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行業觀察丨人們知道健身的重要了 但是疫情中的健身房卻要撐不下去了

一場疫情的到來,讓很多人都不得不宅在家裡。當看到84歲還奔赴疫情一線的鐘南山院士對媒體表示,“鍛鍊就像吃飯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相信很多人才意識到健身的重要性。


儘管很多人都有辦過健身卡,但總有人平時藉口“沒時間”不願意去光顧健身房,如今,宅在家裡再想光顧,也只能望著健身卡發呆,因為健身房不開門。


眾所周知,健身房是個重資產的行業,除了固定的門店人員投入,前期的運動器械投入也會佔據相當大的比例。疫情之下,只出不進,現金流吃緊,讓健身房的日子更難捱。


“的確是更難捱。”北京某連鎖健身房一私教刁軍對記者表示。“我所在的健身房是連鎖的,規模也算是可以,但是去年整體行業情況都不好,因為行業裡一些知名的機構出現了欠賬跑路的現象,行業整個聲譽都不好了。”


據刁軍介紹,他所在健身房去年下半年已經出現過4次提前退卡的情況,“一般情況下,沒有特殊原因都不會退卡的,但當時就有顧客來,說平時用得也少,不知道哪天會不會我們的健身房也把錢捲走了。”


原本,他所在健身房去年底已經做好今年的計劃,“私教方面會有迷你課程,就是不用一下支付那麼多節課的費用,可以幾節課幾節課的收費,還能夠根據個人的時間私人訂製課程,而且總體上費用是下降的,為的是吸引更多的客戶。”


刁軍本身也是打算新的一年加把油,爭取給自己換輛車,但是大年初二,他就接到了相關領導有關公司停業的通知,“老闆也和我們協商過,2月份的基本工資還是發給我們的,3月開始可能就沒有了,但是保險應該還能夠勉強給續上。”這樣的結果,刁軍已經很知足了。“畢竟,這屬於不可抗力,老闆也不想這樣。”


對於老闆們而言,要考慮的顯然更多。


劉豹是天津“我家健身”創始合夥人之一,目前在天津只有兩家店面。正常情況下,他兩家門店合起來的月收入大概在5萬元左右,除去人工、房租、水電和雜費等,“每個月的純收入也就3萬元左右。”據他介紹,所有支出中,房租和人工成本是佔據七成以上,“尤其是房租,你開業不開也都要收的。”


現金流吃緊,是個大問題,更嚴重地說,是隻有以往積累下來的“現金”,根本沒有“新的流入。”


儘管不開門,不進錢,但是劉豹也不能閒著。為了維護客戶,他每天都在和顧客的健身群裡發送一些簡單的動作,督促大家在家裡利用力所能及的器械做做運動。“群裡也有很多顧客提出一些問題,我們都是免費解答。”


針對買過私教課的顧客,劉豹更是一對一地提供服務。“他們如果有需要的話,會單獨私信我,我會告訴他們每天要做什麼動作,做多少個,當然效果肯定不如健身房,但是我還是會和他們說,都免費,也不會佔用線下真正的課時,等開門了,該怎麼練還怎麼練。”


這幾天,劉豹正考慮著和房東談一談,看看能不能在房租上有些優惠減免的可能性。


按照現在的情況來預估,劉豹還能撐小半年,讓他有點慶幸的是,“好在我是小本買賣,損失不至於太大,盤子大的健身房成本更高,時間拖得稍微長一點,很容易就垮了。”


展望未來,誰都無法確定對疫情過後有多少健身房能夠挺過去,但以史為鑑,那些能活下去的或許會迎來新的機會。


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已經在1月30日下發通知,要求大力推廣居家科學健身方法。緊接著,北京、上海、哈爾濱、青海等省市體育局紛紛發文,建議市民在疫情防控期間積極居家健身,同時附上了完整的運動視頻或是動作解說。


在刁軍看來,儘管這是特殊時期的規定,但是也一定會提高人們的健身意識,這一點對於我們行業未來的發展就是利好的。


此外,回顧2003非典之後的情況,包括健身房在內的大健康運動領域都出現報復性增長。“也有這種可能性吧,畢竟,經過一次對疾病的恐懼,大家對於提高免疫力、提高身體素質的需求都是增加的,這可能就是未來的機會。”劉豹說。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佈的《中國健身俱樂部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健身房市場規模約為700億元,到2017年達到878億元。在年複合增長率12%的期望下,2020年我國健身房市場規模或將達到1230億元。


春天已經來了,希望就在前方。


新金融記者 劉暢

關注新金融傳媒微信公眾號(xjrcm1),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