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普洛夫大樓裡的蘇聯士兵僅僅23人,為何德軍遲遲攻不下?

dafu2322


巴普洛夫大樓爭奪戰,發生於著名的蘇德戰爭轉折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斯大林格勒之後德國失去了蘇聯戰場的主動權,次戰役德軍投入200萬部隊,蘇聯投入300萬部隊,戰後統計德軍戰損150萬人,蘇聯戰損達到200萬人,蘇聯方面更有無數百姓傷亡。這樣的城市之中居然有超過300萬人廝殺,可見其慘烈,在我看來論巷戰斯大林格勒當數第一,而巴普洛夫大樓守衛戰就發生在其中。

開端

德軍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後可以說是勢如破竹,瞭解蘇聯地理特點可以知道,蘇聯經濟和工業主要集中在靠近東歐地區和烏克蘭地區,東方的西伯利亞哪怕是現在也是欠發達地區,在進攻莫斯科失敗後受阻後放在德軍面前有兩條路,第一繼續進攻莫斯科,奪下蘇聯的政治中心,另一條路是南下進攻斯大林格勒以南的重要的工業,能源,和糧食產地。很多人建議繼續進攻莫斯科,而希特勒去認為,進攻莫斯科十分困難,且中央集團軍已經損失慘重,莫斯科此時在希特勒眼裡失去了奪下的慾望,而蘇聯南方的重工業地區卻是蘇聯能夠堅持戰爭的資本,如果進攻下來蘇聯空有身軀卻會失去牙齒,等待德軍的宰割。

我們看一下斯大林格勒的位置

斯大林格勒曾用命伏爾加格勒,因為其位置正好守在伏爾加河到黑海出海口,是物品急散地。如果是莫斯科是蘇聯的大腦,那斯大林格勒就是蘇聯的食道,為蘇聯提供營養進出的通道,如果失手,蘇聯的處境將十分艱難,從戰略角度上來說斯大林應該打,但是戰役角度上來說打斯大林將會使德軍十分被動。因為敵人知道的弱點自己當然也知道,蘇聯幾乎拼盡所有力量去防守斯大林格勒,而德軍卻捨棄他原有的閃電戰,機械化部隊的優勢,反而去進行巷戰,開始和蘇聯進行人海戰術,這是蘇聯最想看到的,而巴普洛夫大樓所在的位置正好是港口最高點,德軍只要得到大樓就可以對港口進行炮擊,極大影響蘇軍的補給。所以巴普洛夫大樓成為了雙方爭奪最激烈的地方。

巴普洛夫大樓爭奪戰是斯大林保衛戰的縮影

儘管德軍火力很猛但是沒有核武器,就算炮火口徑再大,也無法將一個曾經居住這60萬人口的城市夷為平地,何況蘇聯地處寒帶,像斯大林格勒所處地區,冬天極為寒冷,為了抵禦低溫,斯大林格勒的房屋建造的牆壁特別厚實,裡三層外三層也不為過,不管是拿破崙還是希特勒對待氣候都是極為不夠認真,輕敵,也都為此付出了代價,儘管炮火轟炸,但是斯大林格勒依然堅挺,一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巷戰就這樣開始了。德軍還是很有信心因為他們有賴以自豪的單兵作戰裝備,和單兵作戰能力,二戰論槍法日軍第一,但論單兵素質德軍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這也是他們敢打巷戰的原因,巴普洛夫大樓也一度被攻破但是,敵人深知斯大林格勒的重要性,深知巴普洛夫大樓的重要性,如果放棄等於放棄半個蘇聯,巴普洛夫大樓開始了激烈的戰鬥,在蘇聯奪回大樓後,將大樓所有牆全部打穿,這樣有利於他們迂迴和及時發現敵人的動向,並且將地下室和附近的居民路打通,和麵粉場倉庫相連接,保證了食物等物資,剩下的就是堅守。

如圖

德軍疲於應對來自於四周的蘇軍攻擊,使用重火力也無法轟塌這座大樓,就這樣大樓堅守了58天,如今看大樓表面依然彈痕累累,但是大樓依然堅挺,未來還會繼續屹立,來鑑證人類的聞名。戰爭永遠是生命最不該有的歸宿。真愛和平。珍惜當下。


闡釋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薩沙以前酷愛玩遊戲《使命召喚1》,裡面就有一段是防禦巴普洛夫大樓。

巴普洛夫大樓為什麼能夠守住?

原因如下:

第一,德軍沒有使用重炮和轟炸機攻擊。

很多人認為斯大林格勒都被炸平了,其實不是這樣。

大家也許不知道那個年代的俄羅斯城市是什麼樣子?

斯大林格勒或者說伏爾加格勒,本來就是俄羅斯的重鎮。

這種城市的主要建築物都是老式建築,主要使用石料建築,非常堅固。今天俄羅斯很多房屋已經使用超過100年甚至200年,從外表看仍然是完好的。

普通炮擊對它們沒用,只能重炮連續直接命中才行。

而巴普洛夫大樓是蘇聯時期建造的4層大樓。

而蘇聯初期的建築風格還是以前那套,建築物外表普通但修建的非常結實。

德軍一是難以有效摧毀巴普洛夫大樓這種堅固建築物,二是他們也不準備摧毀。

因為巴普洛夫大樓是這裡附近重要的制高點,距離伏爾加河碼頭,德軍佔領這裡也是為了這個制高點。如果將大樓炸平,就沒有意義。


第二,德軍沒有持續攻擊。

德軍只是一度殺到伏爾加河邊,很快又被擊退。

所以,其實巴普洛夫大樓承受的攻擊時間是有限的,並不是50多天都在被攻擊。

一說德軍對於巴普洛夫大樓並不重視,不然不可能佔領以後只派1個班部隊駐守,被蘇軍反攻輕鬆佔領。

而且,巴普洛夫大樓是當時這一片唯一的高建築。德軍炮兵需要利用巴普洛夫大樓作為地標進行炮擊,也不願意將它摧毀。

即便如此,德軍零星炮擊和轟炸,也讓巴普洛夫大樓失受損嚴重,戰後已經沒有敢住。


第三,蘇軍防禦戰術很完美。


資料中這麼寫:最外層,蘇軍在大樓外修建了4層鐵絲網,還設置了1米深的壕溝,因大雨裡面都是水。

中層,蘇軍設置了大量地雷。

內層,圍繞著大樓設置無數火力點,地下室有1門反坦克炮,頂樓還有PTRS-41反坦克步槍,敵人坦克火炮無法打到他們。

這裡每個窗口都設置了機槍火力,部署了很多狙擊手,還有迫擊炮支援。

蘇軍將房間裡的牆壁打穿,能快速便捷地出入各個房間,做到互相支援,迅速撤退。

第四,沒人敢撤退。

為遵守斯大林的第227號命令——“不許後退一步”,巴甫洛夫中士奉命建立防禦工事並死守大樓,沒有人敢後撤。

他們只要後撤,一定會被槍決。


薩沙


其實,德軍已經攻下了這棟大樓,但是德軍顯然忽視了它的重要價值,防守大意,被巴普洛夫帶領幾名士兵 ,偷偷的幹掉守衛士兵,重新佔領了這棟大樓。

此後德軍不斷地對這棟大樓發起攻擊,但都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有幾點,其一,伏爾加河已經封凍,蘇軍軍隊,物資可以源源不斷地支援大樓裡的蘇軍,更了大樓強有力的保障。

其二,對岸蘇軍已經集結了強大兵力,以大樓為觀察點,炮火給以進攻的德軍猛烈的打擊,這也是德軍進攻屢屢受挫的原因。

其三,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經過長時間的消耗戰,早已經疲憊不堪,各種物質,人員補充又跟不上,士氣非常低落,根本不想再耗下去了。即便佔領了大樓,也很容易成河對岸蘇軍炮火的靶子,而封凍的大河已經從天塹變通途,蘇軍隨時都能從封凍的河面殺過來。

最後,大樓裡防守的士兵戰術得當,也非常英勇。

總的說來,耗時200天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成功的阻擊了德軍的進攻,死死第把德軍耗在這裡,不但造成大量德軍死亡,也讓德軍的閃電戰徹底的熄了火。而蘇聯人則趁機贏得了寶貴的喘息時間,重新集結了大量有生力量,為反擊殲滅德軍做好了充足的準備。至此,天時地利人和,慢慢倒向了蘇聯。


時光工坊


漢斯打到客廳,伊萬在臥室堅守,漢斯打進臥室,伊萬撤到衛生間,漢斯終於佔領了衛生間,卻發現伊萬把地板打通又竄到樓下,漢斯跳下去結果發現伊萬又回去把客廳給佔了……




朝之夢夜之歌


巴普洛夫大樓本來只是一座普通的員工宿舍,二戰中因為一個保衛者,名字叫雅科夫·巴普洛夫的蘇聯中士而得名。因為巴普洛夫中士僅僅帶領著23個士兵,在德軍猛烈的攻擊下,足足將大樓堅守了58天。巴普洛夫大樓因此載入史冊!<strong>

23人VS“虎狼”德軍,德軍為何久攻不下?

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戰役打響,在德國以第6集團為主力的炮火攻擊下,斯大林格勒這座城市很快就變成了一片廢墟。

雖然戰事很慘烈,但對於題目來說這是很關鍵的。

正是因為斯大林格勒幾乎變成了廢墟,因此整個城市到處都是瓦礫廢墟,幾乎找不到一棟完整的建築和一條平坦的街道。

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便形成了傳統的巷戰!

眾所周知的是,二戰中德軍之所以能夠橫掃歐洲,靠的是坦克和機械化炮兵的裝甲洪流。

處處是影響德軍前進障礙的斯大林格勒,使得德軍的坦克壓根無法深入到城區,只能逗留在城市的外緣。

所以德軍在進攻巴普洛夫大樓的時候,坦克和機械化炮兵基本排不上用場,頂多只能進行概略的火力支援,而且還是沒有任何精確度可言的打擊。

這是德軍發麵的一個劣勢。

<strong>

那麼問題來了,進攻巴普洛夫大樓既然是巷戰,那德軍方面的重火力應該還有迫擊炮和手投式的炸彈吧?

這是肯定的,毋庸置疑。

由於斯大林格勒地區冬季是十分寒冷的,所以巴普洛夫大樓本身牆體的建造厚度都很厚,加之寒冬凜冽,所以德軍迫擊炮的威力對大樓無法造成致命的損毀,即使千瘡百孔也不至於大樓的主體會坍塌。

這是自然與人為因素,但也對德軍很不利,因此德軍又處在了一個劣勢。

<strong>

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點:巴普洛夫大樓是重要的戰略制高點!

因為斯大林格勒的高大建築在德軍前期的轟炸中基本已經被夷為平地,所以高大四層的巴普洛夫大樓是一個難得的戰略制高點。

這裡位於伏爾加河畔,俯瞰列寧廣場,更是可以控制周邊縱橫的多條道路。

對於防守的蘇軍23人來說,這個制高點可以提前發現敵人的進攻動向,進而做好全方位的防禦。

其實德軍之所以沒有使用轟炸機炸平巴普洛夫大樓,出發點也是這個制高點。因為德軍也想佔領這個制高點,所以才會不計代價奪取大樓而不使用轟炸機。

其實巴普洛夫大樓在9月中旬曾經一度被德軍佔領,但是沒有意識到大樓的重要性,大樓的控制權在9月27日就被巴普洛夫中士帶領的30人的突擊小隊給奪走了。

另外,在巴普洛夫大樓中,不僅僅只有23名蘇軍,還有幾十名的市民,他們幫助蘇軍打通地下的管道,使得大樓和附近的麵粉廠、工廠等掩護體連成一片。

戰爭的間隙這幾十名市民也協助蘇軍構築防禦和提供生活補給。

無論德軍如何想要攻下巴普洛夫大樓,都無濟於事,這也和蘇聯士兵的頑強抵抗是分不開的。

畢竟蘇軍沒想過後退,在殘酷的巷戰中,巴普洛夫小組的勝利,不僅表現在軍事上,更是振奮了蘇軍士氣。


白衣青象


戰爭是殘酷的。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最經典的戰鬥當屬“巴普波夫大樓保衛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這個僅有4層的小樓房裡,只有23個士兵卻能面對自己數以倍計的德軍苦戰58天,這不能不說是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蹟。

巴普洛夫大樓因其所在的地理位置重要性,成為蘇軍和德軍爭奪的對象。為了爭奪這個斯大林格勒的至高點,雙方進行了激烈的戰鬥。德軍更是發起一次次進攻妄圖拿下這座大樓,但是面對只有23個蘇聯士兵的大樓,卻遲遲沒有攻下來,這是為什麼呢?

在大樓裡有充足的戰備物資。巴普洛夫大樓在被德軍戰領時德軍在裡面就放置了大量的槍支彈藥等軍火物質。這就會為日後堅守這個大樓和德軍作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裝備。不光有軍用物資,樓裡還有德軍留下的食物,這樣23個士兵的食物供給也有了保證。其實在這個大樓的地下室藏著一些蘇聯老百姓,他們也為堅守這座大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老百姓幫助士兵修地下攻勢,還能救治護理傷員。在大樓內部挖掘地下通道,使外面的蘇聯軍隊給大樓裡的士兵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資補充。必要的時候,這些老百姓還能投入到戰鬥中去。

一場戰爭的輸贏往往不是僅僅取決於人數的多少,並不是人多就能夠取得最後勝利的,在勝利的背後還有許多密不可分的原因。


家庭歡樂劇場


"這個建築融合了戰爭與勞動的豐功偉績,我們會保衛並重建你,親愛的斯大林格勒。"

這是斯大林格勒中的一棟叫做巴普洛夫大樓的建築的銘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巴甫洛夫大樓雖然殘破,但卻是蘇聯永遠不倒的豐碑。

德軍在圍攻斯大林格勒的時候,兩個月斷斷續續的進攻,投入了重點兵力圍攻巴甫洛夫大樓,但是仍然沒有將他攻下。

當德軍衝進斯大林格勒展開巷戰的時候,蘇軍經常是白天丟失一塊大樓,丟失一個陣地,等到晚上再次發起衝擊將其奪回。

說實話,在慘烈的巷戰之中,一座大樓的丟失似乎並不是一件非常大的損失,但是在接近兩個月的圍攻之中,蘇聯人還是牢牢守住了巴甫洛夫大樓,因為在慘烈的戰爭中,他們太需要一個可以鼓舞人心的故事了。

之所以能守住一座大樓,一個方面是因為巴甫洛夫大樓擁有著強大的火力和充足的後勤補給,即使是德軍坦克前來,也會被擊毀。


同時對於德軍來說,真的沒有十分的必要把所有的資源全部投入到攻打一座戰略位置並不是十分重要的大樓上去。


一盤拉條子


說是23名士兵堅守,其實就是一個宣傳需要。就和抗美援朝裡的上甘嶺戰役一樣,說是一個連堅守,實際不斷的補充增援兵力上去。


天天寶貝777


缺乏巴普洛夫大樓詳細戰鬥的介紹(如時間、對手、具體位置等),難以做正確的討論。

根據以前看過的文章,寫到過附近是麵包廠附近這一情況,個人推斷巴普洛夫大樓的守軍所屬步兵95師,對手是389步兵師的“塞德爾”戰鬥群。蘇軍前期的頑強作戰,11月初二軍的對峙線可能就是以巴普洛夫等建築為基礎的。

11月10日開始的,德軍對斯大林格勒“最後一博”之戰,主要由389步兵師附近的305步兵師來執行,計劃攻克一系列蘇軍在伏爾加河沿岸的最後部分據點後抵達河岸,再計劃由側翼與後方卷擊左右二翼的蘇軍138和95步兵師,這樣相對容易完成最後目標。

在305步兵師攻擊線路上,攻勢一直進行到11月23日,由於蘇軍完成包圍第六集團軍,305步兵師的最後攻勢才暫停並轉入防守,此時已完成計劃佔領部分伏爾加河沿岸的80~90%的任務,唯一重要的據點只剩一座叫“紅樓”的建築未來得及攻克。

巴普洛夫大樓顯然沒有在德軍最後攻擊的線路上,此階段戰事並不激烈……(個人看法,歡迎交流)


探測衛星A


這是關於英雄的故事,細節上肯定有真有假,要看宣傳的需要。斯大林格勒戰役,普通蘇軍士兵的生命只有1-3天,只有極少數的老兵才能幸運的熬過這場血肉磨坊般的戰役。所以,23人只是一個參考數字,肯定是每天都不停的有人犧牲,然後不停的新兵補充,一棟雙方爭奪不休的大樓,起碼要填進去一個營以上的人員傷亡。只要主角人物還在,這個英雄群體的故事就無需過分推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