通過海上運進的食品和原料約為100~150萬噸。除此之外,約80%的石油,80%的鐵礦,24%的煤都需要通過海運來提供。僅以糧食為例,如果海上運輸減少20%,日本國將完全陷入飢餓的境地,不要說是戰爭,就連正常的生存都難以維持。

由於當時美軍已經基本切斷了日本本土與各佔領區之間的主要交通,位於日本本州島東海岸的東京、橫濱、名古屋等主要港口幾乎瀕於癱瘓,大量艦船被迫只能從下關海峽和豐後水道進入日本內海。所以這次的飢餓作戰主要就針對日本的內海運輸進行。

整個戰役計劃按五個階段分步實施。第一階段是為配合沖繩戰役而封鎖日軍的支援兵力和航道,對吳港、佐世保等海軍基地和下關海峽實施佈雷,阻止日本艦隊沿九州西岸南下增援。

第二階段是封鎖日本本土的工業中心,集中對東京、名古屋、神戶等主要港口以及瀨戶內海的主要航道實施密集佈雷,癱瘓各大工業區之海上交通。

第三階段是第二階段作戰效果的補充和繼續,以挫敗日軍反封鎖的垂死掙扎。

第四階段是加劇對本州、九州的打擊,並對下關海峽和神戶至大阪的港口實施補充佈雷,使之徹底喪失制海權。

第五階段是使日本全國陷入總癱瘓,置其於絕境,迫其無條件投降。

這是一個促使日本戰爭機能萎縮並最終導致全面崩潰的計劃。從戰役開始起,美軍佈下的水雷擊沉了日本大批的運輸艦船,在水雷封鎖的同時,美國潛艇也闖進瀨戶內海,接連擊沉日本艦船。而面對這種局面,日本方面則束手無策。

到7月底,日本的所有海上運輸幾乎全面中斷,日本陷入物資極度匱乏的境地。日本的25個造船廠中就有22個因此陷入癱瘓,經濟陷入徹底的崩潰。當時日本的主要工業家們警告軍界要人,如果戰爭再繼續一年,700萬日本人將餓死。

在這樣達成的戰役基礎上,美國又向廣島,長崎投擲了兩顆原子彈。而在日本海外,唯一具有能夠將戰爭繼續下去基礎的中國東北地區,也被蘇聯紅軍出兵佔領。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已經無力再將戰爭繼續下去了。

雖然日本在此時還擁有700萬軍隊,還佔領著廣大的佔領區,可是,沒有後方後勤保障的龐大軍隊,只不過是盟軍的靶子。日本在內外交困,經濟崩潰的情況下,為了避免最壞的結局,只有投降一條路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二戰日本投降時,總兵力還有700多萬,其中陸軍500多萬,海空軍約200萬。但是,守衛本土的只有300多萬人,而裡邊包含有不少老弱殘兵,剩下戰鬥力比較強的關東軍、南方軍、派遣軍三大海外總軍,總兵力近四百萬人都被分割在了互不相連的戰場,這也是日軍最致命的一點,戰場已經無法連成一片導致兵力無法集中,不投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被盟軍慢慢分割吃掉,到時拿什麼來抵抗盟軍的本土登陸?如果日本能成功將分佈在海外一半的主力調回國內進行本土決戰,連吃了兩顆原子彈後的日本是不會輕易的投降。

早在納粹德國投降後的第四天,也就是1945年5月12日,裕仁天皇批准了由鈴木貫太郎首相主持召開的一次御前會議,參加的人員包括梅津美治郎、阿南惟幾、東鄉茂德等惡棍分子,討論是否請求斯大林充當中間人出面調停戰爭(不是投降)。會議期間,東鄉外相認為應該於主動與美國直接進行談判,而鈴木、阿南及梅津等人代表的軍方,一致認為請求斯大林出面調停戰爭的可能性很大。

由於當時的日本一直懷疑,在雅爾塔會議上作為交換條件斯大林可能已經同意了美英在德國投降後向日本宣戰,只怪日本的情報部門太垃圾了。御前會議後,日本派出了曾與蘇聯打過多次交道的廣田弘毅,前去蘇聯駐日大使館探個口風,若情況屬實要求廣田說服蘇聯大使馬利克,請求斯大林幫助調停戰爭。但是,馬利克早已經接到蘇聯高層的指示,和廣田弘毅打太極並製造出蘇聯無意參戰的假象以迷惑日本。

這個曾經擔任過日本首相和外相的廣田弘毅果然上了蘇聯的當,於1945年6月6日,廣田回到了東京後,鈴木首相再次主持召開了一次高級會議,軍方巨頭認為蘇聯對日宣戰的可能性不大,同意放棄了請求斯大林出面調停戰爭的計劃,繼續打下去,堅決不投降。1945年8月9日凌晨,也就是日本吃第二顆原子彈的當天,斯大林大手一揮,日本的大後方基地東北即將不保,曾經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蹦躂不了幾天了,日本接受無條件投降後關東軍還在奮力抵抗,一個禮拜後冰冷的西伯利亞成為了六十萬關東軍最好的歸宿。

日軍當時實力比較強大的派遣軍投降前,在大陸戰場還有一百多萬的兵力。但是,自從抗戰最後一次大型會戰之湘西雪峰山會戰後,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再也無法組織大規模戰爭,而是全線收縮兵力,試圖與東北的關東軍將戰線連成一片做最後的頑抗。而蘇聯出兵東北也就意味著關內的派遣軍失去了東北這個戰略大後方的支撐,沒了補給若繼續抵抗,百萬大軍只能慢慢被耗死。而當時的南方軍也很慘,自從菲律賓戰役損失了三十多萬精銳陸軍之後,剩下了125萬大軍已經被美軍和英軍分割在了互不相連的戰區,與外界失去了聯繫,而本土也被圍得水洩不通,距離失敗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賽門之略


小雪微鑑:日本的投降,有三個原因,其一,美國的參戰,對日投下原子彈,讓日本本來脆弱的國力瞬間崩塌,其二,受戰線的影響,日本在東亞、印度支那、東南亞、蘇聯等地都有戰事,腹背受敵已經成為既定事實,其三,日本的人口因為戰爭急劇下降,很多未成年人都被迫捲入戰爭,人口的巨大損失讓日本耗不起。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讓日本成為眾矢之的,尤其是美國對日宣戰,客觀上,加速了日本戰敗的步伐

1945年8月,美軍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這兩顆原子彈,讓日本將近20萬人死於原子彈的輻射之中,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時候,日本當局還存在僥倖心理,負隅頑抗,拒不投降,當第二顆原子彈接踵而至的時候,對於日本而言,已經是滅頂之災。

當然,美國總統羅斯福對於日本還是保留餘地的,如果真想滅亡日本,可以直接在東京進行原子彈轟炸,而事實是,美軍只是在日本首都東京都進行戰略轟炸,並沒有使用原子彈。

兩顆原子彈的爆炸,讓日本本來脆弱的經濟、人口不堪一擊,終於,日本宣佈投降。

二戰的東方戰場,日本不僅對我國實行侵略,還對印度,緬甸,蒙古等國進行侵略,希望可以建立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

這種天方夜譚恐怕只有日本可以想得出來,從1931年起,日本關東軍就對我國進行了入侵,時間長達14年。

雖然日本在1945年還有所謂的700萬軍隊,但是其實軍事實力不足以對抗任何反侵略武裝,他們之中的很多人,都是未成年人、老兵、傷殘士兵,真正擁有戰鬥力的日本士兵,都已經開始厭倦戰爭,渴望回家。

人口急劇下降是日本面臨的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臭名昭著的日本借種生育制度,其實就是從側面暴露了日本戰後人口銳減的現狀。雖然日本官方並沒有承認這一點,但是,在很多史料中都有相關記載。

日本借種制度的背景,就是罔顧倫理道德,喪失人道主義,以政府出面進行干預生育能力,這也是日本戰後幾年人口迅速增長的主要原因。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日本不傻,他們選擇投降是因為知道自己已經沒有勝算了。

投降前夕,日本擁有700餘萬軍隊不假,但他們面對的情況顯然更糟。

亞洲戰場上,日軍雖然在戰爭初期所向披靡,但在進一步擴大戰事後,日本疲態盡顯。

遲遲沒有打開局面讓日本很難受,結果蘇聯打完德國轉過頭就來收拾關東軍,直接把日本陸軍精銳打得丟盔卸甲。

海軍這邊呢?

(圖為萊特灣海戰)

日本引以為傲的聯合艦隊在萊特灣海戰後一蹶不振,已經基本喪失作戰能力。

日本的航空力量一直沒有形成獨立的空軍,而是部分所屬海軍,部分所屬陸軍。

偷襲珍珠港的機群為日本海軍的飛機編隊,它們曾在珍珠港海戰中大放異彩,這些飛機基本在與美國的海戰中損失殆盡。

所屬陸軍的戰機一不適應海戰,二沒有航母的依託,幾乎是有去無回。

失去海戰和空戰話語權的日本就像被束縛了手腳,美國想打哪打哪。

東京大轟炸中,日本工業基礎被大面積摧毀,日本失去持續作戰能力。

另外,東京超過10萬人被燒傷,100萬人無家可歸,這給了日本政府和日本民眾極大的震撼。

在國際局勢上,盟友意大利早早歇菜,納粹德國被佔領。

反法西斯同盟扭轉勢頭,節節勝利,雅爾塔會議召開。所有人都覺得戰爭該收尾了,日本能不知道?

另外,日本還知道,美蘇雖然都不願意直接登島作戰,但他們肯定都很樂意將日本四島當成空軍的訓練基地。

日本已經嘗過原子彈的滋味了,700萬軍隊一定程度上能減緩日本投降的速度,但無力改變整個戰爭的局勢。

其實,日本國內的局勢也不容樂觀,除了轟炸以外,美國的飢餓計劃也讓日本苦不堪言。

不定期的轟炸逼迫日本城市人口疏散,交通和物流基本陷入癱瘓狀態。

(圖為東京街頭排隊領取口糧的日本百姓)

日本本來就物資匱乏,美國卻幾乎隔絕了其海外勢力對日本本土所有的糧食等援助。

雪上加霜的是,日本的不少糧食產地也被美國飛機噴灑除草劑。

顯然,日本後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麥克阿瑟到達東京後發現,東京的存糧僅剩兩週,東京民眾每天的口糧早已不足300克,而且還是摻了樹籽的糧食。

要是日本拒不投降,可能沒等盟軍打過來,饑荒就得肆虐日本了。

這樣一說,日本百姓是不是還得感謝盟軍呢?

言歸正傳,二戰後期,日本高層其實早就知道敗局已定,他們一直拖著不投降無非是想在談判桌上多爭取一點利益和條件。

(圖為日本簽字投降的受降儀式)

但日本顯然已經沒有了任何底牌和資本,盟軍又怎麼會和日本談條件。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宣佈無條件投降。


歷史小屋


1945年的時候,日本看上去還有一定的戰鬥力,他們在賬面上還有700萬士兵。

但這只是紙面實力,1945年的700萬日軍和1942年的700萬日軍不可同日而語。


1942年的日軍,都是精銳之士,當時的日軍士兵,個個矮壯結實,有著較強的戰鬥素養,以及瘋狂的獸性。

而在1945年時的日軍,由於在各個戰線上都不約而同地吃了敗仗,再加上東南亞,中國,太平洋海島上,日軍處處用兵,戰線拉的太長,日軍人員吃緊,他們已經把十三四歲的毛孩子都派上了戰場,拉上了前線,充當炮灰。

在我的印象中,十三四歲的孩子連發育都沒有完成,不用說矮壯了,這些孩子只有矮,沒有壯。他們很多事情都不能自理,就靠著這樣的小孩能打贏戰爭嗎?


如果日本此時再不選擇停止戰爭,那麼接下來是不是要徵召十一二歲七八歲的孩子參軍入伍了呢?

那麼這樣的話,日本離亡國滅種也就不遠了。

再者,戰爭拼的是消耗,日本後來的工業能力也已經跟不上了,在當時日軍的駐華軍隊中,甚至出現了中械師團,這些軍隊用的是他們一向看不上的中國造武器。

當然能用上武器,那還算不錯的,就連號稱皇軍之花的關東軍,在滅亡前的最後時刻,也有相當部分士兵拿著一根木棍在充數。

已經山窮水盡到了這個地步,還不投降,為這個國家保留最後一點元氣,還能幹嘛,大家抱團一起去死麼?

再者戰爭比拼的就是一個國力,比拼的就是一個後勤。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在資源上原本就有短板,許多戰爭物資,諸如石油,橡膠日本國內幾乎沒有,全部都要靠戰爭掠奪,這也是日本人悍然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然而,隨著在戰場上的節節失利,以美國為首,各大盟國加緊了對日本的經濟制裁,而隨著菲律賓島的陷落,日本從南洋到本土的物資運輸生命線被切斷,這使得已經頻臨崩潰的日本資源供應更加雪上加霜。

生命線被切斷以後日本的戰爭潛力也就到頭了,再強硬,再狂妄的軍國主義分子也不得不考慮戰敗善後的問題。

第三點很重要,就是蘇聯的參戰。日本大本營一直寄希望於蘇聯出來調停,讓日本人可以體面的投降。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人為了遠東的利益,在美國的遊說之下,以犧牲中國國家利益為代價,蘇軍出兵東北打擊關東軍。

關東軍作為日本在太平洋戰爭後期為一的海外重兵集團,向來被寄予厚望,然而就是這麼一隻部隊在短短的幾天裡就被蘇軍打的變成了關東煮。

蘇聯人非但沒有調停,反而直接參戰,並且這麼快就擊潰了關東軍,這讓日本大本營最後的一點點期望落空,他們不得不正視波茨坦公告,認真考慮無條件投降事宜。可以說,蘇聯的參戰是日本最終投降的一個重要的催化劑。

最後當然是原子彈的功勞。日本國內還在叫囂著一億玉碎的瘋狂口號的時候,兩顆原子彈,天降正義。


面對這種史無前例,威力驚人的超級武器,日本人終於慫了,日本人意識到如果日本人再不投降,美國人不介意核平日本。

所以日軍雖然還有700萬人馬,但是投降已經成為了他們唯一的選項。

  


策神歷史


日本的豪賭

小日本兒在中日甲午戰爭中,拼了老命和咱們的清政府打了一場賭上了國運的戰爭,腐敗的清政府給的可憐軍費,讓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也沒能打贏這一場戰爭,最終日本開心的賭贏了,清政府派李鴻章去日本簽了《馬關條約》,割地賠款。

這一場戰爭的勝利,讓日本人的野心膨脹,利用賠款迅速發展,以戰爭解決國內內部矛盾的方式讓日本嚐到了甜頭,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膨脹的日本還是有一些資本,他們憑藉著在甲午戰爭中獲得的賠款,發展自己的軍事力量,在準備就緒之後,日本震驚世界的決定,與俄國爭奪在清朝地盤的利益,這一場日俄戰爭,在全球人看來不可思議,所有人都認為日本人會被俄羅斯大漢按到地上揍,但是結果讓人意外,俄羅斯意外的被日本打敗,這個時候,全世界的列強才發現,此時的日本不可小視,已經在亞洲成為了最強戰鬥力。

二戰中瘋狂的日本侵略者

隨著日本明治維新後的崛起,日本快速發展,利用戰爭獲得的賠款和割地,迅速補充了日本資源不足的短板,讓日本發展提升迅速,在軍國主義思想的推動之下,日本人在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這也標誌著日本人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

隨著日本的野心不斷膨脹,他們居然妄圖在三個月內佔領中國全境,當然了,這是一種不可能的目標,在中國軍民上下一心的抵抗之下,日本在中國的侵略腳步受到阻止,隨著遷延日久的戰爭發展,日本國內的矛盾逐漸凸顯出來,同時,日本資源匱乏的短板再次顯露,以戰養戰的策略開始失去意義。

此時的日本騎虎難下,軍國主義道路只能一走到底,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讓日本逐漸疲軟,在走投無路之下,日本仍不思悔改,選擇了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以求以戰爭補充資源,同時,日本對美菲聯軍進行了攻擊,俘虜了80000多人,其中有不少美國人,這樣的行為,讓美國極為惱怒,最終參與到了二戰中來,一聽到這個消息,德國都快哭了。

隨著美國加入戰爭,日本開始節節敗退,在蘇聯收拾了德國之後,鋼鐵洪流開始向日本的關東軍衝擊,此時的日本關東軍早不是什麼精銳了,都是一些新兵和老弱,根本擋不住蘇聯人的衝擊,俘虜了60萬人,都放到了西伯利亞勞動去了,西伯利亞那地方可冷啊,加上勞動,死亡率很高,當然了,這也是日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妄想“本土決戰”的日本

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日本還是不投降,他們制定了一個“一億玉碎”的政策,想與蘇聯與美國在本土進行最後的決戰。

美國人當然不想登陸日本當炮灰了,蘇聯人也不想當炮灰,最後美國決定扔一顆原子彈給日本嚐嚐,於是一聲巨響,日本的廣島開了花了,一朵蘑菇雲之後,沖天的火柱不斷,讓廣島市陷入了火海。

日本人仍然不願意投降,他們的專家考察之後,儘管很吃驚,但是他們卻認為美國並沒有多顆這樣威力的原子彈,於是,日本人繼續執行“玉碎”計劃,準備本土決戰,然而,美國開始散發傳單,告知長崎的人撤離,日本認為這是美國的戰術,於是印製報紙,讓長崎人民放心,不用撤離。

由於之前長崎的人接過太多次美軍轟炸的傳單,都已經習以為常了,所以他們認為這一次也沒什麼,加上日本政府的宣傳,長崎百姓居然沒有撤離。隨著一朵蘑菇雲的出現,長崎步了廣島的後塵,成為了硝煙後的廢墟。

面對如此威力的原子彈,日本天皇也有點害怕了,日本政府突然發現,美國似乎不是在虛張聲勢,他們所謂的“玉碎”也成了一個“笑話”,畢竟,在原子彈的進攻之下,他們根本就見不到敵人,更談不上什麼“玉碎”,最終,日本天皇選擇投降。


日本投降的時候,日本還有700餘萬軍隊,不過已經沒有意義了,面對多國的聯合圍剿,加上美國原子彈的投放,日本如果繼續頑抗,最終只會落得國滅人亡的結局。


▲文/野史日記 歡迎大家關注我瞭解歷史!


野史日記


1945年,自己還擁有700餘萬軍隊,日本為何要選擇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8月14日日本無條件投降,9月9日,中國戰場接受日本投降。

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算起,到1945年結束,十四年的抗日戰爭終於結束了。

二戰結束後,美國和國民政府抹煞蘇聯出兵的作用,極力宣傳美國原子彈威力,從而引發了一場日本無條件投降真正原因的爭論戰,有人稱之為“蘇武(蘇聯出兵)”和“屈原(原子彈)”之爭。

眾所周知,二戰中打敗德意日三個法西斯國家的有東、西兩個戰場,日本法西斯就在東部戰場,在這裡,是中國戰場、美英同盟軍的太平洋戰場,以及蘇聯出兵中國東北,消滅了關東軍主力,共三個戰場,其中兩個都在中國。

那麼究竟哪個戰場才是決定日本投降的決定因素呢?

小編認為,迫使日本投降的決定性因素在中國,是中國人民14年的拼死抗戰消耗了日本的有生力量,耗幹了日本的軍需物資。

無論是七七事變前的局部抗戰還是七七事變之後的全面抗戰,中國戰場始終都是抵抗日軍的最主要戰場。

軍事方面:中國戰場牢牢把日本陸軍主力牽在這裡,消耗了他的絕大部分有生力量,據戰後日本眾議院材料顯示,從1931年到1945年,日本軍人、附屬人員傷亡287.4萬人,在中國之外的戰場,死在英美等其他國家手中的有89萬,在中國戰場則傷亡198.4萬,號稱日軍精銳的第二混成旅團在太行山被八路軍消滅,日本“名將之花”阿部規秀被擊斃,日軍飛行員“四大天王”在武漢被擊落。

物資消耗方面:日本原計劃的“三個月滅亡中國”成為笑談,陷入中國的汪洋大海,被迫轉變戰略,1938年12月設立“興亞院”,制定“以華制華、以戰養戰”的無奈之舉,

1940年日本預算61億日元,軍費佔去23億,對華的軍費支出,還不包括武器費就已經高達21.033億日元了,無奈之下,只好把其他地方一線師團的裝備費削減5%,儲備彈藥減少三分之一,抗日持久的中國戰場最終導致東條內閣與1944年垮臺。

英美法西斯同盟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時迫使日本投降的重要原因。

1941年12月以前,英美主要通過支持中國來消耗日本實力,並鼓勵日本對蘇聯作戰,將禍水北引,12月7日的偷襲珍珠港才讓美國直接參戰,美軍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戰場上越戰越勇,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戰場將日本陸軍死死拖住,寸步難移。

1945年6月,美軍佔領沖繩,日軍11萬人和飛機軍艦受到沉重打擊,喪失海陸空優勢,迫使東條內閣制後的小磯內閣辭職。

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促進因素,則是蘇聯出兵東北。

經過中國14年的抗戰和英美聯軍太平洋上的沉重打擊,日本的結果已經大局已定了,7月26日《波茨坦宣言》發表,日本鈴木內閣對記者說:本人認為該共同聲明系開羅會議之翻版而已,政府認為並無任何重大價值,僅有予以“默殺”而已(置之不理)。並叫囂“即令啃齧草木,浮屍荒野,亦決戰鬥到底”。

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9日,百萬紅軍兵分三路進入中國東北,日本陸軍精銳關東軍死傷67.4萬人,蘇聯的出兵促進了勝利的早日到來。

美國在蘇聯對日宣戰前兩天得到消息,於8月9日立即投下兩顆原子彈,鈴木首相無奈表示“要來的東西,終究到來了!”

8月11日,日本政府發出有條件接受《波茨坦宣言》的電報。

從時間上看,英美從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對日宣戰到日本投降,不到4年時間,蘇聯1945年8月8日對日本宣戰,作戰僅僅24天,而中國的抗日戰爭長達14年之久。

從付出的代價來看,美軍在太平洋戰爭中傷亡32萬人,蘇聯對日作戰傷亡3萬餘人,而中國的抗日戰爭中傷亡3500萬人。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迫使日本無條件投降的決定性因素,既不是“蘇武”,也不是“屈原”,而是中國人民14年來抗戰的結果,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首功,應該歸功於中國的抗日軍民。


葛大小姐


投降更符合日本的利益。

1,國際上對日本的暴捶。

軸心國想要征服整個世界,所以被全世界反對。當時,軸心國的德國、意大利已經投降,只剩下日本了。



美國的決心:

美國作為同盟國的一員,起初為了經濟利益,冒著輿論壓力暗地裡對日出口汽油、武器等軍用物資。可是日本以怨報德,“不宣而戰”,偷襲了珍珠港,繼而搶奪美國的很多地盤。


美國決定報仇雪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攻至日本本土附近。然後,投放了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美國人對原子彈毀天滅地的力量大感滿意,3天后又投放了當量更大的“胖子”。

通過兩顆原子彈,日本感受到了美國不死不休的決心。

蘇聯的意圖:

德國投降後,蘇聯看到二戰即將結束,為了盡到“同盟”的責任,也為了與美國搶奪“地盤”,決定出動軍隊進攻日軍,加強在遠東的軍事存在。

中國的抵抗:

日本在中國的侵略,激起中國人的誓死抵抗。中國的抗日武裝逐漸強大,不但結束了日軍在中國的肆意橫行,還在敵後戰場、正面戰場上開始反攻日本。

2,日本的絕望

日本野心大,然而國小、人少、農產品不足、礦產資源缺乏。

與美國撕破臉以前,日本能從美國進口汽油、武器、農產品,能從中國掠奪媒、鐵、糧食。與美國撕破臉以後,逐漸斷絕了海外的資源輸入。日本本土的資源,是撐不起戰爭所需的。日本的糧食、鐵、銅、石油產品,逐漸消耗一空。日本人千方百計的保證前線需要,甚至把寺廟的銅鐘拆掉,融化後做子彈,

人沒有吃的,可以節省。但是現代化戰爭打的是熱兵器,沒有鐵、銅,就造不出槍炮、彈藥;沒有石油產品,軍艦、汽車、飛機就是一堆廢鐵,戰爭是沒有辦法打的。

到了二戰末期,美國的飛機瘋狂的轟炸日本本土,基本摧毀了日本的軍事工業基礎。日本翻盤的希望,徹底破滅了。

瘋狂的日本人不甘失敗,提出了“一億的玉碎”計劃,然而這只是一個口號。在飛機、槍炮、原子彈面前,“玉碎”再多人也毫無意義。不投降,日本的一切都會被同盟國毀掉;選擇投降要接受失敗的屈辱,但是可以保全日本的人口,以圖東山再起。


所以日本權衡利弊,選擇了投降。(本文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