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臨終前發生的三件異事,兩千年來無人能解,是野史杜撰的嗎?

鄺小希


我是@辰觀歷史 ,給你不一樣的答案。


公元前210年,創立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王朝制度的秦始皇,在故趙沙丘行宮駕崩了。

他的死讓強大的秦王朝瞬間分崩離析,也使當時好不容易統一起來的中國陷入了十幾年的戰亂之中,直到漢王朝血淋淋的建立才算結束。

可付出的代價是慘痛的,可以說真的是萬戶之邑,百不存一。

史料中就記載到,劉邦走到曲逆縣時說:

經過這麼多城市,只見過洛陽和這裡兩座大城,可當時曲逆的人口卻只有秦朝時的一半,可見戰爭的殘酷。


而這一切,都要從我們故事的主角,始皇嬴政開始說起:

  • 始皇贏政,13歲繼位當了秦王,

  • 21歲時便掌握大權,

  • 29歲時,他即滅掉韓國,

  • 此後,又相繼滅亡魏、楚、燕、趙、齊等五國,

  • 當他38歲時,在中國這塊古老又神奇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統一的多民族的偉大國家一一秦朝。

  • 於公元前210年駕崩,時年49歲。



也許是他的功業影響太大,以至於在那一年發生了很多詭異的事情,讓輕易不言鬼神的司馬遷,都不得不如實的記載了下來。

秦始皇臨終前的一年時間裡,竟然連續發生了三件驚天異事,並且都明明白白地記載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並非野史胡亂杜撰,的確不可思議。

接下來,就讓咱們一件件來說,最後我會向大家道明我對這三件事的解釋,以及對秦始皇死因的分析。


第一件怪異事:熒惑守心。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作為“天子”的歷代帝王對天象都異乎尋常地重視,天象在他們的意識中象徵著天意,決定著皇權的興衰存亡。

為了明視天意,維護皇權,歷代帝王基本上都要設立占星官這個職位,用來占卜各種天象,以求趨吉避凶。

而在占星官認定的眾多天象中,有兩種無疑是最受關注的,一是象徵大吉的“五星連珠”,一是象徵大災的“螢惑守心”。



“五星連珠”顧名思義,就是金、木、水、火、土五顆大星排列成一條直線,它象徵著雄主出世,順應天命,主宰天下,是大吉之兆。

傳說,漢高祖劉邦繼位的第二年,就曾經出現過“五星連珠”的吉象。

非常有意思的是,現代天文學家利用計算機進行推算,還曾推算出兩次未被歷史記載的“五星連珠”:

一次是呂后稱制之時,一次則是武則天稱帝之時。

史書沒有記載,有可能是因為女主順應天命的話,會顛覆了基本的皇權邏輯。


而象徵著大災的“熒惑守心”,在天象上要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熒惑”其實就是指的火星,因它熒熒似火,故而得名。

而二十八宿中“心宿”,則被簡稱為“心”。

其實,“心宿”就是現代天文學所說的“天蠍座”,主要有三顆星組成。

在古代,天蠍座三顆星中最亮的一顆代表皇帝,旁邊的兩顆,一顆代表太子,一顆代表庶子。

而顧名思義,“熒惑守心”指的就是當火星運動到天蠍座三顆星附近的時候,就開始停滯不動了。

在古人眼中,熒惑意味著戰爭和死亡,所以熒惑守心便是指火星侵入了心宿,聯結起來也就成了戰爭、死亡要降臨人間懲罰君王的意思。

因而在史書記載的23次熒惑守心事件中,每一位君王都把它當作大事對待。

《史記·天官書》記載:

“火犯守角,則有戰。房、心,王者惡之也。”

也就是說,出現“熒惑守心”的天象,輕者天子失位,重者帝王將死!



而關於秦始皇遭遇“熒惑守心”,《史記·秦始皇本紀》有明確記載: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

一般情況下,帝王得知有“熒惑守心”的大災天象時,會用誅殺重臣的方式來消災避禍,但秦始皇沒這麼做,因為他遭遇的災禍異事不止這一件。


第二件怪異事:隕石詛咒。<strong>

這個是記載於《史記》卷六的《秦始皇本紀》中的,其原文如下: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驗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

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在秦始皇36年的時候,火星運行到心宿的位置,這是天下大亂的徵兆。

一天,有一顆流星墜落到了大秦帝國的東郡,落地為石,上面刻著“始皇帝死而地分”。

要知道,東郡這個地方十分特殊,象徵意義很強烈!

它是秦始皇即位之初,呂不韋主政時期攻打下來的,此郡當時是齊、秦兩國的交界地。

隕石上刻著惡語,這很像是有人在公然詛咒秦始皇以及他的大秦帝國。

秦始皇得知這個消息後的第一反應也是這樣,趕緊派御史前去查驗和詢問,逐門逐戶排查刻字之人。

結果,一無所獲,大家都說不知道這是怎麼回事。

最後秦始皇把隕石附近居住的人都殺了,還銷燬了隕石。

自此以後,始皇悶悶不樂,他還讓博士創作《仙真人詩》,來為自己祈福。


這個事件看似怪異,其實就是有人搞鬼!

我們都知道隕石是“天外來物”,是流星進入大氣層後燃燒剩餘的物質。

如果隕石上面有字,肯定是人為刻上去的!

而且秦始皇發現的這塊隕石或許很有可能就是假的,是有人故意找一塊普通石頭刻上字擺在那裡。



第三件怪異事:沉壁顯世。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

“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退言曰:“祖龍者,人之先也。”使御府視璧,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沈璧也。”

翻譯成白話文的大意是:

秦始皇36年(公元前211年)秋天,秦朝使臣出使關東歸來,晚上趕夜路回咸陽時,從華陰平舒道(今陝西渭南市華陰)經過。

突然,有人拿著一塊玉璧攔車,說:把這塊玉璧送給滈池君。

使臣問為什麼?那人說今年祖龍死,這是我敬獻的哀禮。

使臣正想詳細問明白,那人卻忽然不見了。


這裡解釋一下,“滈池君”的含義,指的是水神,元代的魏國公張晏說:

武王居鎬 ,鎬池君則武王也。 武王伐商 ,故神雲始皇荒淫若紂矣,今亦可伐也。


回到咸陽後使臣把這件奇怪的事情做了詳細地彙報,並把玉璧獻給秦始皇。

嬴政沉默良久才說:山裡的野鬼作祟,他的能力有限,最多不過知道一年的事情罷了。

言下之意,你們千萬別信這句讖語。

退朝後,秦始皇又進一步向左右解釋說,祖龍指的是人的祖先。

言下之意,我不是這句讖語裡的祖龍。

讀到這些,可能有人會說,此事人為的嫌疑還是很大,但如果說明這塊玉璧是何物,感覺就大不同了。

後來嬴政讓皇宮造辦處的人去鑑別那塊玉,結果發現,這塊玉居然是秦始皇八年前過長江時遇到大風浪,投入江中祭河神的那塊玉。

因為古人相信玉是聖潔之物,用來祭祀天地,可以獲得上天的庇佑。

可是當時,江流湍急,玉璧甚小,記得當時已經深入江底,為何如今又重新出現了?

十年前祭祀水神的玉璧怎麼會突然被一個神秘人送還回來,是為了證明那句讖語不容置疑嗎?前後呼應咬合的這麼嚴密!



這件事非常詭異,但也讓我聯想到另一個歷史事件,那就是《宋書》所記載的“外星人事件”:

永安二年的時候,東吳邊境將士們攜帶家屬一起守疆土,有天突然來了一個怪小孩,說了一句:“三公鋤,司馬如”,然後又說:“我非人,熒惑星也。”說完就消失了。

這兩個事件非常相似,都是通過一個怪人前來傳遞某一種信息,而這個信息都關係到朝代的滅亡!

我認為,這就是有人故意製造謠言。


因連續發生三件怪異事,為了避凶就吉,秦始皇便舉行了占卜,得出的結論是:

始皇出巡並遷徙百姓才能趨吉避禍。

於是秦始皇下令遷移三萬戶到北河、渝中兩地,並且給每個遷徙戶贈了一級爵位。

跟著便是舉行始皇第五次大巡遊。

第五次巡遊,從秦始皇三十七年十月出發,到第二年七月,前後長達九個月。

在這九個月裡,秦始皇南到浙江錢塘,在會稽祭奠大禹,刻石頌德,然後又北上到達琅琊。

然而,當巡游到平原津時,秦始皇突發重病!

但巡遊的車隊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的病危停滯不前,而是繼續西行。

走到沙丘平臺時,渴望長生的秦始皇駕崩,這一年,秦始皇實際年齡只有四十九歲。


關於秦始皇的死因,一直都是眾說紛紜。

主要的說法有兩種,一說是被累死的,還有一說是死於趙高李斯集團的陰謀陷害。

而在民間,秦始皇之死始終充滿了神秘而宿命的氣息。

我們可以舉兩個例子。

《淵鑑類函》中說:

秦始皇東巡,到孔林,發孔子墓,看到墓冢內寫著:“後世一男子,自稱秦始皇。上我堂,躍我床,顛倒我衣裳,行至沙丘亡。”

《異苑》中說:

秦始皇,何強粱。開吾戶,據吾床。飲吾酒,唾吾漿。飧吾飯,以為糧。張吾弓,射東牆。前至沙丘,當滅亡。

從後來的歷史來看,我認為是趙高集團,或者說是胡亥集團。

他們製造了這些怪異事件,就是為篡位做好鋪墊,讓大家認為秦始皇的死是天意,這樣就可以掩蓋他們篡位的惡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