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的人就不想看了為什麼?

爛漫的野馬


當時的感覺是;開始非常的敬佩關羽;溫酒斬華雄、數十合斬管亥、長距離的衝開突襲敵陣斬顏良、三個回合把文丑打得膽怯而逃、一人打退當時曹營的幾乎第一、二虎將許褚+徐晃。說實在的,人人都說三國呂布第一,因為他“戰三英”。

可是,我從第一次看《演義》,就沒覺得呂布是第一,儘管他“戰三英”,可戰“雙英”的時候,已經露出敗象;因為關張是30合內還“戰不倒”呂布。也就是說,這三十合內呂布還在勉強的支撐著不逃跑而已,勝負已經毫無懸念。而有著赤兔馬的戰績,遠遠不如關羽。打敗公孫瓚,赤兔馬沒作用。

砍斷了一個三四流的武安國的手,赤兔馬也沒能追上斬殺武安國。仗著“高八尺、長一丈,登山渡水,如履平地”的青壯赤兔馬,卻兩次拼盡全力也奈何不了騎匹常馬的張飛。而且,張飛喝得大醉,呂布還不敢過於逼近張飛。而關羽有了赤兔馬後,幾乎無敵的存在。可是,看到關羽的失敗時,卻認為;“關羽死的活該!”因為他誰的話也聽不進去,如果當時聽從王甫之言,換成趙累就不會失荊州。

待到三、四十歲的時候,因思維的自然成熟,眼界也寬了很多,再加上喜歡軍事。對關羽的失荊州,就開始有變化了;此時知道了打仗主要靠的不是個人的勇猛,關鍵還要有用兵的智慧,更要有戰略的眼光。我認為“傲氣”並不是軍事上失敗的主因;韓信也很傲氣,連接受樊噲的磕頭,都覺得自己墮落了。

這種“傲氣”遠超關羽,但戰場上韓信是真正的百戰百勝,終身從無一敗!關鍵是戰略上的眼光,什麼戰該打,什麼仗不該打。既然水淹了七軍,但感到兵力不足的情況下,不應該掏空荊州的防務去增援前線,而是應該退兵自保。因為關羽是擔心東吳的攻擊,才會設立烽火臺的。可是,烽火臺是死的,人是活的。

烽火臺只能報信,並不能擋住東吳。即使東吳不是使用詭詐騙過烽火臺,而是強攻,烽火臺片刻就會失去作用。你即使看見防火回來增援,那時東吳已經在攻城,甚或糜芳不降也被嚇跑了。那也是陷自己於被動了。而且,把一個滿肚子怨氣的國戚為主將鎮守後方,是十分危險的。

即使糜芳不投降,兵力也不足以抵抗呂蒙。那就只有棄城逃跑一條路了。對於關羽來說;糜芳的投降和棄城逃跑,所造成的後果是一樣的。因為都一樣把荊州兵的家屬扔給了呂蒙控制,家屬有危機,荊州兵同樣會半路全部散去。但關羽的問題是在用兵指揮上出了問題。真正出問題的是《隆中對》,和劉備、劉封的不支援。

《隆中對》只分析了荊州對劉備的重要性的有利的一面,完全不顧荊州對東吳來說意味著什麼!看看荊州的地圖,對東吳來說,是什麼地位;荊州九郡地跨長江幾乎各一半。中部的江陵、公安、巴陵三郡剛好位於長江上游。漢水上游、荊州北部的襄陽、上庸也位於漢水邊,五郡都可利用長江、漢水順流而下匯合於江夏、威逼建業(東吳都城)。

南部的長沙等郡卻位於東吳的側後方,要是兩路一起出兵,江東根本無險可守,還能保得住嗎?這也是孫權三代都力爭奪取荊州的原因。所以,東吳防曹操,可憑長江天險輕易守住。因為東吳的精兵是水軍,陸戰是他們的弱項。

屢次敗於張遼,就是最好的證明。而對付“荊襄九郡”的佔有者,完全處於劣勢;長江之險、水軍優勢對於荊州兵全變成了下風、弱勢。而對於荊南的長沙等郡,是東吳最不擅長的陸戰。所以,對佔領全荊州的任何人,孫權的感覺是“如刃在頸”,隨時都有可能“掉腦袋”的!也就是說;荊州對於孫權,可是生死存亡之地。沒有荊州,就不會有東吳!

也就是說;你拿著明晃晃的刀子,時刻比著孫權的脖子上,要求孫權和你聯盟。你還說:“放心吧,我的刀子是不會割下你的頭顱的”。孫權就會接受?反過來要諸葛亮接受這樣的條件,諸葛亮會幹嗎?所以,諸葛亮的“東和孫權”策略只是他一廂情願而已。你既要佔據著荊州,還要去“東和孫權”就是個偽命題!

佔據荊州,就必須要有著和東吳“魚死網破”的決心,就得事事作出安排、防範!可諸葛亮對東吳完全沒有防範,沒有任何安排。所以,荊州的丟失,是從《隆中對》開始的。也就是說,荊州還沒有得手,就註定了要丟失的!關羽不過適當其會,又臨機失當而已。所以,關羽罵不罵孫權,孫權都會想方設法奪取荊州!

劉備也很離譜,一是明知關羽劉封不對付,上庸這麼重要的地方,居然要劉封去做主將。而且,並沒有說明到底是關羽管劉封,還是上庸屬於獨立戰區。並且,明知兩次從荊州調出重兵取川,關羽其實沒多少兵力,還在和曹魏惡戰。

當漢中戰役結束後,卻不是馬上派人派兵支援關羽,並派出得力將領幫助關羽守荊州。卻把張飛留在閬中喝大酒,把趙雲閒置一邊。自己還在諸葛亮的慫恿下在忙著搞什麼“進位漢中王”。所以,我此時感受的是:“關羽比竇娥還冤”!全國上下,都在忙一些無關緊要的屁事,卻讓關羽父子在前線和敵人拼命。不但沒有得到大本營的半點支持,連句安慰鼓勵的話都沒有!惜哉關羽、冤哉關羽、痛哉關羽!





水仙不仙1


大概

關羽的死

象徵著一個時代的英雄落幕吧!

有臨江仙為證: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在關羽死之前,天下是一個真正的亂世,18路諸侯討董卓,之後又各自割據,天下分崩離析,從此戰亂不斷,真正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而正是在此期間,無數的良臣猛將登上歷史舞臺,魏國有五子良將,蜀國有五虎上將,吳國則有江東12虎臣,以這三班為代表的一眾武將以及眾多謀士引領的全書最精彩的部分。



而關羽的死彷彿就像一個多米諾骨牌一樣,接下來我們曾在書中萬分喜愛的其他武將們也一一病故或者陣亡。如:

張飛被自己的部下所殺害,黃忠老死,馬超病故,劉峰被處死,五虎上將幾乎全部陣亡,只留下一個老者趙雲。而被視為諸葛亮的接班人的法正,也在劉備之前去世,而劉備更不用多說,因為報仇心切,最終在夷陵大敗,含恨離世。


在魏國,龐德已經被關羽活捉殺害,于禁投降已經沒有什麼威望,曹操在關於死後不久也因病去世,張遼,徐晃中箭而死。 五子良將只剩下張郃,許褚也因病去世。

還記得一開始看《三國演義》的時候,英雄迭出,我們看到了一個個熱血不羈的亂世之人。可以說關羽的死是三國演技中期的一個分界線,後期的《三國演義》給人的感覺總有一種莫名的悲涼感,沒有了當初的熱血,所以應該是很多人不想再看的原因吧。


簿君


《三國演義》關羽死後有些人不想看了,這是因為許多中國人內心深處的關公情結,也就是忠義情懷受到了打擊,一時無法釋懷。

我們知道在中國,文有孔子,武有關公。一文一武,兩聖相映,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所不同的,孔子的形象只有一個,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關羽形象不只一個,而是三個,準確說是三個的合一,也就是三位一體的文化偶像。

作為歷史人物,他是三國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南征北戰,忠義仁智,威震華夏;作為文學藝術典型,他更是集中國傳統美德之大成,成為無瑕疵的完美超人;作為一位被世俗尊奉的神,他被迷信為降妖護國、平寇破賊、除瘟攘災、助人發財等等的全能華夏之神。把這三者歸納起來,關羽實際上體現了一種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

首先是忠誠精神。中華民族巍巍5000年,有多少忠臣烈士,對祖國,對人民,對偉大的事業,正是靠了這種精神,使自己和他人的心靈得以淨化和昇華,凝聚成一種無堅不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其次是信義精神。當然,由於人生觀與世界觀的不同,這種精神在不同的人身上產生不同的影響。但是,正確地理解、倡導、恪守這種精神,使它成為做人處世中一種高尚的行為準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第三是仁智精神。這種精神的本質就是博愛與文明。

第四是勇武精神,它的本質就是激勵人們奮進、拼搏、創新、開拓。

“天日心如鏡,春秋義薄雲”,這是關羽偉岸的形象。

“先武穆而神大宋千古大雙千古,後宣尼而聖山東一人山西一人”,這是關羽偉大的靈魂。

“廟食盈寰中,姓名走婦孺”,這是關羽博大的文化精神。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併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當這樣的偉岸存在轟然倒下,試問多少華夏兒女能釋懷?



東土文40376606


相信很多的三國愛好者不管是看電視劇《三國演義》,還是小說,看到關羽死後, 感覺三國沒啥看透了,這是為何呢?

關羽的死代表了“幻滅”。三國中,你會發現,關羽的死亡代表更換的開始,關羽219年死開始的,就在這年之後4年(223年)曹操,劉備,張飛,黃忠,馬良,馬超,關平,甘寧,蔣欽,呂蒙,張遼,賈詡,程昱,夏侯惇,曹仁,于禁等等的我們所孰知的英雄紛紛離去,與其說是不忍看二爺的死,還不如說是我們所孰知的三國要翻篇了。

三國演義尊蜀,劉關張三人流離半世,終於在關羽水淹七軍的時候達到了巔峰。蜀中劉備進位漢中王,荊州關羽威震華夏。

小說裡的劇情都是怎麼寫的?從此橫掃中原,活捉渣權,三兄弟登上人生巔峰啊。

繼承東漢大統,成就千古佳話啊。

然而並沒有。

活生生的美夢幻滅在這一刻。

關羽死得悲壯,然之後張飛死得窩囊,再然之後劉備死得悽然。

連黃忠也中了暗箭跟著走,馬超更是一筆帶過病死蜀中。

不對啊,劇本不能這麼寫啊,男主男配黃金軍團怎麼一個個就這麼死掉。這故事還要不要演下去啊。

故事接著發展就沒意思了,諸葛丞相無力迴天。

七擒孟獲有什麼用?小打小鬧的,火燒藤甲軍把自己的壽元都燒盡了。

六出祁山有什麼用?上方谷一場雨澆熄最後的執念。

點燈續命有什麼用?這燈註定是要被吹滅的,魏延無辜擔了個罪名罷了。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錚鳴。

丞相在五丈原軍營,想起關雲長威震華夏時那差一點點就能實現的先主偉業,心裡會是什麼滋味。

再然後呢,姜維窮兵黷武,處心積慮,偏是他死得最慘烈,死無全屍。

最後安樂公在晉帝面前笑著說,此間樂,不思蜀。他可會想到,這天下差一點點就是他的?

這樣的小說註定是要上差評榜的啊。

給一個夢想,在最宏大的時候活生生捏碎,作者你是什麼意思?

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明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代入了角色的你,怎麼能接受桃園夢斷,就此幻滅?倒寧可小說結束在關雲長意氣風發的那一刻,像石頭記一樣存個半本也就罷了。

我想羅貫中也是想寫個美好的結局的吧,可就算他把丞相寫得呼風喚雨,無所不知,一把古琴退三軍,連死了還能嚇退個活司馬,但卻還是敵不過板上釘釘的歷史事實。


不一樣de熱點


1.三國真正拿的出手的,就是劉備漢中王朝前後,關羽死後,荊州丟了,蜀漢幾大將陸續掛了,後又遭遇多次敗北,關鍵人物一死,也就沒有精彩的劇情了,所以,棄劇情有可原。

2.關羽的死代表了更換的開始,劇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隨後的四年中,我們所熟知的英雄紛紛離我們而去,關羽一死,我們所熟知的三國真的要翻篇了。關羽死之前你看到的是越來越清晰的希望,但他死之後你看到的是越來越無奈的掙扎。

3.關羽被世人所敬仰,“溫酒斬華雄”可以看出關羽非常講信用,被曹操所擒,心中仍念著劉備,後又放曹操一條生路,可以看出關羽非常講義氣。關羽被殺之後,書中對於關羽的靈魂有多處描寫,可以看出三國作者本人也非常喜歡關羽,關羽死後,觀眾的感情寄託沒了,所以很多人不往下看是可以理解的。


動作電影集錦


這主要是因為《三國演義》這本書雖以三國為名,實際上全書始終貫徹著“尊劉抑曹”的思想,也就是蜀漢是正統,劉關張三兄弟自然也就是全書的主角。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前,劉備的經歷也是十分坎坷,幾經起伏,但總體勢力是上升階段,且三兄弟始終不離不棄,越挫越勇,發奮創業也十分感人。關羽死之前是劉備蜀漢勢力的巔峰,但關羽死後,荊州也跟著失陷,緊接著張飛也死了,後來劉備更是在夷陵大敗,憂憤而死,蜀漢勢力急轉而下。

《三國演義》在前期一直都在為劉備醞釀“匡扶漢室”的雄才偉略,但隨著關羽的死,一切都化作了泡影,張飛劉備退場後,等於主角全死了,簡直就是一個大悲劇結尾,讓人十分惋惜。後面雖有諸葛亮的精彩表現,但依舊是個註定的悲劇。

總結下來《三國演義》關羽死之前,劇情比較精彩,振奮人心,關羽死之後劇情依然十分精彩,但劇情比較壓抑,所以會有人覺得關於死後就沒意思、沒希望、沒激情了,所以也就不看了。


足下三尺


有句老話說: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意思是說三國太重權謀少年讀了來容易喪失激情,水滸熱血太足老年讀來容易失去平和。

在我看來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具體還要細分兩部小說的節點前後的篇章來理解。應該為:少年不讀關羽戰死之後的三國,此後再無英雄只剩權謀;老年不讀石碣排位之前的水滸,此前只有衝動毫無智慧。

所以說哪些關羽死後不再看的讀者都是心Z中住著少年心的!!!


宋詞裡的物語



愛玩遊戲的H同學


大家好,我是陳州小杰,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蜀國的三兄弟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吧,沒錯,他們就是在桃園裡面結義的異姓三兄弟,劉備、關羽和張飛,世人把他們簡要的成為劉關張三兄弟,而小杰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武將,那就是被世人尊稱為武聖的關羽。相信有不少看過三國的夥伴們,在聽到關羽這兩個字眼的時候已經熱血沸騰了。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美髯公關羽這位武將吧!

關羽在年輕的時候認識了劉備,因為與劉備共同牽掛著國家的安危,所以兩個人很快便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兄弟,後來,關羽在劉備的關係下又認識了張飛,後來他們三人在酒館談論國家大事,因為三人之間那種相見恨晚,心心相惜之感便由心而發,所以他們三兄弟做了一個很偉大的決定,後來的事情,想必也都不用多說了

關羽之所以會被世人敬仰,無非就是仁義二字,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因為關羽在早年間跟隨劉備征戰的時候,曾經和董卓手下的大將華雄對戰,這兩員大將當時可是難倒了袁紹手下的許多大將,而就在這個時候,關羽對袁紹保證說,自己可以在一杯熱酒變冷之前,就可以砍下華雄的頭顱,起初曹操還不信,後來,關羽真的帶著華雄的頭顱在那杯熱酒變涼之前回來了,所以由這件事情不難看出,關羽這個人還是非常講信用的。

另外,關羽這個人還非常的講義氣,因為,再一次戰爭中,關羽因為兵力不足的原因,被曹操所擒獲,被迫降服於曹軍,因為關羽的武力值非常的驚人,所以曹操很是看中他,甚至那後來繳獲的赤兔馬都給了他。但是,關羽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大哥劉備,甚至為了自己的大哥劉備,不惜歷盡千難萬險,去和大哥相見,可以看到,關羽這位武將是非常的義氣了。另外還有一件事情可以看出,因為在後來的一次戰爭中,關羽奉命去阻攔曹操,但是當碰到曹操之後,因為關羽念及曹操在軍營中對他的舊情,所以就放過了曹操。

並且,在原著之中,關羽在被呂蒙所砍下頭顱之後,書中對於關羽的靈魂有多處描寫,所以,可見,三國的作者也是很喜歡美髯公關羽的。因為,世人都非常敬仰關羽,其實在三國後期,優秀的武將也是非常多的,只不過作者對於他們的描寫,都沒有關羽那麼靈異話而已。關羽死後,沒有了那種靈動感,喜愛的大將不在了,自然就有不少人不想繼續看下去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陳州小杰


為什麼不想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說一下。

1.統觀三國,關羽代表的是忠義,是忠義的靈魂人物。關羽死,代表忠義的消失。關羽是劉備軍團五虎上將中陣亡的第一人,關羽死,五虎上將從此不再完整,惋惜之情,溢於言表。

2.關羽死之後,相繼張飛被殺,曹操病逝,劉備被陸遜氣死,而進入後三國時代。熟悉英雄人物的相繼去逝,導致觀眾興趣大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