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陽光華彩


讀書多的人並不一定有文化,見識廣的人也不一定有文化,一個人有文化,那這個人一定有著: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所以,文化不單是指擁有廣泛知識的人,更重要的,是他需要擁有良好的內心修養和道德意識。

文化不等於知識。光學校裡相信大多數學生,都多多少少都學到了一些知識,可以說都是有知識的人,而且涉獵廣泛知識的人也不少,但他們很多都不是“文化人”,因為他們沒有良好的修養道德和內涵,簡單來說,可能就是他們不夠善良吧。

所以,文化是知識和修養的總和。



易學家居建築文化


試答一下 (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我認為:文化與知識;知識與文化有時候是分不開的!因為文化是知識的昇華;知識是文化的載體。很多人把文化與知識或把知識與文化等同看待是不正確!

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推動著歷史社會向前發展,它是由知識到文化昇華的文化知識。因為它就象高山大海一樣存在著!我們今天看到古人的文化知識,學起來仍感津津有味,是因為它的知識文化與文化知識太淵博了!

如果要把文化與知識分的更清楚一點的去說,我始終強調了`文化是知識的昇華;知識是文化的載體' 兩句話究竟是什麼呢?本人觀點是:學習別人的文化就成了自己的知識,自己把所學知識能夠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文化。別人學你的文化就是知識,能夠使用便就是成了文化。

結論:學知識是學別人的文化;學了不會用叫知識;學而能用之叫文化知識。文化傳承叫知識;知識昇華叫文化。知識是水,文化是魚。

謝大家釜正!





古城漁樵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不是等於知識呢?

什麼是文化?

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這是非常廣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簡單來說文化就是地區人類的生活要素形態的統稱:即衣、冠、文、物、食、住、行等。但是又不是對應這些事物的實體,而是一種相對抽象的概念,不過我們又可以稱這種概念下的實物為這種概念的文化。

很玄乎吧?簡單來說,文化就是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以及衍生出來的實物。

什麼是知識?

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

從字面上來看,所謂“知識”,就是“知道”了“見識”。這是人類通過自身探索發現了客觀存在的見識學問。這些見識是一個一個發現的,所以我們可以稱其為“知識點”。這些知識點相對於“文化”,更多的是包括了物質世界的現象、規律,當然,也包括了精神世界已知的各種法則。

那麼,是包括物質和精神兩界的知識大於文化,還是純粹的精神活動以及衍生物(文化)大於知識呢?

知識屬於文化

我們對知識的判定在於實用性,以能否讓人類創造新物質,得到力量和權力等等為考量。這個東西是否有用,屬於務實範疇。這也就是我們很多時候稱文化範疇的學問為“無用之學”的緣故。來自柏拉圖對知識的定義,要滿足三個條件:它一定是被驗證過的,正確的,而且是被人們相信的,這也是科學與非科學的區分標準。

文化則不一樣,有科學文化,同樣多的是不科學的文化。很明顯,文化的範疇覆蓋了知識。

文化包含了務實的知識和務虛的感性內容。個人文章以詩詞知識和賞析為主,就用詩詞打個最簡單的比方。我們稱詩詞格律標準為知識,雖然被很多當代詩人認為是“無用之學”,但如何學習平仄格律就是知識點,大家可以去學習,也有很多人願意花費時間和精力,甚至金錢來學習這個知識點。格律知識是有用的,有價值的,這就是知識。

但是詩詞的意境呢?如果我們只是學會了格律知識,寫不出帶靈感的好詩,很顯然,咱們還是沒有真正進入詩詞文化的殿堂。而意境這個東西從創作者的角度來看,就是典型的務虛。雖然從讀者的角度可以進行賞析,但是這種賞析說穿了也是憑藉個人經驗、閱歷、情感的積累,才有可能比較接近地解讀詩人的內心。可還是經常理解錯了。

這種意境就是詩詞文化,包含並對應詩詞的格律知識。

這只是舉個例子,實際上知識和文化就是虛實之間的關係。知識屬於文化,文化是感性與知識上的昇華。

知識衡量文化

我們形容一個人文化高低的時候,是以什麼作為判斷標準呢?

因為物質文化是共同創作的,只有所有者不同,所以,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有文化,自然就不計算物質文化,而只看這個人的精神層面到達了什麼境界。而這個境界無法與現實對應量化,最終相對最客觀、最容易得到大部分承認的就是這個人知識量如何。

我們又只能把對文化的評判從虛無落到現實中來。

書讀得多知識就豐富,就是有文化,文化高。沒讀多少書,知識面狹窄,就是文化低。從這一點上來看,我們又可以片面地說文化等於知識。

這就是世俗的“以學歷論高低”,但是我們通過前面一大段分析,再來看被我們平時批判得很多的這句話,會發現不無道理。

類似的還有“門當戶對”之類俗語,即使只是最樸素的知識,也是浸潤在大的文化氛圍之下的可以量化,可以操作的有用的知識。

總之,文化務虛,知識務實。知識理性,文化感性。文化包含知識,卻無法量化,只有依靠知識來給文化以標準。

知識豐薄和文化高低必然是正比關係,只是這其中的比例係數是個玄學問題。


梧桐樹邊羽


文化是涵養,是行為處事的方式方法。知識是飯,轉化成文化,必須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

當然,"飯"吃的越多,促成文化的積累越厚。但奇怪的是,個別有知識,甚至個別高知,行為作事,卻逾距失禮甚至於觸法犯罪。如此,叫他缺或沒文化,不冤吧?

對於普通的百姓而言,談文化,似乎有此奢侈。但他們的家教,言談,社會交往中所體現出來的禮讓,同情,愛憎,尊孝,以及敬業諸類,以知識論似乎不大合適。褒義曰:有涵養。貶義叫:沒文化!

這是我對知識,文化,理解的差異。您同意嗎?


秦川之風雨


文化是一種傳統,是我們世世代代的傳承,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的底蘊,是本民族所特有的智慧和發明,這就是文化。

文化不等於知識,但文化一定包涵知識。知識是日新月異的,而文化是恆古流芳的。知識的認知可以嘗試,知識可以永無止境的追求,而文化的底蘊則是沉澱和傳揚,保留和繼承。

長江和黃河,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代表著中華民族延綿不斷的文化。


倚夢閒話63233292


談文化與知識的內在聯繫

中國的文化大體三個階段:一,歷史傳統文化:主要是中國文化三大基石: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二,革命傳統文化。三,現代先進科學文化。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悠久的燦爛文化,本身就是包羅萬千的知識,幾千年來,中華文明於世,其根本原因就是使這些“知識”源遠流長,從未間斷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知識也隨之更新和發展,於是文化又帶來了新的革命。

在21世紀,中國文化已進入現代先進科學文化新階段,中國人不僅要學優良的傳統文化知識,而且要學習世界先進的文化知識,最終實現強國夢!

綜上所述,雖然文化不等於知識,但是它們間有內在聯繫。


gzj6068


關於文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文化首先是人化,其次是化人,是人類社會文治與教化的綜合體現。人類學家蘭德曼有句名言:“人是文化的生物。沒有與人無關的文化,也沒有與文化無關的人。”人創造了文化,文化進而造就和提高了人。世界上如果沒有人類的活動,也就不會有文化。文為天文,化則融合。“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文史、文飾,也指禮樂制度、法律條文、經史道德等,“化”是教化、風化、教育、感化的意思。文以載道,化之萬物。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而言,“文化”就是指用禮樂制度倡導正氣、教化百姓,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組織、一個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和地區能夠生生不息、持續強大的基因,具有“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的功能和價值。

文化不等於知識,更不是學歷文憑的代名詞。文化作為人類思維和行為方式所形成的結果,不管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都是在特定的地理、歷史、自然、經濟、政治條件中,文明融化進血脈、深入到靈魂的東西,是人類生存、演變和發展的精神背景以及文明化合的結晶,是深入人骨髓的學識涵養和體現人生價值層次上的行為準則,以及人類世代相傳的思維習慣與生活行為方式以及一系列習俗、規範和準則的總和,其核心是人們共有的價值觀與處事態度,是人類社會一切文而化之的東西。

文化包羅萬象,涵蓋萬物,是人類精神、道德、思維、藝術、情感、行為等多方面的綜合反映,可以從人們待人接物的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中體現出來,是作家梁曉聲所說的“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從人文的角度解析,文化是人類道德的外延和生命的承載,是現實生活中習以成性的善、自然而然的美、出言不惡的雅、正大光明的理、真心實意的情、不折不扣的義、一如既往的誠、無約而束的信、眾生平等的愛,是人類社會愛恨情仇的總根源和決定一切的內驅力。很多時候,文化作為一種隱性的存在,會讓人的思想更豐富、內涵更充實、選擇更高級、做事更自主、力量更強大,讓人變得生活更有趣味,生命更有意義,人生更有價值。



當你說一個人是不是文化人的時候,就只需要看他改變了什麼和如何改變的。社會上流行說某人“有知識,沒文化”, 其真實含義是某人沒有把自身的知識、技能轉化為改變客體的力量,或者說是他沒有能力行使文化的作用。這就是針對那些具有高學歷、高文憑,但在實踐中無法體現他所本應具備的教養、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的人而言的。文化一定要在現實中發揮作用,才能真正稱得上是文化。

文化根源於人類的創造能力,文化使人類擺脫了自然,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世界,讓自己如魚得水一樣地生活其中。人類的活動與創造不外乎兩類:生產與生殖。目標也只有兩個:生存與發展。當今時代,文化還包括了知識、智慧、情感與信仰的傳承、交流,即文化的延續。其實,每一個生長在人群中的人都是有文化的人,通過自己掌握的文化與自然進行交換,利用自然、改變自然。也就是說,咱們中國人都是有文化的,再也不是飽讀詩書博取功名的人才叫有文化。

在中國歷史上,最早將“文”與“化”放在一起使用的文獻,是西漢時期劉向的《說苑·指武》中的這樣一句話:“凡武之興,不能服也,文化不改,然後加誅。”這裡的“文化”,是指對某個客體採用文的方式進行的改變,是相對武力轉化而言的。相傳周朝《書·禹貢》有曰“五百里綏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奮武衛”,故有“揆文奮武”之說,亦即“揆文教,奮武衛”。可以說,無論是武化還是文化,其目的都是對客體進行改變。也就是說,中國自古以來是把“文化”與“武化”相對應起來使用的,武化是用武力的方式進行改變,文化是用非武力的方式進行改變。


從古到今,中國文化不斷地與其他文化邂逅、對話、衝突、融合,我們生活其中的中國文化不僅不再是古代的文化,而且在不停變革著,文化意識在不斷加強。目前,中國的百姓不缺文化。城市居民開始關注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養生文化,說明我們在找尋平凡的日常的生活中的一些價值與意義。在農村,既便小學畢業,隨著外出務工的腳步和遷徙地的變化,耳濡目染也接納、吸收了不少城市文化,繼而開始文化意識的更新和認同,從重視文化學習到技能更新。國家也開始注重政治文化、道德文化、風俗文化、傳統文化、文化傳承與創新,提倡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高層也在為國家和民族尋求精神力量與發展方向,旨在引導人們從文化意識到文化認同,最後轉向文化自覺。

中國文化崇尚“天人合一”,中國人寫書也有“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理想,甚至將書中內容按照宇宙秩序羅列。學術界或學者們將其表述為文化觀,也就是人們對文化的認識與態度。

曾經有一位智者,他教導他的弟子,打碎了玻璃製品,要把碎片裝入垃圾袋,並用筆在上面寫道:「裡面是玻璃碎片,危險!」這樣,撿垃圾的人就不會劃傷手指。

喝飲料之後的礦泉水瓶子,也倒空擰緊,這樣方便廢品回收者的收集。

你問我什麼是文化?這就是文化。文化就是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上廁所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上廁所的人。

扔垃圾的時候,要想到下一個收垃圾的人。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想到下一個人。

一個真正的文化人,應具備四種素養: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燚燊焱炎火


文化:人類長期發展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

知識:人類通過生產生活實踐,對事物的本質、關係、規律形成的認知和理論。

通過對上述兩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分析,我們基本可以清楚文化和知識的關係和區別了。

1、文化相比於知識,其內涵更加豐富,外延更加廣泛。它不但包括精神文明,而且包含物質文明。由此派生出諸如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建築文化、宗教文化、文學藝術、制度文化、道德規範……,再往細分,還有茶文化、酒文化、戲曲文化、民俗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等之類,難以盡述。

2、知識的外延小於文化,知識包含於文化當中,屬於文化的一部分。比如說建築文化,不但包括建築知識,而且包含建築本身以及由此產生的影響。比如戲曲文化,不但包括戲曲內容和知識,而且包括舞臺、演員、燈光、背景等。

3、知識需要客觀性,文化可以允許主觀性。比如說地球,它本來是圓的,你不能說它是方的,這是知識。但是文化可以發揮主觀想象,比如說宗教文化,估計沒人見過耶穌,但是信仰者相信。再比如一幅畫,繪畫技巧屬於知識,但是畫什麼那是畫家的事,綜合起來就成了繪畫藝術。

4、文化和知識密不可分,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一方面,文化的發展產生了知識,比如說人類在尋找食物的過程中,知道了哪些東西是可以吃的,這就形成了知識。道人在煉丹的過程中發明了火藥,這也形成了知識。反過來,知識可以指導文化發展,並且形成理論,不斷傳承和更新。

5、再說幾句題外話:知識儲備和文化修養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可能學到了很多書本知識,但是綜合素質不高,很難算作一個文化人。比如我認識一個生物老師,語言粗俗,行為粗魯,待人接物缺乏禮貌,給人感覺就是一個沒文化的人。再比如我認識一個不識字的老農,不但待人接物有禮有節,而且懂得為人處事的很多大道理,給人感覺他反倒是個文化人。

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斷學習文化知識,不斷提高綜合修養,做一個有知識、有文化的時代新人。

我們先看幾個日常用的成語,文以載道,文過飾非,文從字順,化繭成蝶,化為烏有,化腐為奇,從這幾個成語來看,文就是文獻,文字,修改,文章的意思,化就是變化。百度百科給文的定義為文,wen,從玄從爻。天地萬物的信息產生出來的現象、紋路、軌跡,描繪出了陰陽二氣在事物中的運行軌跡和原理。故文即為符。給化給出來的定義為化,是漢語詞彙,讀音為huà和huā,古字為“匕”。會意。甲骨文,從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變化。本義:變化,改變,變革,革命。如:《禮記·樂記》:“和故百物化焉。”

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的範圍包羅萬象,所以很難用幾句話概括或者定義,就如同哲學也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也很難有統一一致的定義。

餘秋雨先生在查閱了兩百多個定義之後,概括為“文化是一種養成習慣的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它最終成果是集體人格。對於這個定義我比較認同,因為我對文化的定義也大致如此。

以前研究企業文化,探索了一下文化的定義,研究的時候從齊家文化,良渚文化,紅山文化認識這種歷史上先民的生產方式,生產力水平,從酒文化,茶文化,飲食文化認識人們的飲食習慣,從三湘文化,三晉文化,三秦文化,百越文化來了解不同地域的風情,通過這些用文化冠名的事物定義文化為被大眾認同的人類思想和行為的一切規範。所以文化就是思想,文化就是民俗,文化就是行為習慣,文化就是大眾的價值觀,世界觀,於是和餘秋雨先生說的集體價值觀大體相同。只要有人類活動,就會有文化,所以要把文化包起來,那就這樣定義文化,文化就是人類一切被大眾認同的精神思想的總和。

先秦文化就是流傳下來的諸子百家的思想,湖湘文化就是湖南地域人民共同認可的思想上的規範和意識形態,飲食文化就是大家在吃飯上共同的意識形態。所以文化就是意識形態,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被大眾認同的意識形態。或許你說行為習慣也是文化,但是意識形態指導著行為。所以文化就這樣被定義了。

知識屬於文化的一部分,因為知識是被大家傳誦或者明文記錄的精神或者意識形態,所以有知識就是有文化,平常我們說一位高學歷的人就說他有文化,也就是說他知識淵博。但文化不等於知識,這就如同豬肉是食物,但食物不等於豬肉,不知大家怎麼認可。

回過頭來從字面意思理解文化就是固定形態的思想意識!



聆聽法語


文化不等於知識,文化的靈魂是‘道’一一思想、道德、信仰,文化的功能是‘術’一一知識、技能、技藝!

文化一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文化是指推動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的精神食糧,即精神文明。廣義文化是指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創造的一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文明、社會文明、物質文明的集合。

不管是廣義文化,還是狹義文化都有“道”與“術”雙重含義:

孔子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這裡的“道”,就是指客觀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內在聯繫,即“客觀規律”,人類的思想、道德、信仰是客觀規律反映在人腦中的主觀映像。

這裡的“器”,亦稱之為“術”,術者,道之用也,即具體的知識、技能、技藝。

“道”——是文化所蘊含的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始終存在的思想、道德、信仰,這是做人的道德靈魂、做事的政治靈魂。

“術”——是文化所呈現的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各種各樣的知識、技能、技藝,這是做事的知識技能、做事的專業素養。

例如,

鑽研學術的人是探索自然奧秘的科學家;

鑽研技術的人是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

鑽研儒術的人是有家國情懷的思想家;

鑽研戰術的人是以少勝多的軍事家;

鑽研醫術的人是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

鑽研藝術的人是德藝雙馨的藝術家;

鑽研謀術的人是詭計多端的謀略家;

練習武術的人是強身健體的運動員;

表演魔術的人是娛樂大眾的演員;

表演巫術的人是裝神弄鬼的神婆神漢;

實施騙術的人是傷天害理的犯罪分子;

玩弄權術的人是心術不正的無恥政客!

A、“不學無術”的人,是沒文憑、沒知識、沒技能的簡單體力勞動者。

這些簡單體力勞動者雖然沒文憑、沒知識、沒技能,只要有人品、有人性、有人格,仍然是家庭裡的孝子、社會上的善人、好人、君子。

如果一個人既沒文憑、沒知識、沒技能,又沒人品、沒人性、沒人格,就是家庭裡的逆子,社會上的惡人、壞人、小人,甚至罪人。

B、“不悟無道”的人,是有文憑、沒人品;有知識、沒人性;有技能、沒人格的磚家叫獸、民族敗類、國家蛀蟲!

C、“學術悟道”的人,是有文憑、有人品;有知識、有人性;有技能、有人格的專家教授、民族脊樑、國家棟梁!

一些人之所以有文憑、沒人品;有知識、沒人性;有技能、沒人格,就是因為他們僅僅學到了做事的術,而沒有悟出做人做事的道!因此,並不是有了文化,就有了一切。只有那些蘊含思想、道德、信仰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才是塑造人們道德靈魂的精神食糧;只有那些蘊含思想、道德、信仰的馬克思主義現代文化,才是塑造人們政治靈魂的精神食糧。那些沒有思想、道德、信仰的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惡俗文化,卻是毒害、汙染、戕害人類心靈的精神鴉片。

當前社會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崇拜影視明星、不屑時代英雄;追捧歌唱明星、不學英雄模範;羨慕靚麗明星、蔑視道德模範的可怕現象,都是庸俗文化、低俗文化、媚俗文化、惡俗文化惹的禍!

由於我們丟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太多、太久,儒家思想精華——仁義禮智信的做人文化、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推己及人的泛愛文化,被我們當成舊文化、舊思想、舊傳統、舊習慣受到毀滅性批判,因此,造成當前道德淪喪、誠信缺失、信仰危機的困境:

有教育的人沒教養,因為學校僅僅是教知識、育人才的學堂,一個人的教養是從小在家庭父母言傳身教的行為示範下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沒教養的人,即使北大清華畢業,也是吃人不吐骨頭的魔鬼。2016年2月,北大22歲學生吳謝宇通過高科技犯罪手段把單親媽媽殺害,至今沒有歸案。

有文化的人沒文明,因為文明是仁義禮智信內化在血液裡的道德品質,是外化在行動上的行為習慣;

有文憑的人沒人品,因為人品是仁義禮智信內化在血液裡的優秀品質;

有知識的人沒人格,因為人格是仁義禮智信內化在血液裡的做人資格,

有技能的人沒人性,因為人性是仁義禮智信內化在血液裡的善良本性。

由此可見,

知識技能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是做事的工具,文憑僅僅是學歷教育的一紙證明,屬於“術”。

文明、教養、人性、人格、人品是做人的道德品質、做人的道德靈魂,屬於“道”。

當今社會有文憑、沒人品;有知識、沒人性;有技能、沒人格的藥家鑫、馬加爵、林森浩之所以淪為殺人犯,就是因為他們既沒有做人的道德靈魂,也沒有做事的政治靈魂。所以,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知識越多越可怕、本事越大越危險、技能越高越恐怖!

文化是人的精神財富,這個精神財富既是塑造道德靈魂的精神食糧,也是培養知識技能的智能武器。

有些文化含“道”多一點,有些文化含“術”多一點。有些文化是“道”、“術”合一的。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包括各類宗教文化等)含“道”多一點,是塑造人道德靈魂的道德文化、做人文化、踐行文化,是做人的根本,做人之道。

2、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含“術”多一點,是培養人知識技能的科技文化,是做事的工具、做事的技能。

3、馬克思主義是共產黨人增強黨性修養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踐行文化,是做一名合格黨員、優秀黨員的修身之道;馬克思主義也是共產黨人治國平天下的政黨文化、治國文化、實踐文化,是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的強大思想理論武器,是治國之道。

4、文學藝術是“術”與“道”合一的文化,所以,既是賞心悅目的觀賞文化,也是陶冶情操的道德文化。

西方人若沒有基督教神愛世人、愛人如己精華思想薰染、約束,就是一群野獸!即便如此,基督教成為西方人全民宗教信仰以後在全世界殺人最多的還是西方人,近現代所發生的侵略戰爭、殖民戰爭、霸權戰爭幾乎都是西方人發動的。由此可見,西方人“術”多,“道”少!

中國人2000多年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仁者愛人、推己及人精華思想重染、薰陶、燻修,從小就具備了儒家仁義禮智信的做人品德、品質、品行,在家庭層面有孝敬父母的孝親文化作為齊家之道,在社會層面有推己及人泛愛文化作為修身之道!

所以,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自信的無神論者,從不信任何超自然的神靈;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創造者,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善良的善人、好人、君子,從不主動侵害別人;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勤勞的勞動者,從不掠奪別人的勞動果實;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勇敢的戰鬥者,不惹事、不怕事,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氣慨。

由此可見,中國人近現代一百多年之所以受到西方列強欺凌,就是因為中國人過去“道”多、“術”太少。今天中國人之所以從政治上站起來了、從經濟上富起來了、從文化上強起了,就是因為中國人不但“道”多、而且“術”也不少!

有人說,近一千年來全世界發明4000——6000個科學定律、定理,中國人的貢獻不到1%。這一點也不難理解,因為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文明時代以自然經濟為主要經濟形態的封建社會,沒有產生科學定理、定理的社會歷史條件。

“道”是文化之根,“術”是文化之葉,只要根深蒂固,不愁枝繁葉茂!因為文化的“道”是悟出來的,文化的“術”是算出來的。

“道”不是人人能悟出來的人文智慧,但“術”只要學習自然科學,人人都能算出來的科技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