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悅?不會

取悅?不會


崇高的悲傷


每一種悲傷,都有一個故事。


而卡斯帕·大衛·弗里德里希( Caspar David Friedrich )的故事,多到可以集結成冊。


取悅?不會

雪地墳墓 1807 年


弗里德里希,是德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畫家。


這裡所說的“浪漫主義”,與浪漫無關。作為 19 世紀最為重要的藝術流派,它注重個人情緒的表達,與“理”相對立,如詩人波德萊爾( Baudelaire )所說:“浪漫主義既不是隨意的取材、也不是強調完全的精確,而是介於兩者之間,隨著情感而走。”


當然,現代人定義的“最偉大”,也與 200 多年前的弗里德里希無關。作為一名風景畫家,他生前雖然不是默默無聞,卻也並不得志,德國藝術界對他的作品反應平平。在他死後,很快被人遺忘,沒人記得他的名字,直到 1930 年代,薩特“麾下”的存在主義者們重新發現了弗里德里希,他的作品慢慢得到認可,他的經歷逐漸被人瞭解,他的悲傷開始影響更多人。


取悅?不會

岩石礁岸邊 1824 年


幼年時期,生活平靜,弗里德里希時常隨家人去到波西米亞的山區和湖泊旅行。1780 年之後,身邊的一切開始消逝:


6 歲時,他沒有了妹妹。

7 歲時,失去了母親。

13 歲時,比自己小一歲的弟弟去世。

17 歲時,姐姐自殺。

...


其中,弟弟死於一場令人痛心的意外——那天,弗里德里希在冰原上滑冰,不慎落入河裡,弟弟為了救自己而溺水身亡。在沉重負罪感的折磨下,生來就性格憂鬱的弗里德里希,幾乎崩潰。


取悅?不會

海邊的修道士 1810 年


他開始變得憂傷而內省,長大後,更是沉默寡言,害羞靦腆,但卻思想豐富。


那個時代的人們,喜歡陽光,喜歡古典風景畫,但他偏偏對人們厭惡和不感興趣的那部分自然現象感興趣:寒冷潮溼的早晨,海邊冰冷的黑夜,日出之前的暗淡黎明,晚春時節被洪水淹沒的田野,遠方的高山,枯萎的樹木...


1807 年,弗里德里希從鉛筆轉向油畫創作,3 年後,《橡樹林中的修道院》問世。


取悅?不會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 1810 年


這件作品的細節被描繪的入木三分,而它並不是一幅現實寫生畫。


畫中建築物的外形,與 30 年前在戰爭中被破壞殆盡已成廢墟的埃爾德納修道院相似,其它的景緻都是弗里德里希想象中的場景:乾枯的老橡樹,散落的墳墓與十字架,還有幾個穿黑衣的修道士在殘壁中穿行,一種不可言說的神秘感縈繞畫中。


取悅?不會

取悅?不會

《橡樹林中的修道院》局部


沉思與內省喚起了他的創作靈感。


弗里德里希後來意識到,單純的自然景觀也可以製造出莊嚴的氣氛,所有的樹木、高山、迷霧、礁石、水面...都可以傳達痛苦、愛和救贖。他說:“我必須形孤影單,以便觀察與感受自然;我必須沉溺於周圍的一切,與那些雲團和岩石融為一體…因為同大自然交談時,我需要這種孤寂。”


他開闢了風景繪畫新的領域,發現了人們從未發現的新的自然。他極少用宗教形象,在風景畫中傳達了一種崇高的精神力量。


對於弗里德里希來說,關鍵的不是將現實中的風景機械地模寫至畫面上, 而是自由地創作,通過“顏色和造型表達出言語所不能及的東西。”


取悅?不會

農田 1815 年


1818 年,44 歲的弗里德里希與克里斯蒂安結婚,他們有 3 個孩子: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


大體上來說,家庭關係不錯,克里斯蒂安出現在他的很多畫作裡,都是孤身一人。弗里德里希痴迷於畫獨身的男女,似乎他認為只有當我們遠離那些喧囂時才明白什麼是最重要的。


取悅?不會

太陽昇起前的女人 1820 年


取悅?不會

窗邊的女人 1822 年


在弗里德里希的畫作裡,人物大多都是向著遠方,留給欣賞者的只有背影。


完成於 1818 年的《霧海里的漫遊者》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漫遊者登上高山之頂,向著遠方的霧海與更高的山脈。


他向著遠方,就必須背對著世界。


取悅?不會

霧海上的漫遊者 1818 年


有些時候,他也會在畫面上增加一些明快的色彩,但畫的內容卻始終是一些傍晚或極寒之地的風景。


取悅?不會

遠處的教堂 1832 年


弗里德里希的朋友不多,也幾乎從來不離開他那簡陋的畫室。


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他是幸運的,他善於感受崇高的悲傷,並把棲居在自己體內的憂鬱傾倒出來,撒在畫布上,而那些畫作又正巧符合了一部分人的內心所需。這部分人,就是那些不再沉迷於神學,卻又伴隨信仰而生的人。


取悅?不會

模糊的教堂 1830 年


1840 年,弗里德里希逝世。


同許多藝術家一樣,生前的他不算成功,只有少數“嚴肅”的人欣賞並且購買他的畫作。他並不知道,在很久之後,這些作品將備受推崇——並不是因為它能取悅我們,而恰恰是因為它能重塑和表達出我們所有人的那部分最悲傷的心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