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滿腹才華,精通兵法,在三國時期會投靠誰,是曹阿瞞,還是劉大耳,少帥孫權?

奮鬥青年周凌華


如果回到三國時,我是一個貴族世家子弟或者時才華橫溢的貧寒子弟,而且我也不在乎死後別人會怎麼看我,那我就去投靠曹操。我是世家子弟,曹操手下的荀彧,就是我加入曹操陣營最好的介紹人,比如:鍾繇、荀攸、陳群等這些潁川人才都是由荀彧推薦的,也就是說只要我是世家出身,並且還有一定的能力,在通過荀彧這層關係關係,到曹操帳下,混個一官半職還是沒有問題的。

當然如果我不是貴族出生,只要我有才華,無論我是什麼出身,曹操都是可以接受我的,雖然無法和那些世家子弟相比,但在曹操賬下還是可以展現我的才華的。比如:王司徒和張遼、張郃等人都是走的這條路。

如果我不在乎什麼榮華富貴,只想找一個患難與共,同甘苦的人,那劉備就是我最好的選擇。劉備起家是是三國時期最晚的,他跑遍了真個中原,最後費了很大的勁才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地盤。雖然劉備早期沒有自己的領地,但劉備非常尊重自己的手下,劉備就像一個很小的公司,不穩定但是內部卻非常的團結,而劉備也不是一個昏庸之輩。只要我能陪劉備打江山,活著打贏了赤壁,無論我又沒有功,都可以衣食無憂,這也應了那句話:“畢竟日落西山你不陪,東山再起你是誰”有足夠的耐心,熬過赤壁之後,一切都會興旺發達。蜀國的前輩有舉國報仇的關羽、臨死託孤的孔明、出身行伍的黃忠、打打醬油的孫乾、不拘小節的簡雍。只要我不是太平庸,我可能能夠在蜀國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最後再說說孫權,只要我腦子足夠靈活我肯定不會選他。孫權能夠成為霸主,靠的就是他他爹和他哥,並不是說孫權沒能力,只不過對比同期的曹操和劉備孫權就遜了很多。著名的孫十萬加上世家大族林立,翻來覆去動物就那幾個姓的高層,在混亂不堪的後期,東吳已經不是有才華的人能夠呆的地方了。


公元前


如果真的能有這麼一次機會,並且我還精通兵法,滿腹才華的來東漢末年,我會選擇投靠孫權。

我看了一下大家的回答,基本上都選擇投靠曹操,或者劉備。當然人各有所志,也各有所謀,都有自己的選擇,這也是為什麼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都有人才青睞,前去投奔。而我選擇孫權,理由如下。

首先,說一下孫權的用人特點:

其一,用其所長,棄其所短:比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呂蒙,雖然作戰勇敢,但是學問不足,孫權勸其讀書,後來果然成為棟樑之才。

其二、用人以專,信而不疑:赤壁之戰後,為了除掉周瑜,曹操和劉備分別使損招離間周瑜和孫權。沒想到,孫權不為所動,仍委其重任。

其三、重才華不重身世,能破格起用人才:當劉備大軍為其弟報仇,興兵伐吳。當時陸遜才二十剛出頭,但孫權看中陸遜的才華,破格起用陸遜,提拔陸遜為大都督。歷史證明孫權沒有看錯,陸遜一招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七十萬大軍。

其四、深得用人之法,動之以情:對文武大臣的喪葬,孫權極為重視,都是親臨弔唁,素服舉哀,並厚待其家屬。

在孫權的英明領導下,東吳人才濟濟,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都是一時之俊傑。

我們再來看一下劉備和曹操:

先說一下劉備:劉備因為出身於沒落地主家庭,劉備的人才觀比較狹隘,剛參加工作的時候,十分重視武將,雖擁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卻經常打敗仗。

後來,劉備終於認清了自己的片面性,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這才割據一方,建立蜀漢政權,當上皇帝。

可是蜀漢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內部派系眾多,其中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荊州派、以法正、李嚴為核心的東州派以及黃權、李恢為核心的益州派明爭暗鬥,互相不合。

這是因為劉備剛愎自用,用人唯親,一碗水端不平,所以蜀漢內部矛盾很大。比較明顯的例子是關羽與麋芳、劉封與孟達、楊儀與劉巴、諸葛亮和魏延等等。

再說一下曹操:曹操雖說“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但是卻生性多疑,無容忍之量,諸將有計畫勝出已者,隨以法誅之。

就像西川張松來獻圖,曹操不僅沒有周公吐哺般的禮儀去接待張松,相反卻高傲相待,驅逐張松,這才導致劉備有機會得到益州。

還有大家比較熟悉的許攸、楊修、師勖等都因為曹操不能專人其用,把這些人才用到合適的位置上,相反最後都被曹操殺了。

而且在重任上面,曹操喜歡用自己的宗親和親信。眾多重任都是交給夏侯家和曹家出身的將領,其中像曹爽、夏侯楙等無能之背都能當上大都督,就因為他們是宗親。

反過來再看孫權,他在上任初期做的還是相當不錯的。在《三國志》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就比較能說明問題。

孫權小時候比較貪玩,老是跟管錢的會計呂範要錢,呂範不敢擅自做主,就把這事告訴了孫策,孫策把孫權訓了一頓,孫權特別怨恨呂範。

等到孫權作了陽羨長以後,手裡就有了點小權力,手下有個叫周谷的功曹,擅長做假賬,經常貪汙公款供孫權揮霍,很得孫權歡心。

孫策死後,孫權上臺。孫權卻認為呂範忠誠,特別信任他,對他屢加重用,而周谷則因為,偽造簿冊文書,被開除了公職。

由此可見,善於識人用人是事業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綜合來看,在曹操、劉備、孫權三個人中,孫權兼曹劉二人之長而避其短。所以我認為如果我真的滿腹才華、精通兵法,投靠孫權,或許還能像陸遜一樣當上大都督,一展自己的雄心抱負!


歷史TOP榜


孫權挾父兄三代之烈,乃守成之君。沒有大展鴻圖的歷史機遇!

所以,將孫權打入另冊。

劉備挾皇叔空名,利用同宗同族的人脈關係,坑蒙拐騙,不擇手段!

凡投靠劉姓宗親,必謀之!

劉備取西川,假救助之名,行搶奪之實!劉璋用自己的鮮血,寫成控告劉備的控狀!戳穿了劉備虛偽之心!

劉備何德何能?連結拜弟兄都保護不了……關羽失荊州,身敗名裂,身首異處,頭顱行千里!

張飛亦作了刀下之鬼!無頭之鬼!

和關羽結拜結伴,辜負了生前身後的一世英名!

劉備之無能,結拜弟兄都保護不了,能依靠嗎?!

魏武揮鞭,統一中原!順應歷史潮流,維護國家統一完整!

魏武揮鞭,打破幾多分裂份子,稱王稱帝的狼子野心!

魏武挾天子以令諸侯,極力維護大漢王朝,將局面定格為:三國:

三國若無魏武,天下必定四分五裂!軍閥混戰,天下大亂!國家正不知要回到夏萬國,商三千,周八百的分裂時代!

孫權,劉備,是分裂份子。是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

曹操是維護國家統一的衛道士!

穿越到三國時代,順應歷史潮流,挾曹操平定孫權,消滅劉備,一統天下,天下一統!

統……這個字,用來紀年,……

一千五百三十九年!!!

孫權挾父兄三代之烈,

劉備挾皇叔虛假名號,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本人挾曹操一統…1539年!!!


主天安


如果是現在的我回到三國時期,雖平生奉曹公為楷模,但其陣營文臣武將如雲,我可能也會和徐庶、關羽等人一樣,最終黯然地離去……

要是具備了滿腹才華,又精通兵法,我鐵定會去追隨魏王,助其平定諸侯各國,統一四洋天下。

我為什麼會如此信奉曹操?那就得從我認識曹孟德說起。

曹操本姓夏侯,可因其父曹嵩,認了宦官曹騰為父,故而改姓為曹。

在曹操不記事之時,其母已然病故離去。父親曹嵩,每日裡忙於官場,自無暇教導於他。故而,自幼疏於管教的曹操,很快就成了,鄰居家口中的壞孩子。

為了不讓自家阿滿,變成小混混。曹嵩不惜花錢走關係,總算是讓調皮兒子,進入了世家子弟的生活圈子。

這些世家子弟雖人數不多,但卻幾乎都出自當朝要員之家。一大幫公子哥們聚在一塊,自是要選出個領頭的。

經過眾人舉手表決,“四世三公”的袁紹,以最高票數榮獲,團體大哥之位。

對於第一個投自己票的曹操,袁紹隨後,就以結交的方式,領了對方的情。在父親曹嵩的再三警告下,曹操只能心不甘,情不願般,做了這位袁大哥的跟班。

由於有了袁紹的照扶,曹操在每日讀書打獵的日常中,收穫了不少的益處。不過數年之間,曹阿滿不僅文學方面有所造詣,就連體格,也越發結實硬朗。

熹平三年,曹操20歲。在其父的幫助下,被舉為孝廉,昭入京都洛陽為郎。

藉助父親再次的送禮走關係,曹操不久後,便被朝廷委任洛陽北部尉,管理京師治安。

剛當上公務員,又正值弱冠,本就是血氣方剛的年紀。加之經過十餘年的孔孟教誨,如何不令他滋生,大幹一場的衝動。

為了能改善,歷來混亂的洛陽治安。曹操苦思冥想一番,下令貼出了“宵禁夜出、亂棒殺之”的佈告,用以警示。

此時的東漢百姓,雖是見告示貼出,但卻從心底壓根不認為,這個新來的年輕所長,能夠說到做到。

還不是如以往官員一樣,下了道“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面子告示。

聽到百姓話中的諷刺之意,曹操直感有苦難言!轉念一想,就本朝官吏的斑斑劣跡,自己若是民眾,想必也會這般說。

果不其然,就在佈告張貼的當天夜裡,曹所長剛頒佈的政令,就遭到了權貴的無視!

由於此時天色漸晚,城門已然緊閉,但華貴馬車裡之人,又急於出城。本以為樓上那小子,在知曉自己身份後,也會如以往那些官員,識趣的打開城門。

可這不知道從哪冒出來的小雜毛,非但不懂做人,還一本正經的和我扯什麼宵禁佈告。好,看在你新來的份上,就再多給你一次機會。

小子,我家侄兒是當朝中常侍,你要是現在乖乖打開城門,老夫可以對先前之事,既往不咎!如若不然,你頭頂的烏紗,怕是就保不住了。

城樓上佇立的曹操,瞪了勸說自己的下屬一眼後,隨即怒斥道:

“你們急什麼,不就是個狗仗閹勢的老匹夫嗎?莫非以為我堂堂北部尉,還怕他不成?

見部下們,又是同情,又是複雜的看著自己,曹操卻是不動聲色的開始盤算起來。

看來就是眼前這幫人,壞了我大漢的律法,傷了百姓們的心。既然今晚你非要往槍口上撞,那本部尉就成全你。

心念至此,曹操就下令將此人杖斃。

此事一過,彷彿在曹操心裡,未掀起絲毫波瀾一般,他回到家中,倒頭便睡······

向來愛睡懶覺的曹操,第二天是在父親,曹嵩的咆哮聲中驚醒的!還沒弄清情況,就被父親揪著耳朵,臭罵一通。

可曹嵩嘴上罵歸罵,但還是在第一時間,給昨夜兒子得罪的所有人,送去了賠罪厚禮!同時也在早晨的國朝上,提出罷免曹操的奏請。

中常侍們,見曹嵩還算識趣,看在其父曹騰生前,也同是宦官的份上,這才沒有在皇帝面前,置曹操於死地。

即使心有不甘,可惹禍的曹操,也只能遵從父親的安排,前往老家避禍。

曹嵩怕兒子不在自己身邊,又會闖禍。為了能讓愛子收收心,曹嵩備了厚禮,就前往丁府提親去了。

娶妻的宴席,辦完的第二天,調放聖旨,就已然頒下。曹操隨即啟程,前往外郡。

雖是遠離了京師,但曹操剛正的性格,仍是鋒芒畢露。經過一段時間,又再次將一干同僚上級,得罪了個乾淨。

按照如此情形分析,他曹孟德此生,怕是再無升遷入京的可能。不料,隨後的黃巾起義,卻是為他送來了機會。

黃巾起義這年,曹操25歲。在父親曹嵩的幫助下,坐上了騎都尉的武職。

或許是他天生的軍事才能,發揮了作用。在抗擊黃巾叛亂中,還建立了不少小型戰功。

這些戰功,雖說對整場戰役而言,起不到什麼決定性的作用,可在官油子曹嵩的輔助下,卻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見兒子,已快要鄰近而立之年。心急的曹嵩,忍著肉通,將家中錢財多數拿出,經過一番前後打點,總是是疏通了關係。

30歲的曹操,被大漢朝廷,冊封為“濟南國”國相一職。此次為相經歷,為日後曹操的執政,打下了至關重要的基礎。

毫不誇張的說,如若沒有這次為相,也絕不會有以後“奉天子以令諸侯”的魏王。





書從文


我選擇曹操!理由如下:

一、參與軍閥混戰,是為了天下蒼生,而不是為了體現自己的價值。

三國鼎立之初,曹操實力最強。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軍事上兵多將廣,經濟上人多物博,制度上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除第四條外,其他三條孫劉兩家都不具備。所以,儘快結束戰爭統一全國,免除百姓戰亂之苦,非曹阿瞞莫屬。

二、曹操英明睿智,從善如流,獎罰分明。

在這樣的老闆下工作,不但能充分體現自己的價值,而且因環境寬鬆而非常愉快。

三、若選擇其他兩家,只會阻礙統一步伐,延長戰亂時間,增加百姓痛苦。

選擇孫劉兩家的人,或感情用事,或私心太重,總之是為了自己而不是天下蒼生!比如孫權陣營的周瑜、魯肅等,或親或友或為感恩,都是感情用事。劉備陣營的關羽、張飛、趙雲、黃忠等,都是感情用事; 諸葛亮則有私心,為了證明自己的才華,逆天而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他深知,無論去投曹操還是孫權,都不可能位居老二,都不可能完全展現自己的才華、建立“不朽”之功而“流芳百世“。他倒是成功了,可天下蒼生卻因此而多受了幾十年的戰亂!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中國歷史上戰亂不止、生靈塗炭,和當時那些精英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密切相關。如果我有經天緯地之才、扭轉乾坤之智,只為正義而戰、為百姓而戰、為和平而戰,決不為體現個人價值、為當英雄豪傑、為“留名青史”而戰!否則,寧願默默無聞、終老鄉野!


萬家興本哥


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分析一下三者:

先說曹操。陳琳寫檄文罵曹操祖宗他能忍辱重用,曹操赤腳迎接前來投奔的許攸,達到“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目的。這些事都能說明其苛求人才的特點,而苛求人才最終是服務於其政治野心,搶奪天下。但是曹操誤殺呂伯奢一家,殺張允蔡冒等都說明其疑心過重,草菅人命。個人認為,曹操陣營安全係數低,還是先求生存,再求發展靠譜。排除曹操。

再說劉備。劉備以仁義著稱,桃園三結義、攜民渡江和摔孩子事件都是其證明,仁義雖是好事,但不免有厚黑的政治手段。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得天下,劉備有“臥龍”諸葛亮,集團資源牢牢掌握在這些最高層決策者手中(這是諸葛亮累死五丈原原因)且個人主義較強其他成員機會少。如果我不是“臥龍鳳雛”還是不去為好,免得人不得盡其才。排除劉備。

最後說孫權。“外事不決問周瑜”且周瑜之後的魯肅、呂蒙、陸遜皆文韜武略,說明孫權知人善任,任人唯賢,從善如流,孫權果敢智慧,待文臣武將如父子兄弟,團隊凝聚力強,上下同欲。這些特點對於人才才是最靠譜的選擇。選擇孫權

綜上,投靠孫權是首選。原因:先求生存,再求發展,人盡其用,物盡其才。


歷史炸金花


如果是我,我肯定投靠曹操。

曹操的主張是:統一中華,興國安邦。他是治世之能臣,有秦始皇、漢武帝之風。

劉備是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漢室後裔,打著匡扶漢室之名,行帝王之實 ,太自私。

孫權很有才,但只是一方霸主之格局。

一個過了氣的漢家王朝沒有必要維護,扶持劉備只是維護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於國於民兩不利。


鬥堰衝


我會選劉備。

我覺得看個人的追求吧,如果只追求功成名就,建功立業,我覺得曹操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曹操兵強馬壯,挾天子以令諸侯,是當時天下第一諸侯,三大戰役他一個人參與了兩個,更不用說其他大大小小的戰役,因此平臺大,機會也多,並且曹操會識人用人,如果真的有才能,是有很大機會脫穎而出的。

再說劉備,劉備從一開始就高舉仁義大旗,以平定叛亂,興復漢室為己任,這是他的志向與奮鬥的目標。在那個亂世,雖然前期屢戰屢敗,但是收攏了大量民心,也緊緊團結了一批仁人志士,關羽掛印封金也要去投奔劉備,曹操評價關羽,財富不能動其心,爵祿不能改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劉備有什麼魅力能讓關公如此死心塌地的追隨?古人云:姜子牙釣魚,願者上鉤,劉備給關羽的鉤就是興復漢室的志向,並且他們一直都是在奮鬥的路上。可能很多人覺得這很虛,就拿當下來說,韓紅,為什麼那麼多的志願者願意很低的薪酬去和韓紅一起扶貧,大家都願意將錢給她,那是因為她所提供的是這個時代所稀缺的東西,是不顧自身利益,無私奉獻的大愛,獲得了大家的認可,大家希望為改變這個世界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也希望能盡我自己一些綿薄之力,去實現劉備興復漢室的願景。就像現在的企業文化,我覺得要灌輸的應該也是這種思想。

孫權就不說了,和上述二位完全沒有可比性。曹操以權謀爭天下,劉備以仁義與願景爭天下,孫權只不過是守著父兄打下來的基業而已。


銘記讀書精華


如果我滿腹才華、精通兵法的話,我想我會投靠曹阿瞞,也就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曹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選擇呢?主要從下面三個方面來說。

1、在當時曹操是一個非常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而且在討伐各個諸侯的時候,在明面上有一個很好的理由,他是代表漢天子來征討四方的,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給人留下造反或者是圖謀不軌的話柄。

2、他本人也有很大的英雄氣魄,在兵法這一方面非常的精通,有著很強的機制應變能力。不管是赤壁之戰,還是平定涼州,都體現了他較高的軍事才能。特別是在治軍方面,非常的嚴明,而且在任用人才方面,唯才是舉、不論出身,可以讓我有更好的發展前景。

3、曹操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也有著很強的智謀和勇氣,跟著這樣一個主公,會有很大的可能讓我成就一番事業。


郭老侃歷史


諸葛亮夠滿腹才華、精通兵法了吧,他投靠了誰?效忠了誰?這不是最佳回答嗎?

人們常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你給富人送幾百塊錢,他會覺得無所謂,甚至看不起你。給窮人送幾百塊錢,他會感激涕零,視你為恩人。當年工作隊下鄉,我給帶隊領導提議,多開會說漂亮話,不如多帶些禮物到老百姓家訪貧問苦,讓他們知恩感激。果然,我們工作組工作順利,好評如潮,效果顯著。

說回當年三國情形,曹操在北方已根基穩固,手下猛將謀士雲集。如果諸葛亮裸投他,和他手下的舊臣故吏競爭,能排上老幾,能獲主子重用、言聽計從、施展抱負才華嗎?南方孫權和北方曹操情形差不多。而夾縫中的劉備,兵將少且謀士寡,四處遊擊而無立足之基,志存高遠而能力微薄。劉備思賢若渴,不惜低姿態三顧茅廬。他正是諸葛亮心目中的明主。以諸葛亮的超“管仲樂毅”之才,深得主子信任,結“魚水之情”,言聽計從,施展才華,何愁幹不出一番偉業。諸葛亮精心設計的著名的“隆中對”,“三分天下”構想,肯定看中劉備手下的天下良將關羽張飛趙雲,以劉備為一分之主。歷史發展,雖然諸葛亮“得其主,不得其時”,不能實現一統天下、光復漢室宏偉大業。但作為三國之一的開國首輔,身居相位,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