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恐慌、警惕反華“政治病毒”,國際媒體理性發聲

恐慌疫情蔓延、孤立敵視華人、唱衰中國經濟……近些天來,新冠肺炎疫情就像是一面“照妖鏡”,將某些西方媒體和政要的醜惡面目展示無餘。

根據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發佈的數據,截至2月19日,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200家海外主流媒體對“新冠肺炎疫情”進行過報道,總量達到10萬餘篇,平均每日報道量2000餘篇。隨著對中國疫情防控措施的跟進,很多外媒發出冷靜、公正、客觀的聲音,他們呼籲停止恐慌、加強合作,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挑戰。

談疫情:古已有之,何須大驚小怪?

西班牙主流媒體《先鋒報》在當地時間2月15日發表署名為曼努埃爾·卡斯特爾斯的評論文章《流行性恐懼要不得!》。文章認為,流行性疫病古而有之,從致死3400多萬人的黑死病,到讓46%塞爾維亞居民病亡的天花,有數不盡的生命隨疫病隕落。但是,隨著公共醫療條件的改善、醫療技術的進步,人們不應該談“疫”色變。作者指出,新冠病毒的致死率為2.3%,比季節性感冒的致死率還要低,大部分患者在經過數天的治療後即可出院。因此,具有排外性質的“黃禍”說沉渣泛起並不可取。

當地時間2月6日,署名瑪麗亞·巴爾比娜的作者在俄羅斯衛星廣播電臺發表題為《停止恐慌!如何不害怕冠狀病毒》的文章。她在文中寫到:每次遇到季節性流感都這樣(恐慌)行嗎?一打噴嚏就使票下跌、工廠關閉?要知道,在流感季,只是由於人們都熟悉的流感病毒,死亡的人數也不少。“戴口罩、勤洗手等預防措施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正確的,但是最好不要讓恐慌在這種情況下佔上風。”

莫斯科國立大學教授維克多·庫德里亞夫採夫在當地時間2月12日俄羅斯《獨立報》的報道中表示,之前,世界已經成功地應對豬流感和禽流感、非典等多種疾病。在任何國家,任何地方經濟都沒有崩潰,不必過於恐慌。

停止恐慌、警惕反華“政治病毒”,國際媒體理性發聲

論深層原因:並非恐懼病毒,而是恐懼中國復興

俄羅斯駐英國貿易代表鮑里斯·阿布拉莫夫在接受俄新社的採訪中表示,人為製造恐慌是一項獲利巨大的“生意”,顯然有人靠製造恐慌來獲利。他說,是謠言而不是疫情本身破壞了企業開展工作的信心。

“恐懼被中國支配,恐懼其技術進步,恐懼其重新崛起成為世界強國,這是導致將這次新冠病毒疫情與中國的全球化聯繫起來的根本原因。”西班牙《先鋒報》作者曼努埃爾·卡斯特爾斯在上述文章中還指出,據世界銀行估計,90%的經濟損失將來自於不合理的恐懼。他補充,損失還“來自機會主義的商業策略,如大型技術公司的相繼退出導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2020被迫取消”。“弔詭的是,當中很多企業都參加了阿姆斯特丹博覽會。我不禁想到,其中一些公司正在與華為和其他中國大型公司的競爭中丟城失地。”

曼努埃爾在文末的結論也讓人振奮,他說:“世界已經不能將中國隔離在外,她是全球經濟發展動力的最重要引擎之一。”“至於病毒問題,就讓我們相信出色而專業的醫護人員吧!”

大聲疾呼:警惕反華“政治病毒”

當地時間2月14日,德國《日報》刊發了一篇評論文章《同情之心在何處?》,直接對曾經使用“新型冠狀病毒:中國製造”作為封面壓題的德國《明鏡》週刊提出批評。文章作者法比安·克雷奇默(Fabian Kretschmer)作為自由撰稿人,自2019年開始常駐北京。他在文章中寫道,一些西方國家尤其英語國家駐中國記者的報道中,對中國人民缺乏同情心的程度“令人震驚”。“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疫情讓他們倍感壓力,將他們置於生死存亡之境地。”作者寫道,“中國政府的嚴厲措施應該得到讚賞。畢竟,對一個擁有大約6000萬人口的省份進行隔離,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過快的指責顯然是不合適的。”

停止恐慌、警惕反華“政治病毒”,國際媒體理性發聲

當地時間2月6日,《俄羅斯報》更是發表評論文章《反華政治病毒也必須清除》。評論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沒有實行任何擴張和掠奪性政策,只是僅僅依靠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艱苦奮鬥,在國家發展等各方面取得了偉大的成就。改革開放政策幫助8億農村人口改善物質生活狀況,為消除世界貧困做出了巨大貢獻;“一帶一路”倡議已成為一項重要的全球性公共舉措,為有興趣發展的國家帶來了巨大機遇。現在,中國在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中也顯示出社會制度的優越性。中國正在採取的措施,“既保護了自己人民的安全和健康,又維護了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這是對國際社會高度負責任的體現”。文章毫不避諱地指出:“(美國國務卿)邁克·蓬佩奧關於中國的最新誹謗性言論,無非是一種政治病毒,阻礙了中美在與新冠肺炎疫情聯合鬥爭中的合作,必須消除這種政治病毒。”

當地時間2月16日,俄羅斯主流通訊社俄新社刊載其政治評論員德米特里·科西列夫的署名文章《用“極權”對抗疫情,或許中國不可能正確》。作者指出,中國現在除了要對抗新型冠狀病毒,還要對付大規模的謠言。美國等西方媒體藉機指責中國在應對疫情中所謂的“極權”體制。作者認為,“緊急狀態下的封鎖措施與民主無關”,“中國模式非常有效”。他呼籲,西方國家應當團結一致共同抗擊疫情,而不是從政治的角度出發進行意識形態的抨擊。

樂觀預測:戰勝疫情後中國將更強大

當地時間2月15日,沙特阿拉伯主流媒體《阿拉比亞》刊發題為《新冠病毒之後,中國加快轉型“智慧城市”》的文章,介紹中國在抗擊疫情過程中推動未來智慧城市發展。如,中國希望通過雲計算、人工智能、面部識別和大數據分析技術開發“數字辦公室”系統,提高個人和團隊工作的效率。同時,虛擬現實技術將用於舉行會議、供應生產線和相關數據,以及開發在線合同簽署系統。此外,在交通運輸、教育等領域,無人駕駛、人工智能以及線上平臺服務等建設,都將為未來應對此類突發狀況提供準備。

當地時間2月18日,意大利《金融市場》發表中國歐盟商會副會長、上海分會董事會主席代開樂(Carlo Diego D'Andrea)的署名文章《走出冠狀病毒危機後,中國將比以往更加強大》。作者熟悉中國和中國經濟領域,對中國有相當深刻的認識。他認為,中國舉國上下集體與新型冠狀病毒做鬥爭帶來了令人鼓舞的進展。“儘管與非典時期相比,中國國內交通網絡更加發達加速了疾病傳播,但是國家衛健委和醫療人員的行動能力如今已大大增強。”

代開樂在文章中指出,在這段非常時期,中國政府制定了前所未有的醫療與安全措施以限制疫情傳播,更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強國民經濟發展的措施。“如果中國繼續採取必要預防措施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推行透明政策與全球合作伙伴展開合作以延緩病毒傳播,那麼走出這一危難時刻後的中國可能變得更加強大。”(撰文:盧茹彩 資料來源: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