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中,康熙為什麼為去世的周培公守夜?

十點歷史君


《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因為周培公的去世,不僅取消了晚朝,並且向群臣宣佈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是康熙能夠平定“三藩之亂”的最大功臣。

憑藉著一封康熙皇帝老師伍次友的推薦信,本是一介布衣的周培公為康熙所重用,特別是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的前後,周培公展現了過人的膽識與卓越的才略:在群臣議事的過程中,僅僅憑藉沒有燈芯的蠟燭就判斷出宮中太監要謀反;在情勢極為艱難的環境下,又僅僅憑藉著三千家奴軍隊就剿滅了察哈爾的叛軍;隨後轉戰西北,剿撫並用拿下了王輔臣父子;而之後又揮師南下,在與吳三桂本部的軍隊較量中,也是頻頻取勝。

但是,儘管周培公在平定“三藩之亂”中立下了不世之功,可他終究是個漢臣,也因此為康熙皇帝和朝中滿洲權臣的警惕,在即將取得“平三藩”勝利的前夕,被康熙從前線召回,進而調到了東北出任盛京提督。

十年之後,康熙親臨盛京,可是此時的周培公已經在久病纏身,臥床不起,再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並向康熙獻上了自己傾注十年心血所繪的《大清皇輿全圖》後,也離開了人世。而知道了周培公的去世後,康熙皇帝隨即宣佈取消晚朝,並且向群臣宣佈他要親自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皇帝為周培公守夜,是一種懺悔,更是對於周培公的深深歉意,更是對周培公深深的敬意。

《康熙王朝》中,康熙為逝者守靈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孝莊和蘇麻喇姑去世後,康熙常坐於這兩位對他影響深遠的女人的靈位前一邊嗑瓜子,一邊守靈;還有一次就是在周培公去世之後,康熙在周培公所繪的《皇輿全圖》前常坐,為周培公守夜。如果康熙為孝莊和蘇麻喇姑的守陵是為了感恩與懷念外,他為周培公的守夜則更多的是懺悔,以及對於周培公的歉意。

周培公是平定“三藩之亂”最大功臣,康熙在臨近最終勝利的時候將周培公召回,並且將周培公調任做了盛京提督。儘管提督是朝廷的封疆大吏,盛京更是滿清的故都,讓周培公去做盛京提督明面上是莫大的榮譽,但是實際上就是把周培公調離了權力的中心,同時,也是用這樣的方式來平息輿論。但是周培公是南方人,對天寒地凍的東北本就非常的不適應,加上心中多少會有些的鬱悶,年紀輕輕就把性命交代在了任上。

即便是心中有著再多的委屈,有著再多的不快,但是周培公沒有請功,沒有提出離開,而是繼續專心致志的為國家效力,在康熙到來的時候,為了平臺他舉薦了姚啟聖,為了讓康熙洞悉天下,製作並獻上了《皇輿全圖》,這都說明,儘管實際上是被康熙“放逐”到了東北,但是周培公的心依然繫著康熙,繫著整個大清王朝。

當康熙看到周培公的《皇輿全圖》的時候,也最終明白了周培公的用意,看到了周培公對於他和朝廷的忠心,而此時的他更加明白的是自己的行為才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對於自己對待周培公的方式和態度,是深深的懊悔與基督的歉意,而心中滿是自責的康熙,對於周培公也是更加的肅然起敬。


康熙為周培公守夜,並且是傳旨讓所有在外候召的大臣知道他為周培公守夜,這是在向朝臣肯定周培公的功績,同時也是在向朝臣、在向天下檢討自己的錯誤。

當得知周培公去世的消息時,康熙當即宣佈取消了晚朝,並且讓李德全告訴所有候召的官員,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康熙之所以把這個消息告訴群臣,目的有兩個,第一,表明自己對於周培公的重視,這是對於周培公功績的肯定;第二,便是他在告訴朝臣,自己愧對於周培公,希望通過這樣方式來作為彌補,同時更是在向天下檢討自己的錯誤,這個錯誤就是從自己開始就沒有真正的做到滿漢一統,公平對待,這才有了周培公的悲劇結局。

周培公為平定“三藩之亂”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僅僅是因為他是漢臣,就遭到了康熙和朝中權臣的猜忌,如果說索額圖和明珠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排擠周培公的話,而自己才是真正的愧對於周培公之人,而康熙每天都在倡導著滿漢平等,就連自己都沒有做到,。周培公可以不顧一切的忠心報國,而康熙卻以滿漢有別未有區別對待,這本身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和笑話。

也正是因為如此,康熙將為周培公守夜的守夜的消息告訴了群臣,實際上,這就是康熙對於朝臣的檢討,是對於天下人的道歉,也是在自己內心深處反省自己沒有能夠正確對待周培公以及像周培公一樣忠心可鑑的漢臣,同時也是告誡自己這樣的錯誤而導致的像周培公這樣的悲劇,不能再次發生了。

所以在這之後,康熙對待漢臣乃至對待所有朝臣的態度都發生了變化,特別是對待姚啟聖、李光地、施琅以及陳廷敬、張廷玉等,都與之前是截然不同的,而這也算是周培公的另一項功勞吧。


雍親王府


電視劇中的周培公與歷史差距很大。清史稿中沒有周培公的傳,只是在圖海傳中提到了他。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荊州人。評價他比較有智謀。最開始從七品官起步,後來成為大將軍圖海的幕僚。請注意,圖海才是大將軍!在平定王輔臣叛亂中。因為周昌和王輔臣手下的總兵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都是老鄉,所以自告奮勇去做說客。給印了個參議道的名片,...很慶幸成功了。在圖海的保薦下,授予布政使參政。後來周昌又參與山東軍事工作,授予山東登萊道道臺,代理布政使事務。但與同事關係不好,不團結被免職了。在噶爾丹叛亂時,又給皇帝寫過建議。

一些百科介紹上,把清史稿這段與小說電視劇混在一起了,說周培公被調任盛京提督。但事實啊,根本就沒有這個官職。盛京是滿清的根據地,最高的軍政首領是盛京將軍,都是滿人出任。

電視劇中,把周培公給戲劇化了,足智多謀又勇敢,參與了立太子、出任大將軍,被康熙給故意安排到盛京,閒置並看管起來。最後十年時間,繪製了一份大清最全的地圖。康熙帝看到這個圖,非常感慨,也承認對周培公不好。但此時周培公死了,康熙帝提出為他守靈。這個過程就是小說的設計,反映出康熙對周培公的感情及一點愧疚。

康熙王朝是部優秀的歷史題材電視劇,但不是歷史,其中人物、事件等等移花接木的太多了。對於康熙雍正老十三等也完全正面形象。歷史是複雜的,不是一個平面。


幾葦渡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民間康熙”伍次友的兩個徒弟中最優秀的那個,在全劇之中,也只有周培公是近乎完人。他的死令康熙自責愧疚,同時他也是唯一值得康熙為其停朝守夜的人。


周培公為人處事“只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他光明磊落,擅長使用陽謀推動事情的發展。他也是該劇中唯一按此路徑成功的人。

周培公出身寒門,心懷天下。當他拿著老師伍次友給當朝首輔明珠明中堂的書信來到京城趕考。但是他卻拿它來給賣豆花的女孩鎖兒寫訴狀。

伍次友之所以替周培公寫介紹信,是因為他非常瞭解自己這個學生的才華,也非常瞭解這個學生分秉性,他是為康熙舉薦人才。但同樣也是伍次友給周培公設計的一道畢業考題。


因為如果真的拿著這封舉薦信去找明珠,周培公根本沒有機會得到康熙的重視,就更別提為康熙效力了,從而自己實現抱負了。

因為伍次友非常瞭解自己這個同科,他是不會將一個比自己更厲害的角色真正介紹給康熙的。

繞開這封舉薦信,周培公用了另外一個途徑讓康熙主動來找自己。那就是對朱國治此次京城之行有驚無險的“預測”。分毫誤差,讓朱國治視為奇人,向康熙要人,而這更引起了康熙的興趣。用康熙的話說,你把周培公說得那麼好,朕都捨不得給你了。康熙捨不得,就得留在身邊自己用。


可是人在哪裡?等不及開榜,就得自己去找,於是又引出來康熙“吃豆花”,發現了那封推薦信,於是對周培公更是刮目相待。而當康熙發現周培公,邀請其酒樓一敘,而周培公第一時間便認出了康熙。

周培公與康熙認識的整個過程,全程都是康熙主動發掘周培公,而不是周培公”曲中求”來的。

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功勳卓著,可謂憑一己之力挽救大清於危亡,功成身退,境界無人可比。


從康熙決定撤藩的那一刻起,實際上已經是禍起蕭牆。但是在整個危局面前,連康熙自己都開始動搖的時候,只有一個人臨危不亂,運籌帷幄。平定內宮太監作亂,穩定中樞秩序;帶著一幫孝莊的家奴,平定察哈爾3萬叛軍穩定身後局勢;帶著所部人馬一路向南平叛,遏制吳三桂勢力一面倒的局勢;隻身勸降王輔臣,使得徹底改變敵我局勢,為平叛勝利奠定基礎。可謂功勳卓著,無人可及。



而就在功成之時,迎接周培公的是一封交權回京的指令。這種不公正的待遇,連副將圖海都出離憤怒了,然而周培公則坦然接受,並且反過來勸導圖海。


能夠達到這等境界,歷史上也就郭子儀以及後世的曾國藩了。但是,郭子儀和曾國藩好歹都還是封了王和侯的。而等待周培公的,不但沒有封侯,結果還被貶到盛京11年之久,並且在那邊度過了生命的最後幾年。

周培公看待問題,目光之深邃;考慮問題,目光之長遠,絕無僅有。為收臺灣、平準噶爾奠定了視野基礎。

在圍困王輔臣,兵臨平涼城下之時。圖海欲用紅衣大炮炮轟平涼城,逼王輔臣投降。周培公勸圖海的那段話,可見其目光深遠之一斑。


“圖海兄,你現在用大炮是轟個痛快,但是但是幾十年之後,這時候沒有了戰爭,那時的人體會不到現在戰爭的殘酷,到那時別人只知道你我屠殺了30萬平涼百姓。”

當圖海還在考慮過程的時候,周培公已經考慮到了結果;當圖海考慮到了結果,周培公已經考慮到了影響。周培公總是高屋建瓴,先人一步。

因此當康熙把周培公貶到盛京的時候,他已經對康熙的用意十分清楚了。他知道康熙還有更大的目標,等待他的輔佐去實現。那就是平定準噶爾。


而暫時的委屈是微不足道的,如果糾結於這個委屈之中,那他就是朱文正了,而不是周培公了。所以在冰天雪地的盛京的11年裡,周培公在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在修《大清皇輿全圖》,為康熙開拓遼闊幅員的大清江山奠定視野基礎。

然而這冰天雪地的11年來,也在慢慢消耗著周培公的生命。就在周培公臨近生命終點的時候,終於迎來了康熙。

眼神沒有抱怨,只有遺憾,遺憾自己不能替康熙去實現那宏圖偉業了;遺憾自己不能親眼看到功成的那一天了。


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仍然為康熙獻計獻策。“欲平準噶爾,必先收復臺灣”,一來東南乃大清財稅保障;二來只有收復臺灣,才能防止禍生肘腋。為此向康熙推薦了姚啟聖。

對待周培公這樣的臣子,康熙首先感到的是發自肺腑的欽佩;其次感到的是愧疚自責。這也最終影響到康熙對待姚啟聖和伍次友的另一個學生李光地的態度。從某種程度上,給予了他們比周培公更多的保護。


炒米視角


與其說是為亡魂守夜,倒不如說是康熙內心惴惴不安,難以入睡,但是康熙卻為這個漢人停朝一次,相信周培公聽到這句話九泉之下也可以入土瞑目了。

康熙:告訴晚朝的大臣們,周培公死了,朕停朝一次,為亡靈守夜。

周培公到底做了什麼讓康熙慚愧直至,盡然為了他晚朝停頓一次,而且還親自為其守夜陪伴?

其實周培公直到自己早晚會被罷官免職,只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自己會被髮配到盛京這個雪國之地,長達十年之久,無人問津。

自康熙將鰲拜圈禁之後,實話說有點自我膨脹,按耐不知自己心中怒火,平三藩不可,當然這也是自己的老師伍次友給自己的宏願,而且自己的國丈索尼也曾驚醒過自己,鰲拜和三藩先後除之,如今鰲拜已在牢獄中安度晚年,又得周培公如此高才博學之人。

在康熙有削藩之意之時,吳三桂雖然假意請旨歸隱,但是康熙卻做順水推舟之勢,同意撤藩,這一舉動,激發了吳三桂自保求生,“反清復明”的怒火。

吳三桂起兵反清之時,康熙想察哈爾借兵,不料察哈爾趁機造反,矛頭指向大清,在大清危急存亡之際,周培公站出來提出妙計,帶領孝莊天后集結了“退役特種兵”,破察哈爾的同時穩住了王輔臣的十萬大軍,因為王輔臣曾是吳三桂的左膀右臂,待破察哈爾之後,康熙購置的紅衣大炮,助周培公一句轟降了王輔臣,破吳三桂指日可待。

周培公之能不下於索額圖和明知之輩,怎能不知自己自己的前途如何,但其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平三藩後的萬世之功竟然沒有落到自己的頭上,勝利就在眼前,康熙卻通過兵部招其回朝待命,周培公不是吳三桂之輩,也是任勞任怨,旨到即行。

其實周培公早已料到自己會有幾天,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他是漢人,不是滿人,康熙之所以這樣做也是想證明滿人比漢人強,不是周培公不配萬世之功這個頭銜,而是康熙確實也擔心周培公成為第二個吳三桂,這個風險他無法承擔。

周培公被罷官免職之後最終病死在了冰天雪地的盛京,或許周培公死的時候唯一心中不滿的就是自己是個漢人,但是恰恰也是這一點證明了漢人不輸給任何一個滿人,他以死明志。

周培公寧死不做第二個吳三桂,而且死前曾向康熙推舉了漢人姚啟聖,但是此人卻比周培公明知的多,功成名就之後主動辭官歸隱,安享晚年。

以上圖文,說明康熙一方面心胸狹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是也說明康熙知人善用,敢打敢拼,康熙對罷官後的周培公實施了監控,說明了他的小人之心,他重用周培公說明了他的知人善用,所以康熙為周培公守夜,周培公受得起,受得起啊!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周培公是康熙年間重要的大臣之一,他幼年喪父,十歲時失去自己的母親,從此孤苦無依,後來只能當個州卒小吏來維持自己的生活。但周培公運氣很好,不久後便成功依附上有權有勢之人,進入京城內閣之中任職。

時勢造英雄,周培公恰好遇上了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藉此事件剛好能夠發揮他的軍事指揮才能。康熙帝看清楚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派遣東閣大學士黃錫袞與周培公一同調遣大軍,撲滅來自王輔臣以及吳三桂的叛亂,控制政局。周培公對當時的軍事局勢作出了全面、詳盡的分析,提出不如派遣使者前去對王輔臣進行勸和,這樣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解決這一難題。但當時沒有合適的人選,周培公便自告奮勇,主動請纓,前去勸降。

康熙帝聽完周培公的想法和計劃後,十分贊成,當即決定賜給周培公豐盛獎勵,並嘉封他為參議道臺,御賜黃馬褂。在周培公的勸降下,王輔臣最終同意降服,吳三桂在西北一方的勢力也得到了剿滅與剷除,戰亂的平定讓周培公立下大功,而周培公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能夠對自己的父母親進行嘉獎、封賞。康熙帝也滿足了周培公的要求,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他的父親也被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周培公一生都關注朝廷局勢,隨時準備為國家的安定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他最終卻因公職勞累過度死於工作崗位上,實屬可惜了。

那麼為什麼身為九五之尊的康熙帝會為周培公守夜呢?在《康熙王朝》的電視劇中,周培公被刻畫得足智多謀、機智勇敢,他不僅參與了立太子一事,而且耗費十幾年的心血,畫出了一張詳細的大清地圖。康熙帝深受感動,也因對周培公的離世感到十分惋惜,才提出為周培公守夜。

但其中不乏康熙帝對於政治大局的考慮和衡量。在中原,儒教文化盛行,而康熙帝要想控制中原地區,就需要依靠這些儒生。

看重忠孝兩全的儒生們十分在乎自己的顏面,而康熙帝為周培公守夜一舉正是給足了他們顏面,讓漢人明白了清王朝對他們的重視,讓他們對清廷更加的死心塌地。這正是康熙帝的政治目的和意圖。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康熙帝對於周培公的愧疚之情。周培公才能出眾,本應該受到重用,位列朝堂之上。但康熙帝出於防備之心,軍權始終掌握在滿族人的手裡,像周培公這樣的漢人雖有才能,卻無施展之地。周培公還被外放到荒涼之地盛京,管理軍務。而盛京以滿族人為主,周培公在盛京根本無法發揮施展才能。但周培公不僅沒有怨言,還為康熙帝繪製了詳細的國家地圖。康熙帝僅憑這一件事,便應嘉獎周培公。但恰逢周培公去世,康熙帝便答應為其守夜。這一舉動更多的包含著康熙帝的政治目的。

皇帝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整個朝廷,就連後宮家務之事皇帝都需考慮再三,更不用說涉及到了朝廷的大臣。康熙帝為周培公守夜,是對其的補償,給予周培公的榮耀,更是對政治局勢的考慮。此後的許多漢人文人都受到了照顧與體諒,得到了康熙帝的善待。


鄧海春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到盛京老家巡視之際,見到了十年前為自己立下不世之功的漢臣周培公,兩人在談心之時,康熙對周培公說出了自己大清國現在所面臨的局勢和困難,竟意外收到周培公親手繪製的大清國完整版地圖,康熙看後感動不已,同時周培公面對康熙的困擾,又給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就是南剿北撫戰略,更讓康熙為自己的行為而愧疚。


周培公是何許人也,死後竟讓康熙為其守夜?


周培公是個滿腹經綸的有志之士,在其進京之前曾在當地湘鄂會館裡面詩詞歌賦豔壓群雄,其巧舌如簧的辯論更是在當地小有名氣,後來經皇帝的恩師伍次友推薦進京參加科舉考試。

因為周培公為人正直再加上其是一介寒流,沒有錢賄賂當時的監考官明珠,最後名落孫山,流落街頭。也是天無絕人之路,在流落街頭之時竟偶遇康熙皇帝。當時的康熙皇帝對於人才也是求賢如渴,暗中留意周培公的種種,又意外發現恩師伍次友著的推薦信竟被周培公贈人,對其心生好感。約其到茶樓交流問其此事,周培公說的一句話讓康熙對其另眼相看。



周培公說到:大丈夫愛財,只能直中取,其可曲中求

也是這次會面改變了周培公的一生,但是周培公也沒有讓康熙失望,在《康熙王朝》中面對吳三桂的羞辱和造反,眾人都無計可施,是周培公的臨危不亂出謀獻策並親自領家奴(當時清朝無兵可用)西搗甘肅勸降王輔臣,成功擺平吳三桂叛亂之事。後來又領兵北取察哈爾之亂,為當時的穩定局面立下汗馬功勞。


當時的朝廷是以滿人為榮,周培公作為漢人立下功勞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嫉妒和彈劾,康熙但是對漢人也是缺乏信任,所以就鳥盡弓藏的把周培公發配到自己的老家盛京去做官。奈何能兵善戰的英雄卻敗給了水土不服,周培公從此一病不起,在劇中周培公拖著帶病之軀為康熙親手繪製了完整版的大清國第一副地圖,讓康熙內疚不已,決定為其亡靈守夜。



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康熙皇帝想通過這種行為,讓天下所有的漢民知道自己是個一視同仁的明君。


  




愛歷史的二師兄分享對歷史的認知,歡迎大家的關注補充。



小八戒愚論


蒼茫大地看了《頭條》上的幾個回答,感覺有點不太對勁兒,所以忍不住也來嘮叨幾句。

一、提問者問的對象是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不是歷史上的。所以回答時應緊扣康熙、周培公這兩個熒幕形象,說白了答題者要走進導演、編劇的內心世界,揣摩一下導演、編劇為什麼要設計康熙為培公守靈這個情節;要走進角色康熙、周培公的內心世界,而不是糾纏歷史上的康熙、培公咋的、咋的。

二、下面蒼茫大地嘗試著分析一下,望斧正。

A、周培公是康熙平叛時的臺柱子,是軍事奇才。

吳三桂等三藩叛亂時,察哈爾部也趁火打劫,叛亂了,京城無重兵可調,京城危急。一旦得逞,大清國將不國!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周培公奉旨擔任平叛大將軍,手下只有太皇太后小玉兒憑老臉召來的三千家丁,是她老人家的家奴及家奴的家奴們組成的、又橫又愣的老爺兵。這班老爺們在小玉兒面前尾巴夾得緊得不要不要的,但在周培公面前開始橫得要命,有的結果還真要了自己的命。你看唐玄宗的大太監高力士在扒灰老頭和他兒媳婦那裡像哈巴狗一樣,可替醉酒的詩仙李白脫了一回靴,捧了一回臭腳,就生氣得不要不要的,逮著個機會,從李白詩句里居然讀出暗諷楊貴妃像趙飛燕一樣、不守婦道的意思,在貴妃那裡一告狀,貴妃和扒灰老頭一吹枕邊風,翰林學士李白立馬被貶出朝廷,憑高力士的文化水平和鑽研深度,完全有資格出任李白研究會名譽會長一職!李白真應該向後代的胡林翼好好學學,胡林翼是湖北巡撫,軍事才能遠在曾國藩之上,總督柏文連給老胡拎靴的資格都沒有,但他是老胡的領導!老胡在前方可以輕飄飄地找洪秀全拼刺刀,如果總督在後面使個絆子什麼的,老胡立馬歇菜!老胡什麼人,當年蔣中正也是他和曾國藩的忠實粉絲!老胡知道,只有搞定總督大人,才能搞定天王、東王!(一寫到這些名字,就像在寫《西遊記》!請允許我笑一分鐘!)關係學是一門學問,柏文的寵妾生日,古時的妾是沒多少地位可言,“妾"拆開“立"“女",就是說主人和妻子吃飯時,不管妾願意不願意,她得立著,現在妾的家庭形勢不是小好,而是大好,副寶變正寶!副寶勝正寶!(撲克牌正鬼)總督的寵妾生日,湖北的官員最開始誰也不重視,二把手、厚黑專家胡林翼一臉微笑地去祝賀了,而且還帶了厚禮!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一下湖北官場大地震了,省城大大小小的官員情願的、不情願的都屁顛屁顛地去了,這一下輪到小妾感動了,眼淚像掉了線的珍珠,嘩啦啦流了一地!心裡對老胡感激得要命,當場認了乾哥哥,從此官文和胡林翼成了郎舅,寵妾很有見識,對官文說:郎君,我胡哥哥軍事才能勝你十倍,他要朝東,你跟著朝東就是,你只要配合他,不就坐等升官發財嘛!官文從此對老胡言聽計從,全力配合,湖北形勢一天好於一天,喜得老官文幾乎天天睡寵妾房間,以示獎賞!

周培公新官上任,就碰到個刺兒頭爵爺,點遍三卯,這爵爺還真把自己當盤菜,老半天才醉醺醺、慢吞吞地走來,來了還要口出狂言,周大將軍過於生猛,連太皇太后的面子也不給了,懶得和他囉嗦,直接把這位老哥砍掉了!人再生猛,腦袋不是韭菜,砍了就長不回來啦!全軍立馬服貼得像寵物狗似的。朝廷沒銀子犒賞,沒銀子兵將們就掄不動兵器,周培公開始忽悠了:我得到情報,叛軍那裡有座大銀庫,平定了叛軍,我們一起去搬銀子吧!在圖海協助下,三下五去二,就平定了叛軍。叛軍沒什麼銀庫,這幫孫子從來都仗著祖上與太皇太后小玉兒的關係,胡作非為,自然搶劫了一通,周培公也睜隻眼、閉隻眼,反正是叛軍的東西,不拿白不拿!周培公這般能幹事、敢幹事,讓康熙歡喜讓康熙憂啊!

周培公和圖海馬不停蹄,又奉旨去收拾首鼠兩端的陝西提督王輔臣(這名字很滑稽,咋一看名字,像個大忠臣,像大漢奸汪精衛,白白精蹋了精衛這個好名字!)周培公剛柔並濟,先輕飄飄地秀了一下自己高超的指揮藝術: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讓老將王輔臣像被周培公耍了半天才放下的猴子一樣,一時半會兒哪裡找到北?隨後培公招招手,讓王輔臣欣賞了一下大清紅衣大炮給城內專門舉辦的大型煙花表演晚會,最後清兵兵臨城下時,影帝周培公表演一回個人秀,隻身去找王輔臣,(我懷疑周潤發戲演得這麼好,是不是周培公的嫡系子孫,有遺傳基因,這方面建議餘秋雨大院長組織專家寫編論文!一定會是爆文!)直接逼降王輔臣十萬大兵!

B、周培公這等幹才,軍事才能遠勝吳三桂,讓他率十萬大軍,定會打遍天下無敵手!三桂叛亂,尚且弄得朝廷焦頭爛額,康熙認為周培公這等猛漢人,理所當然屬於朝廷嚴防死守對象,必須嚴加管控,以防作亂。

周培公在平定王輔臣叛亂後,就奉旨把兵權交與圖海,調往盛京。

康熙把周培公調往盛京,盛京是大清最穩定的後方。周培公掛個盛京提督的名,在那兒他想翻天也掀不起小浪花。

C、作為大清帝國的掌門,康熙認為大清國的安全事大,其餘事小。他不會顧及周培公這個南方人在北方適不適應及心裡爽不爽的!他是大清的皇帝,不是周培公的爹或兒子!

帝王和婊子一樣,絕大多數是翻臉無情的。康熙最開始對培公的處置是心安理得的,甚至是自鳴得意的,自以為問心無愧的!他是以大清國家利益的名義,來處置周培公的。國家危難之際,我病急亂投醫,重用你漢人培公,你培公平定察哈爾叛亂、搞定王輔臣,足以名垂千古,你何憾之有哉?!再說,我又沒像勾踐對文種、朱元璋對藍玉那樣,何錯之有哉?什麼你周培公氣候不適應,人最大的能力就是適應能力,我這個滿人不也漢化了嗎?

D、周培公十幾年功夫畫出了大清地圖,足顯培公的卓越才華,更彰顯他對大清的忠誠,令玄燁欽佩,更令康熙慚愧。

康熙以為周培公立下大功,沒有封侯拜相,至少應該心灰意冷、甚至腹誹的!(嘴巴說yes,心裡說No!)他這次來召見蒙古王公,康熙估計培公心有怨氣,託病不願見面。康熙決定去親自見一見這位和自己一樣的曠世奇才!

當康熙看到奄奄一息的愛將周培公時,已是十分內疚。當週培公拿出嘔心瀝血繪出的大清山水地圖時,這位無怨無悔、把自己的一切交給大清的忠臣,令淚點極高的康熙大帝也忍不住熱淚橫流!

他一定會想:這位一心想著大清的忠臣幹才,如前世王猛,軍事上還勝過王猛,我怎麼就不能學一學前秦皇帝符堅呢?現在攻臺已擺上大清的計事日程,如我恩遇培公,打臺灣還是個問題嗎?

E、康熙知道培公死後,追贈侯、相對其它漢臣可能有激勵意義,但對周培公已無太大意義,乾脆我這個皇上為我心愛的、我愧對的臣子守一夜靈吧!以盡君臣之誼!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周培公死後康熙親自守靈,特別又是漢臣,絕對是莫大的殊榮。從《康熙王朝》裡看,康熙一生只有兩次守靈,一次是為周培公,一次是為孝莊皇太后和蘇麻喇姑。古代非常重視禮制,皇帝為臣子守靈沒有禮制要求,但從康熙這一自發與其親人同等對待的行為看,周培公這是前所未有、曠古難遇的高規格待遇。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用三個字可以概括周培公的特性——“忠,能,傲”。

周培公大破察哈爾,勸降王輔臣,大敗吳三桂,又舉薦姚啟聖,畢十年之功成大清全圖。周培公忠心耿耿,為大清做出了巨大貢獻。

康熙對周培公的突然去世感到惋惜,對他的忠心由衷的讚歎, 對發配周培公到盛京有所愧疚的,於是決定為他守靈。康熙此舉彰顯了自己的氣度,表明有功必賞;也堵住了眾臣之口;也趁機推行了“滿漢一家”政策。守靈之後訓誡群臣,以周培公為榜樣,團結一心為大清做事。在為周培公守靈的那個夜晚,康熙望著大清地圖,口裡唸叨著“皇與周天,億兆黎民”,一幅凝重又憂傷的神情。康熙通過為亡靈守夜想明白了御臣之道,他想明白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個道理。廣納賢才,為大清開疆擴土,建功立業。喜歡我的觀點請關注點贊,謝謝!


養車智多星


周培公的去世,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如今康熙想再次啟用他,卻只盼來一個氣息奄奄的周培公,又怎能不讓他追悔莫及呢?

所以,他要為周培公守夜。



周培公,《康熙王朝》中力挽狂瀾的人物,帝師伍次友的學生。他一出道便見識不凡,預測康熙不會殺死朱國治,從而被康熙賞識,並大膽起用。三藩作亂,朱三太子攻入皇宮,北方察哈爾又趁亂造反,康熙痛不欲生,幾乎就要退位。當時能夠穩定大局的,只有孝莊太皇太后和周培公。

由此,周培公才真正展現出自己的大才。

他先是率領一眾八旗子弟,北上擊潰了察哈爾叛軍,接著又率軍與吳三桂叛軍作戰,隻身勸降西北王輔臣,可謂有勇有謀,渾身是膽。可就在清軍即將獲得全勝時,康熙卻因為他是漢人,又懼其權力過大以至擁兵自重,形成下一個吳三桂,遂下令召回了他,把功勞留給了滿人圖海。



這還不算完,康熙把周培公召回後,又將他派往冰天雪地的盛京,任盛京提督。周培公是南方人,來到冰天雪地的東北,水土不服,加之一片忠心,卻遭放逐,心中憂憤非常,遂至一病不起,奄奄一息。

待康熙平定三藩,著手解決臺灣問題時,他又想到了周培公。當他來到盛京,卻發現周培公已經病入膏肓。但周培公依舊支撐著病體與康熙相見,獻上自己蟄伏數載繪製的地圖,併為收復臺灣而推薦了姚啟聖。



周培公一片赤誠,令康熙感動。而且康熙也意識到,因為自己當時的錯誤,失去了一位輔國重臣。所以待周培公去世後,康熙決定為其守夜,並輟朝一日,以示紀念。


達摩說


康熙為周培公守夜,我想有這樣幾個原因:

1.康熙愧對周培公

周培公在康熙時期立下了不世之功平察哈爾、討王輔臣、徵吳三桂。因為他漢臣的身份以及他手握20萬熊兵,康熙把他安置在變天雪地的邊疆整整11年,這使得南方人周培公因水土不服重病不起,直至死去。康熙坦言把周培公“流放”就是為了監視他,康熙說到此處深感慚愧。而周培公卻表示理解,康熙更是沒有無“顏”以對了!在兩人推心置腹的交談後當晚周培公逝世!康熙痛心疾首下旨停朝一次,為周培公守夜!



2.兩人既是君臣,又是朋友

康熙與周培公一見如故,《康熙王朝》講康熙與周培公茶館會晤交談,康熙被周培公那“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骨氣以及之前把得之不易的舉薦信當做狀紙的性情大為讚賞;在茶館中周培公認出了康熙,。可見,周培公天資聰穎,目光如炬,且超強的分析能力。另外,周培公是帝事伍次友所舉薦,可以說他和康熙是“同門師兄弟”了,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3.深表哀思竨念之情


周培公的辭世使得大清王朝失去了為國為民真心奉獻的臣子,同時也讓康熙失去了“至親”兄弟!康熙為周培公守夜,不僅是為了竨念,更是為了消除心中的失去“親人”苦痛。古人都相信親人逝世後的三天死者的靈魂會逗留在靈堂內。當然了這是封建迷信,但也是為了表達哀竨之情!現在我們知道了人死後長眠於地下年代久遠被微生物分解。現在我們在每年清明節都要祭奠先人表達哀思。清明節已是我國的法定假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