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晚年沒有遷都洛陽對宋朝影響大嗎?

娃兒我熱飯


洛陽經過唐末戰亂的摧殘已經凋敝,且該段運河已經堵塞,漕運問題無法解決,難以支持作為國都所需要的糧食。

宋以開封為首都主要是宋從後周手上奪得江山,其政權的核心集團均在後周故都開封。另外,唐以後中國的經濟中心自南北朝以來已遷至南方。開封的地理交通運輸條件更適合漕運南方的糧食物資。

歷史沒有假設,宋太祖定都開封是其權衡利弊最終做出的慎重選擇。




埋首故紙堆


影響不大,對於當時的局勢看,洛陽作為國都還不如開封。

趙匡胤遷都洛陽主要目的是看重洛陽的戰略地位,相比於開封洛陽曆史古都,北有太行山,王屋山高聳入雲,又有黃河天險作為天然屏障,西靠崤山、邙山,南面也有多個山脈作緩衝,可謂是三面環山加上黃河天險。而開封周圍都是平原沒有屏障,在丟失燕雲十六州以後,開封的地理位置作為都城是處於易攻難守之地,所以趙匡胤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沒有遷都洛陽對於宋朝在戰略上影響是非常大的。正是因為開封沒有地理優勢,在金軍南下時很快就攻入了開封,而且宋朝在軍事上的能力本身就不強,直接導致皇帝被俘虜,北宋滅亡。

在軍事上開封沒有優勢,但是開封的位置對於宋朝經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作為運河邊上的城市,開封發達的漕運是洛陽所不具備的。發展經濟的一大條件就是交通要便利,宋朝繁榮的經濟背後是由複雜和龐大的漕運網絡撐起的。把開封定為都城,能夠通過漕運快速的將江南地區的物資運往開封,這是洛陽不具備的條件,將開封作為都城對於宋朝的經濟發展是有利的。

沒有遷都洛陽的影響一定是有的,如果遷都洛陽對於宋朝的經濟是影響很大的,宋朝的經濟將不會那麼繁榮,可能北宋沒有到金軍南下由於經濟的問題就會崩潰,其次宋朝實行的重文抑武的國策,即便是因為洛陽戰略位置上有優勢,被金國或者蒙古所滅還是不可避免的。


不羈de汪


宋太祖開寶九年(976年)3月,宋太祖趙匡胤來到河南洛陽出巡,洛陽不僅是趙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趙匡胤回到洛陽後,心情非常愉快,甚至還從舊居的某一個角落找出了兒時的玩具石馬,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當時宋朝國力鼎盛,政治清明,隨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興,也都非常輕鬆,盡力哄趙匡胤開心。這次西巡洛陽看上去像是君臣共歡的懷舊之旅。沒有想到,這種輕鬆的氛圍被一個炸彈般的消息打破了,趙匡胤突然宣佈他要遷都洛陽。

趙匡胤的提議遭到了大臣們的強烈反對。趙匡胤索性在洛陽住下來,拒絕回到開封都城,甚至提出一遷洛陽,冉遷長安。趙匡胤在洛陽住了兩個月,最後在趙光義的勸說下,趙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遷都的念頭,悻悻然回到開封。

這在歷史上被稱為“遷都之議”。趙匡胤並不是出於自己對洛陽的偏好而作出的衝動決定,遷都洛陽的想法實則為深謀遠慮富有遠見的明智之舉。後世研究者認為,趙匡胤的想法沒有付諸實施,其實為宋朝留下了亡國之患,如果當時趙匡胤真的遷都洛陽,或許宋朝的歷史將會得到改寫。

自古以來,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選擇都城主要基於三個方面的考慮:軍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於內外防守;經濟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區要經濟發達,物資運輸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處於整個國家的中心地區,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線路通向全國各地。

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策劃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開封。趙匡胤是從後周統治者手中奪來的天下,他最初定都開封不是一種主動選擇,而是一種順勢而為的承襲。

歷史上,開封號稱“七朝古都”。就地理環境而言,歷朝歷代大多選取地勢艱險、易守難攻之地建都,很少選擇地勢平坦的開放之地建都。而開封地處中原和華北大平原的西部邊緣,一馬平川,是一個無險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個朝代選作都城,關鍵在於開封地處黃河中游的南岸,黃河在這裡做放射狀,很適合開鑿運河,有四通八達之便。除此之外,由於多個朝代在此定都,開封城市規模大,商業繁榮,經濟發達,有利於“居中御遠”。

宋朝建立之初,趙匡胤為了統一天下、開疆擴土而南征北戰,戰略上以攻為主,與敵方的戰爭主要是發生在別人的地盤上,而開封便利的交通有利於趙匡胤經濟、軍事往來運輸的需要。

趙匡胤西巡洛陽的時候,宋朝已經建國十餘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趙匡胤發現了定都開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開封無險可守、易攻難守,而北方的遼、契丹等政權,正虎視眈眈地看著大宋王朝,隨時可以揮師南下,威脅大宋王朝。以開封這樣一個平坦開闊之地,想要阻擋敵人的鐵騎,只能是加強防衛,以兵御險,久而久之,龐大的軍費支出必然是個巨大的消耗。趙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這一點,才提出了遷都洛陽的方案。

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趙匡胤選擇遷都洛陽是個明智之舉。從地形來看,洛陽不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洛陽因為有如此的地理優勢,常被很多統治者定為都城。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歷史上的秦朝、東漢、曹魏、西晉等王朝都曾建都於此。趙匡胤如果把都城遷到洛陽,既有利於防守,還可以省去大量軍費開支,減少百姓徭役支出,減輕國家的負擔。

可惜趙匡胤的遠見卓識沒有得到群臣的支持,當他提出遷都洛陽的決定之後,群臣以各種理由反對。有的大臣指出,洛陽城市破敗不堪,經濟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適合作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開封交通方便,漕運四通八達,全閏各地的糧食和物資很容易就能運到此處,如果遷都別處,就會動搖國家根本。最終讓趙匡胤放棄遷都決定的,是趙光義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這一理由。

據歷史記載,放棄了遷都計劃之後,宋太祖趙匡胤憂心忡忡地說:“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趙匡胤的這句話在此後變成了現實。

開封是北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內糧食和物資的主要來源地是長江下游,漕運對於開封城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個北宋時期,運河的開挖和維護是頭等大事,動用了無數民力,老百姓徭役負擔很重。此外,為了保衛開封,宋朝還在開封建立了空前龐大的軍隊,消耗了大量財力。

果然,過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幾乎耗盡,龐大的軍費開支使政府和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揮戈南下,包圍開封。第二年,金兵佔領開封,北宋滅亡。


多爾袞愛新覺羅


其實遷都與不遷都對北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趙匡胤晚年已經覺察到建都開封的弊端,但是最終卻沒有遷都。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他不遷都呢?阻力又在哪呢?

其一:北宋的江山源自於後周的禪讓,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江山的得來不僅是身邊武將們的支持,朝中文官如果不配合,他的江山怎麼能坐得穩呢?所以建國之初,趙匡胤不可能有較大的動作,政策上以平復人心為主,也就沿襲舊制同樣建都於開封。趙匡胤晚年時期同樣把遷都提上日程,但是遭到了朝臣的廣泛反對,其中領頭的就屬趙光義了。遷都對他來說影響最大,趙光義在開封經營多年,他肯定不願損失自己的利益。直到後來趙光義即位,這件事也就擱淺了。

其二:北宋初年天下並沒有實現統一,其中北方的北漢佔據著現山西境內。東北及現北京地區在遼國統治之下。西北還有定難軍勢力。東南還有南唐、吳越、南漢等政權。這些勢力的存在就構成了對北宋王朝的威脅。大家從地圖上就可以看出,開封的位置正好處於北宋版圖的中心,距離這些政權也是基本處於中心地帶。這種做法我看來不僅方便軍隊的調動,同時也給首都地區留出足夠大的戰略緩衝地帶。在這個時候,建都開封是明智的選擇。


其三:隨著天下統一,在戰爭時期逐步積累的經濟基礎也逐漸以開封為中心運作,從水路圖可以看出,北宋發達的運河網絡,匯聚開封。這座城市已經成為了這個國家經濟的中心。如果擅自遷都,帶來的經濟衝擊也是巨大的。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趙匡胤未能完成遷都,共有這幾點原因。1、平衡過渡政權;2、戰時需要;3、經濟代價。這其中最大的阻力莫過於政權的平衡過渡了。北宋相對於其他政權,並沒有發生太大的流血衝突。在後周為官的眾臣同樣服務於新王朝,趙匡胤憑藉自己的力量無法抗衡這些士族團體。遷都的擱淺也為後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開封地處平原,無險可守,這也為後來的“靖康之恥”埋下了隱患。

以史為鑑,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歡迎評論點贊!


燊旭


我認為趙匡胤晚年沒有遷都,影響不大。因為遷都在當時的天下形式來說是大問題。

先說為什麼有遷都洛陽的打算:帝都開封四周都是平原,無天險可守,北邊就只有黃河算是一道不大的屏障。遼國遊牧民族盛行騎兵,宋朝多步兵,以此必然屯集重兵與周圍以防遼突破防線,兵臨城下。這樣會造成巨大的軍費開支。這是地理環境造成的。而洛陽為歷史文化名城,為四塞之地,群山環繞,極大減輕防守的壓力。另一方面就是趙匡胤出生於洛陽,有衣錦還鄉得目的。

不遷都也有不遷都的好處。洛陽固然容易防守,但是唐朝後期和五代之亂,使得洛陽城破損嚴重,只有後唐在此建都。長年沒有建設,河道堵塞,遷都必然會花費大量時間錢財人力物力,勞民傷財。當時天下沒有統一,周邊割據勢力龐大,外部遼國虎視眈眈的。遷都必然傷筋動骨。而開封沒有山河之險不利於防守,其他的都是都城模樣,水路發達,之前的後梁後晉後漢後周都在定都,十分繁華。

同時朝臣反對者眾多,趙光義一句話打消了他遷都年頭的: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最後北宋滅亡和定都開封關係不大,他的繼任們多次加固開封城的城防,開封城已經是北方最堅固的軍事堡壘了,金兵兩次都沒攻破外城,宋欽宗鬼事神差輕信他人,主動出城迎敵,致使外城丟失,在兩道內城未失的情況下投降。在此過程中周邊幾倍十幾倍軍隊愣是不敢進攻,畏敵如虎。

所以說來,不遷都影響不大的。只不過是耗費一些兵力錢財。關鍵在於王朝滅亡前固有的疾病罷了。


披堅執銳K


影響非常大,甚至是致命的,分析如下:

1. 首先我們先說說開封。開封古稱大梁、汴梁,戰國時曾經一度是魏國的都城。開封地處華北平原腹地,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北有懸河,雖然周邊水路發達,發展經濟確實位置上佳,但作為首都就不合適了。我們知道秦滅魏的最後一戰:水灌大梁城。選開封作為首都,大概腦子也被水給灌了。

2. 再說洛陽,洛陽作為漢、唐故都周圍百里群山環繞,交通四通八達,有八個關口圍繞,進可至華北平原,退可入關中、四川,作為首都非常合適。

3.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一直受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遊牧民族的優勢是騎兵,而我們漢族主要是步兵,完全處於一種劣勢狀態:他能打到我們,打完搶完就遠遁塞外,我們追不上,所以總是吃虧。戰國一直到秦始皇統一全國,無奈只能修築萬里長城進行防禦。可怕的是在宋朝之前的唐末五代十國時燕雲十六州已被石敬瑭出賣給異族,也就是說國門洞開,開封毫無屏障可言。兵種上我們本來就處於劣勢,又全無防禦,一副捱打的模樣,我們知道北宋多次被敵軍打到城下,最慘的一次就是靖康之伇皇帝都被擄去,北宋也隨之滅亡。

4. 如上所述相當於我們攻擊力不如人家,防禦力又幾乎為零。紮好籬笆才好防狼,在開封就等於沒有籬笆,在洛陽就等於有高牆。群山足以消減騎兵優勢,也才有利於兵法謀略的施展,只要首都不丟,大腦就在,損失可能有,但傷不至死。開封就是綿羊,洛陽就是刺蝟。

5. 要說趙匡胤還是比較有戰略眼光的,但光有眼光沒有魄力也是不行的,所謂成功者找方法,失敗者找藉口,任何時候做事都有困難和阻力。可惜這個有眼光沒魄力的人也是北宋唯一的,不久就死了,歷史不待賢者,悲劇即刻上演。

東京恰似溫柔鄉,蝕骨最是安逸強。

清明上河圖中醉,紙上富貴終成傷。



字匠甲


會有很大的影響,甚至有可能改變歷史。

歷朝歷代大多都會選取地勢艱險,易守難攻之地建都。洛陽形勝,不僅位於天下之中,而且北依黃河,南靠伏牛山,東面有虎牢關,西面是潼關和函谷關,真可謂山河拱戴,形勢甲於天下,故成為九朝古都。建都洛陽,利於防守,無須過多軍隊,可以省去大量軍費開支,減少百姓的捐稅和徭役,減輕國家負擔,利國利民。反觀開封,除了北面的黃河,周圍一馬平川,雖然交通便利,但缺乏山川與要塞的保護,必須集中重兵於其周圍,給國家和百姓帶來沉重的負擔。

可惜趙匡胤的遠見卓識並沒有得到安土重遷的群臣們的支持,有的說洛陽城市破敗,經濟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適合作偽都城,有的說開封交通方便,四通八達,物資運輸容易,如果遷都,就會動搖國本。見趙匡胤絲毫不為所動,就公推皇弟晉王趙光義做說客。趙匡胤對弟弟闡述了遷都的道理,並說明遷都洛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將遷都長安,進可攻,退可守。趙光義說了五個字"在德不在險\

卓輝隨筆


北宋建國時,定都開封,改名東京。不久趙匡胤就感覺到開封周邊平闊,沒有縱深,無險可守,將來若爆發戰事,將會使都城陷入被動。因此,他有了遷都的打算。

就在開寶九年的四月,趙匡胤在鞏義祭拜了自己父親後,說出了這個秘密:“朕意已決,遷都洛陽城。太祖之弟晉王趙光義從容說道:“遷都未便,國家之守,在德不在險。”實際上,趙光義所說的“德”是他已經收買了開封府的大小官員,成立自己的一套班子。如果趙匡胤執意遷都,那他所有的心血都付之一炬,胎死腹中。

可以說洛陽之地,距離最近,且周邊易守難攻,為遷都首選。

但是,終歸這個決定腹死胎中,多年後,君臣後悔都來不及了。

北宋末期,金兵圍城,此刻洛陽的重要性便能顯現出來。如果,當初趙光義在北伐失利後,能夠迅速遷都洛陽,或許將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因為,西軍精銳距離洛陽距離較近,易短時間內增援。其次,西軍精銳擅長山地作戰,與金兵作戰時,發揮總要比在開封平原要強得多。


健康中國1965


如果趙匡胤遷都到洛陽,洛陽北邊有函谷關, 擋住西北方向的敵人。東邊有虎牢關,可以阻擋南下的遼國鐵騎。從防守的難易度分析,遠比汴京強,有足夠的反衝關隘組織防禦。

對內來說,有足夠險要的關隘,就可以減少禁軍的數量,可以節省下大量的軍費。王安石變法時,冗軍是當時北宋最大的危害之一,國都附近數十萬的軍隊,每年消耗的物資和費用讓朝廷已無力承受。如果去了洛陽至少禁軍數量可以大大減少,積累下來了,費用也是可觀的。

可以說,洛陽之地,距離最近,且周邊易守難攻,為遷都首選。





君無極123


有影響!

遷都洛陽可以扼守中原,牽制北方少數民族力量,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宋以前的朝代,從夏至宋,外族的侵略主要來自於北方,無一朝例外。遷都洛陽,國家中心向西北移,壓制北方遊牧民族的活動範圍。將防禦戰線前移,後方黃河以南發展經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