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戶口,只有1個小孩,靠誰養老?

樵至


您好!我是南京三妹!很高興為你回答這個問題!目前獨生子女的家庭很多很多,一個家庭要贍養四個老人,還要照顧自己的孩子。確實太難了,我希望等我們80後這一輩老人夫妻相依為命,相互作伴,等到最後留下那一位不能自理的時候,再讓子女照顧,這樣就減少兒女的壓力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小農民洗刷刷


朋友,我來說說也的想法吧💡

首先,我情況和你一樣,農村戶口,目前只有一女,4歲了,坦白說,我和孩子爸爸從未有一刻想過將來要靠我孩子來給我養老的問題,相反,我和她爸爸想得最多的卻是,現在,我能給我的孩子提供哪些最好的條件,等她將來畢業嫁人,我和她爸爸能給她買房買車,因為只生一個,所以,我們兩個一定要落實好自己的社保農辦問題,因為不想把我們的養老負擔在孩子身上,我們要趁年輕努力賺錢,將來不把壓力給唯一的女兒。

其次,我和她爸爸一樣的想法,我們都覺得只有給女兒帶來幸福快樂,我和她爸爸努力奮鬥賺錢,讓她無後顧之憂,不必擔心我倆將來老了要靠他們養老。

總之,不管生幾個,只要兒女長大後能孝順,就可以了。而我們做父母的,年輕時多賺點兒錢,養老社保方面有保障,這樣多好,我覺得我把孩子帶世上來也不是靠她給我養老用的😄相反,我帶她來世上,就希望她將來幸福快樂。

這就是我的想法😄


強大的茄子


俗話說得好:“養兒為防老”,但在農村只有一個小孩的人家也不少。所以孩子多少直接延伸到一個農村人的養老問題上,同時關心此問題的都是農村獨生子女家庭。

大外甥今年24週歲,九六年出生的,目前在部隊當兵,家裡除了他之外,再無別的兄弟姐妹。一次和他父親聊天,說著說著就聊到以後的養老話題上,也是他那人脾氣古怪,又不善於表達,父子倆關係一直不好,連兒子當兵也是孩子自己拿的注意。他說現在乘著自己還能幹活多掙些錢,再給自己買上一份養老保險,等老了幹不了農活了 ,那時自己除了個人購買的養老金外,還能領取農村養老保險,吃喝應該不愁。再說隨著社會發展,我們農村也有了養老院,實在不行就住到養老院養老。從對話中隱約感覺到他所擔心的是,怕將來以後給孩子添負擔,而不是擔心孩子不給他養老,也許這就是“愛”。

總結:都說養兒為防老,但現實中又依靠了多少呢?當大人的還不是不想給兒女增加負擔,怕連累孩子,所以他們拼命掙錢,希望將來可以減輕子女的負擔。


鄉村隴原


你好,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我是一個90後,雖然現在很年輕,已經成年,有個一個孩子,我還有一個妹妹,以前家裡就我一個孩子,我媽就說,沒閨女,沒親戚,後來,就給我添了一個妹妹!不管在是一個孩子,還是多個孩子,養老問題都是一個大問題!養老是需要成本的,更需要時間!話又說回來,父母把我們帶到世上,養育成人!我們孩子為什麼不能當父母老的時候,給他們一個平靜,祥和的晚年呢?養老的基本條件就是,有一個養老的地方,和足夠的經濟基礎!本身也要有經濟來源,自己都吃不飽,怎麼給父母理想的生活?當我們年輕的,可以給父母,孩子買一份養老保險,和疾病險!在殷實家庭在疾病面前也顯得不堪一擊!給自己買保險也是為以後養老做保障,為孩子減輕負擔!在我們中國有句老話就是,百善孝為先!從小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好好學習,有了文化知識,才能為自己帶來經濟上的收益!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平平安安!謝謝大家!


傑妹兒的日記


都什麼年代了,還指望著養兒防老。不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不論是一個孩子,還是兩個孩子,養兒,已經與養老不搭界了。為什麼呢?我們國家的傳統可是養兒防老的喲,不錯,歷史上,我們確實經歷了很長一個時期,養老是靠兒孫的,但那是什麼年代,什麼社會環境,是子承父業,一家人幾世同堂的年代。由於財產歸全家所有,做為家庭財富主要創造者的老人,接受兒孫的照顧名正言順,由於常年一起生活,感情的連續性也很好。現在,孩子一成家就與老人分居,有的甚至到了遠離父母的外地工作、生活,到老了,就是兒女接你過去養老,你也未必能享受得了,生活習慣不同了,有代溝了,話語也不投機了。能動還是自己生活好,孩子少了麻煩,自己也少了麻煩。再說,小夫妻兩頭好幾對老人,若都靠他們伺侯,孩子不用幹別的了,專門伺候老人了,這會毀了他們一生的。


養中蜂栽蘋果的黑哥


關於農村養老的問題,最近說的也比較多(在此我總結為8個方面),我們都知道城裡的老年人,養老都有退休金,而農村老人養老,靠什麼呢?靠以下8點


1、兒女

都說養兒能防老,辛辛苦苦把兒女拉扯大,兒女就應該起到贍養的責任,當然,這也是農村最常見的養老方式吧。

2、養老金

現在國家對於農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會有一個養老金補助,年齡越大,領的錢會多,雖然每月只有幾十元錢,但那也比沒有要好的多。


3、種地

你沒看錯,現在農村60多歲種地的,還是不少的,有多種原因,比如在家閒不住,或者不種地又沒有其他的收入來源,再者現在的年輕人沒有多少在家種地的,家裡的地也不能閒著,反正種地一年也能有點收入,差不多夠老兩口生活的了。


4、一次性購買養老保險

這個是自願的,也就是一次性交夠15年的錢,然後60週歲以後每月可以領錢的那個,大家看的都比較多,現在也有好多朋友已經交了,最低100的那個檔次,我們這邊現在交的,大部分都是100的。


5、集體收益分配

分配土地等集體經濟利益。如有些地方現在村裡凡有戶口的,不論大小,每人每年能分紅,但如果戶口遷出,就不能參加分紅了。


6、徵地補償

對農民集體所有土地實行徵收或徵用,並按照被徵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如北京郊區,補償標準已經達到每畝地20萬元。


7、集體養老合作制

男的45歲以上,女的40歲以上,政府出1/3,村裡出1/3,自己出1/3。自己只要出很少的一部分養老保險,就可以每月拿到養老金。


8、大病保險和新農合

新農合是為了解決農村、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大病保險是專門針對農村患大病的農民發生的高額醫療費用進行報銷,參與新農合的農民報銷比例不低於50%,還有政府的一定比率的補助


農村男子


尊老愛幼、百善孝為先等等自古以來的名句都在時刻提醒我們銘記“孝”字。

首先,我覺得農村戶口並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點在於只有一個孩子,父母年紀大了以後如何養老則成了無法避免的社會問題。

其實國家早這種現象進行了提前預估,也做了相關部署!

1、獨生子女老年父母的養老補助

辦理獨生子女證書後,如果父母交有養老保險金,國家鼓勵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在全國標準的基礎上,上浮養老補助金,上浮部分費用由地方財政負擔。無論是全國標準的養老補助,還是地方上浮部分的養老補助,都實行城鄉統一。

2、財政、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開辦養老院

鼓勵社會對於接納獨生子女老年父母的社會辦普通養老院,以接納的老年的獨生子女父母數量為依據,適當減免稅費。

3、吸納有效措施,全國推廣

無論國內哪個地方有解決問題的成果,都可全國鼓勵推廣。因為這已經是一個國家民生問題了。可見國家的重視!

我是樂壹,一名年輕的農業創業者;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樂壹先生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農村戶口,只有一個小孩,靠誰養。提出我個人闡述如下:

一、兒孫自有兒孫福,現在都是新農村,新風貌,雖然二胎放開了,但是國家還是堅持優生優育,提高整體的綜合性制度,來推動發展人口的均衡化,也是補充國家老齡化,並注入新的血液循環政策。

二、現在農村戶口,每人都交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而且獨生子女,還能辦理獨生子保育保教費用,等一系列的優惠政策。

三、現在注重的不是幾個孩子的問題,而是孩子的成長,孩子的教育,孩子今後的發展,孩子如何健康快樂成長,這些都是我們為人父母應該做的,也是應該考慮的,更是要反思的,這也是立即行動的事情。

四、有句話不是這麼闡述嗎: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現在都已孩子為心中,孩子的成長教育,更是排在首位,重中之重。人活一生,又有多少人,為自己而活呢。

五、國家對農村建設發展的總方針,不說過嗎,要做到農村,老有所養,老有所醫,住有所居,所以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嗎。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用? 謝謝。











魯西北波波


隨著我國人口老年化越來越嚴重,農村的老人也是逐漸增多。我們的父母也逐漸年老,他們都要面臨養老問題。甚至於我們自己在數十年後也要面臨養老問題。

在農村從總體上看,靠子女養老的觀念任然是老人們的主要思想。有的家庭由於各種原因,只生育了一個小孩,到了自己年老的時候,子女的贍養父母老人的壓力就很大。作為只有一個孩子的農村人,我們應該怎麼養老呢?

農村人養老,一般可以選擇家庭養老、社會養老機構養老、互助養老這3個方法。

家庭養老模式:一般來說農村人滿60歲了也不至於喪失勞動力,因此在農村更多的是看老人自己養自己。就我們老家那邊的情況來說,每家都有自留地,隨便種植一些農作物,或者養一些家禽,而且現在國家還給農民土地補助金,年滿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還有養老金領取。在沒病沒災的情況下,日常生活還是足夠的。

社會養老模式:就是我們所說的去養老院,這一種類型屬於比較少的。在農村幾乎沒有什麼人年老之後去養老院,都喜歡在自己家。因為養老院很多地方要花錢,比起自己養老花費要高很多,農村老人都節省習慣了,不願意去花那個錢。

互助養老模式:這個方法集合了家庭養老和社會養老的優勢。互助養老模式通過“抱團取暖”的形式,老人們可以在生活互相幫助,空閒時間還可以一起娛樂。這樣既豐富的老人的晚年生活,同時有減輕的子女的後顧之憂。





西川小志


你好,我是老湯,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養兒防老,是我國千百年來的傳統。但如今農村老人依靠子女養老的經濟社會基礎正在發生變化,而且這些變化來得如此快。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很多老人孤獨留守農村;農村家庭規模不斷縮小,數個子女照顧老人的情況已不多見,子女養老負擔加重;農村老人將越來越多,預計到2021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達2.48億,其中70%是農民。

  生活在廣大農村的老人們和正在老去的農民們,正切身感受著養老變化。他們都會想一個問題:一個子女負擔越來越重“我們養老到底靠誰?”子女是不是還靠得住?如果靠不住又該怎麼辦?自己的積蓄能不能堅持到壽終正寢的那一天?即使經濟上沒問題,誰來照顧自己?

  農民養老還要從最現實的錢的問題說起。首先,經濟不寬裕,甚至貧窮依然是相當數量農村老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因此,農民養老首先要靠農村產業的發展。農村產業發展得好,農民收入高。對於年輕農民來說,他們就有更大的能力為家中老人付出,也能為自己將來養老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對於農村老人來說,不存在退休問題,他們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就能得到一份維持生活的收入。對於村集體來說,給予農民養老的補助就能多一些。其次,農民養老要靠來自政府的幫扶。全力為農村老人提供幫扶,既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拷問政府執政能力的重要標尺。第三,農民養老要靠不斷成熟的、城鄉差距不斷縮小的社會保障制度,例如,要積極發揮新農保的基礎保障作用。儘管當前農民從新農保得到的收益還不高,可畢竟是一筆穩定的可持續的現金收入。而且,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壯大,新農保的保障能力應該也必然會逐步提高。

  如今,在可以預見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家庭養老特別是子女養老仍是農村切實可行的主要方式。這就需要繼續弘揚敬老養老的傳統美德,加強子女贍養父母的觀念,提高子女贍養父母的自覺性;需要加強法律保障,依法嚴厲懲處不盡贍養義務甚至虐待老人的惡劣行為。通過道德約束和法律規範,鞏固和強化農村傳統家庭養老的地位和作用,讓農村老人既能得到物質上的滿足,又能獲得精神上的安慰。

  當然,隨著農村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口流動的加速,完全依靠居家養老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持續的,發展適應農村經濟水平的養老機構是一條正在實踐的好路子。在一些農村,養老機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老年農民們在那裡過上了穩定的晚年生活。但是,很多農村老人不願意進養老機構。有些人是思想觀念轉變不過來,認為孤寡老人才進養老機構,去了沒面子;有些人是覺得在家自理生活花費更少,不願意增加子女負擔;有些人是不習慣跟一群不太熟悉的老人過集體生活,覺得沒有在家自由。

  不論是何種理由,對於不願進養老機構的農村老人,發展互助式居家養老,也是可行的方式。例如,以村組為單位,把老人組織起來互相照顧,生活環境還是熟人社會,老人更能適應。這種養老方式要在提高老人生活質量上多下功夫。例如,可以統一供應更科學更健康的飲食,可以提供較為方便穩定的醫療服務等等。

  老有所養,是基本的民生需求,也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農民養老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辦法總比困難多,只要全社會用心、用力、用情,絕大多數的農村老人一定能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