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產生的條件是什麼?經歷了哪些朝代?

假裝溫文爾雅


任何國家只要是以寫文章作為判斷自己國民文字水平的標準,那麼必然就會有類似於八股文的情況產生。


八股文全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

用現代的標準,那就是點名題目,解釋題目,開始發表觀點,要點一,要點二,要點三,總結陳詞。

實際上就是為議論文劃定一個標準,雖然考生可以自由發揮,但是寫作的內容必須要按照這個標準來進行套用完成。

中國人現在是非常反對八股文,並且經歷了一百多年對於八股文的批判,把它當做封建思想的代表。

但是我經歷了一段德國的寫作教育以後,我發現八股文這種模式實際上在全世界是廣泛存在的。

德國人考自己的母語和我們當年科舉考試考八股文有點類似,要求考生寫議論文的時候是必須要按照一個規定的格式來進行書寫的。

開篇必須要點明論點,然後從正面和反面去描述這樣的論點,接著發表自己的觀點,最後總結陳詞。

你們看德國人這樣的寫作標準,是不是非常類似於八股文?

這種寫作模式的產生,主要是為了防止考生用非常多各種各樣標新立異的寫作方法,造成評卷困難,客觀上造成一種評卷上面的不公平,以及在評卷給分上面的爭論。

對於封建社會來講,在一篇文章中用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八股來束縛考生,讓考生以最簡潔的文字,把事情的要點講明白,以此作為評判標準,實際上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畢竟八股文應用的場合是在考試之中,在有限的時間和評卷人有限的精力內,為國家選拔人才,是沒有辦法不制定一個標準的。

直到今天歐洲非常多的國家,在寫議論文的時候,仍然參照類似於德國這樣的標準,這樣的教育模式已經延續了幾百年沒有發生過變化。

中國的八股文也延續了好幾百年,到100多年前,中國人開始批判這樣的寫作模式,可以說中國人在文學上的思維實際上是領先世界非常多的。包括現在的高考作文也非常的提倡,開放性的思維,可以說是領先於世界的。

但是八股文似的做解題方法在中國的語文高考中仍然存在,比如說中國語文高考的現代文閱讀題,這種題目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沒有,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語文考試都不考閱讀題。

但是中國的語文高考存在這樣的題目,並且考得非常的奇葩,不管你讀的懂文章還是讀不懂文章,只要你看出來這個題目屬於什麼類型的文章,下面的問題是屬於什麼類型的題目,你就可以用八股文式的思維方式,直接把語文的答題模板套用進去,然後結合文章的內容填幾個字就能得到正確答案。

這種八股文式的解題方法實際上也是非常值得批判的,因為曾經有高考文章的作者自己做高考語文的卷子拿不到分數的情況。以至於現在高考語文的文章,絕大多數的文章都是死去的作者的文章。

因為考試要給定一個評分的標準,出題人要憑藉著一個標準來給出正確的答案,所以這種類似於八股文的答題標準以及評分標準不得不存在。

這就是八股文產生的歷史土壤,對於考試而言,只要有一個評分標準在那裡,必然就會有答題的模板,這種答題模板是很難被突破的,如果我們以批判這種答題格式的方式去思維,那麼需要改進的地方仍然非常的多。

因此,八股文雖然被批判並且消失了,但是它的影子卻仍然存在於非常多的涉及到寫作的考試中。


外語那點事


隋朝科舉制度的產生,對考試的要求格式化程式化,因而產生了八股文。它歷經隋唐五代十國宋遼金元明清各個朝代。











六扇門人jgy


你好,我是涼夜寒塘,歷史愛好者,很榮幸能回答你的問題。

下面涼夜從三個方面聊一聊八股文。

一、何為八股文?

八股文是中國明清時期考試製度中所規定的一種文體。八股文中的“八股”即:破題、承題、起講、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和大結。八股文要求嚴格,起承轉結有一定的規矩,對字數也有著嚴格的要求。最初的三股和末一股可採取散文形式,中間四股需用排偶的句子。在字數方面,需要控制在五六百字。

二、八股文怎麼產生的?歷經了哪些朝代?

隋文帝開皇七年(587年),中國科舉制度開始出現。朝廷通過科舉考試來選拔人才,但一開始的時候是沒有一個確切的選拔標準的。在隋唐時期,科舉中寫文章的部分主要是以詩詞歌賦為主,這個時候就會有一個弊端,單純的詩詞歌賦包括散文它們的範圍都太大了,而且內容不好比較,換句話說,詩詞歌賦不適合做考試之用。

到了宋朝的時候,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發現了這一點,他覺得唐朝這種以詩詞歌賦作標準取進士太過浮華不切實用。取進士是要尋國家棟梁,只會詩詞歌賦怎麼行?遂改革,並多科為一科,一律改試經義,這個時候就有點議論文的味道了。再到後面的元朝,把範圍一劃,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明朝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股文正式出現。這個時候科舉考試非常嚴格,文體、格式、字數、格律、步驟都有要求,且只能圍繞規定的經注寫東西,考生是不能隨意發揮的。

清朝大抵沿用了明朝的八股取士,但做了一些改進,因為康熙帝覺得八股文“空疏無用,實於政事無涉”,意思就是“八股文太講究形式了,這樣選出來的人對政治一點幫助沒有,我要改進一下。”於是,在公元1633年,八股文被廢止。但是沒過兩年,因為很難找到代替八股取士的方式,1668年康熙帝恢復了八股考試。此後,直到1904年,伴隨著清朝最後一次科舉,八股文才退出歷史舞臺。

三、對八股文的看法

八股文嚴格規範了行文格式及體裁,避免了單純以詩詞歌賦作考試內容的浮華。八股文規定範圍內的四書五經,讓廣大學子十幾年寒窗苦讀,其實也促進了傳統儒家文化的傳播。

但是弊大於利,八股文如此嚴格的要求很容易讓考生鑽牛角尖,刻意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極大地扼殺了讀書人的創造力和自由意志。很多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竭盡一生精力鑽研八股文的寫法,忽略了文學創作的初心。這樣的人走上官場,對民間的大小事情自然缺乏瞭解,吏治自然日漸敗壞,國家難見清朗。

從康熙帝的做法來看,其實古人是明白八股取士壞處的,但是沒有辦法。規定了範圍,規定了字數,規定了格律,在這些規定下發揮創作已經是最大的公平,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講“你難人家也難,只有考不上的人才會抱怨。”對寒門學子來說,研習八股文是唯一的選擇,這是改變命運的方式手段,他們怎麼會抱怨呢?也就是後來的人,站在故事之外,隨意點評自己的看法,不是曲中人自然不會聽進曲中意。

你覺得呢?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題主的疑惑歡迎留言,更多精彩,關注@涼夜寒塘以上圖片皆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本人刪除

涼夜寒塘


八股文的前身可追溯於唐代的帖括。唐代明經科以帖試,常常把經文中貼去若干字,今應試者對答。後因帖難記,考生總括經文,編成歌謠,便於記誦應對。至宋王安石變法後,以經義試士子,考試時以經義為文,理解經義寫文,由從唐代科舉重詩賦到宋代的重經文,八股文初步形成,由於宋代思想家輩出,此時的八股文雖有,文體格式卻多樣,非明清時期的那種主流格式。後至明代,宋雙程理學及朱熹理學影響,為強化君權父權,聽命於皇帝,朱元璋便命科舉以經義為題,代聖人言,起到教化人心,使人馴服之用。單從思想上說,八股文禁錮人心。但以八股文的文體來說,其格式又是簡單明瞭,易於閱讀,八股文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即提出論點,豐富論點,開始闡述,分點闡釋,開始議論,豐富議論,得出結論。八股文難在一是要代聖人言,二是字數上有限制,清乾隆時是700字,並用對偶駢文寫就。以上兩種使考生時常糾結於文字遊戲之中,苦不堪言。對於為什麼用這種文體,相傳是明代刑部尚書茹太素有一次寫奏摺用了一萬七千字,明太祖在中書郎讀到一萬六千字時,仍未聽出頭緒,大怒,便叫人打了他的梃杖二十板,在狠揍茹太素後,朱元璋就命令制定行文規範,使得不著邊際,虛浮誇飾的作風改變,值得一提的是,有明一代的公文都比較幹練。


小號無此人


八股文的產生,是一個在文化基礎上、考試製度等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八股文既然是為了應試考試而生的,自然與封建統治階級以及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學有關,即八股文是不可能是在某個朝代憑空出現的產物,而是在中國語言、文字以及文學的基礎上,加上封建統治者們所制定的考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

八股文產生的條件:

1、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是任何體裁文學的基礎,可以說沒有中國文化作為支撐,便沒有八股文。早在中國的先秦時代,很多作品中出現了天然的對仗,如《詩經·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昔我往昔”與“今我來思”便採用了對仗,這種語言文字的特徵恰好是駢文、律詩產生的基礎,也是八股文行文的基礎。因為對於八股文而言,所謂股便有對仗的意思,八股則為四個特殊對仗的句子(很多八股文中超過了四個),這樣看來,無對仗,不成八股文。這段話想要表達的意思就是八股文的產生其實是中國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演變的一種行文格式,並不是憑空產生。

2、八股文既然作為科舉考試的文體,因題目全部出自“四書”::即《論語》、《孟子》、《中庸》、《大學》,而且口吻與文字要依照聖賢的口吻,因此如果沒有四書五經作為基礎,那麼自然也沒有八股文。而且我們需要注意,想要科舉及第,四書五經乃是基礎,而八股文則是根據四書五經而作,即先有四書五經,後有八股文,四書五經乃是八股文思想、內容、表達之基礎。

3、八股文是因為科舉考試的需要而產生的,八股文在當時的朝代代表著選拔人才的規則,“學而優則仕”在這裡可以解釋為:如果你的八股文寫得好,便有可能入仕。八股文雖然不是決定入仕的最終答辯,但卻是入仕可能的開始,而且對於絕大多數的普通百姓而言,八股文是唯一入仕的路。儘管其中出現了迂腐之人、生不逢時之人,但也湧現了數不清的治國之才。存在即合理,八股文在當時的科舉考試中,確實能夠作為遴選人才的有效工具,並且創造了學子們求仕的一個相對公平的平臺。因為有了科舉制度,才有了八股文,可以說八股文是科舉制度的特殊產物。

八股文所經歷的朝代

八股文的發展,是一個漫長曲折的過程,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五、六百年。

一、元朝——既是啟蒙也是壓制期

八股文雖然源於元朝,但在元朝時期卻沒有發揚光大,這與元朝的統治階級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元朝的統治者採取了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

具體到科舉考試而言:在鄉試、會試中,蒙古、色目人(廣義上講,除了蒙古人、漢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只考兩場:一是“經問”五條,二是策一道。而漢人、南人則需要考三場:“明經”、“經疑”兩問,經義一道。在御試時,雖然四種人都考策問一道,但蒙古人與色目人答案限500字,而漢人與南人則需在答千字以上。在這樣的科舉考試上漢人與南人能夠科舉及第已經很艱難了,但元朝的統治者竟然在錄取榜上也做文章,蒙古人、色目人為右榜,漢人、南人為左榜。(右尊左卑)

當然忘記說明一點的是,在元朝即使你刻苦專研,科舉及第,但如果這個時候出現攔路虎——用錢買官之人,那麼你的功名很有可能會被抹去。也就是說如果你是漢人或者南人,十年苦讀很有可能換來的只是白乾一場。在這種情況下,科舉制度形同虛設,八股文自然跟著倒黴。

二、明朝——既是完善也是發展期

所謂打江山容易(其實也不容易),守江山更難,儘管明太祖朱元璋本人確實沒有什麼文化素質,但並不妨礙他的高瞻遠矚與雄才大略。舊的制度被打破,不僅僅代表著舊的官僚制度的喪失,也同樣代表著人才的喪失,這個時刻明太祖比誰都明白,明朝若想要長治久安,那就必須遴選人才,為官為政,重新建立屬於明朝的秩序。於是乎,明太祖不僅讚賞了元朝的科舉制度,更是將八股文作為科舉制度,甚至是入仕的唯一選擇。並且明確規定了八股文題目取自四經,且行文必須以“以聖賢立言”。

僅僅是嚴格的考試內容是無法保證科舉制度的公平的,在此基礎上,明太祖為其制定了嚴格、不可逾越的懲罰機制來保證求仕之路的相對公平。雖然作弊、貪汙之人依然存在,但在那個特定的時代,對於絕大多數的考生而言,算是公平。而且為了儘可能使得普通百姓能夠讀書,明朝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如廩生制度,以保證不至於因為讀書而餓死……

雖然八股文是應試考試下產生的,但八股文的出現也衍生了更多教育機構,儘管這些教育機構的目的還是為了入仕、選拔官員以及維護明王朝的統治,但在一定的意義上也使得很多人能夠接觸到教育、文化,提升了整個社會的認知,從這點上而言,八股文的作用是肯定的,儘管科舉制度在明朝也中斷過,但依然不影響八股文作為明朝人才輩出的重要作用。如“三楊”、史可法、海瑞、王陽明、張居正等便是由八股文入仕,青史留名,又如商輅連中三元成為明朝的傳奇人物,亦如李時珍、徐霞客雖未入仕,但也因為耳濡目染文化找到了人生的終極目標。

三、清朝——既是鼎盛也是衰落期

“拿來主義’的踐行者,清朝可以說是完全繼承了明朝科舉制度的那一套規則,包括賞罰制度以及國子監與私塾的建立,儘管在教學、目的上有所不同,但根本上是一致的。最重要的是女真族的領導階層,他們並沒有輕視漢人,至少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也使得漢人願意讀書入仕,為官從政,一展鴻鵠之志。

而且清王朝為了保證遴選人才為國家所用,更加重視學校教育,並且提高讀書學子的待遇,規定地方官員不得對秀才用刑。而且除了上述清朝對八股文要求的改進之外,在清朝科舉制度上又加了一個考試項目——試帖詩(我們不做討論)。

在清朝中,科舉制度也並非一帆風順,可以用一波三折形容。一方面是來自清朝統治者即皇帝所擁有的一票否決權;再一方面是來自大臣們對於八股文入仕的痛恨;另一方面是因為大興文字獄的恐懼等等都使得科舉制一度被廢除,但總歸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科舉制度優於其他遴選人才的制度,也使得八股文在清朝多次達到鼎盛。凡是有但是,所謂物極必反,在清代中期以後,隨著清王朝的沒落,科舉制度也呈現出了衰敗景象,那麼依附於科舉制度的八股文自然也無法避免。光緒末年,科舉制度被廢除,隨著科舉制度的退出,經歷了五、六百年的八股文也退出了歷史舞臺,也代表著八股文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假裝溫文爾雅


八股文是在中國語言、文字、考試製度等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萌芽、產生和發展形成的。中國文字裡的對仗句式,是因語言和文字特徵自然形成的。就是說寫工整的句子,都應當是自然成對。而且,一切對仗,不單純是聲音、詞組的對仗,而是思維邏輯的對仗。《文心雕龍·麗辭》篇說:“事對為末,意對為先。反對為優,正對為劣。”八股文是從宋朝王安石變法開始,經歷明清,清康熙廢除一次又重新恢復,因為實在沒人能提出另一種科舉錄取人才的標準。八股文其實好壞參半吧。很多有名文章都是八股文的背景


貧道號無言真君


產生條件:

①政治條件:實行科舉考試製度,這個跟以前的“舉孝廉”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對一個人筆墨文采的考察,後者更多是對一個人行為品質的考察。這就造成如果想通過科舉考試,就必須能寫出文縐縐成體系的文章。所以不難看出,如果沒有科舉考試製度,估計也不會出現八股文。科舉制是八股文產生的政治土壤或者條件。

②社會經濟條件:明朝是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建立起來的,他深知農民的反抗對統治者的威脅。所以一方面加強軍事機構、制定嚴厲的法律、設置東廠和西廠特務機構,另一方面就是對思想文化的控制,推行文化專制主義,這也為八股文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

③至於經歷了哪些朝代,就如同他的條件一樣,沒有了生存條件它自然就消滅了。

八股文主要盛行於明清兩朝。





先秦說書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

八股文也稱“時文”、“時藝”、“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製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等組成部分。



歷史社會哥


八股文的起源——八股文確立於明代,是明、清朝的科舉考試主要文體。八股文 從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以後,中國曆朝統治者都想方設法加強這種制度.到了明朝,統治者已經不滿足於統治經濟、政治、軍事、連人們的思想也要加以嚴格控制.八股文就產生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之下,併為後來的清朝所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