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市良慶區:護好“小菜籃”保障“大民生”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凝聚人心。

當前,疫情防控進入了最吃勁的關鍵階段,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生產,既是一次大戰,又是一次大考。而如何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生活必須品,特別是果蔬等產品的供應,是關切民生的基礎工作。那麼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良慶區的“小菜籃”生產情況如何呢?記者帶大家前去了解一下。

疫情防控的關鍵期,要進到新蘭村,還真得過上“五關”。

途經的每個村屯關卡都是嚴防死守,過路的哪怕是公務車輛,檢查上也沒有一絲懈怠。防控隊員們測體溫、問來意,走時還不忘叮囑一句:進村子,記得帶好口罩。

村外卡點嚴防死守,村裡的村民、工人們幹得熱火朝天。一框框的在搬運有“綠翡翠”之稱的韭菜,在戴著口罩的工人、村民們熟練地分菜、淨菜、過磅、裝筐中,源源不斷的把新鮮的韭菜裝上卡車。“就今天下午,就會有近10萬斤新鮮韭菜從這裡發往貴州,還有20萬多斤的新鮮韭菜運往南寧市海吉星市場,走到大家的菜籃子裡。” 新蘭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陳福華指著排隊等菜的大貨車告訴記者。

據瞭解,新蘭村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優越的自然條件非常適合種植韭菜,新蘭村的韭菜長得好,產量高,有“綠翡翠”之稱。目前,整個新蘭村種植有5000畝的韭菜,是新蘭村村民們收入的關鍵,也是新蘭村助推脫貧攻堅的法寶,村裡的脫貧戶有80%收入來自於韭菜的種植,村裡很多貧困戶靠種植韭菜,脫貧致富建起“小洋樓”。保證這次的春耕生產,既是穩住了城市居民的“菜籃子”,也是穩住脫貧戶的“錢袋子”,保證不出現返貧的情況。

為了保收入,穩住“菜籃子”,良慶區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趙明鏡三天兩頭的往村子裡跑,指導村裡按照有序、嚴格、規範的原則開展復工復產。

“需要考慮他們開工的安全,用工的健康,都要做好防護,持續的種植收割不能停,還得給他們打探銷售市場,給進村收購的老闆提供便利,菜要保證“走出去”、收購要“進得來。”趙明鏡笑著說。

疫情防控階段,怎麼確保“種得下”?趙明鏡走向地頭,和村幹、農戶交談起來。他覺得保障好充足的農資產品,持續優化韭菜種苗培育,是春耕備耕的關鍵。同時,耕作期間一定要做好個人防護,特別是工人、村民較為密集的勞作,勤消毒,戴口罩等防護必不可少。

怎麼“走出去”?陳福華想出個“一帶五”的好方法。改變各家各戶是自己送去批發市場賣的做法,由一個農戶幫五個農戶賣菜,這樣既可以減少人員外出,還能保證大家的菜能送到市場。

如何讓收購 “進得來”?大家覺得關鍵還得依靠村裡建起的 “蔬菜協會”。“蔬菜協會”裡的蔬菜經紀人及時準確掌握市場動態,密切跟蹤區域重點農產品市場運行和優勢特色產業發展,做好信息預警和發佈,引導生產和市場預期。並根據數據分析把保產地和外地調用相結合,把常規渠道和應急渠道相結合,把傳統流通和新型業態相結合,專業化推進韭菜產銷,打通一條採收、加工、物流和銷售的農產品數字供應鏈,引導產銷高效連接,菜農賣菜不出產地。

臨走時,趙明鏡約上記者一起去看看那馬鎮壇板坡桂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沃柑種植基地。

人勤春來早,沃柑掛滿枝頭時。

來到那馬鎮壇板坡,放眼望去,沉甸甸的沃柑把枝條壓彎了,藏在綠葉裡,豐收從文字躍然於視覺。

談起這沃柑,桂潔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那馬分場場長黃達章興奮不已。“我們公司是南寧市定點支援武漢的企業,我們這個分場果質不錯,所以這幾天從我們這分場採摘35噸(70000斤)的沃柑支援武漢。” 黃達章說道。

“他們沃柑基地的沃柑今年品質不錯,我們指導他們復工之後就嚴格按照要求進行殺菌消毒,每天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溫檢測,並對生產區和生活區進行消毒,要求工作人員全部戴口罩上崗,保障果園有序的復工生產。”趙明鏡接過話頭,告訴記者。

據瞭解,壇板坡的沃柑種植基地,也帶動著壇板坡貧困戶脫貧致富, 村子裡共有6戶貧困戶成為基地“園丁”,幫助進行日常的打理與沃柑採摘,即能領到一份相對固定的收入,也學到種植技術,實現收入多元化。目前,六戶貧困戶已經實現脫貧致富。

基地種植面積達一千多畝,預估產量可達三百萬斤。除了支援武漢的部分,其他的部分會不會出現滯銷呢?黃達章告訴記者,除了支援武漢的部分,他們每天會採摘三萬斤左右的新鮮沃柑供應給市民的“菜籃子”,這些新鮮沃柑全部供應給大型商超,再由超市進行售賣。多餘的部分會在農業部門的指導下,由總公司進行專業化的收儲,依託保產地和外地調用相結合,在傳統流通基礎上,發展更多的新型業態。

“疫情防控和穩產保供兩手抓,加強農產品產銷對接、春耕生產都是當前的大事、要事、急事。”趙明鏡表示。目前,良慶區日可上市蔬菜達120噸、水果25噸、肉雞10萬羽、肉鴨5萬羽,生豬屠殺350頭,農產品供應量較足,價格尚相對平穩。“小菜籃”裡裝著大民生,民生穩了,就一定能贏來最終的勝利。

(謝蒙龍 趙鳳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