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工具書可以查文字在古韻中的平仄,寫詩用的?

簡化無常


因為古漢字中的古仄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所以能查到古漢字平仄聲調的的韻書中必須分列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和入聲字。這樣的韻書有以下幾種:

1. 《平水韻》。由其刊行者宋末平水人劉淵而得名。它是依據唐人用韻情況,把漢字分成106個韻部(其書今佚)。每個韻部包含若千字,作律絕詩用韻,其韻腳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不能錯用。

《平水韻》有一個演變過程。隨朝陸法言的《切韻》分為193韻。北宋陳彭年編纂的《大宋重修廣韻》,在《切韻》基礎上又細分為206韻。但都過於瑣細,後來有了《切韻》和《廣韻》“同用”的規定,允許人們把臨近的韻合起用。到了南宋原籍山西平水(今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人劉淵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就把同用韻進行合併成107韻,同期山西平水官員金人王文鬱著《平水新刊韻略》為106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併為106個韻部:上平15個韻部,下平15個韻部,上聲29個韻部,去聲30個韻部,入聲17個韻部。這就是後來流傳至今的《平水的》,它是創作古休詩和近體詩用韻基本依循的韻書。

2. 1940年由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輯發行的《中華新韻》,分立十八個韻部,每個韻部分陰平、陽升、上聲、去聲和入聲五個聲調。

3. 1965年由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出版的《詩韻新編》,分立十八個韻部,每個韻部也按照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入聲五個聲調分列。

4. 2004年6月由趙京戰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的《中華新韻(十四韻)》。本韻書是本世紀中華詩詞學會按照《21世紀中華詩詞發展綱要》提出的“以普通話做為基礎實施聲韻改革”的要求編寫的一部新韻書。該韻書將詩韻分為十四個韻部,按照現代漢語聲韻改革要求,取消入聲,分列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雖然本韻書取消了入聲字,將入聲字派入到其他聲調,但在有關聲調之後仍將派入的入聲字進行了單列標註。所以對於需要用入聲字寫詩時,運用這本韻書仍然可以查得到。

5,《詞林正韻》。該韻書是清人戈載編纂的一部詞韻書,但也可供用寬韻寫詩的人們查找到古漢字的平仄。《詞林正韻》分為三卷十九個韻部,其中前十四個韻部均分列平(陰平和陽平)聲、上聲和去聲,後五個韻部為入聲韻部。實際上,它是進一步對《平水韻》韻字歸納整合而來的。將《平水韻》中的韻字在填詞時可以通用的字,在每個韻部都集合在一起。所以寫詩時若用寬的,韻腳的平仄(含入聲字)都可在《詞林正韻》同一韻部的通用聲調字中查尋。

其它的如《中華今韻(十九韻)》(楊發興編著,中華詞出版社)和《中華通韻(十六韻)》都因徹底消除了入聲字,即不能查尋古仄的入聲字,則不在此列。


沙石2513907753899


查一個漢字在《平水韻》中的平仄,在信息電子化的今天,很多與詩詞相關的平臺,都具有平仄和韻部的校驗模塊,只要輸入你要查詢的漢字,就可檢索出該字所屬韻部和平仄,不再需要藉助傳統的工具書,如下圖:



此外,一首格律詩或一副對聯的平仄是否合律,也可藉助平臺進行校驗,操作也很簡單,選擇菜單後,將詩(聯)貼進輸入框,選擇新韻還是平水韻,然後按開始檢測即可。

當然,還是有部分內容是需要通過人工檢測的,如多音字、非正格的律句或拗救句等。但拿起手機即可操作,整體上要比翻書檢索方便多了。



儘管很方便,但學習寫詩時,並不建議過度依賴軟件檢測,首先自己還是要弄懂弄熟,這有助於句子的流暢:

1、弄懂平仄的概念,這點可在我的置頂文章《十分鐘學會平仄》瞭解下。

2、律句訓練,平時自己多做串句,也可在頭條對對聯,並儘量選擇一些符合律句格式的,務求讓自己產生律句的句感。在自己成句時,平仄上已符合或接近律句要求。

3、人工校驗,在成句後,可先自己進行人工校驗,這也是一個對平仄加深認識的過程。

4、軟件校驗,最後可在相關平臺進行格律的檢測,並根據檢測結果對作品進行修正。

所以,如果單純的平仄或韻部檢測,不建議採用傳統工具書。但有一本相關的工具書還是值得推薦的,就是《詩韻合璧》,因為該書中除韻部外,還輯入了《詩腋》和《詞林典腋》兩書,在韻字下帶有相關的典故和常用詞組,對詩詞創作有一定的幫助。


詩詞書院


一般詩詞曲者,有平水韻與中華新韻,基本夠用。

如談到古韻,則是專業人員專門研究之題,離不開作者寫作品的歷史時代與環境。我國漢語古韻是不斷演變的,如平水韻與中華新韻,則是演變最新的二種方案,對一般學習者則可滿是需要,而專業研究者則是不足的。尤對個別唐詩,必深研當時方言與背景,方有近乎的定論,否則就鬧出笑話。故不可列出幾本文獻,就可作結論,是古韻與古詩研究遠未盡善。


德彰日月


寫詩詞人生我是不行,但喜歡詩詞。對詩詞有益的工具書,個人推薦《中華韻典》,希望對創作詩詞的朋友有用。




水木人生413


《分韻撮要》很清楚,如:

平上去入

賓品嬪畢

英影應益

東董凍督

彭棒硬額……


bing131424770


詩詞格律手冊。


醉臥書苑


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這夲書,我認為非常適用。


山民s


輸入平仄查詢工具搜一搜,網上一大把。


黑髮漁樵


詞林正韻,平水韻。


上善若水TONGJiPing


什麼工具也查不出古韻的。

比如王煥之的《登鸛雀樓》,這首詩的“韻”是作者用他的語言《方言》寫的。

《靜夜思》的韻是李白用他的語言(方言)寫的。

不去了解他們使用的方言,《古韻》定位就沒有依據。

普通話的普及要感謝八十年代的經典歌曲,沒有風靡大江南北的歌曲渲染,很多地方就聽不懂普通話,84年以前我上學,老師還是以方言教學的。水sui,地ji,丁jing,喝huo,說suo……

這是其一。

其二,沒有統一普通話以前,詩詞用字也不是統一的,都夾雜了方言。花草樹木……都有別名,全稱好查,簡稱呢?比如“蓮花”,出現蓬的是荷花,出現白的雪蓮,出現露的是芙蓉……

熟讀唐詩三百首

不會作詩也會吟

喜歡詩還是去踏踏實實的學吧,學會了自然也就不想當老師了。詩詞分析,詩詞構造不是學生研究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