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文與篆書有什麼不同?

手機用戶54103116529


我來回答“石鼓文與篆書有什麼不同”?

首先我來說一下什麼是篆書?篆書是大篆和小篆的統稱。

小篆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各地的文字都不盡相同,經過取捨簡化後才統一成標準的小篆(又稱為秦篆),中國的文字從此統一。

大篆

秦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籀文)統稱為大篆。其中的石鼓文,是先秦時期的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字體在古文與小篆之間,屬於“大篆”,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籀文是因周宣王時的太史籀所書而得名,籀文起源於西周晚期,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於秦國,字體與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構造多重疊。






墨泉容齋


這個題目不通!篆書範籌很廣。最早的甲骨文到簡書,隸書之前的文字,統稱篆書。其中,秦始皇時統一中國所規範的篆書,稱為小篆。秦始皇統一中國前的所有文字,可以統稱大篆。由於甲骨文時代定型,字形較一致,出土又有數萬片之多,所以甲骨文單說。其後金文,石鼓文,古陶文,古璽印文字等等,都可以說是大篆。也有稱籀文,篆籀的。所以很清楚,石鼓文,僅是大篆的一種,而且就是那十個鼓型石墩子上的字。就那麼多。


老左422


1、時期不同

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

金文是指鑄造在殷周青銅器上的銘文,也叫鐘鼎文。

小篆也稱“秦篆 ”,是秦國的通用文字。

2、特點不同

石鼓文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在青銅器內側的金文是凹入去的。

篆文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

3、所處發展時期不同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金文,下啟秦代小篆。

金文至周代而鼎盛,緒延至秦漢。

篆文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擴展資料

“書家第一法則”的石鼓文

被稱為“書家第一法則”的石鼓文,在文字史、書法史、金石學史甚至文學史上都有著重要地位。如果說甲骨文是漢字發展的原點,那麼石鼓文就是關鍵節點。

石鼓文主要記載了秦國君臣率領士兵進行漁獵、修路、植樹、祭祀等活動,由此可見秦國創業之時的生產活動和社會生活。學界多認為這是一種勒石紀功的形式,“鐫功勒成告萬世”。其實這在亞歐古典文明中比較常見,諸多部族或帝國多以刻石達到宣傳威嚴之效果。

石鼓文皆被環刻於鼓腰,一鼓一篇,在章法佈局和書寫風格上很有秩序和原則,排列整齊,分佈均衡,對稱呼應,開合有度,氣勢壯闊,雄渾古樸。

從字體構形上來說,作為秦系文字演化發展的關鍵樞紐,石鼓文多用“圓筆”篆法,粗細均勻,變化靈活,逐漸使漢字形式秩序化、形體固定化、部件符號化、書寫規範化。

它上承西周晚期金文如《虢季子白盤》銘文典雅整飭的風格,下啟秦朝小篆如秦刻石圓健嚴謹的色彩,可謂秦系文字邁向“書同文”歷史進程中的過渡階段和重要一環。因此,石鼓文又被稱為“倉頡之嗣,小篆之祖”,這自然也使之自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書法家的重視。

韓愈作《石鼓歌》贊其書法之美:“鸞翔鳳翥眾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金繩鐵索鎖鈕壯,古鼎躍水龍騰梭。”他還提到張籍的拓本,“公從何處得紙本,毫髮盡備無差訛”。可見石鼓文在唐代就被拓印,但目前所見最早拓本是日藏宋拓。

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聲,石鼓文清朗古樸且渾厚嚴謹,又不乏遒麗之姿,引起不少書法家如朱耷、鄧石如、傅山、楊沂孫、吳昌碩等人的紛紛臨摹,其中以吳昌碩成就最為顯著。



紅塵音樂匯


篆書分大篆與小篆,秦之前的篆書統稱大篆,如甲骨文、金文;秦朝官方頒行的篆書謂之小篆,如《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等。石鼓文屬於大篆範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