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都是諜戰劇的《諜影重重》和《碟中諜》系列電影?

五哥愛看劇


1.諜影重重5部,故事比較連續。碟中諜每部都是獨立的故事!

2.所以諜影重重最好從第一部開始看,碟中諜先看哪部都不影響。

3.按照劇情來講,諜影重重好看,適合多刷。碟中諜更傾向於快餐式的爆米花電影,商業氣息濃厚。

4.諜影重重更悲情一些,碟中諜更輕鬆一些。

5.諜影重重是馬克達蒙的成名作,碟中諜是湯姆克魯斯的成名作。

6.碟中諜比諜影重重在中國知名度更高些,但真正的影迷不會不知道諜影重重,甚至更喜歡諜影重重。

7.碟中諜複製的007的套路,相似度更高!

8.諜影重重是真正的孤膽英雄,碟中諜好在有個自己的小團隊!

區別差不多就這些,電影的受眾不同,都有各自的市場,主要看廣大人民群眾選擇喜歡什麼類型了。


老王愛看美劇


首先劇情上兩位主人公就沒法比,一個路人臉的身手敏捷(其實看多了後也挺帥的),一個帥哥臉全靠高科技和團隊(呵呵),碟中諜完全都是靠50多的阿湯哥來吸引少女,主角能力一看便知(兩位都是開掛高手)。諜影重重中可以看到的是高效率的政府,殺個人隨隨便便,有組織紀律,全球無數的特工,碟中諜政府效率極低,不是在搞自己人就是在搞自己人的路上,所以不得不讓一個特殊的組織來完成任務(不這樣還拍啥呀),搞得像X國政府一樣,要你何用,一個劇情縝密,一個懶散。其次,諜影重重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推敲的地方,看完之後還會去看第二三遍,碟中諜看後就感覺是高科技劇情一般。首先劇情上兩位主人公就沒法比,一個路人臉的身手敏捷(其實看多了後也挺帥的),一個帥哥臉全靠高科技和團隊(呵呵),碟中諜完全都是靠50多的阿湯哥來吸引少女,主角能力一看便知(兩位都是開掛高手)。諜影重重中可以看到的是高效率的政府,殺個人隨隨便便,有組織紀律,全球無數的特工,碟中諜政府效率極低,不是在搞自己人就是在搞自己人的路上,所以不得不讓一個特殊的組織來完成任務(不這樣還拍啥呀),搞得像X國政府一樣,要你何用,一個劇情縝密,一個懶散。其次,諜影重重有很多值得我們去推敲的地方,看完之後還會去看第二三遍,碟中諜看後就感覺是高科技劇情一般。



小隊長電影


《諜影重重》為“動作片”,叫《碟中諜》為“科幻片”,兩者在裝備上就已經大相徑庭。

伯恩全身上下簡單樸素,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單打獨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敵人鬥智鬥勇,主要靠靈活的大腦和近身格鬥術取勝;

而阿湯哥更注重團隊行動,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而且十分土豪,各種高逼格科技,展現得出神入化,西裝美女豪車也一個都不少,在場面上比《諜影重重》更加華麗,視效也更出彩,就像是一場時裝表演秀。

2、兩者的目的也完全不同。

伯恩是為了尋找過去記憶找回自我才重出江湖,屬於私人恩怨,而阿湯哥一夥人更像是“超級英雄”,為了粉碎敵人陰謀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有很多人表示,伯恩這種設定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現實,但阿湯哥就有點過於“美化”,主角光環和打不死的性格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簡單來講就是外掛太多。

3、劇情發展方式不同。

《諜影重重》在劇情上環環相扣,每一部都有緊密的聯繫,一條故事線上慢慢延伸出了層層陰謀,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像被代入伯恩本人一樣,隨著主角一起去解開謎底,實現自我救贖。

相比之下,《碟中諜》就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一集一個故事,套路也大致相同,容易審美疲勞,不過只要有阿湯哥在,觀眾還是會去捧場。





合肥一80後一小吳


《諜影重重》為“動作片”,《碟中諜》為“科幻片”。

兩者在裝備上就已經大相徑庭。

伯恩全身上下簡單樸素,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單打獨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敵人鬥智鬥勇,主要靠靈活的大腦和近身格鬥術取勝。

而阿湯哥更注重團隊行動,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而且十分土豪,各種高逼格科技,展現得出神入化,西裝美女豪車也一個都不少,在場面上比《諜影重重》更加華麗,視效也更出彩,就像是一場時裝表演秀。

劇情上的區別

碟中諜每部都差不多一個套路,開始很成功-突然被幹-內部有間諜-都懷疑阿湯哥-阿湯哥揪出叛徒幹掉敵人,雖然很符合“碟中諜”這個名字,但無創新的劇情加植入式廣告基本等同於爆米花片。

諜影重重從1開始是一個完整的劇情,講述的是一個間諜特工找尋加重新認識自我的歷程,馬特達蒙和阿湯哥一樣,不可替代,換人之後感覺立馬就不對了。這個角色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看到馬特達蒙那張臉,就想到下一秒會跳起來把對方制服,然後乾淨利落的轉身走人,再不回頭。

碟中諜更具觀賞價值,更能激發人的腎上腺素,但諜影重重更真實,更能真實的體現一個真正的特工。

總的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諜戰經典

Ethan Hunt與Jason Bourne都以獨特的風格成為了有別於007那種風流倜儻的諜報人員,共同開拓了這類題材的邊界。並以反恐等新世紀為切入點,完全甩開了同時期布魯斯南007的一定距離,以至於克雷格版007都有了波恩的影子。

相比之下,諜影重重系列更加寫實,將個人的魄力發揮到了極致的同時更注重臨場感,節奏飛快剪輯凌厲,手持攝影更是成為了系列亮點,成為了一個動作片標杆,為後人所借鑑(颶風營救、美國隊長2等)。

Matt那種平易近人的氣質與觀眾拉進了距離,隨手拿起的物品即為一招制敵的武器,混入人群悄無聲息,在天眼系統下的貓鼠遊戲等等。對於更加喜愛燒腦片與硬核動作片的觀眾,絕對值得力薦。我是不愛美人愛電影的黃葉影視,如有不同觀點,歡迎評論。


黃葉影視


首先評價:諜影重重

《諜影重重》:構建在後現代淵藪中的個人逃離

對於以記者身份出現在電影圈的保羅·格林格拉斯,他能在道格·裡曼手中接過炙手可熱的《諜影重重》系列電影,無疑和他那部享譽紀錄片世界的《血腥星期天》有著莫大的關係。作為記者的格林格拉斯有著寫實主義的敏感鼻子,能嗅到片場中真實世界的氣味分子,這種天賦異稟為他在2004的《諜影重重2》中帶來了舉足輕重的貢獻,當然,這種成功也同樣延續到了系列作品的第三部。

抖動攝影:不安全感的視覺呈現

其實作為《諜影重重》系列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則是它的快速剪輯和手持攝影,儘管這種影像風格的貢獻我們需要在奧利弗·伍德——這位《諜影重重》前三部的攝影師身上找尋,但是毫無疑問的是,在第一部《諜影重重》中,手持攝影所帶來的抖動效果並沒有完全呈現,更別說具有後兩部電影中快速剪輯的視覺體驗了,這種技術性的語言變革,無疑還是得在主創人員表中找尋原因——第二部的導演和剪輯師完全換了,從道格·裡曼和薩爾·克萊因到保羅·格林格拉斯和克里斯托弗·勞瑟的變化,註定讓《諜影重重》從一部出色的間諜電影走向了經典的視覺範式。

然而格林格拉斯的手持抖動和碎片式的視覺語言並不是一種技巧的炫耀,而是很好的將人物性格和行為的闡述放置在影像中,雖然裡曼在第一部中已經讓傑森·伯恩有了身手敏捷、感知能力非同一般、冷靜且善於利用周圍環境等人物特點,不過我們貌似只能去“感知”這種性格,而不能在銀幕中“看到”這種特色,格林格拉斯的更上一層樓則是做出了將潛藏在戲劇衝突中的性格提純到了觀眾的虹膜上,這種由腦子所想轉換到眼睛所看,才是後者最大貢獻。

不過我們貌似還沒有解答這種鏡頭語言的特點和人物性格特色之間的等效關係,其實這種相得益彰的影像是由原著作者羅伯特·魯德魯姆和改編編劇託尼·吉爾羅伊定下的基調,從第一部《諜影重重》開始,主角傑森·伯恩便是一位不斷尋找自己真實身份,並同時躲避中情局暗殺的特工,這種失憶所造成的不安全感,和未知身份所攜帶的焦慮,不可能在斯皮爾伯格近似古典敘事的鏡頭中呈現,也不可能在昆汀那種戲謔打趣的影像中創建,貌似只能落戶在格林格拉斯用新聞即時鏡頭打造的逼仄空間裡。晃動的追逐行動、不完整的場景構圖,加上利用數個地點的平行剪輯,三部曲的《諜影重重》就像一張不能透氣的天幕覆蓋在每一處傑森·伯恩駐留的地域,如果說,還有什麼能把這種封閉的故事構架和人物的遊離描述地更加精準,貌似只能在手持抖動攝影和碎片化剪輯中找尋了,所以,並不是格林格拉斯找尋這種方式,而是《諜影重重》需要這種影像。

特工電影的變體:後現代主義的個人分離

除了“傑森·伯恩”這個影史上可以和007並列而稱的特工形象之外,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片中一個巨大的對立面機構——\t美國中情局。其實美國有三大情報機構,分別為FBI(聯邦調查局)、NSA(國家安全局)和CIA(中央情報局),而其中只有CIA屬於獨立的情報部門,FBI隸屬於司法部,NSA則隸屬於國防部,CIA的獨立性可見一斑了。作為美國唯一一個獨立的情報部門,這個軍事機關的權力和觸角不僅遍佈美國國內的每一處地方,即使是國外,也不例外,從三部《諜影重重》中,我們知道了CIA的能力和權限。

而不管是小說原著還是電影選用這樣一個部門作為電影實際的反派,寓意頗深。CIA代表的已經不只是美國的軍事力量了,而是一種無處不在的集體權力的象徵,傑森·伯恩這個人物在電影一開始便是以一個失憶者的身份進行著他的“後CIA特工”的逃亡生涯,這種極端情況的對照,把個體覺醒後身份重新認知的過程打磨的更加可信。

特工電影從《007》開始便成為了一種大眾娛樂認知中風流和神秘的象徵,他具有常人不具備的敏捷身手,也能在每次冒險行動中化險為夷,成為一種大眾所向往的精神投射,但是傑森·伯恩則一改詹姆斯·邦德的銀幕固化形象,他成為了被組織遺棄的“廢棄產品”,個人的價值在威權面前不值一提,這種利用商業片的形式影射的後現代式批判,無疑能讓更多觀眾甦醒自己的個體意識。

其實這種對於中心權力地位的質疑在新世紀初的《諜影重重》中出現,並不稀奇,文化思潮的流行可能起初直指最直接的權力機關——政府,但是慢慢地,也會在其他的上層建築中逐漸形成相應的懷疑之聲,比如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獲得者——《聚焦》——一部從深度層面上質疑神職人員道德問題的影片。而《諜影重重》更是將這種質疑和解構進行的更加徹底,傑森·伯恩從失憶前的“殺人工具”轉變為失憶後的“個人救贖”,其實並不僅僅是在拆穿中心權力的虛偽和冠冕堂皇,更是迴歸到個人道德中的真實和平凡——一種對於自身價值的承認,而不是把個人價值寄託在國家權力上才能得到實現。

毫無疑問,這種深層次的文化變遷是《諜影重重》能夠成功的重要原因,作為一部能夠留名影史的動作片佳作,除了將格林格拉斯的手持抖動攝影延續下去,更是讓影迷們知道,特工片並不只是香車美女、炸彈飛車,有時候非凡人物走下神壇所帶來的精神刺激,往往比流連神壇所產生的乏味要讓人印象深刻的多。

碟中諜評價

一般的電影系列,拍到第五部總會讓人有點審美疲勞,但《碟中諜》系列卻總是能給人以新鮮感,可能是因為每一部都會更換導演,真是鐵打的阿湯,流水的導 演。第一和第二部碟中碟分別由大導演德帕爾馬和吳宇森執導,都各自打上了鮮明的導演風格烙印。第一部碟中諜如今看來已然是懸念叢生的諜戰片佳作,只是曲折 深奧的劇情燒腦程度已經超過了一般暑期大片的極限,本來就是來看打打殺殺爆米花電影的觀眾直呼”逼格太高“,於是第二部的吳宇森就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劇情 薄弱的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影片絕大多數時間都用在了展示吳式暴力美學上,超慢鏡頭展現動作場面,烈火中飛舞的鴿子,一股濃濃的港片即視感。而阿湯哥在影片 中風流多情的花花公子樣,又活脫脫是一個美國版的007。眼看《碟中諜》就要淪為詹姆斯邦德的廉價模仿秀,卻從第三部挽狂瀾於既倒,全片節奏飛快讓人腎上 腺素激素狂飆,而阿湯哥奮不顧身的搏命演出也讓只會喝馬蒂尼泡美女的邦德汗顏。到了第四部,把第三部的超快節奏再次升級加速,全片狂奔毫無尿點,而那場阿 湯哥勇攀迪拜塔的場面又把無數觀眾給”嚇尿了“,看來真是和觀眾的前列腺有仇。

  懶得看文字的朋友,可以點擊觀看視頻版。(有很多阿湯哥小鮮肉時期的畫面哦)

新片大判官 碟中諜5:神勇阿湯的不老傳奇

新片大判官 碟中諜5:神勇阿湯的不老傳奇

視頻

  而這回的第五部真是”奮四世之餘烈“,把前代的諸多優點來了個合體升級:第四部的爬高樓好評如潮,這次就來個更狠的,萬米高空爬飛機,這回阿 湯哥依然是不用替身親自上陣,而且來來回回拍了八次!八次!用生命來拍片這種陳詞濫調實在不足以形容阿湯哥了,或許對於他來說,拍片就是生命?照這個趨勢 發展下去,估計下部碟中諜阿湯哥只能爬火箭了。第二部評價兩極分化,但是追車戲還是被吳宇森拍出了不俗的水準,這回第五部同樣有精彩火爆的追車戲致敬前 作,而同樣沒用特技車手,阿湯哥親手操控手到擒來,對此影片動作指導給出的原因是“沒有像阿湯哥車技這麼出色的特技演員”,嗯,阿湯哥可以考慮到《速度與 激情》裡客串一下了。其實阿湯哥的車技早已獲得專業認可,幾年前就曾經玩票F1賽車,單圈最快成績僅僅落後F1著名車手庫爾特哈德兩秒而已,所以就電影裡 這點追車戲,對他來講真是小CASE,在開車之餘還有心情整人,他身邊陪他出生入死的戰友,西蒙佩吉就不幸中招。

  而全片最讓人驚喜的是,影片的劇情繼承了第一代高度懸疑的優點,只是照顧了部分觀眾的智商,下調了燒腦程度,但幾個重要角色忠奸難辨,劇情也 由足夠的張力,不再只是用來放置動作場面的理由。而且故事對間諜特工的生活黑暗面有著超越前作的深刻描寫,記得當年007上映時,英國情報機關還要特別登 報聲明真正的間諜工作絕不像電影裡表現的那樣華麗瀟灑,本片就絕不會讓人產生那樣美好的幻覺,孤獨,絕望,頻繁的被拋棄,被遺忘,被當做權力機關的砝碼隨 意犧牲,這才是間諜工作的真相。這境界,都快趕上《鍋匠,裁縫,士兵,間諜 》了,那可是一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呢!

  碟中諜歷代的優點精華在這一帶得到了匯聚昇華,然而不幸的是,系列一貫的缺點居然也被髮揚光大了。與其他長盛不衰的系列電影相比,碟中諜系列 的致命傷就是反派的存在感低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地步,除了最後出場被阿湯哥KO一下,其他的時間都主要負責在後臺打醬油。這次的反派更是創下豬對手的智商 新低,幾次可以輕易殺掉阿湯哥的機會都被他一一錯過,而且最後大決戰終居然被阿湯哥的並不高明的心理詭計輕易欺騙,乖乖束手就擒。回顧前幾部碟中諜的反派 再不濟好歹也能在最後把阿湯哥逼得狼狽不堪,讓其斯文掃地滿身是傷才能堪堪獲勝,這回可倒好,阿湯哥輕輕的動動嘴皮,就KO了一個BOSS,沒留下一道傷 痕,你這是逗我嗎?

  影片的宣傳語“絕望的時刻,極端的方式”, 這麼弱的反派,哪裡看出絕望了?這不是自己打自己臉嗎?據說本來這回想請卷福來擔任反派,但是因為檔期衝突只能作罷,也難怪前幾部的大BOSS不是奧斯卡 影帝就是各國國寶級影院,這次的反派居然連臺詞都說不清,原來是個備胎!

  相比於大草包反派傻瓜般的表現,本作的女性角色們則絕對光彩照人。本判官在之前的節目中已經多次強調了,現在的暑期大片,沒一兩個女漢子,上 街都不敢和人打招呼。麗貝卡弗格森扮演的女主角真是能文能武的現代女性,影片裡既有性感比基尼的福利鏡頭,練舞蹈出身的她演起打戲來也是毫不含糊,使用各 種武器也是遊刃有餘,而且居然在阿湯哥面臨最“不可能的任務”生命垂危之際,上演“美女救英雄”的好戲。有傳言說隨著阿湯哥年事已高,他有退居幕後由新人 來擔任主角的想法,如今看來,新碟中諜的主角不如干脆就是這位女特工,是不是更有看點呢?本片其餘的女性角色雖然人數不多,出場鏡頭也屈指可數,但是總體 顏值絕對是系列的最高峰,對比現在越來越不堪入目的邦女郎,堪稱業界良心。值得一提的是,張靜初居然也出現在本片中,還扮演了CIA內務部的工作人員,美 國最機密的中央情報局居然請中國人作內務工作,也真是醉了,你能想象中國國安局裡出現金髮碧眼的歪果仁嗎?估計也是因為中國市場實在太過巨大,現在好萊塢 大片總是免不了放幾個中國臉孔討好一下我國觀眾,可是這也做得太沒誠意了吧?從頭到尾張靜初就十幾秒的鏡頭,臺詞就一句還是畫外音,下次能別這麼忽悠中國 觀眾了嗎?

  今年雖然是好萊塢的超級大片年,但是對於許多老牌影星,這個夏天實在有些冷颼颼,喬治克魯尼的《明日世界》、施瓦辛格的《終結者:創世紀》、 亞當·桑德勒的《像素大戰》都是口碑一塌糊塗,票房不振的失敗之作,甚至在美國互聯網上最近熱炒的話題就是:好萊塢是不是到了改朝換代,明星大洗牌的轉折 點了?但湯姆克魯斯卻能逆市上揚,《碟中諜5》目前口碑票房雙雙飄紅,續集的拍攝也立刻提上了日程。

  阿湯哥能永葆票房吸金力的秘訣,就在於他總能用超人的意志力改變自己的戲路,來適應市場的新潮流。看著現在上天入地的阿湯哥,有誰還記得他當 年也是枚演青春偶像片的小鮮肉?但是不同於眾多曇花一現的小鮮肉,湯姆克魯斯搶在觀眾厭倦自己顏值之前就果斷轉型,通過《義海雄風》《生於七月四日》等幾 部奧斯卡級別的影片把自己慢慢打造成了演技派新秀。衝擊奧斯卡屢屢未果,再加上私生活上的幾次鬧劇讓公眾開始厭倦了阿湯哥,尤其是他在2006年奧普拉秀 上向霍爾姆斯示愛的誇張舉動,直接把自己淪為了小丑,在美國觀眾心中的地位直接跌至谷底。阿湯哥不得不開始專攻國際市場,畢竟相比起喜新厭舊的美國觀眾, 海外觀眾則要忠心的多,不管在美國如何他如何受到爭議,在海外觀眾眼裡,他依然是那個完美的阿湯哥。這也讓阿湯哥堅定了走起了動作片硬漢路線,因為海外觀 眾最愛看不就是子彈拳頭亂舞的好萊塢大片嗎?於是《碟中諜》到《俠探傑克》再到《遺落戰鏡》,阿湯哥完成了自己的華麗轉身,成長為了為好萊塢動作大片代言 的打星。相比於史泰龍和施瓦辛格,阿湯哥沒有變態的體格,但卻有著變態的執著。

  電影中的英雄們總是可以無數次的突破自我的極限獲得成功,但是現實中能像阿湯哥挑戰自我的人可謂少之又少。衝著阿湯哥的這份拼勁,本來本判官 是應該給出5道令牌的,可惜想到片子的反派,實在掉價的厲害,人家反派都是來搞破壞的,他純粹就是是來搞笑的,實在忍不了,只能給四道令牌了。


慶達觀影


1、影片類型不同。

《諜影重重》為“動作片”,叫《碟中諜》為“科幻片”,兩者在裝備上就已經大相徑庭。

伯恩全身上下簡單樸素,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單打獨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敵人鬥智鬥勇,主要靠靈活的大腦和近身格鬥術取勝;

而阿湯哥更注重團隊行動,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而且十分土豪,各種高逼格科技,展現得出神入化,西裝美女豪車也一個都不少,在場面上比《諜影重重》更加華麗,視效也更出彩,就像是一場時裝表演秀。

2、兩者的目的也完全不同。

伯恩是為了尋找過去記憶找回自我才重出江湖,屬於私人恩怨,而阿湯哥一夥人更像是“超級英雄”,為了粉碎敵人陰謀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有很多人表示,伯恩這種設定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現實,但阿湯哥就有點過於“美化”,主角光環和打不死的性格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簡單來講就是外掛太多。

3、劇情發展方式不同。

《諜影重重》在劇情上環環相扣,每一部都有緊密的聯繫,一條故事線上慢慢延伸出了層層陰謀,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像被代入伯恩本人一樣,隨著主角一起去解開謎底,實現自我救贖。

相比之下,《碟中諜》就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一集一個故事,套路也大致相同,容易審美疲勞,不過只要有阿湯哥在,觀眾還是會去捧場。




五采爭勝丨流漫陸離


大家好!我是一個影視領域創作者,我瞭解很多影視領域作品,在影視領域方面,我有著豐富的經驗 是我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你們能夠喜歡:

諜影重重》並不是《碟中諜》,兩部是不同的電影。《諜影重重》系列影片共5部。第一部是2002年美德合拍的間諜動作片,改編自羅伯特·魯德魯姆同名小說。

由道格·裡曼執導,主要演員包括馬特·達蒙、克里斯·庫柏、弗蘭卡·波坦特、朱麗婭·斯蒂爾斯。主要講述患有極端記憶喪失的男主角傑森·伯恩,試圖在逃避美國中央情報局追殺的同時發掘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碟中諜》系列共6部影片,前5部已經上映,第6部於18年8月31日上映。《碟中諜》是1996年布萊恩·德·帕爾瑪執導的美國動作冒險電影,由湯姆·克魯斯、強·沃特、艾曼紐·貝阿等主演。

影片根據1968-1973年在美國CBS電視臺播出的同名電視劇改編,故事圍繞“不可能的任務情報署(IMF)”展開。裡面特工都身手不凡,而且他們也擅長使用易容術,讓目標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供出情報。

目前,電影《碟中諜6全面瓦解》上映在即。說起來《碟中諜》系列是個很奇怪的存在,一般來說,續集都是一部不如一部,這個系列卻相反。

爛番茄上,前兩部僅僅在及格線徘徊,第三部升到了70分,而第四第五部居然直接躥上了93%的新鮮度(相當於好評率),而《碟中諜6》又破紀錄了,新鮮度97%,爆米花指數則高達90分!

無論是驚人的動作戲或是曲折劇情,都得到了北美網友的點贊。阿湯哥寶刀不老。《碟中諜4》裡,他徒手爬迪拜塔;《碟中諜5》裡,他徒手扒飛機。

以上就是屬於我個人的觀點分享給大家,希望大家能開開心心的做影視領域,影視領域作品能更進一步,最後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森臨電影


因為都很好看!都是很棒的電影!

《諜影重重》為“動作片”,叫《碟中諜》為“科幻片”,兩者在裝備上就已經大相徑庭。伯恩全身上下簡單樸素,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單打獨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敵人鬥智鬥勇,主要靠靈活的大腦和近身格鬥術取勝;

而阿湯哥更注重團隊行動,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而且十分土豪,各種高逼格科技,展現得出神入化,西裝美女豪車也一個都不少,在場面上比《諜影重重》更加華麗,視效也更出彩,就像是一場時裝表演秀。

伯恩是為了尋找過去記憶找回自我才重出江湖,屬於私人恩怨,而阿湯哥一夥人更像是“超級英雄”,為了粉碎敵人陰謀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

所以有很多人表示,伯恩這種設定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現實,但阿湯哥就有點過於“美化”,主角光環和打不死的性格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簡單來講就是外掛太多。

《諜影重重》在劇情上環環相扣,每一部都有緊密的聯繫,一條故事線上慢慢延伸出了層層陰謀,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像被代入伯恩本人一樣,隨著主角一起去解開謎底,實現自我救贖。

相比之下,《碟中諜》就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一集一個故事,套路也大致相同,容易審美疲勞,不過只要有阿湯哥在,觀眾還是會去捧場。




輕鬆聊影視


對於許多影迷來說,《諜影重重》系列無疑是大家心中諜戰動作片的標杆,瀟灑凌厲的打鬥場面,驚險刺激的逃亡冒險,每一幀畫面都能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繃緊你的神經,尤其是前三部曲,動作劇情一氣呵成,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不過《諜影重重》經常會被人拿來和阿湯哥的《碟中諜》做比較,雖然兩者都屬諜戰電影,類型上很接近,不過內容形式上卻有很多不同。

首先,大家更願意叫《諜影重重》為“動作片”,叫《碟中諜》為“科幻片”,兩者在裝備上就已經大相徑庭,伯恩全身上下簡單樸素,看上去和普通人一樣,喜歡單打獨鬥,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敵人鬥智鬥勇,主要靠靈活的大腦和近身格鬥術取勝;而阿湯哥更注重團隊行動,強調隊員之間的配合,而且十分土豪,各種高逼格科技,展現得出神入化,西裝美女豪車也一個都不少,在場面上比《諜影重重》更加華麗,視效也更出彩,就像是一場時裝表演秀。

其次,兩者的目的也完全不同,伯恩是為了尋找過去記憶找回自我才重出江湖,屬於私人恩怨,而阿湯哥一夥人更像是“超級英雄”,為了粉碎敵人陰謀拯救國家於水深火熱之中,所以有很多人表示,伯恩這種設定更加接地氣,更貼近現實,但阿湯哥就有點過於“美化”,主角光環和打不死的性格讓人覺得不切實際,簡單來講就是外掛太多。

此外,《諜影重重》在劇情上環環相扣,每一部都有緊密的聯繫,一條故事線上慢慢延伸出了層層陰謀,觀眾在看的時候就像被代入伯恩本人一樣,隨著主角一起去解開謎底,實現自我救贖。《諜影重重》還有一大特色,那就是影片剪輯,導演特意使用手持攝影+快速剪輯的方式增加電影的寫實感(當然也有人說很不適應鏡頭晃得想吐~),讓劇情看起來十分緊湊,尤其是打鬥場景,一點不拖泥帶水,全程看得心裡直呼“臥槽”。相比之下,《碟中諜》就像是一部電視連續劇,一集一個故事,套路也大致相同,容易審美疲勞,不過只要有阿湯哥在,觀眾還是會去捧場。

這是我對這兩部系列電影的一點自己看法




表情攻略


總的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諜戰經典

Ethan Hunt與Jason Bourne都以獨特的風格成為了有別於007那種風流倜儻的諜報人員,共同開拓了這類題材的邊界。並以反恐等新世紀為切入點,完全甩開了同時期布魯斯南007的一定距離,以至於克雷格版007都有了波恩的影子。

相比之下,諜影重重系列更加寫實,將個人的魄力發揮到了極致的同時更注重臨場感,節奏飛快剪輯凌厲,手持攝影更是成為了系列亮點,成為了一個動作片標杆,為後人所借鑑(颶風營救、美國隊長2等)。

Matt那種平易近人的氣質與觀眾拉進了距離,隨手拿起的物品即為一招制敵的武器,混入人群悄無聲息,在天眼系統下的貓鼠遊戲……對於更加喜愛燒腦片與硬核動作片的觀眾,絕對值得力薦。

而IMF則是一直走在時代前沿,團隊間的緊密合作、不斷反轉的套路、高精尖黑科技、高難度動作設計(第一部的隧道直升機追逐戰、第二部摩托車大戰、第三部大橋對抗、第四部的征服哈利法塔、第五部的上天入海、第六部的廁所3P、攀巖搏鬥、實拍直升機對戰……),而負責搏命出演的阿湯哥則是撐起整個系列的靈魂人物。歷久彌堅、挑戰極限的演出讓這個系列煥發新生。

這個系列總的來說更注重奇觀與快感的堆疊,再加上正邪間的鬥智鬥勇,一次次挫敗並在最後一秒完成任務,而非諜影重重那種絲絲入扣、肅殺黑暗的格調,所以,這對於熱愛爆米花的同志們會是不錯的選擇。

但是,這兩個系列都有著共同的劣勢,那便是對演員的過度依賴,即“演員即角色”,而不是像007那樣可以以更換演員的方式來拓展角色的深度,至於這兩個系列的未來,其實更看好碟中諜,如果諜影重重還是在使用老套的三板斧,縱使有著再輝煌的歷史,也會被埋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反觀碟中諜,各類的風格不斷融合並推陳出新,以玩命的方式提高電影製作的質量,只要阿湯哥願意演下去,我們廣大粉絲也會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