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戰國時期,趙國和燕國出現的兩次禪讓是怎麼回事?

資深人士說文史


首先分析下當時的環境背景

燕國—公元前11世紀周天子分封的諸侯國,開國君主是燕召公奭(跟周武王,周公旦是同一時期人),姬姓,一直以來跟中原交往甚少,文化較於落後。在春秋出年差點被山戎滅國,後來藉著齊國“尊王攘夷”的軍事幫助才得以保全。進入戰國時代以後,各國征伐頻繁,亦都紛紛實行變法改革,以求強國。

而燕國一直在這場大爭時代中採取默默無聲,緩慢發展的狀態,被南邊強大的齊國持續攻伐,損失城池,在韓、魏、趙等國的幫助下得以苟且偷生。

公元前323年,燕國參加了公孫衍發起的韓、魏、趙、燕、中山“五國相王”活動,燕國在此年稱王。兩年後,易王卒,兒子噲繼位。

燕王噲三年,作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大事,將燕王的君位“禪讓”給相邦子之。為什麼說是驚世駭俗呢?一直以來,古代“禪讓”只存在於久遠的堯舜禹時期,也就是說在燕王噲之前,並沒有有實實在在記載的例子。

縱觀燕國建國以來,一直處於一個弱小隨時可以被任何國家滅國的狀態,以前燕國固步自封,那也沒有影響,但是進入戰國時代,是思想開放的時代,各國相交頻繁,強國一一稱王,而燕國還像處在屋簷下的鳥兒一般受強國保護,才能生存,俗話說:“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消亡”。這種長期以來委曲求全,懦弱沉默的狀態在燕易王跟隨其他強國稱王,燕王噲繼位後迎來了強烈的爆發,欲要燕國稱霸四方,燕王噲有自知之明,自己做不到只能讓賢與他人,才效仿古之先賢事蹟“禪讓”。

可惜,結果很悲慘,燕國內亂,齊國攻克燕都,後來燕昭王繼位,設“黃金臺”“千金買馬骨”招賢,蘇秦,樂毅,鄒衍一大批人才來投。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拜樂毅為上將軍,聯合秦、韓、趙、魏四國共同伐齊,才抱得滅國之仇。

燕王噲的強國之心能理解,但他強國的變法方式實是身為姬姓身份的優越感和尊崇“周禮”的苦果。

趙國

趙武靈王15歲繼位,初期趙國國力不強,一直還要受中山國,林胡、樓煩等遊牧民族不時騷擾侵犯。

趙武靈王二十四年(前302年)頒佈命令,推行的“胡服騎射”政策,一度掃滅黃河以北的遊牧民族,建立雲中,九原兩郡,趙國國力一時強盛,公元前296年吞併中山國。二十七年(前299),趙武靈王傳位於太子何,是為趙惠文王。稱“主父”。

趙武靈王一輩子做得最牛的兩件事:一是派兵護送羋八子贏稷母子歸國,指定讓贏稷當秦王,二是派兵護送在趙國為質的燕昭王復國,差點滅了齊國,替秦國提前剪除了一個對手。

趙武靈王退居太上皇,本意想著撇開繁勞的國事,專心大局把握,可惜他小看了人心,人們對權利的慾望,最終成功把自己玩死了,一代英主悽慘落幕。


咱們一起讀歷史


我是珂夢歷史人文,這個問題我來答!

春秋戰國,於當時的統治者而言,是一次軍事層面的試驗場,在制度設計層面同樣如此。在諸子百家的倡導下,思想的爭鳴使得戰國時代諸多政治思想並存,並且在諸侯國政治家的倡導和實踐中發展出相應的政策措施,這一點我們從法家諸多代表人物在各國倡導的變法便可窺見端倪。

可以確知的是,在春秋戰國之際,沒有任何一種制度是可以完全不顧是非曲直、不顧現實狀況而進行的,結合現實狀況並且通過有效的政治舉措推動政治層面的進步,已然在戰國後期得到各諸侯國的認同;有鑑於此,戰國後期的百年間,北方兩國趙、燕紛紛掀起了大刀闊斧的政治改革。

戰國七雄,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子之

戰國中後期,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雄峙華北,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長期與北境匈奴抗衡。諸侯國合縱抗秦,燕國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318年的修魚之戰中,秦軍大敗五國聯軍,燕國由此元氣大傷,不得不尋求國家內部的恢復和發展。

燕國此時的國君是公元前320年即位的燕王姬噲,姬噲其人,篤信儒墨兩家的思想政治體系,當時的諸國政治局勢中,齊國經過“田陳代齊”事件後,不僅沒有取得滅亡,反而取了相對長久的統治和發展。於是,一股推崇“禪讓”的政治思潮開始在列國間悄然興起。

禪讓思潮,最初在戰國中的燕國掀起了大型實踐;燕王姬噲在修魚之戰的失敗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作為,燕王噲在聽從了群臣的建議後,在深思熟慮之下,將王位讓給了丞相子之;然而子之在擔任了三年的燕國之王后,將軍市被和太子謀反,子之迎擊,此後市被又和太子之間爆發了戰爭傾軋,燕國亂作一團。

此時,位於燕國之東的鄰國齊國趁機入侵,燕國自保尚且困難,又怎能抵禦齊軍?燕國於是被破。這場持續了三年的燕國內亂,使得燕王噲、太子、市被、子之一應人等都成為了刀下亡魂。

據《韓非子》記載:“(燕王)噲之苦身以憂民。”並說他不沉湎女色、音樂、打獵,也不修築豪華宮殿,只是愛好和百姓一同躬耕畎畝之中;韓非子的文章自然是為了宣傳他的法家理論而敘寫,然而韓非子畢竟和燕王噲幾乎處於同一時代,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手史料。

從這裡的記載可以看出燕王噲的行為,堪稱賢明並且不貪圖權勢,誠然如此,從現實意義上來講,他的作為卻委實太過,未免有作秀之嫌,這與國家需要背離開來。

禪讓制之所以在三皇五帝時期能夠有所成就,不僅是因為當時民風尚且淳樸,百姓安居樂業;而到了戰國年代,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已然成為了“大爭之勢”;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紛爭的結果,除了土地民眾等國有的物質條件,還有社會價值評判尺度的變化。

姬噲沉湎於遙遠的三皇五帝,然而卻脫離實際,不考究自己身處的時代背景。姬噲的失敗乃因其不務實而務虛,不操實事而求虛名,篤信“禪讓”,給了齊國可乘之機。加上燕王噲本人性格上的怯弱優柔寡斷,燕國內亂的過程中完全置身於事外,終致燕國的失陷。

趙武靈王將王位禪讓給王子

而與燕國的禪讓可以作對比參照的,便是在三十年後發生的趙武靈王的“禪讓”行為。趙武靈王聞名於史冊的,多是他“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通過胡服騎射,趙軍的單兵作戰實力不斷提高,在二十年間不斷對北方征伐,趙國的軍事實力達到前所未的鼎盛。

趙武靈王在親政二十七年後,將國君之位讓渡給了王子趙何,這就是趙惠文王。而趙武靈王自己,則號稱“趙主父”,外出為將,繼續著趙國開疆拓土的事業,正是以這樣類似“雙元君主”的政治模式,趙主父依舊掌握著國內部分權力;趙章是趙主父的長子,趙主父在王后吳娃生子以後便獨寵次子趙何,最後甚至將王位傳給趙何。而後又憐愛長子趙章,當趙主父滅掉中山國便大行封賞,將自己的長子趙章封為安陽君。

四年後,長期居於安陽的趙章難以自制權欲,起兵反抗趙惠文王。這場趙國內亂歷時一年,趙章失敗,奔逃到趙主父處,父子皆被餓死於高臺之上。趙主父的初衷是兄弟相和,君臣得當,然而事事皆做得不徹底。趙武靈王初衷值得認可,但其後的選擇實在令人費解,讓位而不放權,且在對於嫡子長子的關係問題上處理不當,最後只落得一個自家離亂的結局。

燕國、趙國“禪讓”對比

參照對比燕、趙兩國的“禪讓”政策,燕國國君將權力完全讓渡給了賢臣,卻只顧“國”而不顧“家”,是以最後有太子與將軍作亂;而趙國國君的“禪讓”雖然以“家”為基礎,但是自始至終躑躅不定,難以取捨,是以最後兄弟相殘,趙主父也死於其亂。

兩國國君的政策措施都有一定的政治度量和良好初衷,而後卻歸於失敗,這是為何?其實兩者的策略雖為殊途,但其實同歸,只是趙國在政治運行中尚且有所顧忌,所以造成的損失較小;而燕國則對過去的政治體系和現實狀況全然不顧,最後落得國家破敗的結果;然而策略之所以最後變成了鬧劇,實在是因為政策的選擇全然不顧現實。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政權相對獨立互相征伐,然而“家天下”的政治模式是當時主要的政治模式和話語體系,“家天下”自夏啟開始,乃是原始民主政治和胞族政治的統一體,從歷史意義上來說,其推動了文明從氏族文明向國家文明的進步。而趙國和燕國的舉措則是完全意義尚的逆歷史潮流而去,實在是難說明智,政策的選擇需要研究現實,而又復歸於有利現實進步,如若未經深入研究辨析而成的一時之策,或有奇效,然而終究無法成為長久之計,而由於現實的變化總是出乎於政策制定者意料之外的,這就需要統治者有統治的魄力決心依循舊例之外,有所創新,如此兩者相繼,才能維持穩定的發展趨勢和長期的發展需求。

綜述

筆者認為,考究“禪讓”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歷程,其形成早於春秋戰國甚遠,西周唯一一次類似禪讓的進程便是國人內亂後的周召共和,然而這也是在大亂之後不得已而為之,禪讓所謂讓賢,由於標準的模糊性,只可適用於小國寡民的古代社會,而不適用於夏朝以後的文明社會。

對於賢才的標準,也不是簡單地通過眾人推舉便可形成,因為政治的管理需要的除了個人的才華外,還同時需要豐富的經驗。所以,賢才的任命,出類拔萃的能力和高超的管理智慧,二者缺一不可。所以古代的官員任職標準通過科舉考試統一後,經過科舉制的人才,最初往往被任命於地方政府。其目的,便是積累充足的管理經驗。

政治的運行主體是人,而在古代的人尚未得到啟蒙的狀況下,只有極少數當權者能被稱之為政治意義上的“人”,這一改變一直到近代社會出現了民主、共和、法制等西方政治學理念後才得以改觀。

所以,制度設計所需要面對的問題是複雜的、多變的,“治大國如烹小鮮”可謂如履薄冰。然而中華民族之所以長久存續並且具有頑強的生存保種力,不惟在中華民族的包容與博大,更在於其在長期發展歷史中,知學習,善改進。而正是在這不斷“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推動著中華民族在曲折的發展道路中,走向光明的前途。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資治通鑑》、《漢書》、《左傳》等


珂夢歷史人文


一、燕王噲禪讓王位給子之。

1.禪讓

公元前318年修魚之戰,秦軍大敗五國聯軍,燕國由此元氣大傷,開始尋求國家恢復和發展之路。

國君姬噲在看到齊國經“田陳代齊”之事後,不僅沒有滅亡,反而取得更好的發展,於是起了“禪讓”的念頭,將王位讓給了丞相子之。

2.結果

子之在擔任了三年的燕王后,燕太子謀反,爆發戰爭傾軋,燕國亂作一團。引起齊國趁機入侵,燕國國破。燕王噲、太子、子之一應人等死於混亂。

二、趙武靈王禪位於子。

1.禪讓

趙武靈王在親政二十七年後,將國君之位讓給了王子趙何,即趙惠文王。趙武靈王自己則號稱“趙主父”,外出為將,繼續開疆拓土的事業。這種做法,是“禪了位”但沒“全讓權”。

2.結果

中國自古就有“一山不容二虎”的說法,趙武靈王這種做法導致國家出現了雙重領導,種下了禍亂之根。再加上沒有處理好長子和愛子之間的關係,導致二子反目,終成戰禍。趙武靈王最終也落得個餓死沙丘。

三、結論

1.燕國將權力完全讓渡給賢臣,考慮“國”卻沒考慮“家”,最後太子作亂,國家遭難。

趙國“禪讓”是以“家”為基礎,但是禪未禪全,讓未全讓,等於是自造分裂。最終導致內亂,趙主父也死於其中。

夏朝以來,中國的政治模式就是“家天下”。所謂“禪讓”只能是傳說,聽聽而已,不可當真。否則,必禍及自身、禍及邦國。

2.只有到了新中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真正打破了“家天下”的封建體制,跳出了“歷史週期律”。建立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新型體制,確立了為人民服務的執政方向。才真正實現了政權交接和權力傳承的平穩有序,也才讓“禪讓”這種傳說中的東西走進了現實!



天地過客1971


戰國中後期,燕國作為戰國七雄之一,雄峙華北,以強大的軍事實力長期與北境匈奴抗衡。諸侯國合縱抗秦,燕國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在公元前318年的修魚之戰中,秦軍大敗五國聯軍,燕國由此元氣大傷,不得不尋求國家內部的恢復和發展。

燕國此時的國君是公元前320年即位的燕王姬噲,姬噲其人,篤信儒墨兩家的思想政治體系,當時的諸國政治局勢中,齊國經過“田陳代齊”事件後,不僅沒有取得滅亡,反而取了相對長久的統治和發展。於是,一股推崇“禪讓”的政治思潮開始在列國間悄然興起。

禪讓思潮,最初在戰國中的燕國掀起了大型實踐;燕王姬噲在修魚之戰的失敗後,便開始反思自己的作為,燕王噲在聽從了群臣的建議後,在深思熟慮之下,將王位讓給了丞相子之;然而子之在擔任了三年的燕國之王后,將軍市被和太子謀反,子之迎擊,此後市被又和太子之間爆發了戰爭傾軋,燕國亂作一團。

此時,位於燕國之東的鄰國齊國趁機入侵,燕國自保尚且困難,又怎能抵禦齊軍?燕國於是被破。這場持續了三年的燕國內亂,使得燕王噲、太子、市被、子之一應人等都成為了刀下亡魂。

據《韓非子》記載:“(燕王)噲之苦身以憂民。”並說他不沉湎女色、音樂、打獵,也不修築豪華宮殿,只是愛好和百姓一同躬耕畎畝之中;韓非子的文章自然是為了宣傳他的法家理論而敘寫,然而韓非子畢竟和燕王噲幾乎處於同一時代,可以稱得上是第一手史料。

從這裡的記載可以看出燕王噲的行為,堪稱賢明並且不貪圖權勢,誠然如此,從現實意義上來講,他的作為卻委實太過,未免有作秀之嫌,這與國家需要背離開來。

禪讓制之所以在三皇五帝時期能夠有所成就,不僅是因為當時民風尚且淳樸,百姓安居樂業;而到了戰國年代,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已然成為了“大爭之勢”;所謂“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諸侯紛爭的結果,除了土地民眾等國有的物質條件,還有社會價值評判尺度的變化。

姬噲沉湎於遙遠的三皇五帝,然而卻脫離實際,不考究自己身處的時代背景。姬噲的失敗乃因其不務實而務虛,不操實事而求虛名,篤信“禪讓”,給了齊國可乘之機。加上燕王噲本人性格上的怯弱優柔寡斷,燕國內亂的過程中完全置身於事外,終致燕國的失陷。

趙武靈王將王位禪讓給王子

而與燕國的禪讓可以作對比參照的,便是在三十年後發生的趙武靈王的“禪讓”行為。趙武靈王聞名於史冊的,多是他“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通過胡服騎射,趙軍的單兵作戰實力不斷提高,在二十年間不斷對北方征伐,趙國的軍事實力達到前所未的鼎盛。

趙武靈王在親政二十七年後,將國君之位讓渡給了王子趙何,這就是趙惠文王。而趙武靈王自己,則號稱“趙主父”,外出為將,繼續著趙國開疆拓土的事業,正是以這樣類似“雙元君主”的政治模式,趙主父依舊掌握著國內部分權力;趙章是趙主父的長子,趙主父在王后吳娃生子以後便獨寵次子趙何,最後甚至將王位傳給趙何。而後又憐愛長子趙章,當趙主父滅掉中山國便大行封賞,將自己的長子趙章封為安陽君。

四年後,長期居於安陽的趙章難以自制權欲,起兵反抗趙惠文王。這場趙國內亂歷時一年,趙章失敗,奔逃到趙主父處,父子皆被餓死於高臺之上。趙主父的初衷是兄弟相和,君臣得當,然而事事皆做得不徹底。趙武靈王初衷值得認可,但其後的選擇實在令人費解,讓位而不放權,且在對於嫡子長子的關係問題上處理不當,最後只落得一個自家離亂的結局。


X威龍


燕王噲是傻子,貪圖虛名上趕著去找當上。

子之是個無能陰謀家,能篡國卻無力治國。

趙雍本身是個雄主,但這在這事上也算是夠傻的,一來雖說他讓位給兒子是有大的圖謀在裡面,但是也沒必要整個讓出來嘛,二來之前廢立太子本身就是動搖果本,製造矛盾,三來更不應該再想著中分趙國。趙國的內亂和趙雍自己的傻逼逼死法都是自己作出來的怪不得公子成等人。活該。

建議自行查閱,很有意思的兩段歷史,拍電視劇都不一定都編出這麼搞怪精彩的劇本來。

對了,個人覺得趙雍讓位給兒子不能算禪讓。


白露為霜65799235


禪讓制這個事情從三皇五帝開始就是糊弄人的事情。要麼是武力加輿論,要麼是陰謀加輿論。如果真是靠德治,禪讓能解決所有問題,那麼禪讓者的心胸寬廣與格局要比常人大得多才能做到,能用賢人那就充分授權就夠了,何必一定要禪讓呢?

所以,禪讓這事情跟糊弄鬼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