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衝動”A股:市場後勁來自哪裡?

新冠疫情“衝動”A股:市場後勁來自哪裡?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沈述紅在疫情風暴面前,所有事物都被推著前行,包括A股。

但無數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當時多絕望,災難終歸會結束,其映射在A股裡的影響同樣如此。從因為疫情推遲開市,到與疫情相關的醫藥生物類上市公司股價大幅上漲,再到領跌,以及如今市場普漲,醫藥生物股也迴歸正常走勢。A股僅用了不到三週的時間。

如今(截至2月20日收盤),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兩日突破萬億大關,上證指數重返3000點,創業板指也屢創新高,一切似乎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疫情並未太多影響到市場原有的主線行情。

那接下來A股的後勁在哪?

誰在大舉買入

截至2月20日收盤,滬指已重新站上3030點,深成指報11509點,創業板指報2186點。如果從春節後A股開市至今算起。同時,上證綜指雖經歷較大波動,但漲幅僅有1.8%,而創業板指漲幅則達到13.44%。分行業看,計算機板塊以14.49%的漲幅領漲,電子、農林牧漁、電氣設備、通信等板塊漲幅也超過10%,採掘、建築裝飾、鋼鐵和銀行板塊出現微跌。

具體來看,在春節後A股開市首周的情緒宣洩期,反彈先鋒主要由醫藥生物股擔任,該板塊首周漲幅達5.98%,子版塊醫療器械和醫療商業漲幅更為猛烈,漲幅均超過10%;其次為計算機和傳媒板塊。採掘、房地產、建築裝飾鶴崗跌板塊等則處於領跌態勢,跌幅均超過6%。

開市第二週,僅有紡織服裝和醫藥生物兩個板塊下跌,其餘26個申萬行業板塊全部上漲,其中,醫藥生物板塊則以3.58%的跌幅領跌全行業,而有色金屬、建築材料、農林牧漁、房地產等此前超跌的板塊緊追而上,漲幅均超過7%。

開市第三週(截至2月20日的前四個交易日),A股出現普漲狀態,28個申萬行業無一下跌,電子、國防軍工、休閒服務、非銀金融等板塊開始領漲,漲幅分別達11.44%、10.9%、9.18%、8.6%。

從開市前三週的市場投資來看,市場已經從恐慌性下跌步入良好走勢,計算機、傳媒、電氣設備等板塊持續上揚。節後開市至今,A股市場成交量達10.54萬億股,成交額達12.33萬億元,達到去年5月份以來的峰值。如此高的流動性,誰在主導?

華東一位中型私募總經理告訴記者,節後首周主要是外資機構大幅買入,後面國內的諸多機構投資者緊接著就進來了。

陸股通數據顯示,外資機構在節後首周大幅淨買入300億元,是首周抄底的最顯性力量。儘管外資機構在A股市場中的佔比越來越高。“節前場內機構倉位已經較高,但節後A股市場反彈過程中持續放量,這表明大量場外資金在疫情衝擊A股導致市場大跌的情況下加速入市。”

但如此巨大的成交量,顯然少不了境內投資者的大規模參與。Wind數據顯示,以銀行理財、保險資管為代表的境內長線資金在節後大幅加大了對權益類資產的配置力度。同時,眾多公募基金管理人也以自有資金大量申購偏股型基金。

“需要注意的是,春節後A股市場持續放量與以往的熊市縮量反彈截然不同。這意味著境內主流投資機構的大幅加倉,並非維穩要求下的被動之舉,而是自身的主動選擇。”

這些資金為何如此急切?上述人士分析,疫情給股票市場帶來的總體性衝擊往往是一次性的,任何危機帶來的恐慌性拋售,都是積極買入的良機。

但在市場恐慌的情況下,價值迴歸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同樣,並不是每一次價值顯現,都會伴隨增量資金的大幅入場。因此,僅靠價值這一個因素,可能還無法解釋此次疫情中A股市場反彈的速度和強度。

“事實上,機構投資者正在變得越來越聰明。2019年8月因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人民幣匯率“破七”,A股市場出現恐慌性下跌,但當時市場給投資者帶來的最佳買入時間不超過一週。同樣,此次因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最優買入時機,很可能不超過兩週。因此,此次疫情帶來的市場震盪,不僅沒有把機構投資者嚇退,反而吸引了大量穩定的長線配置資金加速入場,成為了市場走勢的‘試金石’。”重陽投資稱。

“我們有理由大膽假設,一旦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此次震盪可能成為A股市場新一輪中級行情的起點。”重陽投資表示。

後勁在哪

短期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對市場產生了衝擊。但受訪的專業投資者均表示,流動性才是A股短期行情的立身之本。

“市場終究要回歸對盈利受損的反應。”博時基金首席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稱。

同時,從長期來看,疫情並不改變市場的原本運行規律與原有走勢,僅會對少部分受疫情直接影響的行業產生一定壓制。真正決定行情走勢的,是疫情之後所對應的財政、貨幣等刺激政策。

目前,全國各地企業正逐步復工復產,相關財政和貨幣政策也逐步出爐。財政部已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8480億元,不少地方銀行加大了普惠金融力度。

在重陽投資看來,這有利於對沖疫情對經濟基本面的負面影響,從風險偏好角度也有利於進一步穩定市場對政策的預期。結構上來看,加大調節力度的宏觀政策背景下,中小企業面臨的信用環境邊際改善的空間更大,符合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優質成長股將更有可能產生超額收益。

同時,鑑於目前創業板屢創新高,融通基金經理蔡志偉認為,我們或正踏上創業板歷史上第二輪牛途。他表示,這一結論是基於宏觀環境、流動性、監管政策,和創業板盈利水平、估值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改善的基礎上得出的。

蔡志偉分析,2019 年以來,全球政策已經轉向了寬鬆,美聯儲連續降息;國內貨幣政策同樣轉向寬鬆,央行連續四次降準,社融在2019年底觸底回升,當前10年期國債到期收益率已經破 3%,預計2020 年仍將會降息降準。事實上,寬鬆的貨幣環境有利於風險資產上升,而創業板歷史上第一輪牛市也是在2012年降息週期啟動後到來。“本輪創業板的牛市或已經開啟,預計市場將在創業板的帶領下大概率保持強勢,即使後市有階段性回調,預計幅度不大。”

他同時認為,以TMT為代表的科技成長板塊目前表現突出,並不是偶然的事件。“與餐飲、旅遊、院線等板塊相比,疫情下科技以及新消費反而是受益的,科技成長是貫穿全年的主線,同時短期內受疫情的影響較小甚至受益於疫情,而傳統消費板塊顯著受損,因此科技成長存在結構性的機會。”

魏鳳春更看好汽車、傳媒、計算機和電子元器件等板塊在短期內的態勢。星石投資則認為,5G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醫藥生物等板塊風格佔優仍將延續。一方面,這些行業隨著市場情緒改善,會快速迎來修復。

另一方面,不可否認的是,短期來看疫情對於宏觀經濟的負面影響是比較明顯的,而在經濟仍然存在下行壓力的背景下,更進一步的逆週期調節將是大概率事件。“在政策寬鬆的情況下,科技成長股的彈性更大,將更加受益於加大力度的寬鬆政策。”

從成長股過去的市場走勢來看,其在2016-2018年的三年中持續下跌、跑輸市場,而大批高槓杆、高質押率的企業在2017-2019年三年的去槓桿中已經出局。前述私募人士認為,以中小企業為代表的成長股在經歷了去槓桿的洗禮後,風險已經大大降低。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去槓桿和經濟下行導致的信用收縮也已經接近尾聲。因此,那些符合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優質成長股也將因此受益,有望為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

豐嶺資本董事長金斌依然看好大部分藍籌股的吸引力,因為悲觀看法壓制了部分行業優秀公司的估值水平,這或許正是長期價值投資者的機會。“尤其是那些中長期基本面趨勢向上的優質企業,應該在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時候買入。這種看似保守的策略,雖然短期爆發力不一定強,但從中長期來看,可持續性更強,往往能獲得更佳的風險收益比。”

綜合來看,他認為三類板塊後勁較大:一是部分傳統行業裡,受擔憂經濟增長拖累,估值受到壓制的優質企業;二是部分經營和運營效率能夠持續改善的行業,市場擔憂價格競爭,估值處在合理水平下方的優質企業;三是部分商業模式優異,長期前景廣闊,估值合理的優質企業。

“與此同時,我們要注意防範兩方面的風險:一是把企業週期性盈利向好,誤看成是趨勢性的長期成長;二是對中長期有潛力的企業,給予過高的估值水平,透支了潛在的上漲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