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時評:人的現代化,關乎中國“戰疫”效果

(抗擊新冠肺炎)中新時評:人的現代化,關乎中國“戰疫”效果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 題:人的現代化,關乎中國“戰疫”效果

中新社記者 邢一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來。應對這一複雜局面既是對中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大考,也是對14億國民的一次試煉。每一個體的文明程度,都是這場“戰疫”的標尺。

連日來,中國多地防控過程中出現野蠻亂象,不僅引致社會關注和批評,多家官方媒體也發出“必須依法防控,必須制止野蠻”的警訊。應該說,疫情防控既高度依賴中央發揮包括行政、醫療、公安、社區等綜合集成的體制優勢,也更需要社會個體自覺並起到關鍵的糾偏之效。外界可看到,疫情之下,無論是國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還是參與行為,皆在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改變。

首先,價值觀念正在喚醒人們對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敬畏。此次疫情中,民意對野生動物交易、濫食的陋習深惡痛絕,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箭在弦上。另一方面,多難之時固然需要英雄,但此番面對奮戰在救治一線的“逆行者”們,國人不再只是要求和讚美犧牲,科學防控和量力而行的理性關懷日益增多。

其次,思維方式正在喚醒理性和質疑的能力。當媒體發出“中成藥雙黃連對抑制病毒有效”的片面消息導致民眾徹夜搶貨時,第一時間便提出質疑併科學證偽者不在少數。另一方面,大疫從來謠言多。大量民眾和機構就此成立闢謠言平臺,通過網絡廣而告之。大大降低社會治理成本的背後,也反襯了公眾日漸成熟、理性的思維方式和科普素養。

再次,參與行動極大擴展了互聯網時代的社會共識。新冠肺炎疫情是中國進入移動社交媒體時代的第一次特大公共衛生危機。與17年前非典時期的信息單向傳播方式不同,如今的信息傳播呈現更快速、更分散、更互動等特點:既有億萬網民“雲監工”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施工的壯舉,也揭露出一些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倒逼疫情信息披露透明化機制。

疫情當下,觀察國人的現代化,離不開三個條件:

其一,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活力空前,民生走向小康,中國培育出逾4億人的中等收入群體,壯大夯實了國民現代化的主體;其二,義務教育全覆蓋及高等教育不斷“擴軍”,經改革開放40多年努力,令中國教育規模已居世界首位;其三,是互聯網帶來現代生活方式的普及。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數量升至8.54億,普及率超六成,20-49歲網民佔比近半。

觀察家們相信,自近代以來,對現代化的不斷探索,始終貫穿著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從四個現代化到治理現代化的提出,伴隨著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日千里、經濟快進,國民精神屬性的蛻變和現代文明素質的養成,顯得更為迫切。畢竟,人的現代化和全面發展才是檢驗標尺。

此次疫情中,從“70後”到“00後”,改革開放下的數代人已成為推進國民現代化的重要力量,不僅以自身的學識為父母家人提升衛生防護自覺性,更以開放的全球視野影響社會共識。社交媒體上,就有內地青年表示,17年前的非典“戰疫”中,世界守護了自己,17年後的今天,輪到自己守護這個世界。

自立者天助。放眼未來,人的現代性仍應是中國現代化的關鍵標尺。經此“戰疫”,更該對此有痛徹感悟。(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