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五帝具體是哪幾個?有何依據?

紙上史話


我國關於三皇五帝的資料一般分為上古傳說,史料記載,道教記錄和現代的考古。至於明確的是什麼歷史人物或者說其真實的生平事蹟資料無準確記錄,一般分為以下幾種說法:

1,遠古神話傳說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五帝指伏羲,女媧,祝融,神農,黃帝。

2,史料記載首推《史記》中三皇指燧人,伏羲,神農。《五帝本紀》記錄為黃帝,顓頊,高辛,堯,舜。

3,道教說法三皇指天皇,地皇和泰皇。五帝指太昊伏羲,炎帝神農,少昊金天,顓頊高陽,黃帝軒轅。

4現代的考古發現關於三皇五帝的生活年代對應為龍山文化遺址,他們是當時率領民眾開創中華上古文明的卓越部族領袖,是真實存在的。


行者靜者動心者


中國的神話故事最早的算是盤古,開天闢地後有了人,即有了歷史!

“三皇”是指中國上古時期的三位神皇,分別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則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三皇五帝乃上古華夏部落首領,中國上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

五帝乃五方上帝,

中央上帝黃帝

東方上帝青帝(伏羲)

南方上帝赤帝(炎帝)

西方上帝白帝(少昊)

北方上帝黑帝(世稱玄帝,即顓頊)。

不同歷史資料說法不同,總結如下:

黃帝、顓頊、帝嚳、堯、舜【《世本》《大戴禮記》《史記·五帝本紀》】;

伏羲、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易·繫辭》】;

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十二紀》《禮記·月令》】;

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通鑑外紀》《路史發揮》】;

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尚書序》《帝王世紀》】;

上古時期的原型人物一定是有的,只是年代久遠無從查起,誇大了一些罷了!


陽臺宮主


所有人對皇帝這個稱呼肯定都不陌生,無論是課本上,還是電視劇裡都常能見到各種皇帝的形象。從秦始皇到漢武帝,學過一點歷史的人都很為熟悉。但是皇帝一詞又是從何而來?可能很多人都比較陌生。在秦始皇之前,其實並沒有“”皇帝“這個稱呼。人們對一個國家的君主的稱呼是“王”。

但是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後,認為之前的稱呼已經無法滿足自己的功德,於是將“皇”和“帝”這兩個稱呼結合在一起,稱之為皇帝。而在“皇帝”之前,其實還有“三皇五帝”。大部分人也許對“三皇五帝”具體是誰感到陌生。

但是三皇和五帝具體是指那些人?不同的書裡有不同的版本。因為這個時期太過久遠,史書也只是後人的評價而已。我們在查閱不同的史書時,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所作出的總結。

就像之前所說,不同的書中對三皇和五帝的定義不同,這些書主要是有:《尚書大傳》、《風俗通義》、《古微書》。《古微書》是從包括《尚書》在內的《十三經注疏》、二十一史書志、《太平御覽》等諸書中摘引緯書佚文加以編排,是全面師從聖人理數俱備的經典,由於《尚書》等書的影響力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黃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即“三皇”。

而針對五帝說法的書籍也很多。具體這些書有,《大戴禮記》、《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尚書序》認為是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尚書序》雖為偽書,但因為地位尊崇,之後的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一“五帝”說被奉為古代的信史。

綜上,正牌的“三皇五帝”包括:伏羲氏、神農氏、黃帝三皇;少昊、顓頊、帝嚳、堯、舜五帝。


生活百味N


三皇五帝指的是: 三皇:羲皇(xī huang)、燧皇(suì huang)、炎皇(yan huang);   五帝:黃帝(huang di)、顓頊(zhuān xū) 、帝嚳(di kù),、堯帝(yao di)、舜帝(shun di)。

擴展資料: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太古時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人民則把他們敬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三皇五帝有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回家路上是否有你


三皇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三位聖王三皇,有各種說法:

  • 伏羲、神農、女媧(《史記·三皇本紀》—司馬貞補、《春秋運鬥樞》、《春秋元命苞》)
  • 伏羲、神農、黃帝(《尚書·序》、《帝王世紀》)
  • 伏羲、神農、燧人(《尚書大傳》、《禮緯含文嘉》)
  • 伏羲、神農、祝融(《白虎通》)
  • 伏羲、神農、共工(《通鑑外紀》)

此外,漢代的緯書中紀錄三皇為天皇、地皇及人皇,是三位天神,這個說法最早在秦始皇時代就有了,到了漢代將之寫成書紀錄下來。道教後來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身;後三皇中的後天皇人首龍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備註:雖然世間流傳各種說法,現在一般認為天皇伏羲、地皇神農及人皇黃帝三位。其中黃帝地位較為特殊,既是人皇,同時也是五帝之首。

五帝


關於上古傳說史中的五位聖王五帝,有各種說法:

  •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五帝本紀》、《世本》、《大戴禮記》、《易傳》、《禮記》、《春秋國語》)
  •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白虎通義》)
  • 黃帝、庖犧(伏羲)、神農、堯、舜(《戰國策》)
  • 黃帝、顓頊、太昊(伏羲)、少昊、炎帝(《禮記·月令》、《呂氏春秋》、《淮南子》)
  • 黃帝、顓頊、嚳、堯、少昊(《資治通鑑外紀》)
  •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矩,黑帝協光紀,黃帝含樞紐。(《史記正義》)

另外,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載有“六帝”之說:“六帝興於古,鹹由此也。”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君主。


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被稱為傳說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三皇五帝是中華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000至5,000年至7000至8000年前,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000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歷史的影像


三皇五帝,是歷史神話人物“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他們都是一個部落的首領(部落跟國不是一個概念,部落跟現在的村差不多)。在不同日期和不同著作中對三皇和五帝的說法各不相同。

三皇是華夏的祖先,最主要是還是漢族的祖先。在先秦的《世本》當中三皇指的是伏羲、神農、皇帝;在《呂氏春秋》當中三皇指是伏羲、神農、女媧;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指是天皇、地皇以及泰皇;但在《史記·補三皇本記》中所記載的又是天皇、地皇、人皇;《尚書大傳》中指出的是燧人、伏羲、神農,在《風俗通義·皇霸篇》書寫的是伏羲,女媧,神農;而《白虎通》中指出的三皇是伏羲,神農,祝融。《通鑑外記》中記載的是伏羲,神農,共工。但一般認為三皇指的是女媧、伏羲和燧皇(教人鑽木取火的燧人氏)。

最原始的五帝中是五個方位得神,即東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顓頊、中央黃帝。到了漢朝開始,五帝才真正賦予了歷史人物姓名對象,也有三種不同的說法,一種是: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是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顓頊。最後一種說的是:少皞、顓頊、高辛、堯、舜。一般情況大家說五帝都是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認為古代的三皇五帝都只不過是管理自己的一個部落而已,而自己的功績都比三皇五帝大,所以取三皇五帝的皇和帝作為自己稱呼。


臘肉有點鹹


三皇五帝,中國最早的古史系統。在中國的古史傳說中,到戰國時期形成幾種"五帝“說:戰國末期有有"三皇"一詞,到漢代才形成幾種置在五帝前的"三皇"說。

"皇"的原義是"大"和"美“,不作名詞用。戰國末期因上帝的"帝"字被作為人主的稱的稱呼,遂用"皇"字來稱上帝,如《楚辭》中的西皇,東皇,上臭等。時又有天皇,地臭,泰皇之名,稱為"三皇"。在《周禮》,《呂氏春秋》與《莊子》中也始有指人主的"三皇五帝",《管子》並對皇,帝,王,霸四者的不同意義作了解釋,但都未實定其人名。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秦始皇為表示其地位之崇高無比,曾採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的稱號基本上,無論是按照神話傳說,還是史書的記載,都認為三皇所處的年代早於五帝的年代。

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三皇有五說,五帝有五說。三皇:1,燧人,伏羲,神農《尚書大傳》:2,伏義,女媧,神農(《風俗通義》3,伏義,祝融,神農(同上):4,伏羲,神農,共工(同上):5,伏羲,神農,黃帝《古微書》。最後一種說法由於《尚書》的影響而得到推廣,伏羲,神農,皇帝成為中國最古的三位帝王。

此外,漢朝的緯書中稱三皇為天皇,地皇,人皇,是三位天神。後來在道教中又將三皇分初,中後三組:初三皇具人形:中三皇則人面蛇身或龍體:後三皇中的後天王皇人首蛇身,即伏羲,後地皇人首蛇身,即女媧,後人皇牛首人身,即神農。

"五帝"1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大戴禮記》:2庖犧,神農,黃帝,堯,舜《戰國策》:3太昊,炎帝,黃帝,少昊,顓頊《呂氏春秋》:4黃帝,少昊,顓頊,帝嚳,堯《資治通鑑外記》:5少昊,顓頊,帝嚳,堯,舜《尚書序》:以其經地位之尊,以後史籍皆承用此說。於是這以三皇五帝說被奉為古代信史。`


徐國華


三皇五帝是中原地區在夏朝以前歷史的一個籠統稱呼。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但普遍來說,“五帝”的爭議相對比“三皇”少,其中一個原因是《史記》有《五帝本紀》。以下是“三皇五帝”幾個常見的定義:

  神人說

  “神人說”的支持者認為“三皇”是指人世初期的三位神皇,分別是“天皇”、“地皇”、“人皇”。而五帝,則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部族說

  另一個說法,指“三皇”其實是古時候三個先進的民族,分別是有巢氏、燧人氏以及伏羲氏。而五帝,則是炎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顓頊高陽氏、帝堯陶唐氏和帝舜有虞氏。

  第三種說法

  第三種說法,認為“三皇以道治,五帝為德化”。所以“三皇”是古時三位有道的君主,分別是太昊伏羲氏、炎帝神農氏及黃帝有熊氏;而“五帝”則是少昊金天氏、顓頊高陽氏、帝嚳高辛氏、帝堯陶唐氏及帝舜有虞氏。

  東漢王逸注《楚辭·惜誦》中的“五帝為五方神,即東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中央黃帝,而唐賈公彥疏《周禮·天官曠祀五帝”,為東方青帝靈威仰、南方赤帝赤燥怒、中央黃帝含樞紐、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門先紀。

  史記中記載,五帝的關係為:少昊為玄囂,又名青陽,是黃帝的兒子。顓頊為高陽,是玄囂的侄子。嚳帝為高辛,是玄囂的孫子。嚳帝之子有摯和放勳,摯先為帝,但能力太弱,後傳位於放勳,放勳就是堯。又稱唐堯。堯後來禪讓給舜,舜稱虞舜,故五帝又稱為:少昊、顓頊、嚳、唐、虞。對應的三皇為:伏羲、神農、黃帝。


書房刀客


三皇五帝,含義有二:1.指歷史人物。三皇,指燧人(燧皇)、伏羲(羲皇)、神農(農皇)。五帝,主要有三種說法,一說指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第二種說法指大皞(伏羲)、炎帝、黃帝、少皞(少昊)、顓頊。第三種說法指少昊(皞)、顓頊、高辛(帝嚳)、堯、舜。秦國原有四帝(白帝、青帝、黃帝、炎帝)崇拜,加上黑帝為五帝。  

三皇五帝,並不是真正的帝王,僅僅是原始社會中後期出現的為人類作出卓越貢獻的部落首領或部落聯盟首領,後人追尊他們為“皇”或“帝”。道教則把他們奉為神靈,以各種美麗的神話傳說來宣揚他們的偉大業績。  

2.指歷史時期。即“三皇五帝時代”,又稱“上古時代”、“遠古時代”或“神話時代”。也可以簡稱為“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率領民眾開創了中華上古文明,近現代考古發現了大量與這一時期相對應的龍山文化遺址,證明三皇五帝時期確實存在。


視頻分享L


三皇五帝是中國在夏朝以前出現在傳說中的“帝王”。現在看來,他們都是部落首領,由於實力強大而成為部落聯盟的領導者,一般認為他們屬於蒙古人種。但是不同史家對“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定義。最後由於《尚書》的影響力把燧人、伏羲、神農定位三皇。五帝為《大戴禮記》中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