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預言趙家統一晉國,結果為什麼是三家分晉?

光輝十萬


導語

春秋末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晉國從獻公時起,不許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公子、公孫只好離晉而仕他國,這就是所謂晉無公族。由於排斥公族,導致異姓或國姓中疏遠的卿大夫得勢,政權逐漸為他們所操縱。春秋中期以後,10餘個卿大夫家族控制了晉國的政局。經過不斷吞併,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韓、魏、趙、範、智、中行6家最大的宗族,稱為六卿。代表新興勢力的六卿同晉國舊貴族進行了激烈鬥爭,舊貴族日趨沒落。六卿各自採取革新措施,以期發展實力。韓、趙、魏的改革尤為徹底。後來趙又滅範氏、中行氏,迫使他們逃出晉國。春秋末年,智氏最強,趙聯合韓、魏消滅智氏。晉長期的卿大夫兼併戰爭告一段落,三家被周威烈王冊封為諸侯。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除晉國的最後國君——晉靜公,最終完成三家分晉的歷程。三家分晉是以新舊勢力鬥爭為表現形式的晉國社會變革的結果,是中國古代歷史從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重要標誌之一。

三家分晉的原因:

  1. 從技術層面來說,這是統治階級內部,尤其是最高統治者之間的政治鬥爭問題。

  2. 從物質基礎上說,這是因為以公卿為代表的封建主義經濟勢力超過了建立在井田制基礎上的奴隸經濟三家分晉的偶然性。


三家分晉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它第一次打破了我國曆史上曾經非常森嚴的諸侯與大夫的界限(田氏代齊尚在其後),而這甚至可以看作是後來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先聲。所以司馬光在編《資治通鑑》的時候把它作為記事的開始。對於這麼強大一個國家一分為三,最後在戰國時代內耗不止,最後分別為強秦所滅,我一直很不甘心,經常在想歷史有沒有給過晉國不分裂的機會呢?現在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首先解釋一下,這裡說的偶然性指的是晉國最後有可能像齊國那樣被一家貴族所獨佔,而不是像歷史事實那樣由三家瓜分。晉國公室為異姓貴族所取代那是必然的。在趙氏說服韓、魏兩家反戈,滅掉智氏之後,三家分晉的局面就基本已經形成了。

在此之前,根據晉國形勢的發展,當時各國的有識之士就已經看出了晉國最後落入異姓貴族之手的結局。《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就記載吳國公子季札出訪晉國,對趙文子(趙武)、韓宣子(韓起)、魏獻子(魏舒)說:“晉國其萃於三族乎!”同時又勸晉國的公室支庶,謹守禮儀的叔向“必思自免於難”。不過《左傳》中的預言多是根據後來的事實附會的,因此,當時的人時候真的就認為晉國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還不能肯定。正好,除了《左傳》的記載,考古工作者還從地下發現了關於晉國的結局的預言,而預言的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孫武。1972年4月,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出土了《吳問》的竹簡,其中就有吳王闔廬與孫武關於晉國形勢的對話。“吳王問孫子曰:‘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孫子曰:‘範、中行是先亡。’‘孰為之次?’‘知是為次。’‘孰為之次?’‘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省略號所省掉的,是孫武對六卿所實行的田賦制度的分析。他認為趙氏所實行的制度是最寬鬆的,最能爭取民心,所以他預言趙氏如果不改變其制度的話,最後可以獨吞晉國。此預言不見於傳世文獻,是從地下出土的文獻上得到的。其來源是西漢墓埋藏的竹簡,文中記載的預言又與後來的事實不完全相符,看來可能沒有經過後人的修改。這麼說,當時人就有認為晉國最後像齊國一樣被一家異姓貴族所代替的看法。按照諸侯國內卿大夫紛爭的一般規律,趙、韓、魏三家中有一家逐漸強大而吃掉另外兩家是非常可能的。但是最後的結果卻是趙、韓、魏聯合滅智氏以後和平共處,最後大家一起瓜分了晉國做了諸侯。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呢?

據我分析,趙氏之所以沒有像孫武預言的那樣獨霸晉國,有外部和內部兩個原因。

外部原因是趙氏在六卿的相互爭鬥中始終處於旋渦的中心,先是和範氏、中行氏失和而大戰一場,差點連趙簡子(趙鞅)的正卿都丟掉了。然後又是趙襄子(趙無恤)與智氏對著幹,被智氏聯合韓、魏一頓暴打,要不是張孟談看出智氏與韓、魏之間的矛盾,說反了韓、魏,反滅了智氏,趙氏怕是就要被滅族了。經過這幾次折騰,趙氏的力量被削弱了很多,需要很長時間來恢復元氣。這個時候,韓、魏兩家又沒有主動找趙氏的麻煩,所以,三家就沒有相互攻擊。當然這也應該和三家歷來比較和睦有關係。韓氏一向都是與趙氏交好的,魏氏與趙氏也沒什麼矛盾,或許三家有默契也不是不可能的。

從內部因素看,三家滅智的時候,趙氏是趙襄子當家。趙襄子是趙簡子的庶子,其母是狄女,他在趙簡子諸子中地位最低,以其有才,故被趙簡子立為繼承人。在宗法制盛行的當時,加上華夷之別,趙襄子在家族中的地位肯定是很不穩定的,他最後不能把自己的兒子立為繼承人,而立其長兄伯魯之子,恐怕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為了鞏固自己在家族中的支配地位,趙襄子肯定要花一番工夫,他當然沒有精力再去同時與韓、魏兩家爭鬥,那兩家沒來找趙氏的麻煩他就應該很滿足了。另外,趙氏在大戰之後為了迅速恢復,可能改變了以前比較寬鬆的稅賦制度,已經不具備孫武所說的“毋失其故法”的前提條件,所以孫武的預言也就無從實現了。以上就是我對晉國沒有歸於一家而被三家瓜分的原因的一點看法。


最後談談三家分晉對後來戰國時期的歷史發展走向的影響。

晉國在春秋中後期一直是第一號的強國,可以說是“一極獨大”,非但在中原諸國沒有國家可以挑戰晉國的這個地位,就是南方的楚國也落在了下風。如果晉國不分裂,作為一個強國堵在秦國東進的道路上,恐怕秦國根本沒有發展的空間。而且根據當時形勢發展的趨向看,中原小國最後的結局肯定是被晉國兼併,其他二流強國基本沒有插手的機會,這也算是符合“馬太效應”吧。也許大家要說,戰國時國家發展的前景在於變法,而不在於國家原來的強弱。

那麼我們又來看看當時變法的情況。戰國時期各國都有變法,最早的是魏國的李悝主持的變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魏惠王在戰國初期稱霸的局面。可以說,三晉的變法是走在了各國的前列的。而變法的著名人物,特別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都是出自三晉的。而且晉國在春秋時期就以能變法而聞名,這也是晉國在春秋時能稱霸的原因。晉國的異姓貴族為了加強自身的力量也有變法的傳統,因此,如果不是三晉經常相互攻伐而削弱了自身的力量,作為一個整體的晉國在戰國時期應該發展成一個超級強國,並可能成為統一中國事業的完成者。

而最有可能成為統一的晉國的繼承者的趙國在戰國時期也一直很強,雖然沒有像秦、齊、楚那樣成為統一全國的時代開創者的有力人選,但是也有“胡服騎射”那樣的創舉,而且是戰國後期可以與秦國對抗的最主要的軍事力量。但是趙國的領土過於偏北,中原的先進思想不能及時傳入,終於在政治經濟上落後了。晉國的分裂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秦國,只可惜中國文化傳承由此而受到了極大的損失。


歷史書寫於平凡人


公元前544年,吳國的季札出訪山東(太行山以東)各國,到訪晉國時,就曾預言由趙、韓、魏三家分晉。

為什麼是三家分晉,他也給出了原因:

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子,曰:“晉國其萃於三家乎!”將去,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三家。吾子直,或見疑,必思自免於難。”

《史記·吳太伯世家》




百粵天話史


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春秋時期,楚莊王死後,吳國和越國經常互相攻擊,戰爭不斷。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打敗吳國,在徐州被劉、晉、魯、宋等國諸侯推為盟主,成了春秋末期最後一個霸主。這時中原霸主的晉國國君的權力已衰落,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歷史進入戰國時期。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晉國最終被分成魏國、韓國、趙國三國了呢?

首先,就“魏趙韓三家分晉”來說,根本原因就是分封制。一定程度上,晉國可以比做一個縮小版的周朝。如周武王姬發建立的西周,因為地域遼闊等原因,所以採用了分封制。同時,就周天子分封的諸侯來說,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將土地和百姓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層層分封下去,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就周天子來說,實力強大時還能控制住各個諸侯國。

其次,春秋末期的晉國君主,能力有限,無法對卿大夫形成有效制約。導致晉國公族、卿族實力之間的此消彼長,最終導致晉國被一分為三,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韓虔﹑趙籍﹑魏斯為諸侯。到公元前376年,魏武侯﹑韓哀侯﹑趙敬侯瓜分了晉國公室,歷史進入到戰國七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