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迅速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呢?

王小榜007


這個不難理解,二戰的時候,像蘇聯這種損失慘重的國家還真是不少,戰後迅速崛起的國家也不少。

比如德國在二戰期間整個國土被炸成了一片廢墟,因為美英在進行戰略大轟炸的時候,對德國投擲了200多萬噸炸彈,這種投放強度讓德國數得著的城市幾乎都被炸成了一片廢墟。

更有甚者,由於當時炸彈的精度非常低,當時摧毀一個目標平均需要300枚炸彈,也就是說準確率還不到1%。所以,在美英對德國轟炸期間,其實大多數炸彈都投到了非軍事目標上。

(描寫美英機群在德國上空的油畫)

不要以為這對德國人來講是件好事,確切的說這叫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

美英這種高強度的戰略轟炸,讓上百萬噸炸彈丟到了非軍事目標上,本來美國人想炸一座工廠,結果摧毀了一座城市,致使整個轟炸期間導致了60萬平民是死亡。

比如科隆在被轟炸的時候,61%的城市被摧毀,諾達的城市除了科隆大教堂還在佇立,幾乎看不到一座完整的建築。

除了轟炸德國的城市、工廠等,當時美國人對德國的交通也進行了大規模破壞。

到了二戰末期,在美國的轟炸下,德國的運力減少了90%,國內物流陷入停頓。因為,此時整個德國境內哪怕是大後方也幾乎已經找不到了一條完整的交通運輸線了。所以就算是工廠能生產出足夠的武器,也沒辦法運到前線了。

二戰讓德國損失的人口更是驚人,二戰德國共損失人口將近700萬,其中大多數為青壯年男子,導致戰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

即便如此,德國人仍然創造了著名的萊茵河奇蹟,到1961年德國再次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當年GDP達826億美元,比第三位的英國超出了49億美元。

(美麗的萊茵河,由於周圍聚集了大量德國工業區,所以戰後德國的發展也被稱為萊茵河奇蹟)

可見,蘇聯能夠在戰後迅速恢復成為超級大國,在當時來看並不是孤例,而是各大強國比較普遍的現象。

蘇聯當時的條件也不錯

各國復興的原因很簡單,雖然當時歐洲很多國家被打成了一片廢墟,但是,很多國家的教育體系還在、人才還在,只需要補充相關的物質基礎,就能迅速走出戰爭陰霾,獲得新生。例如,西德在戰後在校大學生只有10萬人,到1970年已經增加到41萬人,這就是教育體系存在的優勢,可以在短時期內大批培養專業人才。

相對於德國來說,蘇聯恢復起來可能更容易,雖然沒有外界的援助,但對蘇聯人來講,他們的工業基礎還在,並且是僅次於美國的存在。

蘇聯早在第2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就已經是世界第二工業強國了,所以,他擁有大量的產業工人和門類齊全的工廠。

在二戰期間,雖然蘇聯工業遭到了非常大的打擊,但並不是完全被摧毀。因為,在蘇德戰爭爆發之後,蘇聯一方面進行全國總動員,另一方面將大量的工廠和產業工人遷到烏拉爾山附近。當德國人打到莫斯科附近的時候,蘇聯已經成功將超過1800萬人口和2000餘家工廠遷到了大後方。到1942年初,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止跌回升。

當時蘇聯面對的最大問題是戰爭的突然爆發致使西部地區大量的工礦企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導致資源不足,難以生產足夠的武器裝備。所以在戰爭期間,美國人不僅支援了蘇聯人大量裝備,還支援了蘇聯大量的工業原料。

例如,僅鋼材就支援了258萬噸,無煙火藥13萬噸,鋁材2.6萬噸,為蘇聯生產各種武器裝備提供了幫助。

二戰期間,蘇聯的武器裝備生產僅次於美國,共生產各種槍械1000多萬支,火炮83萬門,坦克10萬輛,飛機15.8萬架。

這也說明,當時蘇聯的工業體系在大後方仍然保持一個高效的運轉和巨大規模。所以,戰爭結束之後,西方世界就已經把蘇聯當做敵人了,因為他即便在戰爭期間也保持了強大的工業能力,一旦戰爭結束,面對西歐的廢墟,如果沒有美國人的幫助,蘇聯可以輕易佔領整個歐洲。

(二戰結束後不久即迎來冷戰,世界分成了兩大陣營,圖為歐洲地區的對峙)

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當然沒有攻佔整個歐洲,數以百萬計的士兵復原,參加了恢復祖國的建設中。蘇聯西部地區被毀壞的程度比德國有過之無不及,很多地方曾經被蘇德雙方反覆摧毀。所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資金、技術等進行恢復,這也為蘇聯的經濟的恢復起到了刺激作用。

到20世紀60年代,蘇聯不僅重工業發展迅速,在食品消費方面也和當時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保持同一水平,無論是從人均卡路里攝入還是營養攝入上雙方都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是,蘇聯由於計劃經濟,在食品的種類上非常單調,並且老百姓沒有美國人賣東西那麼方便,很多食品需要排長隊才能得到。

所以,蘇聯並不是在戰後才成長為超級大國,他自己早已有這一基礎了。


歷史風暴


根據戰後蘇聯官方公佈的數據:蘇聯在二戰中的傷亡數字是2960萬,其中死亡者2660萬,幾乎每個蘇聯家庭都有人員傷亡。與此同時戰爭還給蘇聯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在戰爭中蘇聯共有1710座城市、7萬多個村鎮和31850個工業企業全部或部分被毀。二戰結束後西方國家普遍猜測:蘇聯將從世界大國的名單中被除名。然而現實卻是:蘇聯在1949年8月29日成功試爆了一枚當量為22000噸TNT的原子彈,成為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1958年蘇聯又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1961年蘇聯成功把人類第一位航天員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從而在美蘇太空競賽中贏得了先手。與此同時蘇聯構建了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世界逐漸朝著美蘇兩極爭霸的格局發展,蘇聯成為全世界唯一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超級大國。那麼蘇聯是如何在經歷慘烈的戰爭打擊之後強勢崛起的呢?

蘇聯儘管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並沒喪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事實上要成為超級大國是對國家規模體量有硬性要求的: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以及如今的中、俄、印等潛在超級大國都具備一個共同點就是大洲級別的規模體量。歷史上西歐的葡、西、荷、英、法、德等國曾抓住歷史機遇實現率先崛起,這是因為這些國家抓住了大航海、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等歷史機遇,從而得以利用技術和制度上的先發優勢彌補國家體量上的劣勢;然而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擴散使美、俄這種具有大洲級體量的國家得以脫穎而出。如果我們將中等體量的西歐國家同美、俄這樣的洲級大國各自的人口、資源和工業生產能力加以比較就不難看出二者的巨大差距:1940年德國的總人口約7000萬、全年鋼產量為2150萬噸、發電量為630億千瓦時;此時尚未進入戰時狀態的美國的對應數字是1.32億、6070萬噸和1780億千瓦時;而在技術上落後於德國的蘇聯則為1.7億、1830萬噸和480億千瓦時。儘管德國此時已用閃電戰征服了西歐絕大部分地區,可即使德國得以調動整個西歐的資源,也只是使自己的鋼產量和發電量稍微領先於剛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蘇聯,但後者的勞動力資源是德國根本無法企及的。蘇聯憑藉二戰前的兩個五年計劃已建立了強大的工業體系,儘管德軍的入侵對蘇聯西部的工業基地造成了重創,但擁有全世界最遼闊國土的蘇聯通過將自己的工業基地向東遷徙渡過了難關。烏拉爾、中亞、遠東等地並未遭到戰火的洗禮,因此這些地區的工業基礎得以保留下來。在蘇聯廣袤的國土之下蘊藏著豐富的自然資源,這成為蘇聯戰後工業建設的基礎。與此同時儘管蘇聯在二戰中傷亡2960萬人,但戰後的蘇聯仍是擁有1.67億人口的大國,這為蘇聯的戰後重建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資源。事實上隨著二戰後期蘇軍逐漸收復失地的過程已使蘇聯的西部工業得以恢復重建,此時蘇聯已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過去的說法一般認為:二戰後的蘇聯在軍事方面處於世界頂尖水平,但蘇聯的經濟水平就不敢恭維了,這也成為導致蘇聯的解體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這是一個偽命題——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使蘇聯難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經濟發展趨勢並最終成為阻礙蘇聯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桎梏,但這並不意味著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在歷史上就從未取得過任何成效,否則蘇聯的百萬大軍不吃飯嗎?蘇聯的鋼鐵洪流不喝油嗎?事實上蘇聯的計劃經濟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曾發揮過巨大的作用:由於對經濟進行預測和規劃,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在宏觀上優化資源配置,從而對國民經濟重大結構進行調整和生產力合理佈局,利於實現國民經濟重大比例關係的合理化,避免了資本主義國家歷史上出現過的生產過剩現象。事實上美國的羅斯福新政以及戰後西方國家一度盛行的凱恩斯主義經濟理念就是在維持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前提之下借鑑吸收蘇聯計劃經濟的可取之處——強化政府對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作用。這種經濟模式忽視市場需求,不利於推動技術進步和革新,這也是導致這種經濟發展模式被市場經濟模式取代的原因,然而在特定的歷史時期這種經濟發展模式的確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

二戰後期蘇聯在收復失地的基礎上進一步追擊德軍至國門之外,而隨著二戰後殖民體系的坍塌為蘇聯傳播社會主義理念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二戰後蘇聯將波蘭等東歐國家以及蒙古、朝鮮、越南、古巴等國納入到以自己為核心的社會主義陣營,大大提升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此同時也擴大了自己的原料產地和市場銷售地:蘇聯可以從古巴獲得廉價的糖和橡膠等熱帶產品,從羅馬尼亞獲得便宜的石油。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中還獲得了直接的領土收益:1939年11月蘇聯通過蘇芬戰爭奪取了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儘管後來德軍一度佔領過波羅的海三國,但在戰後蘇聯重佔三國,使本國面積增加了17.4萬平方公里;1940年6月30日蘇聯出兵奪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兩地;1945年《波蘇疆界條約》的簽訂以法律形式明確承認蘇聯收回西白俄羅斯和西烏克蘭19.41萬平方公里領土。蘇聯還兼併了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如今這裡成為俄羅斯的飛地加里寧格勒。蘇聯還與美國、英國、法國一起對德國進行了分區佔領,蘇聯將蘇佔區內的廠房設備拆除後運回蘇聯,還從蘇佔區掠奪了一部分高科技人才,至於德軍戰俘則成為了蘇聯的免費勞動力。1950年1月1日蘇聯中央統計局以1938年國際市場美元價格計算:1945年8月至1948年1月1日蘇聯累計從德國獲得各種賠償物資的價值總計為33.442億美元。蘇軍出兵中國東北後也將當地的日本機器設備運回了蘇聯,同時將抓獲的七十萬關東軍俘虜運到西伯利亞當苦力。領土的增加、經濟物資和勞動力的獲得大大加速了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

當蘇聯的戰後恢復重建工作大大加速之時英、法、德、日等傳統列強在二戰中遭遇重創:1945年11月剛從二戰中走出的倫敦人齊聚在碼頭上圍觀一艘從巴西駛來的貨輪,因為貨輪上裝載著倫敦人早已久違了的香蕉,昔日聲威赫赫的大英帝國已窮得吃不上香蕉了。1947年已是二戰結束的第二個年頭,但英國仍在執行戰時管理制度——每家每戶的水電供應都是有限的,人們用來洗臉的水甚至剛剛蓋住盆底。這年的元旦倫敦的一瓶威士忌酒賣到了8英鎊以上,而且還是供不應求。曾經風光無限的英鎊已經失去了活力,已淪為完全需要美元和加拿大元進行輸血。英國為進行戰爭欠下了鉅額債務,這讓英國不堪重負。倫敦城內乃至整個英國到處都是戰爭造成的殘垣斷壁。在戰爭過程中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趁機要求獲得更大的自主權利,英國為獲得自治領在經濟和軍事上的支持不得不與之妥協,到二戰結束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白人自治領已成為實質上獨立的國家。1947年英國最大的殖民地——有“大英帝國皇冠上的寶石”之稱的印度也步自治領的後塵掀起了獨立浪潮。正處於內外交困之中的英國自治無力阻擾印度的獨立,而印度的獨立成為壓垮大英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此後英國的殖民體系開始呈現出全面坍塌的局面。相比英國而言:在二戰中國土淪喪的法國儘管在戰後撈了一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但已成為大國角逐中的邊緣化角色。德國和日本兩個戰敗國則在戰後受到了嚴格的政治軍事限制,迄今為止這兩國儘管科技發達、經濟繁榮,但在國際政治軍事影響力上和聯合國安理會五常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之上。總之這些國家在二戰後已失去和蘇聯對抗的實力,世界政治日益呈現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分庭抗禮的格局。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蘇聯在二戰中損失慘重,卻在戰後速迅成為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個人看法是:

1,蘇聯成立後,為了防止對手毀掉自己的重工業。就在烏拉爾山脈附近,建立了一個烏拉爾工業區。蘇德戰爭的作戰區距離烏拉爾區還很遠,所以沒有傷到蘇聯的根本。

2,蘇聯領土遼闊、資源豐富丶人口眾多,蘇聯工農業丶科技丶教育的基礎,十分雄厚。蘇德戰爭,並未動搖蘇聯的基礎。

3,蘇聯是中央集權制國家,又是軍工複合體國家,使得蘇聯在二戰後,能夠快速集中一切力量,對國家進行重建。而且還能對關鍵的工業技術、關鍵的軍工科技進行重點攻關丶重點發展,從而使蘇聯變得比二戰前更為強大。這是中央集權制的長處!

4,蘇聯在二戰中獲得了巨大的勝利,不但大大震懾了歐洲人,而且極大的鼓舞了蘇聯人民,使人民為國家感到自豪和驕傲,因此蘇聯人民熱情高漲,信心百倍,在狂熱的國家精神主導下,國家復興是極為神速的。

5,二戰後,美國要忙於明確新世界的邊界,例如朝鮮戰爭丶成立北約就屬於這種情況。

美國要主導完善新的國際框架,要主導成立各種國際組織(世貿組織丶世衛組織……),以便幫助聯合國完善各種行政功能。

美國還要幫助世界各地修復二戰造成的創傷,幫助很多殖民地獨立。惟有這樣做,美元的世界貨幣的地位,才能成功的奠定。美國只有建立自由的世界貿易體系,美元作為世界貿易的結算貨幣,才會被世界廣泛的需求,美國才能掌握世界貿易的定價權,也才能獲得世界的金融霸權。

由於美國在二戰後,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構建一個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需要耗費巨大的精力。而蘇聯沒有美國那樣的高度,可能也不理解什麼是國際體系。蘇聯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國家振興上面,因此國家實力得了極大的提升。

個人始終認為鼎盛時期的蘇聯,只是在軍力上有能力硬扛美國,並在局部地區占上峰。放在全局上來看,蘇聯還是活在美國主導的世界體系之中。若將蘇聯比作一頭叢林中的巨象,它雖然能輕鬆推倒叢林中的任何大樹,能夠滅掉叢林中任何一個單一的生命體,但是它還是生活在叢林之中,並且離不開叢林,它也無法去理解叢林的強大,而美國就好比是這麼一片叢林,蘇聯也不過是叢林中的一頭巨象。


鬼影147951010


二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破壞力最強、傷亡最多的戰爭,全世界有61個國家各地區超過20億人捲入了這場戰爭,而當時世界上也就65個國家左右,人口不過26億,可見幾乎是全世界都參加了二戰。如此規模的戰爭讓世界多地都損失慘重,除了美國大發戰爭財外,西歐、蘇聯、德國、中國、日本等主要國家地區的好多地方都成了廢墟,經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那麼蘇聯同其他國家一樣損失慘重,為何二戰結束後依舊能與美國掰掰手腕呢?

蘇聯和美國同是二戰後的超級大國,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顯然是近乎完美的,無論是經濟、軍事、科技還是工業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蘇聯這個超級大國除了重工業和軍事能與美國比比外,其餘的似乎完全比不上美國,尤其是經濟方面,蘇聯的國民經濟水平從來都達不到美國那樣,而且蘇聯過度重視重工業而忽視了輕工業,使得蘇聯的國民經濟比重失調,這也為日後蘇聯解體埋下禍根。不過蘇聯僅僅憑藉重工業和軍事就足夠威懾美國了。而且蘇聯憑藉軍事實力甚至在上世紀七十年處於美蘇爭霸上風,力壓了美國一頭。

那麼蘇聯是怎麼迅速在戰後崛起的呢?蘇聯在與德國作戰時並不是孤軍戰鬥,因為美國通過租借法案向蘇聯提供了大量的軍事物資,當然美國也是為了本國的利益,可不是無私奉獻的。蘇聯累計獲得了高達14000多架飛機、7000多輛坦克、近50萬輛汽車、12000多輛裝甲車、七千多門火炮以及難以數計的槍支彈藥和戰略物資。這些戰略物資總重高達1642萬噸。同時,蘇聯還從美國租借了高達672艘艦船。這些物資價值109億美元。美國向蘇聯提供的物資還包括了四萬餘臺的機床,這些機床才是二戰後蘇聯恢復軍工業的有力支撐。

同時蘇聯贏得二戰後也從德國掠奪了許多高端技術的科研人員,並把自己所佔領的德國土地上的所有工業成果和科技成果洗劫一空,這大大增強了蘇聯的實力,畢竟有了技術,想造先進武器就不在話下。蘇聯可以說是把德國一半的工業資產吞併了,讓蘇聯國內得到極大的發展,很快就躍升為僅次於美國的超級大國。

反觀二戰前的世界霸主英國,經歷過二戰後英國是一蹶不振,直接淪為二流國家,還得靠美國的馬歇爾計劃恢復國力,不過也因此英國成了美國的小弟,直到現在英國還有美國的駐軍,想重回世界巔峰是不可能的了。不過好歹英國現在還存在著,而蘇聯已經成為歷史,也正是因為蘇聯解體才讓我國被迫成為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老大,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國也是抓住了機會發展自己,才擁有了今天的國際地位和經濟成就。


風塵講歷史


蘇聯和德國在二戰中的較量,包含了很多高水平的戰術和武器科技,一直是二戰愛好者重點研究的領域。如果從當時歷史的角度出發,蘇聯和德國在很多方面不相上下,有的領域還略佔優勢。德國和蘇聯雖然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軍統帥部對德軍並不放心。畢竟德國已經佔據了整個西歐大陸和東歐部分國家,兵鋒也很盛。

德軍在進攻蘇聯時表現出的戰鬥素養還是讓蘇軍始料未及,蘇德開戰半年,蘇軍就損失了六百多萬兵力。當時很多國際媒體都感到詫異,對蘇聯未來的局勢頗感擔心。然而想不到的是,開戰僅僅過去兩年,蘇聯方面就拿回了主動權,開始了戰略反攻。蘇聯的實力主要體現在後發潛力上,這也是蘇聯後來崛起的主要因素。

蘇聯的第一個優勢,在於其動員能力。蘇聯在二戰中開局就損失了主力,還能很快挽回局面,跟蘇聯超強的動員能力有關。根據相關資料的說法,蘇聯在戰局中後期先後動員了超過3000萬人參戰。在沙俄時代,俄國雖然領土龐大,但真的遇到危機,卻不具備如此強的動員團結能力。蘇聯則不同,能夠調動起一切預備力量來保衛國家,這從某個角度也體現了斯大林個人的政治能力。

蘇聯經歷了二戰後,加速推行工業化和科技研究進程。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1957年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衛星。

蘇聯的另一個優勢是資源儲量大,為蘇聯的工業建設創造良好的基礎。二戰中損失雖然大,但憑藉這些優勢條件還可以迅速扭轉過來。但蘇聯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在後來的歲月裡逐漸顯現出來,最終在冷戰中首先落幕。


兵說


蘇聯地大物博,幅源遼闊,資源豐富,二戰前蘇聯就是工業強國,軍工產品都能自己造,雖然二戰初期損失慘重,特別是在人員損失,保守估計在7000~8000千萬死於戰爭,但是重工業基本上都轉移到後方,經歷蘇聯全國上下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絕對反擊,打到德國,並將德國的工業設施軍工產業半成品都打包回國,並控制東德,財產稅收還有戰爭賠款,作為戰勝國的蘇聯也搜刮巨大財富,德國戰敗後,出兵東北,迅速打敗日本關東軍,並把東北的工廠設備都拆掉搬回國,並將60多萬日軍俘虜押致西勃利亞搞建設。作為同盟國,蘇聯獲得的利益遠遠不止這些,在聯合國擁有一票否決權,戰後,蘇聯側重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在軍工企業,像彈道導彈、飛機、潛艇、核武器、航空業與美國不分伯仲,在核武器甚至比美國還多,還可怕!



大風起兮雲飛揚y


蘇聯是二戰前和二戰後比較神奇的國家,小編已白話文的形式回答:

1.蘇聯體制和蘇聯軍隊目標都是以集體化,集團化去實行,俗話說,大鍋飯,集體主義。所以在打贏二戰後所獲得的物資和經濟可以快速發展。

2.二戰開始,蘇德死磕的時候,美英給蘇聯援助很多物資。到二戰結束還沒全部消化完,這是其一,二戰結束,蘇聯佔領德國一半成立東德。掠奪了德國一半的科學,經濟,機械成就,並且瘋狂的獲取戰後收益。這是其二,奠定之後騰飛的基礎。

3.二戰結束後,蘇聯速度把西歐,東歐,親蘇國家全部拉入自己名下,成立華約組織,雖然美國為首的也成立北約。但蘇聯贏得了先機。並鞏固了蘇聯在歐洲的霸主地位。一個超級大國誕生。

4.蘇聯國土面積世界第一,經歷過二戰,佔領了德國一半領土,中國原外蒙古大片土地,庫頁島,把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全部俘虜。接受了日本在中國東三省搜刮來的戰利品物資。還有威壓東歐的小國進華約聯盟,不進就打。這樣的掠奪模式下,不想發達都難。

5.蘇聯的超級大國模式和美國不一樣,蘇聯簡單暴力,戰略就是靠掠奪其他國家為生。以戰養戰。只有不斷侵略,國內對內團結,對外強硬,這是東斯拉夫民族的特徵。冷戰開始近半世紀,蘇聯沒有戰爭,沒有以戰養戰的來源,經濟又是脆弱的一塌糊塗,自然被美國的經濟拖成解體,這是必然的結局。

想了解更多軍事、戰爭知識,請關注右上角頭像-“LY傳媒or 大雜燴”;

LY傳媒堅持原創回答,不做任何文字性抄襲;回答中引用的部分圖片素材來自互聯網,如侵則刪;他人請勿抄襲,發現必舉報。加關必互關。









LY傳媒or大雜燴


1.戰勝國紅利。

在西部,蘇聯攻克柏林,還和美、英、法分區佔領德國,德國的大量先進技術、機械裝備落入蘇聯手中。

在東北,蘇聯進入中國東北。偽滿地區曾是比日本本土還發達的地區,世界第六大工業基地。

得到德國、日本的經濟、科技加持,蘇聯自然實力大漲。其工業經濟基礎全球僅次於同樣分的戰爭紅利的美國。

2.軍事實力

憑藉二戰時的戰時體制,蘇聯組建了一支令人生畏的鋼鐵洪流。戰後也沒有馬上消減,甚至由於冷戰爆發得到加強。這支鋼鐵洪流,即便美國為首的整個西方都無法抵擋。

並且,蘇聯還研發成功核武器,一度是全球僅有的兩個核大國之一。

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蘇聯得以與美國平起平坐。

3.政治威望。

二戰的勝利,讓世界見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威力(由一戰時的農業國一躍變成工業大國,並取得二戰勝利),讓共產主義在全球風靡。

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老大哥、標杆,在全球的聲望如日中天。馬歇爾計劃,便是美國為防止歐洲崩潰倒向蘇聯,而進行的經濟援助。

所以以上三方面原因,使得蘇聯成為與美國並列的超級大國。

但是,經濟一直是蘇聯的短板,蘇聯儘管在其他方面可與美國匹敵,但經濟與美國差距甚遠。最終,也因經濟實力不濟,而解體。


雁去無痕ty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迄今為止,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對世界格局影響最深遠的戰爭。

作為二戰最激烈的現場,蘇聯在二戰中付出了死亡2700萬人,傷亡總計4200萬人的慘重代價。對於只有16000萬人口的蘇聯而言,這是相當慘重的傷亡,至今俄羅斯等獨聯體國家依然是女多男少,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但匪夷所思的是,蘇聯不僅沒有被打垮,反而在二戰後一躍成為和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

簡單說來,蘇聯之所以能夠成為超級大國,是因為蘇聯比英法等傳統列強失去的少,但是得到的更多。

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理解:

1、二戰打碎了歐洲列強

和一戰摧毀四個傳統歐洲帝國一樣,二戰對列強的打擊更加全面而徹底。

作為二戰的主要參<strong>戰國,蘇聯直接面對裝備精良,戰鬥力強悍的納粹德軍。因此,蘇聯也成為二戰中人員傷亡最為慘重的國家。

但是,二戰對於其他參戰國的傷害似乎更大,比如英國,這個二戰前的超級大國,因為二戰再次元氣大傷,由於國力被嚴重削弱,加上美國推行的反殖民地化浪潮,力不從心的英國不得不放棄了幾乎所有的海外殖民地,連帶著的是英鎊體系的崩潰,不得不讓位於美國的美元體系。由此英國徹底淪為二流強國,成為二戰最大的輸家。

相比於英國,法國顯得更慘,二戰期間的亡國經歷使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雖然戰後撈了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位置,但早已被邊緣化。

而歐洲新興工業強國德國被二戰打得奄奄一息。其他歐洲國家則不值一提。

而蘇聯,則依靠海量的資源、巨大的戰略縱深、恐怖的戰爭動員動力以及美國等盟國的支持,蘇聯不僅挺了過來,而且在戰爭中不斷恢復實力,最終反殺德國。

因此,二戰之後,放眼望去,歐洲大陸已經沒有國家可以和蘇聯抗衡,蘇聯顯得鶴立雞群,成為歐洲名副其實的第一強國。<strong>

2、二戰沒有打碎蘇聯的核心

蘇德戰爭沒有打垮蘇聯,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蘇聯頂住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並浴血奮戰最終消滅了德國法西斯。

早在二戰之前,針對可能發生的對蘇聯的侵略,斯大林創造了斯大林模式,並在這樣的模式下進行了一系列重工業化建設,使蘇聯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強國。

二戰雖然摧毀了蘇聯的西部工業基地,但是沒有摧毀蘇聯根本的工業基礎,更沒有摧毀斯大林模式,因此可以說蘇聯在二戰中保持了其最根本的核心。

因為斯大林仍在,戰後蘇聯的斯大林制度依然大行其道,這使得蘇聯能夠在戰後繼續實行計劃經濟政策,也就是”三五計劃”。隨著五年計劃的開展,在西歐諸國還在為災後重建發愁,眼巴巴地等著美國的援助時,蘇聯已經迅速恢復甚至超過了戰前水平。

計劃經濟,在緊要關頭總能發揮出恐怖的動員能力,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難以辦到的。

由於蘇聯實施計劃經濟,加上蘇聯地大物博,資源基本可以自給,這使得國際資源波動對蘇聯的影響較小,所以蘇聯不會像西歐國家那樣,被美國一次一次的剪羊毛。

由於計劃經濟的相對優勢,使得蘇聯可以走出一條和美國完全不同的計劃經濟體制,這是蘇聯能夠迅速恢復實力並保持強大實力的根本原因。

3、蘇聯在二戰前後的瘋狂掠奪

雖然二戰期間蘇聯至少損失了超過2700萬人的巨大代價,但是和蘇聯得到的相比,這一點傷亡顯得那麼的微不足道。

首先是國土方面。二戰爆發後,蘇聯於1939年9月17日出兵波蘭東部,奪回了一戰時失去的沙俄土地;隨後蘇聯於1939年11月發動蘇芬戰爭,以慘重代價奪取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峽地區;1940年3月,蘇聯出兵強行將波羅的海三國併入蘇聯版圖;1940年6月,蘇聯再次出兵奪取羅馬尼亞比薩拉比亞地區。

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召開,斯大林和羅斯福密約,以犧牲我國的權益為代價,換取蘇聯出兵東北,由此蘇聯獲得了在我國的一系列權益,包括租借不凍港。

對於噬土成性的俄國而言,土地意味著財富也意味著強大的國力,除此之外蘇聯在二戰期間還奪取了其他更多的資源。

作為新興的科技強國,德國在二戰前後貢獻了很多科技成果,二戰結束後蘇聯作為消滅納粹德國的主力,從德國掠奪了一大批專家人才。

不僅如此,蘇聯還將德國境內大量的廠房設備拆除並運回蘇聯,同樣遭此厄運的還有位於東北的日本廠房設備,他們同樣被拆除運到蘇聯的遠東地區,幫助蘇聯的工業能力更加強大。

可以說科技實力的加成幫助蘇聯在原有基礎上取得了更加迅速的進步,1949年蘇聯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蘇聯於1957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在1961年成功地將宇航員送入太空。

另外由於蘇聯的浴血奮戰,二戰之後共產主義制度得以越出蘇聯在幾十個國家相繼開花結果,形成以蘇聯為中心的共產主義陣營,蘇聯由此成為共產主義陣營的核心領導,這是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的重要群眾基礎。

所以蘇聯成為超級大國絕非偶然,這是一系列歷史因素加現實作用的結果。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蘇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了,並受到了歐美國家的政治輕視和經濟封鎖,蘇聯在這種情況下大力發展重工業,使蘇聯成為了世界上的工業大國。為蘇聯日後打敗德國法西斯和美、蘇爭霸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1.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沙皇俄國因為經濟發展與西歐國家相比非常緩慢,特別是工業生產、武器製造、後勤補給出現了很大問題。又加上政權更迭,導致蘇聯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2.蘇聯領導人列寧知道,憑藉蘇聯的國力不可能打敗德國,因此蘇聯向德國割讓了很多的土地。但是列寧也知道以德國一國的力量,不可能打敗英、法、美三個國家。德國失敗是早晚的事兒。所以在德國一戰失敗後,蘇聯就把割讓給德國的土地全部拿了回去。



3.由於蘇聯建國後國家非常的虛弱,斯大林實行了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制定了兩個五年計劃,這大大的提高了蘇聯的工業生產力和軍事實力。使蘇聯在二戰前成為了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

4.二戰爆發後,蘇聯憑藉強大的工業生產力和眾多的人口打敗了法西斯德國。蘇聯通過獲取德國的科技人才,使蘇聯的工業科技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蘇聯在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國力達到了頂峰。由於蘇聯繼續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處於優勢。

6.由於蘇聯主要依靠出口石油、天然氣和軍工產品換取經濟收入。使農業、輕工業發展緩慢,沒有多元化的經濟增長點。在石油暴跌的情況下,蘇聯經濟收入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導致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產生了民族矛盾,最終導致蘇聯解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