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佳思佑玩爆語文


中秋節和春節、端午節、清明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是四大節日中詩意最濃的,因為這一夜,多少雙眼睛凝望著這一輪明月,而這輪明月,又揹負了多少的思念、惆悵與找尋。

詩人王建正是在寄載著無盡思念的節日裡寫就了《十五夜望月》。

1.詩詞與釋義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大意是:在庭院裡,地面雪白,鴉鵲在樹上棲息著,冷冷的秋露無聲打溼了院中的桂花。

今夜明月當空照,世間裡人人都仰望著,就是不知道這中秋的思念落到誰家?

2.詩歌的特色

《十五夜望月》是秋思傷懷的佳作,其特色在於用“鴉、冷、望、落”四字貫穿了詩人連綿的思念與傷懷。

“中庭地白樹棲鴉”,地白,是指月圓皎潔,棲鴉就是鴉鵲歸巢。鴉,一指烏鴉,延伸出來也有鴉雀無聲之意

中國人崇尚人月兩團圓,在月圓之夜,看到鴉鵲回家了,整個世界似乎安靜下來了。

正是這種無聲的安靜,讓詩人心中更傷感,連烏鴉都有家可回,在月圓之夜,能享受家的溫暖,而詩人卻孤獨在外,有家回不了。

於是,這月圓之夜勾起了詩人對家、對親人的無限思念。

冷露無聲溼桂花”,秋露、桂花可構成一幅清雅的秋季圖,但偏偏讓詩人塗上了“冷”色。

露為何會冷且無聲呢?那是因為詩人的心情影響了他看待周邊事物的感覺。

中秋之夜,詩人遠離家鄉,遠離親人,心中充滿了孤寂與思念。

在如此靜謐的環境“冷”照下,“無聲”二字更體現了詩人深沉的感情。

今夜月明人盡望”,今晚的月亮在當空照,詩人在看,世人也在仰望。

雖然人人都在望月,但每個人的感想都不一樣。

因為詩人不在家人身邊,明月即使盡望,但也望不到親人那一邊。

望穿秋水,也盼不來團圓之時,是的,月圓了,但詩人與親人、朋友團聚之夢想卻無法圓。

“不知秋思落誰家”,這一問句,把詩人無以復加的思念和傷感表現得更真摯。

明明是詩人在秋思,偏偏要問落誰家。一個“落”字,似乎讓人感覺是詩人是被迫秋思。

隨著月亮升起,秋思就落在詩人頭上,月出則情生,月出則思切。

不管是否願意,秋思因中秋季節,讓獨自在外的詩人更是無法抑制。

3.結束語

思念一種很玄的東西,在古詩詞文學中雖屢見不鮮,每每讀到,都有不同的感受。

但是在現代,隨著電子信息化,各類電子產品推陳出新,思念變得現代人的奢侈品。

也是我們不寂寞了,也許我們難以深切地體會思念的滋味,但我們還是可以從古人的詩詞文學中能感受到。

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叩開了多少人的心扉,它讓思念插上了羽翼,穿越了千年的時光,落在了後世人的心上,讓人品嚐到思念的味道!


經緯國學


您好,您的問題是王建的《十五夜望月》這首詩好在哪裡?

我是詩林擷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詩人王建,創作的中秋望日懷人的名篇佳作。全詩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俗話說,“月到中秋分外明”,中秋之夜,圓月懸空如鏡,呈現出明亮圓滿和美麗的視覺形象。清輝瀉地,桂香浮動,令人陶醉,它曾激起多少詩人的靈感,迸發出萬千詩情。詠月詩詞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文中,可以說俯拾皆是,這首七言絕句,既為其中的名篇之一。原題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作者在中秋之夜為思念故友杜郎中所作。施總,通過對中秋夜景的描述,表達自己對固有無限的思念之情。

首句“中庭地白樹棲鴉",寫亭中賞月之景。那皎潔的月亮,將清輝灑滿庭院,一片銀白如雪,很自然使人心聯想到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地白"兩個字,從視覺入手,寫月色之美,給人清澄丶空明之感,讓人不由得沉浸在清淨悠遠的意境中,躁動不安的心也慢慢沉靜下來。“樹棲鴉”則是從聽覺著手,因為即使月光清澈,也很難看到黑色的鴉鵲,想必是白天的時候,庭院中是嘰嘰喳喳,聒噪一片。而此時鴉鵲都安息下來,偶爾從佈滿銀光的樹叢中透出微微幾聲囈語,生怕驚動了這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溼桂花”緊承上句,進一步藉助感覺寫月景。月夜漸深,涼氣襲人,陣陣桂香撲鼻,伸手探桂,秋露不知何時已經把桂花打溼了。秋露降臨本無聲,而作者在這裡用“無聲”二字並非多此一舉,因為如此寂靜之夜應該連露珠的降臨都聽得見,只因我陶醉於這月夜美景之中,因而察覺罷了,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

在這圓月高照,萬籟俱寂,寒氣凝露之夜,作者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此時比分拓開,從微觀轉為宏觀,把自己的孤獨寂寞之感推向大眾,有“天涯共此時”,“千里共嬋娟”之意。在這秋高月明之夜,像我一樣思念親友的人應該不少吧?孤寂之感稍逝,那麼萬千離人之中,誰的相思最為深長呢?詩人猛然一提,將情感推向高潮。

作者寫這首詩是為了向朋友表達思念之情,所以很明顯,詩人是為了說自己的秋思最真摯,採用疑問,“不知秋思落水家”遠比直抒胸臆,更為意韻深邃,回味無窮。這裡的“落”字化虛為實,心穎妥帖,質地有聲不同凡響,彷彿那秋思,隨著月光灑落人間一樣。

這首詩寫月景層次井然,有動有靜,虛實結合,和諧統一;寫思情,從具體到抽象,思緒緩緩暈開,情感層層推進,情景交融,含蓄委婉,情深意遠。

我的回答就到這裡,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詩林擷英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


這個問題猶豫了蠻久,有點不知道如何說起。

如何入手賞析王建作品

王建這首作品流傳很廣,但也就是七絕一首,才二十八個字,從古到今的人早已經把這首詩分析透徹。如果要照搬那些分析,總歸是重新咀嚼,毫無意義,但是又實在難以找到另外的突破點進行鑑賞和誇讚。

王建作為中唐一個下層官僚,一生潦倒,所以他的作品是接地氣的,關係民間疾苦的。像大多中唐詩人一樣,他既沒有李白的才和傲氣,也沒有杜甫的憂患意識,更沒有王維的閒適空靈貴氣和佛氣。同時由於李、杜、王在盛唐轉中唐這個關鍵時期,已經將唐詩的形式、意象推高到後人無法企及的地步,中唐詩人在詩歌創作方面看上去好像格律成熟、寫詩是家常便飯,實際上是非常痛苦的,因為前人高峰實在太高,完全遮蔽了他們寫詩的突破方向。

所以中唐詩人,除了那些在細化路徑上走出自己特色的幾位,如李益的邊塞詩,劉禹錫的懷古詩,韓愈的散文入詩,李賀的鬼怪詩,其他人多少都面臨著創作困境。

中唐詩人,技巧嫻熟卻詩思困頓。

王建的這首作品好嗎?當然好。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但是你要說能好到哪裡去呢?盛唐之中王昌齡、王之渙、李白這種類型的七絕多的是。特別是王昌齡,號稱七絕聖手,不但寫得好,還對七絕的格式、文體規範、思路走勢做出了界標一樣的貢獻。

王建的這首詩其實完全就是唐詩七絕模板之下的一首作品。當然好。

首先看平仄格式

“中庭地白樹棲鴉”,“平平仄仄仄平平”,注意“白”字為入聲字,所以是仄聲。這是一首平起入韻的七言絕句,押平水韻“六麻”部。

根據相對原則,第二句的平仄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冷露無聲溼桂花”,同樣“溼”字也是“入聲字”,所以這一句平仄也是嚴合的。

根據相粘原則,第三句的平仄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今夜月明人盡望”,“平仄仄平平仄仄”實際上就是一、三不論的合格律句。

最後一句仍然和第三句相對,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不知秋思落誰家?”這裡要注意“思”字在古時候是個多音字,在表達心情的時候讀第四聲,是個仄聲字。這裡並沒有失替,依然是符合格律的。

這首詩是一首比較標準的近體格律七絕,在體式上是不可能出現標新立異的。

然後看內容意境

格式平常,自然就是好在內容描寫和意境提升了。我們曾經講過律絕的普遍文法(格律詩專欄),無非就是在律詩的“起承轉合”下進行縮減,同時因為字數減半,無法像律詩一樣完成整個詩意的迴環,所以在“轉、合”兩句相對自由,更講究“轉、放”,將詩意在第三句轉變蓄力之後,高高地發射出去,給讀者以詩意未盡,意在言外的感覺。

這就是絕句寫作的“留白”技法。

同時由於三四句的不同尋常,在句式上最好能與眾不同,對詩意做出強調。如否定句,疑問句,限定句,總之必須做出詩意上的跌宕起伏併成功留白,才能算得上好的絕句。

我們看王建是如何做的。

首句“起”,“中庭地白樹棲鴉”,承接詩題《十五夜望月》,交代詩人所處環境,揀選了“地白”、“棲鴉”的意象構成一幅清冷寂靜的月夜畫面。這是正常的起興寫法。

第二句“承”,“冷露無聲溼桂花”,繼續深化描寫景色,用意象寓情於景,打造一個清涼、靜謐的情境。同時用桂花挑明這是秋夜,又是十五,最是月白雲淡,金桂香襲的好時節。這麼好的時節,自然適合賞月,這麼好的月色,自然適合思念。

這首詩還有個名字是《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所以這首詩實際上是寫給杜郎中,也就是在中秋佳節與朋友相聚時所作,寄友人杜元穎的。

第三句“轉”,“今夜月明人盡望”,不再寫景,轉到人的活動來。中秋之夜,普天之下的人都在賞月,所以“人盡望”,但是也做好了鋪墊,大家都在賞月,那詩人有何不同呢?

第四句“結”或“放”,“不知相思落誰家?”大家都在賞月,有幾家在相思中煎熬呢?這是個疑問句式,其實就是加強的表白,我在思念你啊,你是否也在想我呢?

這種對對方的思念,併為明言,只是借普天共賞之時,相思如月光下落,你我是否共浴相思月光之下的質疑,表達自己的情誼。短短二十八字無法言盡,卻勾勒出詩人思緒方向,讓讀者跟隨詩句,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去與詩人發生共鳴。

而這種共鳴是有普適性的,每一個在月亮下的有情人,都會被王建的詩句打動,心領神會,這就是詩歌這種文藝作品能夠達到的最好的“通情”效果。

所以,你說這詩到底好在哪兒呢?

好在中規中矩的律絕格式(保障音律清朗),好在盛唐風格的寓情於景(塑造美好情靜),好在找到了離人的共同思緒(上升整體意境),好在千百年之後還能打動讀到詩句的你我(讀者感同身受)。

至於其他文學說辭,無外乎每個人的說法不同罷了。


梧桐樹邊羽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王建寫《十五夜望月》,不知改過沒有,讀來卻像發之自然,妙手偶得,天然而成,簡直是絕品。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靜中有動,白側有陰,給了人一個寂靜而非常有生命力的世界。讓讀者想象到,作者立於門前樹側庭中,眼前是素如霜雪的一地潔白,樹上的烏鴉已靜靜的安歇,作者的心地恰如空靜一白的庭院打開胸懷對著一輪明月,對朋友的思念是那樣真摯和全心全意。



(上圖就不能說"地白"了吧?)



這個"白"字簡直用得太絕。"白",作者抓住景物特徵和自己的感受,寫出環境空靜。試想萬綠叢中一點紅,那不叫綠。因為話語者看到了那一點紅。而作者說中庭地白,就是眼前毫無雜物,這可以反觀作者的胸中毫無雜念,作者是在一心一意的思念朋友。連樹上的烏鴉都已經安歇,這個世界就完全是屬於他的思念了。

"白"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一地月光宿素如霜雪,也寫出了作者孤獨寂寞的內心世界,作者雖然沒有說出一個"思",思念之情卻深切而感人。



"樹棲鴉" 則靜中有動,更反襯了夜的靜和作者的寂寞。從而也為全詩創造了一個寧靜孤獨寂寞卻並不平面死寂的世界。這是一個特別真實而感人的世界。在這樣的世界裡,詩人的形象也顯得更加豐滿起來,從而引起更多的讀者與他同情。

"冷露無聲溼桂花",這一句好像有幾種的理解。一說冷露打溼庭中的桂花,一說聯想到月中的桂花樹,或者更多。然而也有很多人更願意相信作者身側烏鴉棲息的樹就是桂花樹。冷露無聲溼桂花,是一種詩意而美好的說法。實質作者的感覺可能是,夜色漸深,露水凝結,打溼了作者的衣衫。所以作者說冷露。而打溼衣衫是狼狽的,是不美的,好像無法入詩。作者很巧妙地或者也許就是作者詩意情緒的聯想是溼桂花,這就一個方面讓人聯想到夜深,露冷,而詩人還在思念,難以入眠,就更讓讀者體會到作者對友人思念的深切,以及自己情懷的孤獨、寂寞、淒涼。



而後面的由自己及人、千古一問、形象一"落",巧妙都如下面的圖畫所示,不再贅述。

另外下面還有許多的拓展閱讀。我覺得學生要學好詩,一是要設身體驗,二是要懂得手法,三是要開闊視野,而要在考場上,在古詩閱讀中得到高分,就要做到四,還要注意答題的關鍵詞和思維。

所以教學課件圖片特別注重了以上四個方面。

這首詩雖然是六年級下冊的,但是它的手法思維學習以及下面的拓展,對於高中生也是有用的。

學語文就是這樣。不能說哪些知識必須高年級學低年級學了就白費。或者說哪些東西在六年級學了沒用。一個學生的語文視野是一點點地開闊起來來。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也是一點點地積累起來的。他所見過的和學過的都會在他的心靈中積累起來。成為他的智慧和力量。

有錢難買早知道。

淘盡黃沙始到金。給大家找到這些課外閱讀的詩句實在是不容易。千挑萬選就是為了適合從六年級到高中的學生。

佳思佑語文希望幫助那些真正想學的孩子觸類旁通。考場制勝。



佳思佑語文主要關注三個方面:

1.閱讀方法探討,閱讀能力培養。

2.考場答題知識點、技巧、思維共練。

3.讀寫同提寫出一流作文。



如果想寫好作文,請注意每課後面的拓展,閱讀、挑選裡面老師為你精選的句子背誦三到五句。

留言:可粘貼作文,一塊研究進步。



佳思佑玩爆語文


引言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王建《十五夜望月》有哪些地方寫得特別好?要回答這個問題,仔細品一品這首詩,我們就會了然於心。

解題

《十五夜望月》這個題目交代的其實挺多。“十五夜”說的是農曆一個月的第十五天,這天恰好處在一個月的最中間,是月圓之時。人們常常於此時望月,我想可能因此這天被稱為“望日”。詩人王建在這天就做了這件事——望月。月亮在古詩中是一個常見的意象,它所蘊含的情感往往是思鄉懷人,正如李白所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當然這不是月亮唯一的含義。

中庭地白樹棲鴉

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首句往往入韻。這句中的“鴉”和後邊的“花”“家”構成有押韻,押的是麻韻。其中“白”字是古入聲字,所以當按仄聲理解。

中庭,即庭院中央。因為月光皎潔,地上呈現出一片白色,正如李白所寫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樹上棲息著烏鴉,它早已熟睡,並不像王維《鳥鳴澗》中的那隻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為什麼要寫烏鴉睡覺呢?這自然不是閒筆,都是為了襯托人。詩人為何能知道烏鴉棲息於樹上熟睡呢?自然是因為詩人未眠啊!那又為何無眠呢?這自然又是因為詩人心中有所思,情愁難以排解所致。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仄仄平平仄仄平

冷露、桂花這些意象都向我們在訴說,這是一個秋季。我們常說“八月桂花遍地開”,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是在一個八月十五的中秋之夜,詩人王建有所感而寫的一首詩。在講上一句的“樹棲鴉”時,我說烏鴉熟睡了,可能有人不以為然。我判斷的依據有兩個:一是詩人用的是“棲”字,與王維用“驚”字就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意境;二是本句用“無聲”二字,緊承上句的“樹棲鴉”,同樣描繪的是寂靜無聲的場景。“冷”“溼”二字先後出現,給前兩句的寫景蒙上了一層悽清冷寂的氛圍,在為後半部分的抒情做準備。這些都是景中含情的寫法。

今夜月明人盡望

平仄仄平平仄仄

這一句算是徹底落實了,這首詩的確是在八月十五的中秋夜寫的。“今夜月明”是中秋節的自然特徵,“人盡望”是中秋節的民間習俗。人們都在中庭賞月,都能看得見月光皎潔,地白如霜,都能聞到桂花的馥郁芬芳。只是有些人是一家人團聚,共坐中庭;有些人卻只能獨立中庭,與家人“千里共嬋娟”罷了。因此,有些人是喜悅的,而有些人則是黯然神傷的。同樣的中秋節,卻因處境不同,有著不一樣的心境。

不知秋思落誰家

仄平平仄仄平平

詩人王建是哪種人呢?是一家團聚於中庭了,還是“千里共嬋娟”的一類?從前兩句的鋪墊來看,我們的詩人不大可能是第一種人,應該是第二種人。一家團圓必是賞月的熱鬧場面,那麼他就不會敏銳地發現“冷露無聲溼桂花”了。最後一句詩人問“不知秋思落誰家”,雖然別人有沒有“秋思”不敢肯定,但是自己肯定是有“秋思”的。“秋思”也就成了本詩的詩眼,這是詩人寫這首詩最終要表達的情感。這首詩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這個題目就很明顯地告訴我們這是一首懷人之作。詩中的“秋思”表達的就是對朋友的懷念。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首詩也就沒什麼奇特的地方了。這首詩之所以令人稱道,廣泛傳誦,是因為這首詩寫的不是一人之情,而是寫出了人類的普遍情感。今夜月圓明如水,詩人王建能看到中庭地白,能看到烏鴉棲樹,能看到冷露無聲溼桂花,其他的人也是可以看到的。這是這個季節,這個夜晚普遍的一種景象,不是詩人所獨有,只是被詩人發現了而已。幾家歡喜幾家愁,詩人發現的就是其中的愁。今夜滿懷愁緒的豈止詩人一人?後世讀詩之人中,尤其是在中秋之夜吟誦起這首詩,滿懷愁緒的也不止一人。這首詩它引發了讀者的感情共鳴,尤其是最後一句,代入感特別強烈,每一位讀詩人都可以把自己想象成詩人。

這一句的用字也特別講究,尤其是“落”字。秋思,那是一種情感情緒,沒有實形,是很抽象的一種東西。詩人偏偏給一個“落”字來形容它。這“秋思”就彷彿有了形狀,有了重量,它從天空掉落而下,一直掉到人們的心坎上,讓人心情沉重。這“落”字化無形為有形,無抽象為形象,讓我們這些讀詩人一下子就能察覺詩中的愁緒,這就是藝術的力量。

結語

王建並不是一個特別有名的詩人,但是他的這首詩確實非常出眾,我覺得主要好在以下幾方面:

  1. 情景交融。前兩句寫景,用白描手法,非常簡潔概括,形容月光只用一個“白”字,形容烏鴉只用一個“棲”字,形容露水只用一個“冷”字,形容桂花只用一個“溼”字,卻非常好地營造出了一種悽清冷寂的氛圍,讓人身臨其境。

  2. 抒情具有普遍性,引發讀者共鳴。最後的抒情從個人的狹隘情懷中跳脫出來,寫出了人類的普遍心理感受,代入感強烈,更容易引發讀者共鳴,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

  3. 煉字講究,尤其是這個“落”字,將抽象無形的情緒寫得形象可感,打動人心,可謂是一字千金。


會說話的鍋


唐代詩人王建寫的《十五夜望月》,原文如下: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從通篇的字裡行間來看,題目中的“十五夜”應該是指中秋月圓之夜。分別描寫了中秋夜月下的景色和望月懷人的情感。展現了一幅寂寥、悽清、冷落、沉靜的中秋之夜的畫面。此詩融情入景,借景抒情,意境優美,韻味悠長。

“中庭地白樹棲鴉”,詩人開篇點出瞭望月的地點。以“地白”二字,給人以積水空明,素潔清冷之感。又以“樹棲鴉”三字,凸顯出夜的寂靜和空靈。全句無一字著人,卻已抓住了讀者的心,時時都在窺探清宵樹影裡的孤獨清冷的望月者。

“冷露無聲溼桂花”,承接首聯,藉助“冷露”和“桂花”,的景象,進一步渲染出中秋夜色下望月的情景。“露”是“冷”的,於無聲處,將“桂花”浸溼。也於不聲不響處,點明瞭時節。如此重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的可觸摸的中秋夜月,又表明了夜的深沉和寂靜。讓人感覺桂花飄香,寒氣襲人,給讀者以美的感受。

“今夜月明人盡望”,頸聯一筆宕開,從單純的寫景,轉到了寫望月的人。由己及人,從一個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的望月人。同是“望月”,每個人都有著感秋之意,懷人之情,而每個人所感所思,卻又不盡相同。

“不知秋思落誰家”,尾聯以問作結,有明知故問,心知肚明的深情流露。詩人悵然於親人的離散,在本該闔家團聚的時候,只能悽清孤苦地望著一輪明月,遙寄相思之情。心中的苦悶,是不言而喻的。他的“思”是深沉的,是濃烈的。然而,詩人卻並不從正面著筆,直接抒情,傾訴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濃濃的思念會落在誰的身上。似虛而實,將對月懷人的情思,表現得淋漓盡致,委婉含蓄。

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結構上,起承有序,轉結自然,渾然天成,而無雕琢痕跡。通過形象的語言,豐富的聯想,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氛圍,把讀者帶進了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

特別喜歡“冷露無聲溼桂花”和“不知秋思落誰家”二句。運用平實的語言,蘊涵了無盡的意境。





老貓一九七一


王建(768—835),字仲初,穎川人(今河南許昌),唐朝詩人。出身寒微,一度從軍,約46歲入仕,世稱王司馬,約64歲官拜光州刺史。

《十五夜望月》全詩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此詩以景起以情結。前兩句寫:月光照在庭院裡,地面泛起了白光,樹上棲宿著烏鴉,輕盈無跡的冰冷秋露浸溼著桂花。夜深寂靜,月光白潔,庭院樹棲鴉,絲絲寒意,輕輕襲來,露冷溼桂花。後兩句寫:皓月當空,有誰不在望月思深,卻不知濃摯的秋思落在誰家?月明人遠,委婉情長,別離思聚,悠然不盡。

全篇煉字精準,無堆砌做作之感。地白、冷、無聲、落,點睛出彩。


彼岸明光


王健《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有哪些地方寫的特別好?

回答

這是王健在中秋夜,望月亮寄給杜牧唱合詩。

原文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

簡述

中秋子夜的天井,披撒著柔和而銀白色的明月光,並且見到了桂樹上棲著烏鴉。隨著夜深涼意,冰冷的露水悄無聲息滴落在了桂花的上面。

今天中秋夜裡這圓圓的明月,普天下的人都盡情的凝望著,不知道秋天的思緒情懷都哪家裡有?

詩人在後兩句,雖然是寫給一個人的詩,卻顯示出了胸懷廣闊,著意到了全天下人的望月情思,這是此詩的寫作獨到之處。

🌿🌾🌲

🎄🌴🐫





野駱駝9005184025938


第一,意境美。詩歌選取月光、樹木、露水、桂花四個意象,月光與溼露四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意象,意象的組合形成了一種清冷的氣氛,與詩人的思鄉情感相一致。

第二,感情真摯。中秋望月是中國文人的永恆主題,但是各自表達的感情有異。李白“床前明月光”之詩用質樸的語言寫出詩人對故鄉的懷念;杜甫“今夜鄜州月”以妻子的視角別出心裁的寫對妻子、兒女的懷念;蘇軾“明月幾時有”表現出雖無法相見但仍然對彼此的祝福。此詩為單純的寫思想,“今夜月明人盡忘,不知秋思落誰家”一暗含對比,以大家都在賞月之樂與自己之孤獨作對比,“秋思落誰家”之問,說明天下間流離失所的人們都在此日對月寄懷,於此,詩人將一人之情擴大至萬千之情,增加樂感情表達的力度。

第三,情景交融。寫景,選取的是清冷的意象,情感呢,抒發的是旅人的思鄉之情,二者結合,將中秋的主題,思鄉懷人的寄託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少女心與文士夢


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

王建(768一835),字仲初,穎川(今河南許昌)人。

庭院之中滿是白色。足見月光之明亮。扣題,"十五夜",明,則鴉驚不能宿,所以曹操"短歌行"說"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裡說"樹棲鴉"是區別夜深月斜的時候了。由於夜深,所以露水打溼了桂花。"桂花"是秋景。"無聲"是秋露初生,還不很濃,故雖沾花而未下滴。這體物可夠細了。這個夜晚賞月的人可多了,所以說"人盡望"。但是,在許多人當中。誰是滿懷秋思的呢?(思字,在這裡念去聲,指對家鄉,親屬或愛侶的懷念。如,女子在家懷念丈夫,可稱為室思,懷念丈夫的女子可稱為思婦)。這裡的一句潛臺詞是:恐怕只有我了。(誰家,即誰。家字在這裡是句尾助詞,無實義。)此詩的第二句體物極細,寫得很好。第四句,中秋夜月,眾人皆同,而秋思滿懷,唯獨有我。其秋思之深,躍然紙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