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平之戰既然是以多欺少,以強打弱,為啥列為經典戰役?

京東李達康


一、長平之戰不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因為就兵力而言,趙軍四十五萬、秦軍六十萬。

二、簡介:

長平之戰,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說是周赧王五十五年農曆四月至九月間,又一說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國名將白起率軍在趙國的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同趙國的軍隊發生的戰爭。趙軍最終戰敗,秦國獲勝進佔長平。

此戰,是秦、趙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爭中,趙王在戰爭指導上,昧於秦強趙弱的基本形勢,急於求勝,錯誤地堅持進攻戰略。中秦國離間之計,棄用名將廉頗,而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趙括遵照趙王意圖,急於求勝,變更了廉頗的防禦部署及軍規,更換將吏,組織進攻。

白起針對趙括驕傲輕敵的弱點,採取了佯敗後退、誘敵脫離陣地,進而分割包圍、予以殲滅的作戰方針,最終獲得戰爭的勝利。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長平之戰是戰國曆史的最後轉折,至此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見戰國曆史分期)。此戰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

三、影響:

1、長平之戰,秦軍取得了巨大勝利,大大地削弱了趙國,為秦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在長平之戰勝利後,白起又分秦軍為三路,擴張戰果:命王齕率一軍攻佔趙國的皮牢(地名);命司馬梗率一軍北上,奪取太原(今山西中部地區);白起親帥大軍準備攻打趙國首都邯鄲,想一舉滅亡趙國。

2、長平之戰結果,趙軍固全軍覆沒,秦亦死傷過半,即雙方傷亡百萬左右。是役成為春秋戰國時代一次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誠如古人論及東周500年的戰爭時,唯推晉陽、長平兩役,所謂“晉陽之圍,懸釜而炊;長平之戰,血流漂滷”。

3、長平一役,為戰國時代乃至整個封建史上最大的戰爭,其慘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時代也是罕見的。不僅僅有著列國中最主要國家最高決策層戰略成敗得失值得研究,也集中了戰國一代最優秀最傑出的軍事戰略家——廉頗、白起等將領的參與,包含著這群千古名將指揮如神的運籌幃幄,因此凝聚著中國古代悠久的發達的軍事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


走路都帶風ll


我們從今天的角度看,會以為秦國實力十分強大,但是其實長平之戰前秦趙齊三國是三強鼎力,綜合實力差不多,可以說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前實力是十分強的。

但是論綜合實力還是秦國強。

趙孝成王繼位到長平之戰的這段期間,秦趙之間的比拼,趙國處於絕對下風。

比較典型的事蹟,就是魏相魏齊逃到趙國,秦昭襄王把平原君給扣了,讓趙孝成王把魏齊的腦袋交出來這事才能拉倒。

當時的處理結果是,給長安君送去齊國當人質,叫來齊國出兵,當然也確實把魏齊的腦袋送過去了,秦國才退兵的。

……顯然當時趙國並沒有和秦國叫板的底氣。

那長平之戰是怎麼回事呢?

因為秦國攻韓的時候,當時縱方的勢頭更盛啊。

秦國攻韓的時候,在虞卿的活動下楚、魏、趙就已經眉來眼去了,而長平之戰一開打,燕、齊就明確站隊站趙國這一邊了。

當時趙國肯定底氣足,動員的力度狠啊。

所以最終形成了趙國能單扛秦國的假象。

其實這個問題沒那麼複雜:

趙國那個地方沒法種冬小麥(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沒法種水稻(不是占城稻),也沒有滷水可以煮鹽。

就佔著冶鐵相對發達,商業相對發達(注意是相對),也就是能招架一下。

在這種情況下,一旦失去了李兌那種級別的縱橫家時,趙國就不可能有趙惠文王時期那麼順心了。





鈿車寶馬


首先更正下,長平之戰,並非以多勝少,以強打弱。

長平之戰,趙軍共投入四十五萬,秦軍先期投入四十多萬,後又傾國之力投入二十多萬,可以說是勢均力敵。前期一個守,一個攻,可以說是打個平手,雙方都沒有佔到便宜!趙軍吃緊,秦軍更焦慮。國力方面,雖然秦國稍強,趙國稍弱,但趙國能挺住,再向別的國家求援,秦國也堅持不了多久,從後來邯鄲之戰就可得到驗證,也不致於一敗塗地!

君臣同心,是取得勝利的關鍵要素!

前期,趙軍主將是廉頗,他的作戰方略是以守為攻,這是取得不敗之地的根本。因為,長平的地形複雜,易守難攻,秦國又勞師遠征,所以開始時打了幾仗,秦軍並沒有取得便宜。秦軍開始的主將是王齕,僵持了好長時間,並沒有取得進展,秦國也有點吃不消,因為打消耗戰對秦國十分不利。於是,秦昭襄王聽從範睢建議,對趙國採用了反間計,說廉頗受了秦國好處,故意採取消極態度,萎縮不前。因此,趙孝文王聽了平原君趙勝等人意見,將廉頗換下派了沒有實戰經驗的趙括,並冷落了廉頗,可見趙國朝堂此時君臣並不同心!

而此時秦國見離間目的己達,則秘密換上戰神白起,此時戰場格局完全改變。白起先假裝懼怕趙括佯敗撤軍,趙括有點得意乘勝追擊,以為秦軍主將還是王齕,中了白起誘敵深入之計。並派五萬精兵切斷趙軍後路,斷了趙軍糧道,趙軍失去糧草供應,引起恐慌,戰鬥意志一落千丈,最後全軍覆沒!

長平之戰,徹底顛覆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從此,沒有哪國能有國力與秦國抗衡,加強了秦國的統一步伐!


車工00


  • 大家好,我是愛看歷史書的小偉,首先說下,這個題目有一點問題,長平之戰並不是以多欺少,以強打弱的一場戰役,當時趙軍有45萬左右兵力,是防守方。秦國有60萬左右的兵力,是進攻方,而且是勞師遠征,在兵力上並不佔優。
  • 長平之戰的歷史背景。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韓國的野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韓本土切斷,上黨郡守馮亭不願意投降秦國,於是把上黨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由此秦趙開啟戰爭。
  • 長平之戰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場經典戰役
  • 第一戰爭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秦趙倆國投入的兵力加起來超過百萬,再加上運送糧草的後勤人員有倆百萬人,而當時的趙國的全國人口不過五百萬,秦國的全國人口不超過六百萬,可見當時倆國是傾國之力。而且戰爭持續了倆年之久,在當時最大的一場戰役,沒有之一。
  • 第二,長平之戰決定了戰國的格局。秦趙倆國傾全國的兵力打這場戰役,誰勝誰就有了統一六國的條件和優勢,當時秦趙倆國是戰國七雄裡軍事和經濟實力最強的倆國,一旦一方勝利,就可以對其他六國形成壓倒性的優勢,進而統一全國。
  • 第三,改變戰爭形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戰爭目的並不是攻城略地,也不是消滅對方,而是讓對手屈服。可是到了戰國後期,戰爭形態已經改變,尤其以“人屠”白起為首的秦國將領,發動戰爭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因此才導致趙國40萬降兵被坑殺。
  • 秦趙雙方都把最精銳的投入到現場,因為誰都輸不起。趙括既是幸運兒,也是一個可憐人兒,歷史機遇給了他名垂千古的機會,又讓他遇到當時的戰爭機器白起,“紙上談兵”的汙名被了倆千年。

叨叨偉


長平之戰,秦軍四十萬,趙軍四十五萬。此戰秦軍傷亡一半左右,趙軍全軍盡墨,從數字上已經看出是秦軍處於優勢。

不過僅僅從這些方面來看,此戰不足以算得上是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

事實上在古代正面攻守戰中,攻城一方必須兩倍兵力於對方,才有論勝負的機會。攻城方兵力為守城方三倍,才會贏面較大。

秦軍與趙軍兵力相近,能有這樣的戰果,實屬不易。在戰場之外的謀略更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此戰敗在趙國朝堂,參戰將士罪責不大,試問國家有難,匹夫有責,當時趙括血氣方剛,冒死領兵,勇往直前,已算不易。

只是需要盾的時候,往前線扔了一支矛。





紅鬍子老王


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爆發,這是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戰役。兩國以傾國之力投入到這場戰爭,開始時兩國的主帥是秦國的王齕和趙國的廉頗。雙方合計加起來共有超過百萬的士兵參加了這次戰鬥,對當時秦趙兩國的後勤,糧草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考驗。

廉頗利用秦勞師遠征,糧草供應支持不了長期戰爭。來取以逸待勞,據守險要,堅壁不出的辦法。

時間越久,秦國的後勤壓力也就越大,秦國就用反間計,使趙國用趙括接替了廉頗主將的位置。

趙括只會紙上談兵,沒有實戰經驗。下令主動出擊。先是中了白起的誘敵之計,四面被圍,使二十萬兵力被消耗一空。趙括率軍突圍被亂箭射死,剩下的25萬士兵被誘降。白起放回240人,其餘全被坑殺。

這場戰役之所以經典,一是戰爭規模,雙方傷亡高達75萬;二是戰爭中所運用的戰略戰術;三是這樣大規模的殺降,在戰爭史上罕見;四是戰爭帶來的啟示;五是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典故,軍事理論熟讀再多也不如實際戰場經驗重要。


文史清談


白起就算了吧。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秦王嬴姓趙氏,秦王殺白起是為趙報仇;白起死後,秦王四十年未攻趙。


用戶67724358697


長平之戰雖然是秦國勝了,但卻是險勝。秦軍雖然包圍了趙軍,但並沒把45萬趙軍都分割開來,45萬趙軍依然是強大的軍事存在。隨著趙軍被圍的消息被趙王知曉,趙王也會發兵解圍,裡應外合還是很有希望的,所以趙軍的士氣並沒有散。而且趙軍所處的位置裡面有丹河,有水,有信念,趙軍就能拼命死扛。

若不是久經沙場的戰神白起,換做是誰也不定有把握打勝這場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戰爭。長平之戰的勝利,奠定了秦國霸主的地位,也為秦國掃平六和鋪下了堅硬的基石






愛唱歌的麋鹿先生


這場戰役必須是經典,具體原因我來梳理一下:

首先,開創了自夏商周以來的第一次雙方投入總兵力超過100萬的戰役,秦國投入60萬,戰國投入45萬,秦國對於趙國而言並沒有明顯的兵力優勢,因為最後應徵的20萬有很多小孩和老人。可以說對雙方而言都是舉國之戰,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決定歷史走向的一次戰役。

其次,秦國和趙國之前關係一直比較好,趙國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使軍隊戰鬥力迅速提升,一舉滅掉了中山國。使趙國有了爭霸天下的雄心。趙國雖然人數少一些,但是戰鬥力並不小。

再次,長平之戰一打就是4年,趙國支撐不住,其實那個時候誰先衝鋒誰就處於弱勢,因為對方都修了重要工事。

戰爭不外乎會有兩種結局,秦國勝了就會加快統一步伐,因為除了趙國再也沒有秦國的對手。趙國勝了,至少退回函谷關內50年,中國的統一步伐會繼續推遲,由誰來統一也是未知數。所以說長平之戰是決定中國歷史走向的一次戰役,堪稱經典之戰。



邦哥品生活


一個戰役能夠稱之為經典戰役,一個原因是採用了高明的戰術,能夠作為後世教科書般的典範。另一個原因是對歷史的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們先了解長平之戰發生的背景。秦昭襄王三十六年,應侯範睢任秦相,向秦王獻“遠交近攻”的國策,將進攻的主要方向指向了韓、魏兩國。趙國的大部分領土都在韓魏的東側,只有北方代地與秦接壤,並不在秦國的主攻方向上。

當其時,關東六國中的楚國已經丟失了大約一半的領土,實力僅可自保;韓魏不斷的被秦國被秦國蠶食,就連自保也無法做到;齊國自樂毅伐齊後便一蹶不振,對秦國言聽計從,不敢有半分怨言;燕國國小兵弱,地處偏遠,自得其樂;唯有趙國自靈王胡服騎射後,便成為可以比肩秦國的強國。但是,自靈王被弒後,趙國便自廢武功,降低了對於騎兵的待遇,所以國力與秦國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國攻佔韓國野王,切斷了上黨郡與韓國本土的聯繫。上黨郡守想把秦軍的攻擊引向趙國,所以降趙。對於天上掉下來的餡餅,趙國國內有兩種意見,平原君主張接受,趙豹拒絕。

上黨郡位於太行山南部,東側就是無險可依的河北平原。秦國如果佔領了上黨,趙國的腹地,國都便直接暴露在了秦國的威脅之下。所以平原君的建議是正確的,但不是什麼佔便宜,而是從戰略高度上就應該佔領上黨。

趙國的軍隊素養,將領的才幹均比不過秦國,打敗仗是必然的,但是隻要主力不失,形成僵持局面,趙國從戰略意義上,便是贏了。所以,廉頗雖然屢戰屢敗,但是隻要堅持住,最後贏得卻是趙國。趙括雖然也是打敗仗,不但葬送了整個趙軍,而且還有趙國的未來。從這個層面上來說,兩個人的失敗是戰術與戰略的區別。

長平一戰,葬送了趙國的軍事精華,人員,裝備,訓練,這些可不是十年,二十年能夠解決的問題。特別是,秦國已經不再給關東六國休養生息的時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