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強打弱,為啥列為經典戰役?

京東李達康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長平之戰當然是一場以強打弱的戰爭了。

在長平之戰前,秦國國君已經稱“帝”,侵佔了強大的楚國的大面積土地,還通過“伊闕之戰”消滅了韓魏東周的有生力量,讓魏武卒也一蹶不振。白起之名更是聲震諸侯,可止小兒啼哭。秦國更是西滅犬戎,南侵巴蜀,國力一時無二,也消除了後顧之憂。軍隊在商鞅變法之後更是士氣滔天,鮮有敗績。

而趙國雖然也是強國,但是畢竟國土面積小,而且處於戰國諸雄的夾縫之中,南有韓魏,東有齊國,北有燕國,西面就是強秦。所以趙國一直不太想和秦國開戰,除了一個胡服騎射的趙武靈王外,趙國其他國君都是謀求北面、東面和南面的土地。趙國國君更是對秦國畏懼有加,不然秦國為了謀奪和氏璧約趙王會面,趙王也不會不敢拒絕,更是在會宴上被秦王逼著彈瑟。雖然被藺相如挽回了面子,但是秦國的強勢和強大遠遠超越戰國諸雄可見一斑。

趙國是弱國?那是相對而言。其實趙國最多也就是比秦國弱點。

三家分晉之後,春秋時期進入戰國時期。趙國起初並不強大,晉國三家中最強大的其實是魏國。魏惠文王銳意進取,最早開始發動改革,選拔人才,分封土地,組建魏武卒,一系列改革之下,魏國聲震諸侯,西攻秦國,北侵趙韓,東擾齊國,周圍諸侯都跟瘦它的氣。趙國被魏國攻打,還被迫向齊國求援,齊國派出孫臏採取“圍魏救趙”等手段,打敗魏國,消滅龐涓,讓魏國國勢大減。趙國也在這種夾縫中緩慢生存強大起來。趙國幾代人緩圖代國地盤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趙武靈王時期,更是推進趙國胡服騎射,趙國騎兵雄起,向北驅逐匈奴,最早攻佔河套地區以東。而趙武靈王更是想要從這裡跨越黃河,千里奔襲消滅秦國。

趙國強大時期,諸侯都不得不交好趙國。趙國屢次攻伐韓魏,打敗燕國,侵擾齊國邊界,讓周圍的國家也是有點受不了。

即便到了戰國中後時期,四大名將中白起和王翦是秦國人,而剩下的廉頗和李牧卻都是趙國人。趙國軍事可見一斑。

為何長平之戰能夠成為經典戰例列入史冊?

首先,長平之戰是一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是中國第一例大軍團殲滅戰。長平之戰的雙方,一方的秦軍前後投入不下60萬兵馬,這還不算其後方提供物資保障的百萬農夫。趙國則舉傾國之力發動45萬兵馬。雙方在長平戰線上相互角逐,最終以趙國45萬兵馬全滅為結束,秦國同期也損失慘重,至少三十萬人馬損失在長平戰場上。

其次,長平之戰是一場兩國之間從軍事到政治全方位的較量。前線的軍事衝突發生,然後被廉頗用修建長城阻攔秦軍成功,想要消耗秦軍銳氣。之後兩國之間展開了國力、外交、間諜戰等多種形式的較量。先是打消耗戰,趙國認為自己距後方近,糧食保障能更久一些。而秦國便發動百萬民夫挖通運河保障前線物資,反而從成本和速度上超過了趙國。後來趙國缺糧食,想要從齊國或者楚國借糧,齊國因為被趙國欺負了,不願意借,而楚國則被秦國使用外交策略矇蔽,以為秦國趙國議和了,取消給趙國糧食。秦國更發動潛伏在趙國的間諜,讓趙國臨陣換將,自己這邊則暗中更換白起為主將,讓趙國對秦國情況一無所知,盲目發動進攻。


阿慶還是阿慶


長平之戰,戰國時期最為悲慘的一場戰役。秦,趙雙方投入的兵力高達百萬,在古代的戰爭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戰役。此戰決定了秦,趙雙方國運的走向。長平之戰秦軍的數量的確比較趙軍多(秦軍60萬,趙軍45萬),兵員素質也的的確確比趙軍強,而且秦軍的主將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首。論哪方面,趙軍都比不過秦軍。那麼為什麼長平之戰還被列為經典戰役呢?

長平之戰,趙括被白起牽著鼻子走。說實話趙括被白起牽著鼻子走,在古代戰爭史上這並不算什麼,只能怨趙括自己蠢而已。整個長平之戰的精髓在於白起對趙軍的包圍圈!

趙括的愚蠢自大,被白起牽著鼻子走

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聽信讒言,將老將廉頗換下,用馬服君之子趙括替代廉頗,經營這場決定兩國國運的戰役。

趙括一來便是更換將領,無心過問戰事,等到更換將領完成之後,又修改軍中的規章制度。秦軍的白起收到趙括在軍營內大肆改革的消息後,認定這將是個無知的小夥。

白起立刻派兵與趙軍作戰,假裝潰敗。第一戰打敗秦軍之後,狂妄自大的趙括不知輕重,竟然率領全軍趁勝追擊秦軍,正中白起的下懷。從趙括率領全軍出征,戰局就已經明朗。

白起藝術性的包圍

對於經驗老道的廉頗而言,秦軍的小聰明都在他的預料之中。但對於年紀輕輕的趙括而言,秦軍的小聰明將會套走45萬趙軍的命。

趙軍被白起引蛇出洞後,秦軍一直假裝潰敗,而趙括選擇帶領全軍追擊,留下了少數的兵馬守在百里石長城防線裡面。

白起引蛇出洞成功後,派兩萬五千秦軍從百里石長城旁邊的仙公山突襲在百里石長城內防守的趙軍。由於防守力量薄弱,秦軍很快就擊敗了防線內的趙軍,佔領了趙軍原有的防線。白起又派五千騎兵從趙軍的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中間插去,斷掉趙軍的糧食。由於行軍時,隊伍拉扯過長,面對秦軍五千騎兵的突襲,趙軍並沒有做出有力的反擊。

趙軍被五千秦騎兵直接穿插而過,到達百里石長城內,與兩萬五千的秦兵匯合,共同防守趙國原有的防線。

由於後方的防線被佔領,趙軍無法與趙國通信,被夾在中間。由於主力部隊和輜重部隊的分離,導致趙軍沒有任何糧食補助。

趙軍被包圍之後,曾幾次試圖衝出包圍圈。但由於廉頗先前築成的百里石長城在秦軍手上守得固若金湯,趙軍無法衝出包圍圈,夾在中間,一直無法得到補給。直到四十六天後,趙括身死,趙軍全部投降。

(↑趙軍就是被包圍在這兩條石長城的中間)

總結

《孫子兵法》曰:十則圍之,而白起利用地形的關係,用60萬秦軍包圍45萬的趙軍,完成了幾乎不可能形成的包圍圈。被列為經典戰役很正常。

趙括率領著45萬的趙軍被60萬的秦軍包圍,要不是真實發生誰敢相信?趙括之所以不是雖敗猶榮,是因為他率領的45萬的趙軍竟然被只多自己15萬的秦軍包圍,跟開玩笑一樣。


永樂解史


我們從今天的角度看,會以為秦國實力十分強大,但是其實長平之戰前秦趙齊三國是三強鼎力,綜合實力差不多,可以說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實力是十分強的。

但是論綜合實力還是秦國強。

趙孝成王繼位到長平之戰的這段期間,秦趙之間的比拼,趙國處於絕對下風。

比較典型的事蹟,就是魏相魏齊逃到趙國,秦昭襄王把平原君給扣了,讓趙孝成王把魏齊的腦袋交出來這事才能拉倒。

當時的處理結果是,給長安君送去齊國當人質,叫來齊國出兵,當然也確實把魏齊的腦袋送過去了,秦國才退兵的。

……顯然當時趙國並沒有和秦國叫板的底氣。

那長平之戰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秦國攻韓的時候,當時縱方的勢頭更盛啊。

秦國攻韓的時候,在虞卿的活動下楚、魏、趙就已經眉來眼去了,而長平之戰一開打,燕、齊就明確站隊站趙國這一邊了。

當時趙國肯定底氣足,動員的力度狠啊。

所以最終形成了趙國能單扛秦國的假象。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

趙國那個地方沒法種冬小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法種水稻(不是占城稻),也沒有滷水可以煮鹽。

就佔著冶鐵相對發達,商業相對發達(注意是相對),也就是能招架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失去了李兌那種級別的縱橫家時,趙國就不可能有趙惠文王時期那麼順心了。





鈿車寶馬


首先更正下,長平之戰,並非以多勝少,以強打弱。

長平之戰,趙軍共投入四十五萬,秦軍先期投入四十多萬,後又傾國之力投入二十多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前期一個守,一個攻,可以說是打個平手,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趙軍吃緊,秦軍更焦慮。國力方面,雖然秦國稍強,趙國稍弱,但趙國能挺住,再向別的國家求援,秦國也堅持不了多久,從後來邯鄲之戰就可得到驗證,也不致於一敗塗地!

君臣同心,是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

前期,趙軍主將是廉頗,他的作戰方略是以守為攻,這是取得不敗之地的根本。因為,長平的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秦國又勞師遠征,所以開始時打了幾仗,秦軍並沒有取得便宜。秦軍開始的主將是王齕,僵持了好長時間,並沒有取得進展,秦國也有點吃不消,因為打消耗戰對秦國十分不利。於是,秦昭襄王聽從範睢建議,對趙國採用了反間計,說廉頗受了秦國好處,故意採取消極態度,萎縮不前。因此,趙孝文王聽了平原君趙勝等人意見,將廉頗換下派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並冷落了廉頗,可見趙國朝堂此時君臣並不同心!

而此時秦國見離間目的己達,則秘密換上戰神白起,此時戰場格局完全改變。白起先假裝懼怕趙括佯敗撤軍,趙括有點得意乘勝追擊,以為秦軍主將還是王齕,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並派五萬精兵切斷趙軍後路,斷了趙軍糧道,趙軍失去糧草供應,引起恐慌,戰鬥意志一落千丈,最後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徹底顛覆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從此,沒有哪國能有國力與秦國抗衡,加強了秦國的統一步伐!


車工00


長平之戰在歷史上確實是以多欺少,當時秦軍近五十萬,趙軍只有四十五萬。但是在人數如此之多的的冷兵器時代,這個差距幾乎可以忽略。還有題中的以強打弱,這個才是重點,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個體小家庭制度解決了軍隊兵員問題;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封賞,極大的調動了士兵的積極性,提高了整體的戰鬥力。當秦國在人數上有優勢的情況下,戰力還比趙國強,那麼這個時候就真的是以強打弱了。

按照問題的意思來說,擺在明面上的一場戰爭,秦強趙弱,為什麼還被稱為經典戰役,到底哪裡經典了?

歷史上的經典戰役有很多,有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有在戰略佈局上全局觀強的戰役。而長平之戰就是一場全局觀很強的戰役。下面我就來看看這場戰役的全局觀是怎樣的。

首先,長平之戰,雙方國家的實力。秦國在當時的諸侯國中屬於頭號霸主地位,沒有哪一個諸侯國敢與其爭鋒。而趙國經過“胡服騎射”幾十年的軍制改革,國力也在不斷變強,是當時七個諸侯國中唯一一個有可能與秦國一爭高下的諸侯。但就是這樣一個諸侯坐山觀虎鬥,任憑秦國鯨吞蠶食弱小的韓國而無動於衷,在韓國割地求和的時候,趙國又來插一腿,想要接受韓國的上黨郡,這不是虎口裡奪食嗎?結果貪小便宜吃大虧,被秦國狠揍。

秦國就不一樣了,當時的秦昭襄王很明白,一定不能讓六國抱成一團,只有這樣才能各個擊破。因為秦昭襄王坐上王位趙國是出力了的,而當時的趙國國力確實是較強的,還不能輕易的觸碰,以免惹禍上身,所以秦國只對其他諸侯國開戰,一直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去和趙國打一架。而趙國正好在秦國收拾完周邊的諸侯國後來虎口拔牙,正是秦國秦國下懷,這就是秦國的大局觀。

其次,秦昭襄王與王齕、白起的默契遠比趙孝成王與廉頗、趙括要強的多。在長平之戰的剛開始,趙將廉頗屢戰屢敗,一直退到丹河東岸據守,後來一直堅守不出,其實廉頗已經明白了長平之戰和秦軍硬拼是不可能戰勝的,唯一的希望就是堅守,和秦國拼消耗。長平之戰的問題廉頗看出來了,秦昭襄王也看出來了。但是趙孝成王沒有看出來,還認為是廉頗不敢出戰,一心想著要速戰速決,認為拼消耗拼不過秦國,他哪裡知道秦國此時也是捉襟見肘了,這就是趙孝成王缺少的大局觀。

最後,長平之戰僵持的局面,最終就是靠誰能撐到最後,誰就是勝利者。但是如果有一方主動攻擊,那就是死。為了大局秦昭襄王認為不能這樣僵持下去,但是也不能就這樣撤退認輸,而是要想法設法要贏。從整個戰局看,趙孝成王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他不懂得大局,棄用廉頗而用趙括是他走的最錯的一步棋。

長平之戰運用的不僅是君對將的信任,更是將對君的理解。此戰的離間計是最重要的一環,也是在告訴後世,大戰之時換將的大忌,特別是因為某種謠言而換將。以上種種才有了秦勝趙敗。而且是慘敗,秦軍坑殺趙軍四十萬降卒。從此趙國再無能力與秦國獨立作戰;此戰後,秦國掃除了東出的唯一障礙,為秦始皇時掃平六國奠定了基礎。也是戰國末期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因此才稱長平之戰為經典戰役。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29981408025571233"} --}

黎顧百年


  • 大家好,我是愛看歷史書的小偉,首先說下,這個題目有一點問題,長平之戰並不是以多欺少,以強打弱的一場戰役,當時趙軍有45萬左右兵力,是防守方。秦國有60萬左右的兵力,是進攻方,而且是勞師遠征,在兵力上並不佔優。
  • 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野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本土切斷,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把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由此秦趙開啟戰爭。
  • 長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場經典戰役
  • 第一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秦趙倆國投入的兵力加起來超過百萬,再加上運送糧草的後勤人員有倆百萬人,而當時的趙國的全國人口不過五百萬,秦國的全國人口不超過六百萬,可見當時倆國是傾國之力。而且戰爭持續了倆年之久,在當時最大的一場戰役,沒有之一。
  • 第二,長平之戰決定了戰國的格局。秦趙倆國傾全國的兵力打這場戰役,誰勝誰就有了統一六國的條件和優勢,當時秦趙倆國是戰國七雄裡軍事和經濟實力最強的倆國,一旦一方勝利,就可以對其他六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進而統一全國。
  • 第三,改變戰爭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目的並不是攻城略地,也不是消滅對方,而是讓對手屈服。可是到了戰國後期,戰爭形態已經改變,尤其以“人屠”白起為首的秦國將領,發動戰爭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因此才導致趙國40萬降兵被坑殺。
  • 秦趙雙方都把最精銳的投入到現場,因為誰都輸不起。趙括既是幸運兒,也是一個可憐人兒,歷史機遇給了他名垂千古的機會,又讓他遇到當時的戰爭機器白起,“紙上談兵”的汙名被了倆千年。

叨叨偉


長平之戰,秦軍四十萬,趙軍四十五萬。此戰秦軍傷亡一半左右,趙軍全軍盡墨,從數字上已經看出是秦軍處於優勢。

不過僅僅從這些方面來看,此戰不足以算得上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事實上在古代正面攻守戰中,攻城一方必須兩倍兵力於對方,才有論勝負的機會。攻城方兵力為守城方三倍,才會贏面較大。

秦軍與趙軍兵力相近,能有這樣的戰果,實屬不易。在戰場之外的謀略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此戰敗在趙國朝堂,參戰將士罪責不大,試問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當時趙括血氣方剛,冒死領兵,勇往直前,已算不易。

只是需要盾的時候,往前線扔了一支矛。





紅鬍子老王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這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兩國以傾國之力投入到這場戰爭,開始時兩國的主帥是秦國的王齕和趙國的廉頗。雙方合計加起來共有超過百萬的士兵參加了這次戰鬥,對當時秦趙兩國的後勤,糧草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驗。

廉頗利用秦勞師遠征,糧草供應支持不了長期戰爭。來取以逸待勞,據守險要,堅壁不出的辦法。

時間越久,秦國的後勤壓力也就越大,秦國就用反間計,使趙國用趙括接替了廉頗主將的位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下令主動出擊。先是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四面被圍,使二十萬兵力被消耗一空。趙括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剩下的25萬士兵被誘降。白起放回240人,其餘全被坑殺。

這場戰役之所以經典,一是戰爭規模,雙方傷亡高達75萬;二是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戰術;三是這樣大規模的殺降,在戰爭史上罕見;四是戰爭帶來的啟示;五是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軍事理論熟讀再多也不如實際戰場經驗重要。


文史清談


這場戰役必須是經典,具體原因我來梳理一下:

首先,開創了自夏商周以來的第一次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的戰役,秦國投入60萬,戰國投入45萬,秦國對於趙國而言並沒有明顯的兵力優勢,因為最後應徵的20萬有很多小孩和老人。可以說對雙方而言都是舉國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決定歷史走向的一次戰役。

其次,秦國和趙國之前關係一直比較好,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一舉滅掉了中山國。使趙國有了爭霸天下的雄心。趙國雖然人數少一些,但是戰鬥力並不小。

再次,長平之戰一打就是4年,趙國支撐不住,其實那個時候誰先衝鋒誰就處於弱勢,因為對方都修了重要工事。

戰爭不外乎會有兩種結局,秦國勝了就會加快統一步伐,因為除了趙國再也沒有秦國的對手。趙國勝了,至少退回函谷關內50年,中國的統一步伐會繼續推遲,由誰來統一也是未知數。所以說長平之戰是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次戰役,堪稱經典之戰。



邦哥品生活


一、長平之戰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因為就兵力而言,趙軍四十五萬、秦軍六十萬。

二、簡介: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三、影響:

1、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2、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即雙方傷亡百萬左右。是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3、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