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身為五虎大將,為什麼會怕夏侯楙?

用戶4569900973


《三國演義》中,最不缺猛將的就是蜀漢,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五虎上將。其中,趙雲是最後一個去世的五虎上將,他參與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屢立戰功。提起趙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三國時期少有的“常勝將軍”。可是,現在卻有好多人說趙雲曾“敗在”曹魏紈絝子弟夏侯楙的手上,被其困住,差點一命嗚呼。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中之後,開始北伐曹魏,恢復漢室江山。可是諸葛亮覺得五虎上將僅剩下趙雲一個人了,如果趙雲再有個三長兩短,得不償失。因此,諸葛亮不想讓趙雲再上戰場了。而趙雲表示自己沒問題,自從跟隨先主劉備以來,從沒有退縮過,每次都是第一個衝上去,大不了馬革裹屍而已。諸葛亮再三苦勸無果,才派出穩重的鄧芝,當趙雲的副將,兩人一同出征。

趙雲雖老,卻不減當年之勇,陣斬韓德一門四將,生擒韓德之子韓瑤。趙雲取得了開門紅,打擊了魏兵的士氣。坐鎮長安的主將夏侯楙是大將軍夏侯惇之子,卻沒有繼承乃父夏侯惇的基因,一個十足的“紈絝子弟”。

如在魏延的眼中,夏侯懋乃是“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在諸葛亮眼中,“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鴨耳”;在關興、張苞眼中,“夏侯楙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在趙雲眼中,“量此乳臭小兒,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當擒之”。

因此,夏侯楙沒有他的父親夏侯惇、叔叔夏侯淵的本事,是一個紈絝子弟。他之所以能夠獲得重用,是因為他娶了曹操之女、曹丕的姐妹清河公主曹氏為妻,是一個標準的皇親國戚,因此得到重用。他在夏侯淵戰死定軍山之後,來到長安,成為新的地方統帥,防備蜀漢大軍。

實際上,夏侯楙沒啥太大的本事,在和平年代,還能嚇唬嚇唬人,遇到諸葛亮大軍來襲,他沒有招架之功,只能狼狽而逃。夏侯楙雖然沒什麼本事,可是他的參軍程武比較厲害啊。程武是曹操手下大謀士程昱之子,繼承了乃父算無遺策的本事。在趙雲陣斬韓德五將後,夏侯楙一籌莫展之時,程武給夏侯楙出謀劃策道:

“某料趙雲有勇無謀,不足為慮。來日都督再引兵出,先伏兩軍於左右;都督臨陣先退,誘趙雲到伏兵處;都督卻登山指揮,四面軍馬,重疊圍住,雲可擒矣。”

夏侯楙聽了之後,拍手稱讚,認為此計可行。他於是先派遣先鋒董禧帶領三萬軍隊埋伏在左邊,薛則帶領三萬軍隊埋伏在右邊。第二天,夏侯楙再次整兵大戰趙雲、鄧芝。趙雲經過之前的大勝,認為夏侯楙是一個酒囊飯袋,很好對付,於是沒有聽從副將鄧芝的忠告,出馬大戰。

夏侯楙派出潘遂出戰,戰不三合,詐敗而逃。趙雲急忙追趕,卻被八員魏將攔住。而這八員戰將也不和趙雲拼命,四散奔逃,將趙雲引入包圍圈。突然一聲炮響,左有董禧,右有薛則,兩人各帶三萬大軍圍殺趙雲。趙雲被困在垓心,東衝西突,越殺魏兵越多。

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雲想要殺到山上,擒賊先擒王,可是去不了山上,便被山上的滾木礌石打下來了。趙雲殺得累了,剛想卸下盔甲休息一下,就被魏兵追趕而來,只能上馬再戰。總之,魏兵的策略就是不斷地騷擾趙雲,不讓他休息,直到累死為止。

魏兵不僅是和趙雲刀對刀、槍對槍的戰鬥,而是萬箭齊發。只要趙雲有個疏忽,很可能被射中。此時,趙雲仰天長嘆道:“我不服老不行啊,這如果是長坂坡,就憑這些魏兵,還不夠我塞牙縫的。現在難道我會命喪於此嗎?”

《三國演義》:雲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雲仰天嘆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

在十萬火急時刻,蜀漢新生代小將張苞和關興奉諸葛亮之命,來馳援趙雲。其中,張苞殺了薛則,關興殺了董禧,和趙雲回合,使其轉危為安。

說實話,在趙雲晚年,竟然會中了“紈絝子弟”夏侯楙的埋伏,被其擊敗。連趙雲本人也差點陰溝裡翻船,被一群宵小之輩所擒。其實,趙雲並不是敗在夏侯楙的手上,而是敗在魏軍參軍程武的手上。如果夏侯楙沒有參軍程武給他出謀劃策,就憑夏侯楙,十個也不是趙雲的對手。三國演義中,身為五虎上將之一的趙雲,竟然“敗在”紈絝子弟夏侯楙的手上,各位讀者,是不是感覺難以置信啊。


魁哥說歷史


趙雲會怕夏侯懋這個渣渣?不可能的。


夏侯懋這廝是夏侯淵的兒子,過繼給了夏侯惇。曹操憐憫他少年喪父,就把女兒清河許配給了他。曹丕稱帝后,夏侯懋就成了附馬。

夏侯懋,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是個小氣鬼,沒有什麼才能,也根本不懂領兵打仗。


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看待夏侯懋的呢?

1.曹魏司徒王朗眼中的夏侯懋 ――“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




王朗以前是打過仗的,很懂兵法,武藝不錯,他還曾經和太史慈有過單挑廝殺,在東吳四將圍毆下全身而退。他很清楚,夏侯懋這廝不是塊材料,根本不能和他死去的爹夏侯淵相提並論。

2.蜀漢重將魏延眼中的夏侯懋 ――“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若聞某驟至,必然棄城望橫門邸閣而走”。


魏延根本沒把夏侯懋當回事兒,認為他是個愚蠢而懦弱的熊包,如果偷襲長安,能嚇得他尿了褲子都來不及晾乾,溼穿著逃之夭夭。

3.諸葛亮眼中的夏侯懋 ――“吾放夏侯楙,如放一鴨耳。今得伯約,得一鳳也。”


諸葛亮認為姜維是一飛沖天的綵鳳,夏侯懋是一頭蠢笨懦弱的鴨子,連當俘虜都不夠格,還把夏侯懋放掉,讓他去繼續浪費魏國的糧食。

4.關興、張苞眼中的夏侯楙 ――“夏侯楙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不曾經戰,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驍將百餘人,望南安郡而走。”

關興和張苞率兵發動對夏侯楙的進攻,輕鬆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夏侯楙即無謀略,也無膽氣,更無戰鬥經驗,看到本軍被打亂,首先想到的是逃跑,保命要緊。

5.蜀將王平眼中的夏侯楙 ――夏侯楙“措手不及,開南門併力殺出。一彪軍攔住,為首大將乃是王平,交馬只一合,生擒夏侯楙於馬上”



蜀軍圍住南安猛攻,夏侯楙惶惶不可終日,看到難以抵擋,又行了三十六計之上招,撒腿就跑,卻遇到了蜀將王平,一個回合就被生擒活捉,居然孱弱到如此地步。

7.常山趙子龍眼中的夏侯懋 ――“量此乳臭小兒,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當擒之”



身經百戰的趙雲更是不把夏侯楙放在眼裡,這種鼠輩的名字都懶得提,怕那三個字侮辱了自己的口腔。

但這個夏侯楙雖然無能,對不住他爹的威名,但他有個謀士。這個謀士名叫程武,是程昱的兒子。程武是對得住他爹的,很聰明,設下了八面埋伏之計,將趙雲誘入伏擊圈,重重包圍起來。

趙雲手下只有一千多人,被五萬魏軍包圍“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仰天長嘆:“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一世英雄居然被鼠輩困住,實在是心有不甘。這也是趙雲的戰鬥生涯中唯一一次在重圍中沒有突破出去。如果放在以前,趙雲不但要突圍,還要斬將而出:穰山突圍挑高覽;長坂突圍斬敵將四十餘人;漢水之圍斬慕容烈、焦炳;彝陵之圍殺朱然。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兵困鳳鳴山,夏侯楙以為能困死趙雲,但他錯了,因為趙雲除了武藝高強,渾身是膽之外,還有一項任何別的戰將都望塵莫及的優勢 ――無敵的好運氣。

果然,關興、張苞到來,趙雲脫困,反而發起反擊,打得夏侯楙落花流水,倉皇逃竄。

所以說,無論武藝、勇力還是運氣,憑哪一點趙雲都不懼夏侯楙。

下棋讓你車馬炮,摔跤讓你摟後腰。


饞嘴肥貓鏟史官


按《三國演義》的觀點,趙雲從來沒有怕過夏侯楙。

根據《三國演義》第九十二回,趙雲與夏侯楙打過幾個照面: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趙雲)急撥馬直取夏侯楙。楙慌忙閃入本陣。鄧芝驅兵掩殺,魏兵又折一陣,退十餘 裡下寨。楙連夜與眾將商議曰:“吾久聞趙雲之名,未嘗見面;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 當陽長坂之事。似此無人可敵,如之奈何?”

趙雲在一口氣幹掉韓德一家子(父子五人)之後,夏侯楙就慌忙逃走,他對兩人之間武力值的差距還是認識清楚的。



只見夏侯楙在山上指揮三軍。趙雲投 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將下 來,不能上山。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卻才卸甲 而坐,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 降!”雲急上馬迎敵。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雲仰天嘆 曰:“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

第二回合是夏侯楙聽取參軍程武的意見,以智計勝了趙雲一籌,趙雲以為必死,因而嘆氣惆悵,但沒有半點怕對方的意思。



夏侯楙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不曾經戰,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驍將百餘人,望南安郡 而走。眾軍因見無主,盡皆逃竄。興、苞二將聞夏侯楙望南安郡去了,連夜趕來。楙走入城 中,令緊閉城門,驅兵守禦。興、苞二人趕到,將城圍住;趙雲隨後也到:三面攻打。

書至後文,被張苞、關興救出重圍的趙雲更是痛打夏侯楙如落水狗一般。



正史中的夏侯楙則還不如小說中的形象。

根據《魏略》所描述:“楙性無武略,而好治生。”

最著名的一段故事,莫過於夏侯楙為安西將軍,鎮守長安之時,諸葛亮於南鄭和下屬們商量計劃,這時魏延說道:

"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對於魏延的戰略是否可行,這裡不作展開討論,但是他把夏侯楙的無能作為致勝的一個因素,可見夏侯楙的水平,實在是不怎麼樣。

趙雲身為五虎大將之一,不至於怕這樣的弱小人物吧。




萬里長空夜未央



眾所周知,趙雲乃三國時期蜀漢五虎上將之一,也是跟隨諸葛亮北伐,東征西戰時間最長的一位武將。想當年,趙雲為護阿斗周全,獨自一人與曹魏大軍相抗,愈殺愈勇,連曹操都為之心驚。

但在先主劉備死後,趙雲跟隨諸葛亮北伐,當其被夏侯楙所率的人馬圍住時,以驍勇善戰著稱的趙雲卻直呼"吾命休矣。"可夏侯楙並非什麼勇武之將,魏延曾評價道:"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更稱其為"膏粱之輩",可趙雲就是折在了夏侯楙的包圍中。難道是因為他怕夏侯楙嗎?以下便是個人的觀點。


第一,趙雲在對敵夏侯楙時,年紀已老,精力不足,難以突圍。

當年趙雲長坂坡七進七出,到曹軍大營殺敵五十餘名,以及漢水河畔勇救黃忠這些戰績,使得趙雲有了一個威風的稱號,"常勝將軍"。但無論這幾場戰爭中的哪一場,趙雲都是處於巔峰時期,正是年富力強的狀態。

然而鳳鳴山之戰中,趙雲已經七十歲高齡,雖然先後斬殺數位曹魏武將,也顯示出了其的勇武不凡。但是和他年輕時比起來,確實是氣力勇武大不如前,最後也只能陷入夏侯楙的包圍之中,無法突圍出去。


而且趙雲與夏侯楙也有不共戴天之仇。夏侯楙是夏侯淵的兒子,而夏侯淵又是在定軍山與黃忠對陣時,被其所殺。此次夏侯楙掛帥徵蜀,又怎會放過與自己有殺父之仇的趙雲等一行人呢?因此在面對七十歲蜀中老將趙雲時,夏侯楙的戰意可以說是十分強烈。

在鳳鳴山一戰中,夏侯楙也是考慮到了趙雲年老體衰,體力不足,所以才選擇採用車輪戰的方式,慢慢消耗趙雲的體力。夏侯楙先派韓德父子與趙雲對陣,後來又派眾多士兵圍困趙雲,使得趙雲左突右衝,拼殺了一天,也沒能突出重圍。


第二,趙雲忠義正直,考慮到軍中士兵,不會不顧他們,獨自突圍。

其實除了趙雲年老這一點原因之外,還有一點十分重要,這就是趙雲的後顧之憂。在長坂坡之戰中,趙雲是單獨一人衝鋒陷陣的。懷抱阿斗,敵方無明確的目標,且他的武力正盛,實力足夠強大,曹軍難以傷他分毫,因此趙雲能夠突出重圍,趕回蜀營。但是在鳳鳴山之戰中,趙雲若不是一人單打獨鬥了。作為一軍主帥,他身邊自然有許多的士兵,而趙雲又性子正直,為人剛毅,決不會做出拋棄軍隊,獨自突圍之事。


所以,趙雲在面對夏侯楙的圍困時,除了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身後的龐大軍隊,壓力不可謂不大,突圍成功的幾率也大大降低。面臨如此之重的後顧之憂,也難怪趙雲在面對曹魏將領夏侯楙的圍困,發出了“吾命休矣”的感嘆。但這並不能證明趙雲就是怕了夏侯楙。畢竟一個是英武不凡的大將軍,一個是性子急躁,為人吝嗇,又怯而無謀的膏粱之輩,誰心有底氣,一目瞭然。要怕也是夏侯楙怕趙雲,而非趙雲害怕夏侯楙。


第三,趙雲又已經或許失去匡扶漢室的信心,又因鳳鳴山地勢不利而戰敗。

趙雲身為五虎上將之一,自然經歷了許多的戰爭。在後期趙雲跟隨諸葛亮東征西戰時,五虎上將僅餘他一人,對其有知遇之恩的劉備又已死,再加上自己年事已高,難免生出懈怠之心,也早已經沒有當年的激情與匡扶漢室的決心。在與夏侯楙對陣時,又因兵力不足,心有旁騖,圍困之際,又想起先主劉備對其的恩情,就想著以死來報恩,並以熱血灑疆場,去見其餘將士和先主。


且在長坂坡一戰,以及漢水之戰時,趙雲及所率蜀軍都位於是平原之地,有利於騎兵衝殺,在對戰中也因此佔據優勢地位。但在鳳鳴山之戰中,山地地形高低不平,十分消耗體力,不利於趙雲率軍突圍。而這樣的地形,卻給夏侯楙帶來了一個機會,他利用這樣的地形,埋下伏兵,等待趙雲入圍。

最後趙雲也是精疲力盡,陷入了夏侯楙的包圍圈裡,任憑夏侯楙擺佈。據演義記載,"趙雲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可見夏侯楙大敗趙雲,也是佔了地形的優勢。

由此可知,趙雲身為五虎上將,雖然在鳳鳴山一戰中敗給了夏侯楙,但這並不是怕他的意思。相反,此時的趙雲無論是地利,還是人和,都不佔據優勢,敗北也無可厚非。

你是如何看待趙雲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趙雲與夏侯懋在《三國志》中是不存在交集的,更談不上怕夏侯楙。而在《三國演義》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這一回中講到,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任用趙雲、鄧芝為前部先鋒。夏侯淵之子駙馬夏侯楙主動請纓,帶領20萬大軍駐紮長安,抵禦諸葛亮。夏侯楙部下西涼大將韓德帶領四子和八萬西羌兵與趙雲遭遇,七旬老將趙雲奮勇斬殺四將,在後來,夏侯楙親自領兵交戰的時候,趙雲又刺死韓德。認識到趙雲厲害的夏侯楙感嘆”今日年老,英雄尚在,方信當陽長坂之事。?”於是,採用參軍程武的計策,設下埋伏,引誘趙雲中伏。趙雲左突右衝,不能突圍。因此長嘆“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後來,幸虧關興、張苞接應才脫困而出。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趙雲並不是怕夏侯楙,而是感嘆自己年逾七旬,因為不服老貪功,導致死於此地。如果要說,也是夏侯楙見到趙雲刺殺韓德後,再想到趙雲長坂坡之勇,對趙雲產生了畏懼之心。



從這一戰中,我們分析:

首先,趙雲確實老了,這時的趙雲已經年逾七旬,仍然能夠力斬武將,但是到底是不如年輕時氣力悠長,精力充沛。在小說中描寫”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得脫走,只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在長坂坡七進七出,進曹營如無人之境趙雲,竟然需要下馬少歇,而不是趁著黃昏趁機突圍。可見,氣力確實不能支撐趙雲再戰。



其次,趙雲的失利並不在於夏侯楙,而是參軍程武的計策。程武是程昱之子。正是程武料到趙雲好勝心切,建議夏侯楙,先伏兩軍於左右,夏侯楙臨陣先退,引誘趙雲入伏。夏侯楙登山指揮,四面軍馬重疊圍住趙雲。夏侯楙本人,不管是曹魏,還是蜀漢,對他的看法是一致的,”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王朗語);”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魏延語)。而後來,夏侯楙果然不負眾望,以自己的行動,證實了自己的無能和怯弱,最終被諸葛亮生擒。



第三,趙雲與夏侯楙兵力太過懸殊。諸葛亮、鄧芝帶領的先鋒軍5000精兵,而包圍圈外的,還有鄧芝的少量兵馬。而夏侯楙僅埋伏在兩側的士兵,”董禧引三萬軍伏於左,薛則引三萬軍伏於右“,在加上誘敵之軍,可見包圍趙雲的在六萬以上。再加上不利的地勢,魏軍居高臨下,夏侯楙在山上掌控全局,指揮三軍,趙雲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充分發揮了兵力和地理優勢。因此趙雲不能突圍。

第四,趙雲這次失利與長坂坡之戰不同的一個方面,就是當時趙雲尚未成名,曹軍以多欺少,對趙雲有輕視之心。而這時的趙雲,名聲早著。特別是再經歷漢中之戰,趙雲的智勇必定被曹軍熟知。再加上之前連殺五將,都是曹兵親眼所見。這時曹兵上下,必定沒有一人有輕視之心,都是全力死戰。而且,在長坂坡曹操愛材心切,不讓放箭。這時卻時”矢石如雨“”八方弩箭交射甚急“。



因此,這次失利主要由於兵力懸殊、年老氣衰,再加上好勝心切以及曹魏軍隊對老將軍的重視,才導致了這次失利。


一壺清茗品春秋



趙雲會怕夏侯楙?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無論正史,還是演義,夏侯楙都不夠資格,讓趙子龍所懼怕……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兒子,曹老闆的女婿,典型的膏粱子弟。怯而無謀,毫無領軍之才,養養外妾倒還在行。不過也常常因為養外妾一事,與青河公主不合,幾度感情破裂。若不是考慮到夏侯惇的影響力,夏侯楙早就被曹睿殺掉了。

借用魏延的一句話“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在魏延眼裡,他夏侯楙頂多是一個靠老爹、靠老婆上位,鐵定了吃軟飯的傢伙,沒什麼真才實學。甚至一度自信的認為,當夏侯楙聽到他魏延的大名的時候,必定會嚇得六神無主、抱頭鼠竄……

所以!這樣的夏侯楙,有什麼可怕的?

話又說回來,趙子龍何許人也?號稱為“常勝將軍”。漢水大戰之後,劉皇叔當面誇讚過他的膽略“子龍一身都為膽也!”趙子龍之勇,何懼於天下?豈容夏侯楙放肆?

恐怕請他老爹夏侯惇復生,也不帶怕的吧……


接下來說“演義”,在演義中,夏侯楙與趙雲一戰,回目第一百八十三回。

首戰:七十歲的趙子龍,奮勇誅殺勇將韓德四子,單槍匹馬,殺退八萬大軍……

話說夏侯楙麾下,有一員勇將韓德,手持開山大斧,有萬夫不當之勇。韓德有四個兒子,皆武藝精熟,弓馬過人。

首戰,便是韓德出馬,領八萬大軍於鳳鳴山與趙雲遭遇,繼而交兵。長子韓瑛出馬,被趙子龍三合挑死。緊接著,次子出馬,被殺得毫無招架之力。隨後三子、四子相繼出馬,兄弟三人夾擊趙雲。不多時,四子韓琪落馬,三子韓瓊被一箭射死,二子韓瑤被生擒歸陣。

趙子龍復槍上馬,單槍匹馬殺入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韓德大軍潰敗……

原文有詩讚曰“憶昔常山趙子龍,年登七十建奇功。獨誅四將來衝陣,猶似當陽救主雄。”


次戰:夏侯楙披掛上陣,趙子龍斬殺韓德,挺槍躍馬,只取敵陣夏侯楙,夏侯楙倉惶敗走……

韓德引敗軍歸寨,哭告失了四子,夏侯楙親自結束,披掛上陣迎戰趙雲。趙子龍挺槍躍馬,往來馳騁,威風凜凜。夏侯楙見狀,本欲自戰。豈料韓德欲報四子之仇,當先掄大斧而出。

趙子龍截住廝殺,不三合,將韓德斬於馬下。挺槍躍馬,直取夏侯楙,夏侯楙不敢抵敵,倉惶引軍奔走……

三戰:程昱之子程武獻計,將趙子龍圍困垓心,八面包圍,萬箭齊發,難以突圍。幸得張苞、關興二將相救……

夏侯楙復引敗兵溺戰,鄧芝勸說趙雲,說夏侯楙此行必然有詐,教趙雲小心提防。趙雲不聽,說道“量此乳臭小兒,何足道哉!吾今日必然擒之!”

可見,趙雲壓根就看不起夏侯楙,中計被圍,正是因為趙雲輕敵所致,所以何怕之有?

趙子龍被引入垓心,身後僅有千餘隨騎,夏侯楙在山上指揮,敵軍八面重圍,萬箭齊發,蜀兵折損大半。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難以突出重圍。

八面弓弩亂射,圍厚而不得出,敵軍漸漸聚攏,趙子龍感嘆道“吾不服老,死於此地矣!”恰在此時,張苞、關興引兵殺到,殺散敵軍,救出了趙雲。

隨後,趙雲、張苞、關興各領軍一直,沿途追殺夏侯楙……


以上!為“演義”趙雲與夏侯楙的幾番交鋒。無論如何,我都看不出趙雲懼怕夏侯楙,相反,是趙雲幾番看不起夏侯楙,過於激進,才導致了中計被圍……


愛尚文史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三國時期的名將,是劉備的五虎上將之一,武藝高強,忠心耿耿,憑藉著在長坂坡被曹軍包圍後,亂軍之中七進七出救幼主的戰績,流傳千古,又被稱為常勝將軍,其一生為西蜀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那麼如此英勇的趙雲,為什麼會害怕曹操的一個小軍師夏侯楙呢?由丫丫來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鳳鳴山之戰

這得由趙雲晚年時期的鳳鳴山之戰說起。

當時趙雲已經年近七十,在鳳鳴山下,與曹軍交戰中仍然老當益壯,先後斬殺韓瑛,韓瓊,韓琪三人,生擒韓瑤,要知道,七十多歲的高領,斬殺數名正當壯年的猛將,這是多麼的勇猛!

而此時的曹軍軍師夏侯楙深知,蜀軍風頭正盛,不能直接跟他們硬碰硬,於是便想出一個計策,由自己指揮軍隊,詐敗引誘趙雲進入他們的伏擊圈,然後用箭弩射殺趙雲!

年邁的趙雲果然中計,進入夏侯楙伏擊圈的趙雲此時已經力戰數次,逐漸體力不支,在伏擊圈中左右衝突,不能突圍,於是便發出了“吾命休矣”的感慨!

最後是由諸葛亮帶兵前來,才救了趙雲一命!

趙雲為什麼會怕夏侯楙

其實趙雲對夏侯楙,遠談不上怕,那個長坂坡上七進七出,殺得曹操聞風喪膽的銀袍小將的心還在,只是,時光遠去,昔日神勇衝鋒的小將已經七十多歲,並且先殺了3位武將,後生擒一位,雖然英勇,但是畢竟年齡已大,體力不值,而人越老,越惜命。

而且,此時的趙雲已經是一軍之主帥,他如果身死,那麼上對不起主上劉備與劉禪的信任,下對不起自己率領的將士,這些隨他出兵的士兵一定會被人殺死。

所以這就是趙雲“怕”夏侯楙的原因!


丫丫說史


是因為當時情景很危險,夏侯楙命令將士們從四面滾雷木、扔石頭,要不是關興、張苞,他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