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是如何理解“父母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的?

來生不再見


父母愛之深,冊為之計深遠:父母愛孩子勝過自己的生命,如果可以,用盡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不讓孩子委屈,可憐天下父母心!

我的父母撫養我們姊妹六個上學,七零後的年代,那時多不容易,可爸爸還讓我們參加家教補習,在當時來說,少之又少,可惜我們不懂事,沒能如爸爸所願,想起來慚愧,當家才知油鹽貴,養子才知父母恩……

爸爸撫養我們真的太辛苦,想用他一生的幸苦來打造孩子的未來,從記事開始,爸爸讓我們吃好,穿好……

我們沒真正體會父母的辛苦,離開父母,我的人生就有所改變,落入谷底,才真正體會到,我錯了,父母曾經給我好的機會,沒好好把握,才把生活過得這麼糟糕……

我回孃家,爸爸說:女兒!生活不如意,爸爸養你!

……

我不會讓爸爸養我,哪怕吃多大的苦,也不會讓爸爸養我……

從而也得出了一個道理,撫養孩子,不要過於嬌慣,捨不得他們吃苦,是錯誤的……

我的生活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完美,挫折,深刻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可惜自己錯過了……

有了孩子,父母以身作則也感悟我,同時也醒悟了,不能像父母那樣嬌慣孩子,不耽誤孩子學習,也可以讓孩子學做家務,勞動鍛鍊,是培養孩子的好方法,不吃點苦不會長大……

如果我早一天體會父母的辛苦,可能會有更大的作為吧!





芳草212856302


小時候,父母對我說,女孩子書讀多了,也沒用,反正也是要嫁人的,還不如去外面打工添補家用。(那時候家裡特別窮)

長大了,我為人母,我對孩子說,多讀書才能闖天下。最好是全方面發展,報各種補習班,孩子累得一塌糊塗,焦頭爛額,我也是暈頭轉向,欲罷不能。

可能現在有很多家長也跟我一樣愛之深,責之切。把以前落下的擔子又轉手給了自己孩子,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讓孩子們完成我們那時候沒做完的作業!

這樣好麼?明明知道對孩子不好,為什麼還有那麼多家長不願放手,負重前行?

有的家長愛的安穩,有的愛的自私,有的愛的偽善,還有愛的嬌縱。(我也是其中一之一)

我在反思,反思作為家長的我們,反思如果我是孩子,換個角度,換個立場,我會怎樣?

我的建議是,父母愛孩子,天經地義。但得要有全局觀,要有格局觀,要知孩子心意,要知道什麼才是對孩子真的好。

還有現在一些父母仍然是在為孩子謀劃,但仍然有不少父母犯了對孩子愛的大忌:有的是一意孤行不懂孩子,有的是三觀不正引導孩子誤入歧途,更有的是有一個三觀敗壞的婚戀觀,認為大富大貴就是高人一等。就算嫁入豪門,婚姻不幸,是不是又苦了咱孩子?做父母的還是要拎清楚,要德行兼一,而不是德不配位。

遇到問題,也可以幫孩子分析一番當前的局勢,然後再加引導一條明路,如此才是尊重孩子,更是讓孩子有主見。

在愛的路上,不能溺愛,也不能把愛當做重力,最多也是一種引力。





竹林谷主煙雨樓


我是父母生了六個存活下來的一個女兒,二十歲就招了上門女婿,第二年有了我們的第一個兒子,四年後又生了第二個兒子。從這開始老人就招急讓我們找宅基地蓋房子,捨不得吃捨不得花。99年蓋了第一處房子,那年年底我爸爸有病了,我們借了錢託人住進了北京醫院,當時做不了手術,讓我們兩口子回來了,他弟二天就跑回來了不做了,說你大伯做了也沒管事。就為了我兩個兒子爸媽跟著我受了太多的累,使我終身難忘。


user6940409497242


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父母愛自己的子女勝過自己的生命,為他們的將來考慮得非常非常的深遠和細緻。

在我看來,天底下最感人最溫馨最讓人難忘的句子,就是《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這句放之四海皆準的話。其意說:父母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要為他的孩子做考慮。

故事說,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攻打趙國,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提出要趙威後長子長安君作人質的條件,赴威後最初憐愛自己的孩子,不願意讓孩子去作人質,後赴威後被觸龍“你不讓孩子去,國家都沒有了,愛孩子有什麼用。你讓孩子去,等國家穩定了,他以後回來,還可能做國王”的話說服,很是感人,久嚼味濃。

現實生活中,不見幾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沒有一個父母,不願自己的孩子成龍。常言道:虎毒尚不食子。孩子是父母一口飯一口水餵養大的,就是自己的心頭肉,也是自己生命的延長。但當下的孩子,沒有幾個能體量父母之心,我行我素,大都難聽父母之言。所以,才有“可憐天下父母心”之說,確實表達了父母的無奈。

有道是:“當家才知鹽米貴,養兒才知父母心”。父母的良苦用心,多在兒女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之後,方知其苦心。但很多事,為時已晚,後悔不迭,跪哭蒼天,因為父母那憑經歷或苦難得來的經驗,多被不懂事的兒女,付諸東流。

我們長大成人後,逐步理解老人的用心良苦,也悔恨自己當初為什麼會有違背父母的逆行,真有點“子欲孝,而親不在”的苦痛。我真希望我的這個心願,能被天下之子所理解。作為孩子,一定要多聽父母的話,一定要多理解父母,一定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

父母之恩,大愛無邊。三國時的皇帝劉備至死,還要託孤諸葛亮輔助好兒皇阿斗,何況平民百姓怎麼不“想來世呀想心甘”的想自家的兒女。新時期,我們提倡新的家風和新的道德風尚,不求過去那種扇枕溫衾、恣蚊飽血、臥冰求鯉、哭竹生筍的回報,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子孝父心寬的環境還是必要的。





非常規理論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意思是:“父母愛子女,就要為他們考慮得長遠些。”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原文如下:

趙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趙氏求救於齊,齊曰:“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強諫。太后明謂左右:“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

左師觸龍言願見太后。太后盛氣而揖之。入而徐趨,至而自謝,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見久矣。竊自恕,而恐太后玉體之有所郄也,故願望見太后。”太后曰:“老婦恃輦而行。”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太后曰:“老婦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師公曰:“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竊愛憐之。願令得補黑衣之數,以衛王宮。沒死以聞。”太后曰:“敬諾。年幾何矣?”對曰:“十五歲矣。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託之。”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於婦人。”太后笑曰:“婦人異甚。”對曰:“老臣竊以為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曰:“君過矣!不若長安君之甚。”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念悲其遠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豈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師公曰:“今三世以前,至於趙之為趙,趙王之子孫侯者,其繼有在者乎?”曰:“無有。”曰:“微獨趙,諸侯有在者乎?”曰:“老婦不聞也。”“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位尊而無功,奉厚而無勞,而挾重器多也。今媼尊長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於國,—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託於趙?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後。”太后曰:“諾,恣君之所使之。”

於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於齊,齊兵乃出。

子義聞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親也,猶不能恃無功之尊、無勞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況人臣乎。”

文章選自《戰國策·趙策四》。公元前265年,趙惠文王死,其子孝成王繼位,年幼,由趙太后攝政。趙太后就是趙威後,趙惠文王的妻子,趙孝成王的母親。當時,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觸龍在這種嚴重的形勢下說服了趙威後,讓她的愛子出質齊國,解除了趙國的危機。


用戶名號


如果真的愛孩子就要為他們的長遠考慮,簡言之就是要為孩子好,但這句話似乎成為了父母束縛限制孩子的最佳解釋,在中國,父母愛子女甘願為子女付出一切的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強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愛”“計深遠”只會讓父母在為孩子謀劃的路上越走越遠、越陷越深,一旦超過限度,孩子出現反抗或不領情的時候,家長還會痛心疾首的控訴孩子“不孝”,而這一切都不是我們想要看到的。

成長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作為家長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停下對孩子的愛,但這裡的愛並不是一昧的溺愛,替孩子包辦代替一切,不肯讓孩子受半點委屈,這樣的愛不是愛,也不是對孩子的愛。只停留在某一階層,從此就停滯不前,真正的愛孩子是隻有我們的愛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成長,並能適時調配出孩子需要的愛。



一個人的小確幸


很高興回答此問題!

父母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

"望之成龍,可憐天下父母心"講的都是我們偉大的中國父母。

普天下每個為人父母者都想為兒女的學習工作乃至人生路做深遠考慮計劃。

譬如,上什麼高中報考什麼大學,學什麼專業以後讀完書後要參加什麼工作,然後就是結婚生子等等,父母都喜歡按照他們的思維來要求孩子。

父母這樣做有好處也有弊端,好處就是:按照父母鋪設好的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沒什麼大作為平平淡淡走完人生路。

弊端就是,從小就像牛🐮一樣被父母牽著鼻子走,很難發揮出自己的天賦同自己的想象空間。理想還沒發芽從小就被破壞了。

個人認為為之計深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他們做什麼,只要是正確的,我們就不應當反對,只要適當引導即可。讓孩子自己自由發揮自己天資聰明才智。長大後做個國之棟樑。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謝謝!



南漂琳姨


這句話是說,如果父母深愛自己的子女,那麼,就應當為子女做出深遠詳妥的規劃!

縱觀天下父母,相同之處:愛之深。不同之處:計深遠!

愛之深,不是溺愛!父母對子女百依百順,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口裡怕化了,一切為其代辦。這不是為之計深遠!這樣慣成的依賴型孑女,久後如何獨立擔當作為,如何對付風雨艱難!

愛之深,不是按自己的意志塑造孩子,不應讓孩孑完成自己的夢想!而應善於發現子女的興趣特長,因人而異地讓其在合適領域成長成才!

愛之深,不是讓兒女物質生活優厚,其他不管不問任馬由韁,或者一曝十寒地關心一下!那樣的結果是愛之深,恨之切一一一恨鐵不成鋼。

怎樣為之計深遠呢?

首先,環境。環境造就人,有什麼樣的環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才。昔孟母,擇鄰處。何也?環境!其次,榜樣!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孑女的終身老師!虎父無犬子!何也?榜樣的力量巨大,如春雨,潤物細無聲!想讓子女成為何種人,

就讓其多接觸何種人!再,習慣。習慣決定命運!從小培養衛生習慣.作息習慣.....


手機用戶41498035914


這句話出自《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讀來讓人頗為受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這句話說的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

結合當前社會感觸頗深,有很多很多的父母過分為孩子操勞、擔心、安排,其實沒有必要,過分的溺愛可能束縛孩子的發展,有一句話叫做兒孫自有兒孫福,何況現在的小孩很多事都不聽父母的,你的看法呢?


禪竹書法


如何理解‘‘父母愛之深,則為之計深遠’’。理解萬歲——。從孩子時代到為父母時代。我相信有很多的人和我有著同樣感受。那就是自已成了為人父母,才能理解‘‘愛之深,為之計深遠’’。當然這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要回答‘‘為之計深遠’’,我們都讀過愛迪生的母親。這個也是不可能叫愛迪生來到這個時代來回答。事實上大家都知道愛迪生的回答。父母就是人類的第一任‘‘老師’’。我也讀過《母親》的作品。雖說天下的孩子不可能都是愛迪生;但都離開了父母的育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