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比較出名的小吃有哪些?

奮鬥中的95後


老北京的小吃就猶如北京的衚衕,很多很多,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幾個不錯的北京名吃,捎帶著也告訴您都在哪,如果您饞了,直接去就可以了!

一、北京護國寺小吃

這是一家非常不錯的北京小吃店,做的北京小吃也是種類非常齊全的,如果您來了北京,真想嚐嚐北京的地道名吃,護國寺絕對是您絕佳的選擇。但是,護國寺店面很多,並不是沒一家都能做的很好,在這裡給大家推薦兩個不錯的店,一個是護國寺街裡的護國寺總店,一個是地安門十字路口的護國寺小吃店,這兩家店無一例外都是老店,所以做的北京小吃也是味道非常不錯的。(豌豆黃,麵茶,焦圈,豆汁,驢打滾,炸丸子)

二、姚記炒肝

炒肝算是我吃過比較有味道的小吃了,可以說很符合大眾的口味,北京炒肝店不止姚記炒肝一家,最好吃的也不是他們家,但是姚記炒肝絕對算得上最有名的,想當年美國副總統拜登都去那吃過,也正是副總統的帶動下,這家店飛黃騰達,由一家小店,變成了北京機具代表性的小吃店,他們家除了炒肝,還有炸醬麵,爆肚,炸灌腸等,都是非常不錯的。PS:鼓樓下邊就是姚記炒肝

三、老北京炸醬麵

作為一名北京的旅遊工作者,炸醬麵是一個我不怎麼會向大家推薦的“美食”為什麼呢?因為我覺得所有的店做的都是不好吃的,炸醬麵主要吃啥,不是面,而是醬,如果醬炸的好,那麼他就是一碗好面,至於那些菜碼,試問,誰不會照貓畫虎準備出來?所以決定炸醬麵好不好吃在於炸醬,也只有現炸的醬才是最香的,可是街面上這些店有誰家能捨得給您現炸!!!如果大家真想吃,有一家還是不錯的,那就是“老北京炸醬麵大王”崇文門店,去嚐嚐吧,味道很不錯!

四、爆肚

爆肚這個東西永遠是越吃越香的,也是北京人的最愛,北京爆肚店很多很多,哪家會好吃一點呢?有人說爆肚馮,但是如果您直接地圖上搜,有可能會搜出來前門大街那家,說實話這家店去一次悔一次,所以大家可以不用去了,我用我的前車之鑑剎住您奔往爆肚馮的步伐。那還能去哪呢?當然會有更好的,金生隆爆肚(安定門外六鋪炕),味道不錯,值得推薦!

以上是我推薦給大家的幾個不錯的,我真正去吃過的北京小吃,如果您來了北京,直接去吧!味兒倍棒。







阿斗漫遊日記


第二個想到的是糖葫蘆,冬天到了糖葫蘆可以說是北京大街小巷的一景,舉著糖葫蘆才是北京的冬天,現在糖葫蘆的品種也多了,有山楂的,山藥豆,草莓,還有核桃裹著山楂,糖葫蘆還是喜歡山楂,小時候家裡經常做,大鍋裡把白糖加水化開沾上洗淨的山楂,糖凝固了就成糖葫蘆了。

第三個是豌豆黃,記得小時候家裡鄰居是大廚,他家經常做一些北京小吃,其中就有豌豆黃。豌豆黃做好切成小塊,細膩綿軟,春節吃是一道絲絲涼的甜品。

第四個是炸排叉,小時候家裡逢年過節炸排叉招待親朋友好友,現在油炸的食物,多餘的油脂對身體不好,很少吃了,前幾年超市都有賣的,買回來用烙餅裹上,入口酥脆好吃極了。

第五個是滷煮,滷煮是老北京有名的吃食,記得以前經常去前門大柵欄吃滷煮,滷煮的食材不少,肥腸,小腸,豬肝,肺頭,血豆腐,炸豆腐,放上韭菜花,香菜調味,一口滷煮來一口火燒就是燒餅,喝湯真是美味,現在寫的有點饞了,現在北京菜餐館一般都有滷煮。

第六個是褡褳火燒,是北京的傳統名吃,取面擀成薄長片,放上餡料,長邊對摺捏緊,兩頭可以不封口,用油煎熟兩面,沾上醋蒜汁食用。

今天和朋友們分享這麼多,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米蘭的自媒體,更多分享與您見面。


米蘭的自媒體


1,你可以去南鑼鼓巷,那裡都是各種小吃,然後可以順便溜達到後海,菸袋斜街,看看美景。
2,你可以

去簋街

,最好晚上去,那裡有一個“北新橋滷煮總店”雖然需要進店,但是就是很家常的一個小店,但飯點需要排隊,很大一碗,20元左右,經濟實惠,還是老北京的味道。
然後你就在簋街上溜達溜達,路邊也會有小吃,什麼東北的冰棍兒,還有炸灌腸(其實是豆腐做的素腸)什麼的,你到時候自己看看就能找到。
3,你也可以去牛街,那邊要是進店的話有一個非常有名氣的涮鍋,就在清真超市旁邊,就是需要一直等位,你要是不想進去吃,就去旁邊的清真超市把,那的驢打滾絕對是最好吃的,而且在別處根本吃不到那麼好吃的,還有豌豆黃什麼的老北京小吃,你都可以買到。還可以多做兩站地去吃炸奶油麻花
4.隆福寺小吃街 :這裡有各種

京味小吃

,最正宗

京味小吃

當然非白魁老號莫屬,這裡有正宗的豆汁,焦圈,滷煮,還有各式烤串,是一家非常地道的

清真餐廳

。此外,隆福寺的豐年灌腸很值得品嚐。
5.護國寺小吃街:這是北京傳統的小吃街,以

清真小吃

為主,今年

重新裝修

後,再現當年小吃一條街的風采。
6.後海九門小吃: 爆肚馮、年糕錢、奶酪魏、羊頭馬、

戶部街馬記月盛齋

、豆腐腦白、小腸陳、茶湯李、恩元居、褡褳火燒、俊王-德順齋燒餅,價錢會

比較貴

一些,味道還可以。
不建議去王府井的幾條所謂小吃街,如王府井小吃街、新東安市場老北京一條街、東華門夜市等,質次價高且非常不正宗。
另外,北京沒有非常純正的小吃街,隆福寺和護國寺也只是小吃店比較多而已,建議去一些老字號,感受會比較真切


西北小陳


北京最具特色的名小吃,國慶長假可以體驗!

媒體老梁 | 文稿

<strong>

北京小吃不僅沒有老矣,而且正以其嶄新的經營方式,獨特的美食味道,新穎的文化內涵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饕餮食客。

如果從位於房山琉璃河的燕國遺址算起,北京已經有了3000年的建城史;若從遼代建都算起,北京已經有了800多年的建都史。在這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北京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各族人民,也引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這不僅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文化,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京飲食文化,其中最不可忽視的,當屬北京小吃。

1、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愛窩窩也屬春秋品種,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

  愛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可見這種食品是用糯米洗淨浸泡,爾後入籠屜蒸熟,晾涼後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就成了明萬曆年間稱之為窩窩的 食品。但為什麼後來又成為愛窩窩呢?在清人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中找到了說明。因為有一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說:“御愛窩窩。”後來這種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說“御”字,所以省卻了“御”字而稱“愛窩窩”。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間,明代《金瓶梅》中記錄當時流行的美味中就有愛窩窩。

  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故《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還注說:“愛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麵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2、驢打滾

  豆麵糕又稱驢打滾,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

  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豆麵糕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這一點連前人也發出疑問。《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就說:“紅糖水餡巧安排,黃面成團豆裡埋。何事群呼‘驢打滾’,稱名未免近詼諧。”還說:“黃豆粘米,蒸熟,裹以紅糖水餡,滾於炒豆麵中,置盤上售之,取名‘驢打滾’真不可思議之稱也。”可見“驢打滾”的叫法已約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號俗稱,不知其正名了。現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應,但大多數已不用黃米麵,改用江米麵了,因外滾黃豆粉面,其顏色仍為黃色,是群眾非常喜愛的一種小吃。

3、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

  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山藥鮮品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精纖維及維生素等成分,是中醫傳統的用藥。中醫認為山藥性溫味甘,無毒,入脾肺、腎經,有補中益氣、補脾胃、長肌肉、止瀉和健脾。固精、益肺的功用。大棗更是中醫和民間常用的滋補品,每100克幹品含糖量63-76.3克,並含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及礦物質。其中維生素C含量居各種鮮果之首,每100克鮮棗肉中含量達300-600毫克,人體利用率平均為86.3%。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製作方法:將山藥1500克去皮剁碎,大棗500克去核,果料切碎,兩料拌勻後稍加水和麵粉,攪拌均勻,用油皮將拌勻的料裹包好,上籠蒸5分鐘;準備消毒過的乾淨豆包布一塊,將蒸得的原料趁熱置於布上,捏成三角狀長條,涼後切成小手指厚般的塊,入七成熱的油鍋,炸成焦黃色時撈出;另用鍋加油、水、桂花、白糖,小火熬成糖稀,將炸得的卷果倒人,裹上糖汁,撒上白芝麻和白糖,軟綿香甜,十分可口。因其有滋補作用,去南來順飯莊用餐的食客每每點要,成為飯店的名牌小吃之一。

4、薑汁排叉

  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

  它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麵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麵糰。還有一種方法是用水和麵,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釐米、長5釐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薑絲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過蜜後的排叉成淺黃色,有酥、甜、香的特點,食用時有姜味。南城“南來順”的薑絲排叉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同年又獲“中華名小吃”稱號。

  還有一種帶鹹味的排叉,原料為面面粉、蘇打和鹽,也用油炸,做法與薑絲排叉一樣,不同的是它不過蜜,有酥、脆、味微鹹的特點,愛喝酒的人常以鹹排叉當下酒菜用。

  據《天橋小吃》作者張次溪先生說:“舊天橋有專門賣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用草紙包裝,加上紅商標,時過年送禮的蒲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對這種小炸食前人還有詩稱讚說:“全憑手藝制將來,具體面微哄小孩。錦匣蒲包裝飾好,玲瓏巧小見奇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5、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

  它用上好麵粉為原料,先燒適量開水,水開後,改用小火,將麵粉倒人鍋內,迅速攪拌直到麵糰由自變成灰白色,不粘手時,取出稍晾成燙麵。白糖用水化開,香草粉用水化開,適量雞蛋液在碗內攪勻,分幾次加入燙麵中,最後一次加入奶油、糖水、香草粉水,揉搓均勻。

  鍋內倒花生油或生菜油,也可用牛油。但不宜用豆油或芝麻油,因為後兩種油容易抵消奶油味,旺火燒至冒煙後,改用小火,此時將揉勻攪拌好的麵糰,500克分成40個均勻小球,人油鍋前用手摁成圓餅,逐個下人油中,待餅膨起如球狀,並呈金黃色時撈出,滾上白糖即成。

  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裡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麵炸糕和江米麵炸糕(用水磨米,質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後發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適當揉進一點鹼。製作時抓一塊麵約50-60克,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此種炸糕外焦裡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

  還有一種燙麵炸糕,先把水燒開後,倒人面粉攪拌均勻,面燙好後出鍋分成大塊,攤開晾涼,對上發麵和適量鹼面,揉勻揪成小劑,摁扁,包上用紅糖、桂花、面幹拌勻製成的餡兒,用溫油炸。此種炸糕外焦酥,裡軟嫩,易消化。

6、蜜麻花

蜜麻花

   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

  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前人已將蜜麻花的原料講得很清楚了。不過它用的面要用和好的發酵面對上鹼,另用一塊麵和上紅糖,做時將發酵面分兩塊,一塊擀開後,將紅糖和的面鋪是上,再擀另一塊發酵面,鋪在紅糖面上面,這樣成了二層酵面,一層糖面。用刀切下5釐米左右的長條,將長條一邊摁薄,成坡形,把薄邊和厚邊合到一起,再切成重40克左右的小塊。自小塊中間開一刀口,然後打開,將薄的一面往裡翻過去,厚的一邊一折,就成了耳朵形的坯子了。花生油燒五成熱,分批將坯子入油裡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瀝盡油,趁熱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稱過蜜,浸透後,撈在盤裡晾涼就成了。要注意必須炸透,否則就會因炸不透,蜜也浸不透的質量不佳現象。

  蜜麻花棕黃油亮,質地綿潤鬆軟,甜蜜可口。南城的南來順飯莊的蜜麻花由於常年製作。質量穩定,主要是放鹼合適,沒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勻,達到了鬆軟綿潤的質量要求,1997年被評為"北京名小吃"和"中華名小吃"。

  與蜜麻花相似的還有蜜篦子,原料配製與蜜麻花完全一樣,唯形狀不同,它是三層擀平,中間豎劃幾刀,油炸後過蜜而成。此外還有幹糖麻花、芙蓉幹糖。幹糖麻花不過蜜,芙蓉幹糖也不過蜜,而是滾上一層用熟面和 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點。

7、油麵茶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補佳品,它是用麵粉放入鍋內炒到顏色發黃,麻仁也炒至焦黃,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勻,然後將搓得均勻的麵茶放在碗內,加上白糖,用開水衝成漿糊狀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為早餐或午點,很受百姓喜愛。

  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為什麼要用這種吃法呢?這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

8、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

  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將麻仁用開水拌起來,將小劑粘上拌好的麻仁,挫成10釐米長的小條碼在盤中,碼3至4層再餳著。餳好後,拿起兩小條用手挫成均勻的長繩條2根,對頭折兩個來回成8根,兩頭捏在一起,成兩頭尖、當中大的棗核形或扇形狀,用油炸熟即成。炸時鍋內花生油五成熱,拿著饊子麻花的捏頭處,將坯子下入油鍋來回擺動使其定型,待坯子稍硬挺後,整個入油中炸,炸成棕黃色即成。饊子麻花顏色棕黃,質地酥脆,香甜可口。

9、滿族小吃薩琪瑪

  薩琪瑪,傳說源於清朝在廣州任職的一位姓薩,愛騎馬的滿族將軍。每次打獵前愛吃點心。有一天,薩出獵,對廚師說:“今天點心一定要搞個新鮮玩藝,別天天照著模子印沙糕。要不然,就準備回家吧!”負責點心的廚子一聽,一個失神的將沾上蛋液的點心炸碎了!偏偏這時將軍又催要點心,廚師只好把炸碎的麵皮拌上白糖,揉合在一起,壓扁切成方塊。他心裡想,此點失飪,飯碗難保,即口說出:“殺那個騎馬的!”(也就是後來誤寫成的“沙琪瑪”)

  誰知薩吃了後絕口稱讚,問他此點何名?廚師驚魂未定,脫口應道:“殺騎馬”!幸好薩聽為“薩騎馬”,與自己姓薩愛騎馬吻含,連聲叫好。就這樣,“薩騎馬”在流傳中叫成了“薩琪瑪”。

  薩琪瑪是北京著名京式四季糕點之一。過去在北京亦曾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等。薩琪瑪具有色澤米黃,口感酥鬆綿軟,香甜可口,桂花蜂蜜香味濃郁的特色。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琪瑪乃滿洲餑餑,以冰糖、奶油合白麵為之,形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

  薩琪瑪是當時重要的小吃。據《光緒順天府志》記載“賽利馬為喇嘛點心,今市肆為之,用面雜以果品,和糖及豬油蒸成,味極美。”道光二十八年的《馬神廟糖餅行行規碑》也寫道“乃旗民僧道所必用。喜筵桌張,凡冠婚喪祭而不可無”。當年北新橋的泰華齋餑餑鋪的薩琪瑪奶油味最重,它北鄰皇家寺廟雍和宮,那裡的喇嘛僧眾是泰華齋的第一主顧,作為佛前之供,用量很大。

10、手鐲樣兒的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真叫人吃不夠。

  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焦圈的製作,需用溫水化開鹽、鹼、少許礬,加水拌和麵粉成麵糰後,用手反覆壓揉麵團,揉勻後放案板餳3個小時,然後把麵糰壓扁,用刀切成5釐米寬的條,取成條面坯置案板,用一手按住一端,另一手托住面坯的另一端,捋成長扁片,厚約6釐米,用刀把面片切成4釐米寬的劑(一般50克面切14小劑),每兩個劑疊在一起,用小炸刀中間切一刀,兩邊不能切通,稍連一點,油燒至五成熱時,用手拿住生焦圈坯的一頭下油鍋,隨即用筷子從中間撐開,使之成手鐲形,定型後翻過來,炸至棗紅色出鍋控油,即成香酥脆的焦圈了。

  宋代蘇東坡曾寫過一首詩,相傳是中國第一首產品廣告詩:“纖手搓成玉數尋,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褊佳人纏臂金。”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谷部》也有記載:“人少鹽,牽索扭捻成環釧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貯存十天半月,質不變,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來人們喜愛的食品。

11、豆餡燒餅

  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12、豌豆黃

  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按北京習俗,農曆三月初三要吃豌豆黃。因此每當春季豌豆黃就上市,一直供應到春末。

  北京的豌豆黃分宮廷和民間兩種。豌豆以張家口出產的花豌豆最好。豌豆黃是北京傳統小吃,同芸豆卷一起傳入清宮。豌豆黃原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傳入宮廷後經改進不用棗。製作方法也比較麻煩。“細豌豆黃兒”乃是清宮御膳房根據民間的小棗糙豌豆黃兒改進而成。其製法較精,是將豌豆煮爛過篩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後切成兩寸見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塊,上面放幾片蜜糕,色味俱佳,質地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屬上品。宮裡吃的時候通常裝在精緻的盒子裡,還點綴以金糕。紅黃相間。據說慈禧喜食。而沿街叫賣的通常加小棗,整塊出售。吆喝“豌豆黃兒哎--大塊的!”

  豌豆黃以前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原來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用砂鍋將白豌豆熬爛,加適量去核的紅棗、白砂糖攪拌,等水分漸幹,即可成塊出鍋。晾涼後切成三角形即可。此食品的顏色橙黃,滿嵌紅棗,好看亦好吃。

  砂鍋豌豆黃味道甜美,清涼爽口,許多人都喜歡吃。有詩稱讚豌豆黃:“從來食物屬燕京,豌豆黃兒久著名。紅棗都嵌金屑裡,十文一塊買黃瓊。”明代小說中已見豌豆黃的記載,清朝乾隆初年,豌豆黃已成為宮廷甜食之一。

  至於有人問豌豆的顏色不是黃的,為啥是黃色的豌豆黃呢?

  通俗的說吧,是顏色稀釋的結果。豌豆經過兌水、兌料、熬熟、打漿後,顏色被淡化了成黃中帶有微綠或是暗黃的了。

  打個比方說,芹菜是綠的,打成汁兌水稀釋後就是黃的了。反之,大海是藍色的,但成在盆裡就看不出是藍色的。

  要是您來北京玩,一定記得要個冰鎮的豌豆黃嚐嚐,那滋味,細細的沙沙的,綿軟甜涼。還透著豌豆的清香,一點都不比高級冰激凌差呢!

13、扒糕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其實北方好多地方都有這東西在賣。扒糕與涼粉一般同時出售。過去在出售時,攤販不時的吆喝:“扒糕筋道……酸辣涼粉兒喲……”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稱:“色惡於今屬扒糕,拖泥帶水一團糟。嗜痂有癖渾難解,醋蒜燻人辣欲號。”還說扒糕的顏色灰黑,“見之慾嘔”。扒糕的顏色雖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鍾情於扒糕。主要是因為扒糕的原料“蕎麥”有很大的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實腸胃,益氣力,續精神,能煉五臟滓穢。作飯食,壓丹食毒,甚良”。

  現在經科學驗證,認為蕎麥是含有磷、鈣、鐵及氨基酸、脂肪酸、亞油酸多種維生素的營養食品,對心臟病、高血壓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療的作用,是這些患者的首選食品之一。但蕎麥屬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我的年齡還夠不上對它有特別的印象,扒糕應該是四十多歲的人小的時候吃的東西,最初聽說扒糕這東西還是聽我大爺說的,那東西好吃,就是不可以多吃,蕎麥麵不好消化,吃多了脹肚。因為蕎麥是低產的作物,農民不愛種植,最近幾年都知道了雜糧的好處後,蕎麥的經濟價值體現出來了,開始有大面積種植了。不過,我還是勸您嚐嚐。

  原料:扒糕 

  調料:麻醬,香油,醬油,醋,醃製好的鹹胡蘿布絲,蒜泥,香菜。

  做法:扒糕坨切片,把所以調料拌勻即可。

14、白水羊頭

是北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頭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鹽的一種吃食。色白潔淨,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鮮,醇香不膩,佐餐下酒皆宜。北京過去賣白水羊頭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區前門外廊房二條推車擺攤的馬玉昆,家傳6代,他製作的白水羊頭,清脆利口,講究夏天用冰鎮,冬天帶冰凌,越涼越好吃,羊頭肉分為羊臉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腦、天梯(上顎軟骨)等6個部位,任客選要,隨要隨切,撒上的椒鹽也很考究。

15、百果年糕

是北京春節的傳統小吃,早在遼代,據說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習俗。年糕有黃、白兩色,象徵金銀,並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其實追溯年糕的歷史,早在中國的周朝就有記載。《國禮·禮記》中“羞邊之食,糗餌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黃米或江米麵加各種輔料蒸制而成。年糕品種多,有棗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精細的年糕有白果、什錦、水晶、如意等,烹製方法多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點。

16、地道京味 爆肚

  作為北京最具代表特色的小吃,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時期,而其鼎盛的時候是在清末及民國初期,多為回族經營。聽老人講,當年在東安市場一溜能有7、8個攤子在賣爆肚。而當時比較有名的爆肚包括:東安市場的爆肚馮、爆肚王,天橋的爆肚石,門框衚衕的爆肚楊,東四牌樓的爆肚滿,還有東直門一帶的金生隆等。

  爆肚上我們常吃的基本上屬於“水爆”,而這水爆肚是具有獨特風味的北京地方性小吃,下酒極佳。可是以獨酌、小飲為宜,不適宜醵飲大嚼,所以大小飯館都不備此味。唯有小酒館、小吃攤,才有水爆肚出售。水爆肚只適用羊肚,牛肚除百葉以外,不宜水爆。因為質厚易韌,氽的時間稍久就不能吃了。只有羊肚組織細軟,可以水爆著吃,而且洗淨後潔白,不象牛肚黑灰暗淡不耐看。

爆肚是把鮮牛肚(指牛百葉和肚領)或鮮羊肚洗淨整理後,切成條塊狀,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醬、醋、辣椒油、醬豆腐湯、香菜末、蔥花等拌制的調料吃,質地鮮嫩,口味香脆。

17、街頭巷尾的小吃 冰糖葫蘆兒

冰糖葫蘆,酸甜適口,老少皆宜,它不僅好吃,而且還十分好看,紅彤彤的山楂果按大小排列穿在竹籤子上,外面裹著晶瑩透明的糖稀,出售它的人往往把一隻只糖葫蘆串插在特製的木棍上,像一顆結滿碩果的小樹,煞是誘人。提起冰糖葫蘆的來歷,還得說說南宋的宋光宗皇帝呢。

  宋光宗,名趙停(公元1147-1200年),是宋孝宗趙慎的第三個兒子。那是南宋紹熙年間,宋光宗最寵愛的黃貴妃生了怪病,她突然變得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御醫用了許多貴重藥品,都不見效。趙停見愛妃日益憔悴,也整日愁眉不展。最後只好張榜求醫。一位江湖郎中揭榜進宮,為黃貴妃診脈後說:“只要用冰糖與紅果(即山楂)煎熬,每頓飯前吃五至十枚,不出半月病準會見好。”開始大家還將信將疑,好在這種吃法還合貴妃的口味。黃貴妃按此辦法服後,果然如期病癒了。皇帝自然大喜,展開了愁眉。

  後來,這酸脆香甜的山楂傳到民間後,老百姓又把它串起來賣,就成了冰糖葫蘆。原來,山植的藥用功效很多,它能夠消食積、散淤血,驅絛蟲,止痢疾,特別是助消化,自古為消食積之要藥,尤長於消肉積。也許是黃貴妃所食山珍海味積住了食,做下的病,小小山楂解除了病痛。明代傑出的醫藥學家李時珍也曾經說過:“煮老雞硬肉,入山植數顆即易爛,則其消向積之功,蓋可推矣。”

  今人研究證明,山植還有降血脂、降低血清膽固醇等作用。因此而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山植食品也花樣翻新,品種繁多。

  酸甜香脆的冰糖葫蘆直至今日仍是受人們喜愛的吃食。

18、物如其名的小吃 薄脆

北京傳統風味小吃。薄脆,故名思義,即薄又脆,但薄而不碎,脆而不艮,香酥可口。薄脆其實也是一種油餅,不過這種油餅特別薄,甚至可到“透明”的程度,吃起來特別脆,故名“薄脆”。薄脆現在是小吃,以前曾是清宮中的御膳食品。清康熙年間,西直門外一里許廣通寺南,大道旁有一茶館億祿居,當時即售制“大薄脆”。億祿居的大薄脆與眾不同,是用香油所炸,分鹹甜兩種,火候適度,既香又脆,馳名於京城內外。這個小茶館遂被人們稱為“大薄脆”,而不稱其正名。當時有一諺語:“西直門外有三貴:火絨、金糕、大薄脆”。其它兩項已無可考,惟億祿居的大薄脆,據記載馳名將近二百餘年。《北京瑣聞錄》中記載,康熙曾微服遊圓明圓,路過此地吃了一頓大為讚賞,以後,他傳旨按期進奉,成了清宮御膳房的一種野味食品,從此,這家“大薄脆”更加馳名遠近。  薄脆酥脆焦香,可以現制現吃,也可以捏碎與菜餡拌和當素餡的原料,是人們非常喜愛的小吃。但由於費工費時,市場雖有供應,但不能經常保證,常有斷檔現象。

19、炒肝

是北京早點的名小吃。每日清晨,賣炒肝的店攤眾多,愛喝這一口的人也很多。炒肝那醇厚的美味,真是一大享受。然而炒肝是怎樣興起的,連,些老北京人也都不一定知道。

  1900年,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去前門外“會仙居”吃飯。這家飯館當時賣白水雜碎,楊曼青見桌上、地下扔了不少豬心、肺等下貨,就給掌櫃的出招兒說:“你們乾脆把白水雜碎中的豬心、肺去掉,只留肝、腸,再加上醬色,然後勾芡,起名叫炒肝。這些日子我在報上為你們宣傳一下。”掌櫃一聽連聲叫好。於是按楊先生的辦法做,又加上大料、生蒜、黃醬等佐料,最後用口蘑湯勾芡。用這種原料和調料做出的炒肝,香氣撲鼻,濃郁可口,大受顧客的歡迎。“會仙居”和炒肝就出了名,紅火了幾十年。1956年公私合營“會仙居”併入“天興居”。炒肝成了北京小吃中的精品。

20、炒紅果

“炒紅果”與老北京的“炒肝”雖名曰“炒”卻同理都是煮出來的,但是,紅果卻不可與鐵鍋同煮,可選用砂鍋或不鏽鋼鍋等。、“紅果”又稱“山楂”、“山裡紅”等,它富含山楂酸、檸檬酸、維生素C等成分,具有強心、降血壓、降脂、抗氧化、利尿、防癌和軟化血管的作用,對治療肥胖症、腹脹腹痛,內積不消,小兒脾虛久瀉均有一定的療效,不過,胃酸過多或消化道潰瘍病者則不宜選用。

21、傳統小吃 褡褳火燒

提起褡褳火燒,“老北京”沒有不知道的。它不僅歷史悠久,而且風味獨特,因而一直是人們愛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們作為早點。褡褳火燒因製作成形後,酷似舊時人們腰帶上的“褡褳”,因而得名。它是一種油煎食品,色澤金黃,焦香四溢,鮮美可口。  “門框衚衕瑞賓樓,褡褳火燒是珍饈。外焦裡嫩色味美,京都風味譽九州。”這是一位家住北京郊區的老翁得知瑞賓樓恢復這一北京名食供應後,特讓兒孫陪同專程到店品嚐時,欣然提筆寫下的詩句。  此食品宜趁熱食用。吃褡褳火燒時配用雞血和豆腐條製成的酸辣湯,鮮香酸辣,餘味無窮。現在北京的“瑞賓樓”飯莊專供褡褳火燒。製作也愈加精細。

22、傳統小吃 豆汁

  豆汁是北京久負盛名的傳統風味小吃。具有色澤灰綠,豆汁濃醇,味酸且微甜的特色。豆汁是北京具有獨特風味的冬、春季流食小吃。尤其是老北京人對它有特殊的偏愛。過去賣豆汁的分售生和售熟兩種。售生者多以手推木桶車,同麻豆腐一起賣;售熟者多以肩挑一頭是豆汁鍋,另一頭擺著焦圈、麻花、辣鹹菜。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雜詠》中說:“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漿風味論稀稠。無分男女,齊來坐,適口酸鹽各一甌。”並說:“得味在酸鹹之外,食者自知,可謂精妙絕倫。”

  豆汁是什麼?

  實際上是製作綠豆澱粉或粉絲的下腳料。它用綠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後撈出,加水磨 成細漿,倒入大缸內發酵,沉入缸底者為澱粉,上層飄浮者即為豆汁。 發酵後的豆汁須用大砂鍋先加水燒開,兌進發酵的豆汁再燒開,再用小火保溫,隨吃隨盛。不要看其貌不揚,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愛,原因在於它極富蛋白質、維生素C、粗纖維和糖,並有祛暑、清熱、溫陽、健脾、開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幹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鹹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製作方法:

  將綠豆用涼水浸泡十幾小時,加水磨成稀糊,在稀糊內加入漿水,並逐次加入不少於八倍於漿水的涼水過濾把過濾出的粉漿倒入缸內,經一夜沉澱,最上一層灰綠色、質地較濃的即是生豆汁撇去它上面一層的浮沫和漿水,把生豆汁舀出沉澱沙鍋內放入涼水,用旺火燒沸後倒入生豆汁,待豆汁被煮漲得溢出鍋外時,改用微火保溫即可食用。

23、開口笑

開口笑是北京小吃中的油炸小吃品種。因其經油炸後上端裂開而得名。開口笑用麵粉、飴糖、白糖、雞蛋、麻仁及油等為原料,每斤面耗油200克。製法是雞蛋磕碎去皮倒入盆內,稍加上一點蘇打粉,下入適量的白糖、飴糖,再用白麵加水和油一起攪拌,均勻地倒入盆內,攪拌均勻並揉和成麵糰,揪成小劑,麻仁用水拌勻,把小劑放在麻仁內滾一滾,不要按揉。油鍋燒油,將粘芝麻的劑入油鍋中炸至開口即成。開口笑香甜暄酥,十分可口。

24、滷煮小腸(滷煮火燒)

滷煮小腸是北京風味小吃,過去北京到處都有店家或沿街攤販出售,但最有名的數宣武區南橫街內的燕新飯館。製作滷煮小腸的師傅陳玉田,外號“小腸陳”,已幾代相傳。他製作的滷煮小腸辣中有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煮得透兒不粘,選料考究,味道鮮美,一直保持傳統風味,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眾多。

25、跟灌湯包媲美的門釘肉餅

滷煮小腸是北京風味小吃,過去北京到處都有店家或沿街攤販出售,但最有名的數宣武區南橫街內的燕新飯館。製作滷煮小腸的師傅陳玉田,外號“小腸陳”,已幾代相傳。他製作的滷煮小腸辣中有酸,腸肥而不膩,肉爛而不糟,火燒煮得透兒不粘,選料考究,味道鮮美,一直保持傳統風味,因而慕名前往的客人眾多。

26、與豆汁齊名的麻豆腐

  炒麻豆腐和豆汁一樣,也是老北京人十分喜愛的北京小吃。相傳早在明代初期就已成為民間食品。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他處皆無。此物出自舊京的粉房。粉房原來是出產粉皮澱粉的地方,把豆子放在石磨上一碾,隨碾隨加水,同時這豆子就分成了三種東西。頂細的成了豆漿,是正品,用來做澱粉;頂稀的成了汁兒,即是豆汁;發酵後的豆汁用旺火燒,使之水份揮發掉,存下的渣兒就是麻豆腐。麻豆腐呈灰白色,微微有些發綠。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產品,或曰下腳料,所以價格特別便宜,兩個大子兒就可以買一大碗。舊社會的貧困人家買回來,用羊尾巴油來炒著吃,裡面加些鹹雪菜和青豆一起炒,冷熱吃均可。它炒的要素是煉去麻豆腐內的水份,使其粘糯才好吃。所以北京人留下“炒麻豆腐,大咕嘟”的口頭語。

  炒麻豆腐是貧民食品,但有錢的人也愛吃,甚至還吃上癮。梨園界的名角及老北京人都愛吃,馬連良的夫人陳慧璉做的麻豆腐在梨園就非常有名。現在北京的不少餐館多有供應,但夠質量標準的不多,原因是他們不懂得炒麻豆腐的來歷和烹製方法,以為麻豆腐買回來,炒一下就成了,因此顏色品味都變了樣。

  炒麻豆腐是舊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別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選擇,得用東直門四眼井粉房裡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配料講究用純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雞脖兒”嫩韭菜,方能顯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炒麻豆腐的“套路”大致如下,將羊肉丁炒焦起鍋,下黃醬煽炒蔥薑末出香味兒,加入麻豆腐翻炒。隨後,讓大青豆、紅辣椒、嫩豆芽、雪裡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業中來,輔之以大火,使鍋裡的尤物們變得“轟轟烈烈”,再不斷地加油、添水,用一點兒老黑醬油,將麻豆腐及其夥伴作“翻天覆地”狀,直至麻豆腐表面氣泡湧動、蜂窩畢現、香氣翁動,方算“勝利會師”。

  此時在起鍋前放人切碎的“野雞脖兒”嫩韭菜梗兒,灑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鍋,再淋上一勺紅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飯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炒麻豆腐原來用羊尾巴油炒,因其涼了以後有羶味,一般人不能接受,現改用植物油和羊腰窩肉切末,配青豆和雪菜,先用黃醬與麻豆腐一起炒,然後要用小火(火靠)至粘糯後,要用紅辣椒與切好的豆瓣蔥,用熱油炸出蔥辣香味,澆在剛出鍋的麻豆腐上,炒麻豆腐成菜之後,灰白紅綠相間,口感香醇味厚,別有風味。

27、春夏清涼小吃--涼粉

  涼粉是清朝咸豐年間一個叫做“大隻威”的人發明的,”“大隻威”在西關開涼茶鋪,也常賣一種叫涼粉草的藥,並教人用涼粉草煲粉葛,醫治咽乾咽痛、暑天煩渴。後來又因為小孩都不太喜歡喝藥,於是他就用涼粉草合葛粉調煮,再冷凍成糕,吃時再拌上糖膠,取其名曰“涼粉糕”。果然,小孩都十分喜歡吃此涼粉糕,這樣既可治病保健,又可作甜品食用,真是兩全其美。從此涼粉就開始登上了小吃的檯面。

  涼粉也是北京小吃中時令食品。根據不同的形狀叫漏魚或刮條。涼粉色澤潔白,晶瑩剔透,嫩滑爽口。有詩稱讚:“冰鎮刮條漏魚穿,晶瑩沁齒有餘寒。味調濃淡隨君意,只管涼來不管酸。”但因涼粉全是澱粉,不易消化,老北京流傳這樣一首歌謠:“粉有撥魚與刮條,潔明歷歷水中漂。讓君選擇讓君飽,只管酸辣不管消。”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片資料來源於互聯網或引用於其它平臺,我們對文章觀點保持中立,請讀者和作者自行理解。我們旨在弘揚文化和科普行業知識,無任何商業行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凡是未註明禁止轉載或公共百科類知識如被我方引用或轉載的,請作者直接聯繫頭條號“媒體老梁”或直接微信:cctvaohan,我會第一時間內刪除。


媒體老梁


你好,我是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老北京小吃十三絕包括豆麵糕、艾窩窩、糖卷果、薑絲排叉、糖耳朵、麵茶、饊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燒、豌豆黃、炒肝、奶油炸糕。



老北京小吃十三絕

一、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黃米麵加水蒸熟,和麵時稍多加水和軟些。另將黃豆炒熟後,軋成粉面。製作時將蒸熟發黃米麵外面沾上黃豆粉面擀成片,然後抹上赤豆沙餡(也可用紅糖)捲起來,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塊,撒上白糖就成了。製作時要求餡卷得均勻,層次分明,外表呈黃色,特點是香、甜、粘,有濃郁的黃豆粉香味兒。

二、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所以艾窩窩也屬春秋品種,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 《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 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艾窩窩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經蒸熟的,餡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後就能食用。

三、糖卷果



糖卷果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品,深受中外食者青睞,尤得女性食客的喜愛。糖卷果主料用山藥和大棗,配以青梅、桃仁、瓜仁等輔料。中醫認為棗肉味甘性溫,有補脾和胃、養氣生津之功,可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營衛不和、貧血心悸、煩躁多夢等症。卷果主料為山藥、大棗,是一道名副其實的藥膳。

四、豌豆黃



北京春夏季節一種應時佳品。原為民間小吃,後傳入宮廷。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出成品色澤淺黃、細膩、純淨,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涼爽口。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其製法是,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傳統做法還要嵌以紅棗肉。以仿膳飯莊所制最有名。

五、糖耳朵



又稱蜜麻花,是北京小吃中常見名品,又稱糖耳朵,因為它成形後形狀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詩說:"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侶蜜麻花,勞聲借問誰家好,遙指前邊某二巴。"並注說:"糖耳朵蜜麻花,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麵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稱之稀也。"

六、糖火燒



糖火燒是北京人常吃的早點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曆史,以大順齋的糖火燒最出名。糖火燒香甜味厚,綿軟不粘,適合老年人食用。 缸爐燒餅原為河北省小吃,後傳入北京, 成為北京小吃。其特點是用缸作成爐子,將燒餅生坯直接貼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七、麵茶



麵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賣。有詩說:“午夢初醒熱麵茶,乾薑麻醬總須加”。 喝麵茶很講究吃法,吃時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著碗邊轉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無此吃法的。與品嚐麵茶的風味有關。

八、焦圈



北京小吃中的焦圈,男女老少都愛吃,酥脆油香的味兒,叫人吃不夠。北京人吃燒餅,常愛夾焦圈,喝豆汁也必吃焦圈。焦圈是一種古老食品,製作比較麻煩,由於勞效太低,一般吃食店不願製作,故有一段時間常斷檔。說到炸焦圈,北京人都知知道一個“焦圈俊王”,原是“南來順”職工,已故去。他的技藝一般人不能與之相比,炸出的焦圈個個棕黃,大小一般,特別是具有香、酥、脆的特點,放在桌上,稍碰即碎,決無硬艮的感覺。

九、饊子麻花



饊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歡迎,它的製作比較麻煩。在事先將礬、鹼、紅糖、糖桂花放在盆內用溫水溶化,再將麵粉倒入和均勻,和好後挫長條盤起來餳一會兒,然後揪成40克一個的小劑。

十、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裡嫩,香味濃郁,富有營養,易於消化。除奶油炸糕外,還有黃米麵炸糕和江米麵炸糕(用水磨米,質量最好),面均要加水和好後發酵,面和得不要太硬,要適當揉進一點鹼。製作時抓一塊麵約50-60克,用手指在中間按一個坑兒,包進豆沙餡,將口封嚴,隨包隨入溫油炸至金黃色。此種炸糕外焦裡嫩,香甜可口,很受歡迎。

十一、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十二、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要用鮮姜去皮跺成細末,麵粉加一定比例的明礬末,一起放入盆中,用涼水和成麵糰。放到軋面機上軋五六次,直軋到薄片均勻光滑,然後在薄片上撒上細澱粉面,疊起合成長條後,用刀切成寬為2釐米、長5釐米的排叉條,將兩小片疊到一起,中間順切三刀,散開成單片套翻在一起,用溫油炸。將炸好的排叉過蜜,過蜜的方法是用鮮姜去皮切成細絲,用水把薑絲熬開後撈出薑絲,放入白糖,開鍋後放飴糖、桂花,繼續熬開後移小火上,將炸得的排叉入薑絲熬出的桂花飴糖中過蜜。

十三、炒 肝



根據記載,炒肝作為北京傳統早點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問世百餘年了。炒肝是由開業於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會仙居"發明的,是在原來售賣的"白湯雜碎"基礎上,去掉心和肺並且勾了芡,從而形成流傳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興居在會仙居對面開業,因為選料更精、採用味精、醬油等當時的新式調料代替原來的口蘑湯等,生意逐漸蓋過了會仙居,1956年兩店合併,就只剩下天興居的招牌了。老北京炒肝的做法很簡單,將洗好的肥腸切段煮熟,出鍋前加入肝片、味精、醬油、醋、水澱粉及蒜泥等,具有湯汁油亮、蒜香撲鼻、肥而不膩、稀而不澥的特點。因為蒜泥很細,故有"吃蒜不見蒜"之說。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託著碗底,轉著圈嘬,好處是腸、肝和芡汁分佈均勻。


麻辣鮮森


北京有名的小吃太多了,比如驢打滾,特點是香,甜,粘,很受大家們的喜歡,還有北京烤鴨,肥而不膩,外酥裡嫩配上黃瓜絲,蔥絲餅,好吃極了,還有豆汁,豆汁是綠豆發酵的,味道微酸,吃要吃燙的,配小鹹菜吃。還有老北京炸醬麵,也是當地的特色之一。還有炒肝,湯汁紅潤,蒜香濃郁,吃炒肝配兩包子,整好一頓。還有滷煮火燒,用下水做出來的經典美味,豬小腸肥而不膩,入口即化,真是一種享受。





Z大表哥


北京的小吃很多很有名,那麼北京著名小吃有哪些呢?

蒸煮類

大蜂糕、果料糖蜂糕、碗糕、花糕、藉糕、榆錢糕、壽桃、小窩頭、棗荷葉、銀絲捲、肉丁鏝頭、菠菜簍、燙麵餃、燒麥、羊眼包子、倒僧帽、豌豆包、開花饅頭、千屋餅、扒糕、餎餎、莜麵搓魚子、芸豆餅、木樨小棗。

炸烙烤類

江米麵炸糕、燙麵炸糕、奶油炸糕、棒槌果子、焦圈、脆麻花、饊子麻花、蜜麻花、蜜三刀、薑汁排叉、開口笑、春捲、炸卷果、炸三角、白薯鈴、炸口袋、龍鬚餅、蒸食炸、炸肉火燒、炸回頭、一品燒餅、脂油餅、鍋貼、京樂肉餅、羊肉餅、煎餅、腰子餅、褡褳火燒、鍋餅、灌腸、墩餑餑、糖火燒、糖螺螄轉、芝麻醬燒餅、馬蹄燒餅、肉末燒餅、藤蘿餅、玫瑰餅、牛舌餅、鹹酥燒餅、蛤蟆吐蜜、蘿蔔絲餅、卷酥 、硬麵鐲子。

粘貨類

愛窩窩、豌豆黃、江米涼糕、栗子涼糕、小豆涼糕、棗切涼糕、芝麻卷糕、驢打滾、芸豆糕、芸豆卷、盆糕、山藥糕、紫米糕、八寶飯、小棗粽子、江米糕、白年糕。

流食類

豆汁、豆腐腦、老豆腐、滷炸豆腐、麵茶、茶湯、油茶、杏仁茶、小豆粥、八寶蓮子粥、大麥米粥、豌豆粥、荷葉粥、元宵、核桃酪、元寶餛飩、羊肉雜麵、杏仁豆腐、牛奶酪、漏魚、果子乾、西瓜酪、冰碗。


京都小郝


奶油炸糕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據說奶油炸糕是1900年庚子年以後,學洋人的玩意兒,後來進行改良。用料為麵粉、奶油、雞蛋、白糖、香草等,吃起來稍有些嚼頭。這東西一問世,便很受老北京人的喜愛。

艾窩窩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每年農曆春節前後,北京的小吃店要上這個品種,一直賣到夏末秋初,現在一年四季都有供應。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曆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中說:“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驢打滾

驢打滾又稱豆麵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種之一,豆麵糕以黃豆麵為其主要原料,故稱豆麵糕。但為什麼又稱“驢打滾”呢?似乎是一種形象比喻,製得後放在黃豆麵中滾一下,如郊野真驢打滾,揚起灰塵似的,故而得名。

蛤蟆吐蜜

蛤蟆吐蜜又稱豆餡燒餅,豆餡燒餅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見品種,因其以豆沙為餡而得名,在烤制過程中,因燒餅邊上有自然開口,吐出豆餡,掛著燒餅邊上,所以人們就形象地稱這種燒餅為“蛤蟆吐蜜”。

薑絲排叉


薑絲排叉,從其名就可知道,它原料中有鮮姜,因而以食用時有明顯的鮮姜味而得名。過去天橋賣這類小炸食的還要吆喝:“買一包,饒一包,江西臘來,臘秦椒。大爺吃了會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腳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十樣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小孩聽到了,多喜歡去買。

來自網絡


千招百計


1.驢打滾。驢打滾就是豆麵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特色小吃。特別要香、甜、粘。因為製作好以後,要放在黃豆粉中過一下就雷同驢打滾一樣,故得名“驢打滾”。

2. 艾窩窩。北京傳統風味小吃,在明代《金瓶梅》中就有記載。它的外皮是用糯米蒸熟,餡也是用桃仁,瓜仁,芝麻仁等事先炒好,做好之後就可以直接食用。做成後大小形狀不一,深受人們喜愛。

3. 北京烤鴨。據說在明初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就非常愛吃烤鴨,烤鴨技術也是從宮中傳到民間的,所以就有了現在的北京烤鴨。烤鴨代表的不只是一種美食,也是一種文化,是北京特有的文化。來北京的遊客一定會好好品嚐一下地地道道的北京烤鴨。

4. 炸醬麵。在老北京最常見的是豬肉丁炸醬。然後根據季節,加以各種時令小菜。炸醬麵從北京傳到了中國的各個地方。各個地方也有不同的做法,但是在北京卻是最經典的。老北京人夏天幾乎天天吃炸醬麵。

5. 奶油炸糕。這可是非常有營養的一種小吃,都是使用上好的麵粉炸制而成。奶油炸糕呈圓形,外焦裡嫩,香甜可口,味道濃郁富有營養,而且還易於消化,很受歡迎。小時候去東安市場吃奶油炸糕是最大的享受了。

6. 蜜麻花。又稱糖耳朵,因為製作完成後,形狀跟人的耳朵相似而得名。將原形放入油裡炸過,呈金黃色時撈出,將油瀝盡趁熱再放入溫熱的飴糖中泡一分鐘,浸泡後放在盤子中晾晾就成了香甜可口的蜜麻花了。兒時的最愛之一。

7. 炒肝。草根的歷史可以直接追溯到宋朝,是由民間的炒肺發展而來。這個小吃是由會仙居劉氏兄弟所創。炒肝的名字也是由當時《北京新報》的主持人楊曼青給起的。一直延續到今。

8. 爆肚。這個美食可是小編最愛吃的,早在清朝就流行於京城,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爆肚。爆肚主要是控制好時間和火候,這樣做出來的味道才是香鮮可口的,恐怕只能在那些百年老店裡才能吃出味道。

9. 豆汁兒。這可是北京獨有的小吃。它是由水磨綠豆而製作成的湯水,是需要熬熟後才可以喝的,早在乾隆年間就上了,帝的餐桌。據說豆汁兒最初的味道是苦澀難聞的,並沒有多少人喜歡,到了後來人們在其加入了糖使味道變得甘甜,這才有越來越多的人愛喝。

10. 焦圈。它的味道可真是男女老少都愛吃呀,酥脆油香,吃過的沒有一個不叫好。但是這個小吃製作比較麻煩,且效率太低,在北京的一些吃食店都不願意製作。如果想要吃上這樣的美食,那你可得找一大圈了。


小新英雄一點


一、滷煮火燒\r

滷煮火燒在北京是一種盡人皆知的食品,它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r

二、愛窩窩\r

北京流傳至今的一種清真風味小吃——愛窩窩,其最突出的特徵,歸納概括說來,叫做:“色雪白,球狀,質粘軟,味甜香。”\r

三、酸豆汁\r

豆汁這東西,不要說是外地人,就是自稱是“北京人”的新北京人(49年以後遷居北京),都受不了那股又酸又臭的味道。\r

四、炒麻豆腐\r

炒麻豆腐是北京的特產,他處皆無。此物出自舊京的粉房。\r

五、老北京麵茶\r

老北京麵茶是北京市的特色小吃。\r

六、酥盒子\r

酥鬆、香甜利口,有棗泥香味,無異味。\r

七、旋粉\r

旋粉粉皮青白色,半透明狀,質地柔軟潤滑,清涼爽口。\r

八、炒肝\r

北京特色風味小吃。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r

九、奶油炸糕\r

北京小吃中奶油炸糕是富有營養的小吃品種。\r

十、北京年糕\r

花色品種很多,僅涼糕的品種就有盆糕、餡糕、米糕、豆麵糕、塔糕、艾窩窩、豆渣糕、卷糕、藕絲糕、粽子等十多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