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

在雨中點燃寂寞


“”你不主動找我,就是我想跟你說話,也不會主動找你,”這樣的做法,很多女性都有。

題主沒有說明,跟朋友同事,還是夫妻之間的矛盾,就看成是後者來回答吧

主動找人說話姿態過低

有的人夫妻雙方發生了冷戰,就一直等著對方來找自己先說話。 沒有習慣主動開口找對方解決問題。

寧願家裡處處冰涼,也不願意邁開和解的第一步。

這些人往往有一個觀念,就是認為誰先開口誰就輸了。或者認為誰的地位低下,誰就應該先開口。

我不說話,就代表:我冷漠、我高貴、我不可侵犯。

殊不知冷戰最容易傷感情,時間久了雙方都會變得陌生,有的夫妻甚至忘記了,開始為什麼爭吵,為什麼冷戰?



沒有肚量

不願開口打破冷戰的一方,也許因為沒有肚量緩解對方的錯誤。認為誰有錯,誰先應該低頭。自己沒有錯,當然不低頭。

不懂得一家人需要包容,也需要解釋自己行為的理由,大家經過溝通後達成共識,才能有和諧美滿的家庭生活。



不會打破沉默

有的時候不主動開口說話,是因為害羞,不知道怎麼說,第一句話來緩解兩人之間冰冷的關係。

這樣使婚姻家庭變得冰冷,夫妻感情越來越疏遠,這樣的家庭,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結束語

在單位跟同事相處,都會禮貌的寬容,那麼對待自家人,更應該有包容的心態,這樣做對自己好,對家人好,何樂而不為?

我是長安老徐,想看更多的問答,請記得關注我。歡迎留言和轉發。


長安老徐


最開始的時候,彼此的感官都很好,對他的印象也很好,和他聊天不會冷場,也很會講話。最初的時候,他一到晚上就打語音電話,一聊就是一二小時起步。後來慢慢的就不找我了,可能是我對他已經沒有吸引力了,或者有更好的目標。

我那時候每天會跟他道早安晚安。我也喜歡找他聊天,但是他也就偶爾回你一句,拖到隔天才回覆你前天的消息。其實自己能感覺到他只有實在太無聊的時候才會找你,把我當做消遣。為了不讓自己陷入深淵,要及時止損,所以然後就慢慢的強迫自己不在找他聊天了,掐斷感情的萌芽。

但也學習到了很多的東西(聽過一句話,大概的意思就是你只有經歷了事件才會漲經驗,只有克服困難才會漲段位),所以學會了感情收縮自如(主要還是不敢輕易付出真心,不敢去愛一個人),性格開朗。以上是以我主動找別人聊天,但最後放棄主動的一面來講解。

另一方面,講一講我為什麼不主動找你。開始的時候我們的確聊的挺歡樂,各種梗你也都能接住,我也不會讓聊天的氛圍變冷,你只需要接住我的話就可以。但……時間長了,我的話題總會講完,不可能每天都瞎扯,每天花式誇讚,而我在跟你聊天的過程中,肯定還會碰到別的小哥哥小姐姐找我聊天,他們比你有趣,一起玩遊戲,一群人一起聊天。東扯西扯,好不歡快。

你有的時候也得反思一下自己,你發的最後一句話,我能接得住嗎,那是人能回答的問題嗎?我一女孩子……重點,女孩子,我們還並不是很熟,我們還不是男女朋友關係,請不要開黃腔,不要仗著你正在追我,就肆無忌憚,往往都因為肆無忌憚,到最後還是單身汪。

晚安,暫時寫到這裡。





衚衕裡超兇的邈


人,越活越安靜

講一個我自己的故事吧。

有天我翻開了老爸的微信,他把自己看完覺著很有趣味的視頻挨個一個個地發給了微信裡面的所有人,而且經常會主動發一些根本不會有回應的話給別人……我很詫異,老爸的現在讓我想起了那個曾經的我——

初中時抱著非智能手機,聊著沒有語音、

不帶動的小表情的qq,一聊就是一天,幾千甚至上萬條條聊天記錄都是通過手機按鍵打上去的。當時很享受被打擾的世界,即便不被打擾,也會主動向在線的人發去問候,一有回應,然後又會聊好久。

但是和老爸不同的是,他的信息基本上從來都沒有得到回應,包括我自己。

直到上了大學,後來的我在屢次主動發消息沒有回應,才逐漸明白這不是人家的問題,而是我的消息讓他們覺得受到了打擾。有著如此境況大多是我自己的自作多情,等待的消耗與情感的浪費,讓我不能夠支撐得起每一份看起來應當值得珍惜的朋友。

但我從沒想過,想著不被打擾就是優質生活的我們,卻是老一輩的噩夢。

一放假回家,爸媽便會把我的衣服一件件洗掉,臨走時也會提前幫我把行囊備好。他們願意被打擾,養育了幾個孩子,一輩子閒不住,願意接受需要進行付出的要求才會讓他們不覺得孤獨。年輕時毫無遊戲樂趣的他們,看著我們長大遠去的身影,老得更快。

他們剩下的時間或許不及我們未來的幾分之一了,所以放下手中的工作,留時間多陪陪父母,常回家看看吧!

人,越活越安靜;然後,越孤獨。





熊笨熊xbx


因為我不確定人家是不是願意和我聊,想不想理我……我總是巴巴的找人家說話,招人煩不說吧,還弄的自己一身的不是。所以,當這種情緒和思慮一多,我就不會主動人去說話。但是,當有人找我說話的時候,我基本上是很熱情的。


倪朵朵兒


人會陷入這種模式,要分情況來看:

01 如果兩人是親密關係

“你若不找我,我哪怕再想和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會陷入這種模式,這更多的是在關係中的計較、權衡。

一、兩人關係還不穩定,對對方也不夠了解,不想在關係中佔下風,讓對方覺得自己離不開對方,然後就被吃定了,不珍惜自己。

二、自身性格的影響,自尊心太強、敏感又比較自卑的情況下,也容易陷入這種模式。不敢全心投入一段關係,更不敢讓對方知道自己想念對方,想和他聊天。

三、自己的認知導致:認為對方要是想你,自然會主動找你;不找說明不想,既然不找你,那也沒必要舔上去,不然吃力不討好,還不如等待對方主動聯繫。

02 如果兩人是普通關係

普通關係之間,你不聯繫,我也不主動,也正常。就是對這段關係可有可無,也不想用心維護。也沒什麼很大影響,更不會主動讓關係更好。

總之:

會陷入這種模式的,一般在關係裡呈現較多。想愛又不敢愛,想要佔主動權,又希望對方來拉動關係。

可一味等待對方主動聯繫,不是說明你有了主動權,反而是被動的接受,對方來決定這段關係的進退。

太過計較的關係,兩人都累,最後容易放棄。要走出這個模式很難,但可以嘗試一點點調整:減少焦慮感、嘗試去信任、嘗試去主動、嘗試做自己、嘗試建立自信、嘗試尋找自己的愛好…


心理諮詢師海清


“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是一種常見心理狀態,反映了你個人的價值排序。

這種思維模式背後反應了三種心理狀態:

  • 1.拒絕承認“我需要你”。我跟你說話,就說明“我需要你”比“你需要我”多一些,既然你不在乎我,我也不能讓你知道“我在乎你”。比如戀人吵架,都不開口求和,擔心表現的太在乎,而讓自己感覺愛的太卑微。

  • 2.拒絕承認“你比我厲害”,如果我主動跟你說話,就說明,我輸了,你比我厲害,比我強。比如朋友創業成功了,你想知道對方是怎麼做的,但如果直接去問,就會顯得自己很失敗。
  • 3.拒絕接受“有條件的愛”,例如父子有矛盾,父親是企業家,兒子創業失敗,兒子完全可以得到父親的指點,但根據以往經驗,但凡求父親幫忙,父親總是會提出條件,因此兒子寧願自己摸索,也不願意去找父親。


這種思維模式的潛臺詞意思是“與跟你的關係相比,我更在乎別的”

  • 不能讓你知道“我需要你”,因為我更在乎自尊;

  • 不能讓你知道“你比我厲害”,因為我更在乎面子;

  • 不能接受“有條件的愛”,因為與跟你的關係相比,我更在乎“證明自己的價值”。


雖然你更在乎別的,雖然你不主動找對方說話,但你真的也很在乎對方。只不過,這種在乎的排序比較靠後罷了。

  • 雖然不能告訴你“我需要你”,但我的確愛你,我怕你“沒有像我喜歡你這樣,喜歡我”,我怕你“知道我很愛你,你會有恃無恐的消費我的感情”;

  • 雖然我不想承認“你比我厲害”,但跟別人說起你,還是滿滿的自豪和佩服;

  • 雖然我不願意接受“有條件的愛”,但你仍然是我學習的榜樣,是我的偶像。


兩個人處於僵持狀態時,總是要有一個人先邁出第一步,要麼繼續保持距離,要麼勇敢邁出一步培養更親密的關係。不妨主動打破僵持狀態,或許你會發現,對方跟你一樣,只是怕你知道他很在乎你。


心姐談心


“你不主動找我,即使我想和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這個問題很常見,也是很多情侶分手的主要誘因之一。

“你不主動找我,我也不找你,看你到底在不在乎我”這種心裡活動是很多女生都會有的,甚至男生有的也不在少數。

這是一種不成熟的,缺乏安全感的表現。希望能夠通過對方的主動來確認自己的“重要性”。但如果雙方都有這樣的心理,感情的路就走不長了。愛是需要妥協、需要包容,因為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情侶或者夫妻在一起多多少少都會產生一定的摩擦碰撞,當摩擦發生的時候就需要相互理解包容妥協。如果只有一方願意去理解對方,去為了愛妥協,時間一長就會感覺很累。最後結局自然不言而喻。所以愛並不是三天兩頭的考驗,當你真的懂得愛一個人的時候就不會一直去考驗他,要求他!而是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同進步。

感情方面並不是主動就輸了就跟沒面子,感情方面沒有輸贏,只有共贏!只有相互瞭解並參與相互的心理活動,共同進步才能攜手共創美好的生活!






隔壁家的熊叔


這就是不愛的表現,準備要分手的節奏。或者一開始就是一個錯誤。很多人在一起只是因為他這個時期正很空虛寂寞,而你又恰到好處的這個時間出現在這個空檔期。並不是愛的結合。你被他的一些小恩小惠給矇蔽了雙眼。你只是他的備胎而已。你出於自尊也不願意過於主動。

或者很多人是因為太過了解後而發現不合適。但是提出分手又說不出口,只能用冷戰來讓你自己提出分手,這樣才不會落下一個他拋棄你的理由吧。其實2個人的結合,很多開始都是始於顏值,陷於才華,最後都是忠於人品。一個人人品很重要。不管男人女人都一樣,一定不能為了結婚而結婚,一定要找到哪個合適的人一起才行。因為我們一輩子都是和這個人一起吃飯睡覺生活。如果不合適一起生活哪怕一個星期都是痛苦的,一定要找到哪個三觀一致的人。沒有寧可孤單,不能將就。

每個人最初願望,青梅竹馬不是你。情竇初開不是你,只願細水長流是你,柴米油鹽是你,白首是你。走到最後變成了,希望他永遠看不見,青梅竹馬是你。情竇初開是你,往後餘生皆不是你,從此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其實芸芸眾生這麼多人,每個人都在你身邊,與你插肩而過,但大多數人就好像檯球桌上的檯球一樣,碰一下四散而去。不是每個人都會找到一個一生相伴的同路人,知己好友。在你難過的時候,別人幫不了你。你要有辦法應付自己。所以人唯一的終生伴侶從頭到尾只有你自己你要記住,對的人不會錯過,離開的都是路人。願你仰望星空,往事不回頭。願你腳踏實地,未來不將就。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2930001e5948c9268d1\

葉子的離開是風的呼喚


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這是由於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決定著自身的行為,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矛盾的行為,是由於大腦中的某種特定思維決定的。

在心理學的語境中,人的絕大多數行為都由兩種慾望驅動,一種是為了贏得尊重、權力和影響力,一種是為了被愛。 與此對應是兩種思維——排序思維(Ranking)和聯結思維(Linking)。

西蒙·波娃在《越洋情書》中有這樣一段寫給情人的話,很有名:

我渴望能見你一面, 但請你記得, 我不會開口要求要見你。 這不是因為驕傲, 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無驕傲可言, 而是因為, 唯有你也想見我的時候, 我們見面才有意義。

這句話很形象的表達了人在感情尤其是愛情上面複雜矛盾的心態。那麼,這種心態其實就是受到排序思維和聯結思維的影響導致的。

排序思維和聯結思維如何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千差萬別,但歸根到底就兩種:權力和愛。與這兩種關係相對應的思維,是排序思維和聯結思維。

排序思維,就是在權力視角下,把人分出高低貴賤。競爭是排序思維,有人輸有人贏。控制也是排序思維,有權力的人支配沒有權力的人。自卑感和優越感都是排序思維的產物。

排序思維最特別的地方是,它經常會被應用到一些明明該使用聯結思維的關係中,比如情侶、家庭或友誼,讓身處其中的人既莫名驚詫又痛苦不堪。

假如我們在關係中感覺到安全,我們會用聯結思維,我們就會看到與他人的聯繫,從而發展與他人的情感。假如我們在關係中感覺到了不安,那我們就會使用排序思維,我們會熱衷於跟他人比較,會陷入追逐優越和控制的遊戲,會陷入關係中的權力鬥爭,自然而然就會把人當作潛在的競爭對手。

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體現的是親密關係中的排序思維。 這麼想的人一般是在關係中感覺到了不安。他有親密的需要,但他的思考方式是如果你不主動找我,我主動找你,那就證明了我比你更需要這段關係。這樣我就輸了,而你就贏了。

比較、輸贏就是典型的排序思維。用這種思維來思考的人,他所擔心的,是這段關係中他會處於不平等的位置,他也會恐懼:因為自己的需要而被對方拒絕或控制。在這種恐懼擔心下,他會誤把聯結,當作臣服於對方的信號。所以才會出現,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和你說話也不會主動找你的局面,尤其是在男女感情上這種心理較為明顯!

如何突破自我,破解僵局

排序思維帶來的消極被動的行為,導致了很多仍有感情的親密關係錯過了良緣,讓雙方在其中都飽受煎熬。

對於受困其中的人,如何打破排序的僵局,轉向聯結呢?

其一,認清排序思維是帶著心理防禦的,儘管我們能在其中獲益(保護脆弱的自我),但是這種獲益只是暫時的,長此以往只會讓我們更加孤獨。

其二,排序思維潛意識的語言是——“我用這種含蓄的方式愛著你,你沒發現嗎?”然而從邏輯上講,是否發現了你的愛意,是對方的事情。還愛著對方,是你自己的事情。當你做到自己為自己的內心負責,從排序轉向聯結就成為了可能。

總之,我自己在感情中也曾經深受以上思維模式的影響,明白了人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是受大腦中排序和聯結這兩種思維模式影響,那麼就會更加客觀的看待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而不會陷入自我的矛盾和衝突中,從而有利於感情的良性發展!

參考資料:(美)伊蓮·艾倫,《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被低估的自我》

文/夏安邑,專注情感、兩性、婚姻和自我成長。歡迎說出你的想法

夏安邑


人為什麼會陷入“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跟你說話,也不主動找你”的模式?

自己明明覺得很孤獨,卻不願意主動跟人交往;

自己明明想聯繫對方,打開了那個聊天窗口,又關上了;

為什麼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並沒有單純的指代“戀愛關係”,而是更為廣泛的情感,基於此:

我個人認為最大的心理原因還是因為“自卑”。

我們的這種:“如果你不主動找我,就算我想你跟說話,也不主動找你”,實際上就是對自己的這種“情感需求不被滿足,從而產生的失落”的一種恐懼,而選擇的逃避行為。

我們害怕自己面對有可能的、不確定的“不夠熱情”、“忽視”,這讓我們感到非常的渺小,從而讓自己感到自己的卑微。

為了不讓這種不良情緒纏身,我們選擇自己擁有掌控權、主動權,於是我們拒絕去聯繫對方,即使自己“思念成河”。


自卑

<strong>個體心理學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裡詳盡地講述了人的“自卑”

當問題出現,個體無法進行恰當地調節加以應對,並堅信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時,所出現的情緒就是自卑情結。

在阿德勒看來,我們的很多情緒,比如憤怒、焦慮、悲傷等等,都是自卑情結的一種表現。

其實面對“自卑”,我們需要正確的理解:

  • 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擁有自卑心理
  • 自卑可以讓我們做事更加謹慎
  • 自卑不是病,而真正的問題在於期望和現實矛盾的是否被合理調節


自卑會在個體無法恰當地調整或完善自己的行為來獲取優越感的時候,悄然而至。

同時自卑也經常會隱藏在某種優越感的背後,比如通過某些非常誇張的行為來展現,比如:炫耀、自大、吹牛、逞能....


不主動聯繫背後的自卑

我們現在回到這個問題本身。

  • “對方不主動聯繫”

從這個前提來看,就是我們期望對方主動聯繫自己,這樣就可以顯示我們“被重視”,我們從內心深處渴望別人對我們的重視,這會讓我們擁有一種“優越感”。

  • 即使自己很想跟對方說話

想跟對方說說話的時候,可能是自己感到孤獨,或者十分想念對方的時候,這種事情,從心理上來說,是相對脆弱的。

當我們把自己的脆弱展示給對方的時候,對方一定是非常值得我們信任;

同時我們又害怕把這種脆弱展示給對方,害怕對方會藉此“增加自己的籌碼”,讓自己失去優越感。

  • 也不主動聯繫對方

不主動聯繫對方,這就又回到“優越感”的問題上,鑑於我們期待優越感,同時又害怕失去優越感,於是,我們寧願選擇忍著不說,也要讓自己沉浸在自己所建立的“優越感”之中。

其實說到底,這種患得患失的心情,這就是自卑造成的。

因為對對方有所期待,所以害怕自己受到辜負(某種程度也是傷害),這種“趨利避害”的心理,直接導致了“對方不主動聯繫,即使想跟對方說話,也不主動聯繫”的情況發生。


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

每個人都有需要傾訴的時候,都有想找人說會話的孤獨的時候;

同時能夠被他人信任,成為他人訴說的對象,也是一種非常高的認可。

在遇到自己非常想說點什麼的時候,建議:

  • 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忽然很想跟你說會話,不知道你現在忙不忙。”

“今天聽到一個音樂,想起了那會咱們曾經追的那個電視劇,趕緊給你發個信息,惦念你了,最近還好嗎?”

“現在感覺很孤獨,沒什麼事的話,聊一會如何?”

其實大部分人,當我們能真誠地開誠佈公的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對方都是能夠認真對待的,對方並不會因為我們的表達和需求而心生厭煩,因為至少我們給了對方一個“滿足他們優越感”的機會。


  • 不去猜測、臆想對方

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覆,不需要自己憑主觀想法去猜測、臆想。

對方有可能是手機沒在身邊,或者正在做其他的事情。


  • 降低自己的期待值

不願意去主動聯繫對方的最大原因是害怕對方沒有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選擇的逃避。

換句話說:我不給你不回覆我的機會,我不給你看輕我的機會。

但如果我們只是把自己的這種“想念對方、想跟對方說會話”的需求當作一種自己的情感表達,並不做太多的期待,也許我們就會少了一些負擔。



有些人就是不值得你去聯繫

如果我們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同時表達了自己的需求,對方卻置若罔聞,完全忽視,(在他忙碌完,或者有時間的時候就像沒有收到這個信息一樣)那麼這個人就不值得我們去投入感情。

對於這種人,我們對他們而言,什麼都不是,我們的情感需求“所託非人”,那麼經過一次、兩次這樣的事情之後,我個人認為就沒有必要再去聯繫了。

對於不在乎你的人,何必去“跪舔”呢,這種情況就確實屬於“踐踏自己的自尊”而“自討其辱”了。


自卑感與優越感——光與影的伴生,人們都渴望被他們眾星捧月(追求優越感),但我們所追求的優越感的同時,必有自卑的影子(拒絕主動聯繫別人),而自卑何嘗不是另一種不同流合汙的優越感體會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