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十多年前的膠東地圖上,即墨的金口還是海邊的商港

滄海桑田,人們常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巨大的變遷。

而對於即墨金口的地理位置而言,過去的百年時間裡,真可謂“滄海桑田”的變化。

在八十多年前的膠東地圖上,即墨的金口還是海邊的商港

在清代的即墨縣誌當中,金口(金家口)通常被描述成一個商賈繁華、檣桅林立的港口。而如今,嚴格來說,這裡已經算是一個內陸村莊了。

在八十多年前的膠東地圖上,即墨的金口還是海邊的商港

(清代即墨縣誌中的金家口,中間上方)

靠海的金口,在地圖上是個什麼樣子?清代縣誌的繪圖相對簡略,海岸線走向不夠精準,參考意義不大。相對而言,上世紀三十年代時出版的《中華新形勢一覽圖》(距今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的製圖水平就大為提高。其中,在涉及膠東半島的區域圖上,清晰的標註著,即墨的金家口就在海邊。它的周邊,海陽、萊陽、五龍河、水溝頭、藍村、即墨、鰲山衛等地名也有標註。

在八十多年前的膠東地圖上,即墨的金口還是海邊的商港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丁字灣)

金口毗鄰的海域名為丁字灣,如果看慣了現在的丁字灣地圖,再乍眼一看八十多年前的圖,會感覺很不習慣,因為在八十多年前的圖上,丁字灣的西部和北部要比現在更寬闊,對比現在,形狀變化很大。最明顯的應該是下圖當中雄崖所以西的海域: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從金家口出海,越走越寬闊;而在現在的地圖當中,從金口到雄崖所這一段,是一條很窄的港汊子,顯然不適合大船通過。

在八十多年前的膠東地圖上,即墨的金口還是海邊的商港

(2010年出版的山東省地圖中的丁字灣,金口鎮駐地並非金口村,而是圖中標紅的位置)

在古代,丁字灣水深海闊,不但金家口為著名商港,周邊的羊郡和行村也一度繁華。元代,行村曾是水軍駐地;萊陽縣誌也說羊郡在明清繁華一時。

但因為五龍河入海帶來的泥沙淤積,丁字灣的商港也受到影響。行村和羊郡的海邊逐漸成為灘塗,這樣的環境適合蛤喇和蜆子的生長,但不利於通航。兩地的港口,也很早淡出了歷史。

不過,商業底蘊相對最深厚的金口,持續的時間也更長一些。到了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時候,已經衰落的金口仍然具有一定規模。

根據《即墨市志》記載,1935年,金口還有土產、船行商號32家,油房商號9家,木場商號7家,南行(承辦南商船隻商業活動的商行) 5家,細雜貨業商號4家,雜貨店鋪160家。

但到了後來,隨著丁字灣的持續淤積,地圖逐漸變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