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亞航“迷航”。

文 | Tech星球 馮一彬

一次突然的疫情,打亂了全國所有人的節奏,同時也考驗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請您耐心等待,敬請諒解。”易欣已數不清這是第幾次聽到亞航官方的無用回饋。全國疫情加重,易欣取消了原先的國外出遊計劃。但是易欣並沒有因此閒著,在家的大半個月日子,她一直在積極尋求退掉亞航機票的辦法。

1月24日,亞航官微聲明涉及中國往返的行程都可以退,但是沒過幾分鐘就變成了僅可以退2月15日之前的。“我2月8日,廣州飛亞庇;2月12日,亞庇飛吉隆坡;2月15日,吉隆坡飛廣州。但一直顯示不符合退票條件,直到現在也沒有退票成功。”易欣對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表示。

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易欣通過微博進入了亞航維權群,裡面有數百位退票無果的用戶,涉及金額超過百萬。據瞭解,類似維權群不止一個,甚至有用戶航班都取消了,機票仍然無法退款。“我兩次退票一直被拒絕,而且(亞航)自己就給我改簽了時間。”另一位用戶也反映亞航的處理方式欠妥。

2月14日,忍無可忍的消費者在微博上發出一封致亞航的公開信,逐一細數亞航聯絡難、退票難的問題,甚至直接提出了建議解決方案。但此信到目前為止仍未得到亞航的回應。

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不僅是消費者,亞航的代理商也面臨著退款無門,甚至還要搭進真金白銀的困境。有亞航在中國境內的主要銷售代理商表示,由於疫情影響,OTA(在線旅遊)平臺已經向消費者作出的退訂承諾,但亞航一直不給機票代理商退款,導致OTA平臺很可能動用代理商的保證金,來給消費者退款。一面是平臺退款的支出,一面是用戶的投訴,亞航代理商承擔著巨大的壓力。

並且在去年11月,亞航代理商收到了一封來自亞航航空銷售部的郵件,郵件中表明,亞航將不再在飛豬平臺上投放任何產品,要求授權代理商不得以任何方式在飛豬銷售機票。後者曾是亞航在中國境內最主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接受到此消息後,不少中小代理商感到鬱悶。並且在年末買票旺季,缺少一個渠道流量平臺,無疑會直接減少代理商部分的收入。

在行業分析人士看來,疫情期間,消費者權益事件處理不力,在再加上與合作伙伴分道揚鑣,亞航一系列“迷之操作”背後,是其長期未攻克中國市場,與虧損壓力下的激進選擇。當國內航空市場激戰正酣的時候,亞航選擇獨立發展成為一站式出行平臺,試圖轉型自救的亞航能成功嗎?

低價搶佔入華“蛋糕”

艱難的入華歷程,是亞航長期的心頭病。

作為擁有最大消費人口,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場的中國,是眾多航空公司爭奪的對象。據民航局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民航完成旅客運輸量6.6億人次,同比增長7.9%。同時廉價航空的市場也在增長,航空資訊機構OAG曾預測,到2020年中國低成本航空佔民航整體市場份額將超過14%。

2005年,亞航進駐中國,“中國市場是亞航集團非常重視的市場,未來希望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開通更多的航線,提供更好的服務給中國客戶。”泰國亞洲航空及亞洲航空有限公司聯合執行主席Tassapon Bijleveld曾在採訪中說道。

15年時間一晃而過,亞航在中國發展的並不如預期。

“15年前,亞航帶著低成本航空的理念進入中國,進入中國以來,亞航一共設立了24個航點。我們希望5年後在中國的航點數量有可觀增長,期望能夠翻倍。”Tassapon Bijleveld將希望放在了未來,目前在亞航的5億乘客中,有5000萬來自中國。

國內的航空市場一直由國企佔主導,近兩年才出現私企。作為一家外資航空公司,亞航開拓中國市場存在諸多困難。國內航線資源緊張,亞航的航班時刻往往存在劣勢。以2015年9月泰國亞航新開的上海——曼谷航線,起飛時間為並不理想的06:55。

除此之外,在國人的心目中,飛機作為日常出行方式,依然需要一定經濟水平支撐。據航旅縱橫數據顯示,一年乘坐9次飛機便超越了全國88%的用戶。相比於火車、高鐵、汽車,民眾對乘坐飛機出行的安全感也相對更低,亞航甚至曾出現整機失聯的事故。

2014年12月28日,亞航一架從印度尼西亞泗水飛往新加坡的航班失去聯繫。據印尼交通部官員稱,162名乘客和機組人員全部遇難,迄今僅找到大約103具遺體。

低成本策略+更低的安全感面前,“勸退”了不少客戶。加之境外航空公司是無法像國內航司可以在規定時間退訂,與國內航空公司的服務水平無法匹敵,所以亞航等國際航空公司都在國內市場拓展緩慢。

隨後因為債臺高築等問題,讓亞航的擴張之路遭遇不少挫折,由於種種原因,在2013年亞航最終選擇了暫時退出中國,在2016年再度迴歸中國,間隔了3年時間。

但重回國內市場的亞航虧損不斷加重,以至於很多新計劃也被停滯。2018年8月30日,亞洲航空在聲明中表示,已經放棄在中國設立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的合資計劃。

連年虧損入不敷出

連年累牘的虧損,致使亞航內外交困。

“現在人人都能飛”是亞航提倡的服務理念,旨在每個人都能支付得起機票費用,而低價是提升銷量、佔領市場的最有效方法。

2014年由於運力過剩、經濟不景氣以及東南亞政局動盪,東南亞航空市場面臨極具挑戰性的市場狀況。據CAPA報道,在2015年第三季度,20家上市航空公司及其子公司的業績中,有11家是不盈利的,其中就包含擁有多家分部的亞航。

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許多航司已經放緩擴張速度,試圖減小虧損規模,馬來西“亞航X”、菲律賓亞航虧損相對減小,但是隨著燃油價格繼續上漲,泰國“亞航X”虧損擴大,印尼亞航已經接受重組。亞航集團7個品牌的運營商中,有5家在該季度是虧損的,馬來西亞亞航和泰國亞航在該季度的盈利總額,超過了另外5家亞航子公司的虧損總額。

巨大的虧損壓力使亞航重啟入華計劃,希望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中尋找新的機遇。2016年8月26日,新任亞洲航空公司北亞地區總裁陳凱霖表示,迴歸中國市場,主要為成立亞航中國合資分公司和拓展中國出境遊業務。

但無法忽略的一個事實是,當低價模式在一些航線中已經出現虧損時,大肆擴張只會造成更大規模的虧損。據印尼亞航公司公佈消息稱,截至2018年12月,該公司收入增長11%,至4.2萬億盧比,然而支出增長31%,至5.52萬億盧比,經計算淨虧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9,080億盧比。

除此之外,馬來西亞“亞航X”2018年11月21日公佈第三季度財報顯示,該季度淨虧損大幅增加,從去年同期的4330萬林吉特淨虧損增加至1.975億林吉特(4710萬美元)。

就在亞航一直尋找辦法彌補虧損漏洞時,國內低成本航空公司也已開始崛起,本土企業推出更加適合國內發展的廉航航司,已成為亞航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從2016年迴歸國內後,亞航被捲入了一場低價戰爭中。

目前,中國有6家主打低成本的航空公司,其中,春秋航空發展勢頭迅猛,其市值早已超越亞航。此外,國外的低成本航空公司也積極佈局中國市場。今年一季度,國外航空公司共獲批53條中國國際航線,其中,僅來自東南亞的12家低成本航空公司與3家包機公司共獲批29條,佔全部獲批航線的54.7%。

轉移目光瞄準中國市場是亞航扭轉虧損的重要策略,但相比之下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對於亞航的現狀來講更加迫切,是能夠決定其能否長期存活的關鍵。

轉型平臺道阻且長

主打廉價機票,使其主營業務利潤較少。為了求生,亞航選擇了拓展多元業務,升級為生活旅行服務平臺的變革之路。

在與飛豬解約後,亞航集團首席商務官陳家欣在公告中表示:“亞航一直致力轉型發展成為領先的旅遊和生活方式平臺,我們仍然專注於通過亞航自有平臺推動與消費者的直接關係”。這句話,被行業解讀為,亞航要成為一家包含自營機票業務的OTA平臺。

在去年4月份的採訪中,亞航首席執行官託尼·費爾南德斯也明確表示,亞航的未來在於其不只是一家航空公司,會是一家碰巧擁有航空公司的科技公司。

成為輻射東南亞的航空公司,或許是亞航的一個起點,但亞航的野心並非如此。在2018年9月,面對油價的飆升帶來的成本壓力,亞航打算降低成本,轉向雙重經營,轉型為有OTA功能的生活方式網站,並欲成為“東南亞在線旅行社“的機構平臺。

疫情退訂雪上加霜,亞航變身平臺“折戟”

2019年4月8日,亞航推出了新版網站和APP,並據坊間傳言亞航已從Expedia、Traveloka等公司挖走一些高管,在印度班加羅爾設立了一個技術中心,還計劃在波蘭和印度尼西亞設立新的中心。亞航毫不掩飾的野心,路人皆知。

行業人士向Tech星球(微信ID:tech618)分析,亞航想獨立運營,是在學習歐洲航空公司的做法,但是境外航空公司存在語言、使用習慣、服務能力、支付方式、時差等多方面的問題,中國消費者並不習慣登陸外航官網購票。

並且受疫情影響,此次通過第三方平臺訂購機票的部分用戶已經拿到退款,而通過亞航官網和其他渠道購買的用戶,拿到退款的寥寥無幾。亞航自己一直想要打造的OTA平臺,在這次疫情的檢驗中,其明顯實力不足應對危機,老用戶對其的體驗感也一度下降。

國內早已出現了飛豬、攜程、去哪兒等平臺,在OTA領域爭戰將近20年,產品模式、後臺技術相當成熟,用戶也習慣一站式服務模式。如果亞航想要與之競爭,整個後臺運營、維護,以及客服將會是一筆巨大的開支,亞航獨立發展路註定艱難。

除此之外,在全球OTA市場已經幾近穩定的格局中,現在亞航要試圖轉型為OTA,可以說起步太晚。同系列產品Expedia的APP下載量超過2.5億次,而亞航APP下載量為3220萬次。在流量與技術都不佔優勢的條件下,亞航選擇跨界轉型,面臨的困難不是一星半點。

行業競爭的加劇,低價模式的弊端,多年在華髮展不利,以及亞航連年虧損的賬目,都導致了亞航迫切想要轉型成為多功能的在線旅行平臺。但從時間、背景以及成本上考慮,這都將是一條不那麼好走通的道路。

“從歷年來航空公司與平臺的關係發展中看,二者並非是零和博弈的關係,境外平臺是想要通過服務平臺進入國內市場,服務平臺能夠幫助航空公司在支付、銷售、客服等方面提升用戶體驗,增大流量入口。”一位OTA行業從業人員向Tech星球講道,他認為一站式服務平臺之於亞航來說,還是弊大於利。

如今,亞航背離平臺、拖欠退款,與平臺、供應商、用戶三方均鬧得不愉快,為之後的OTA轉型之路無疑更是增加了難度。再加上之前的連年虧損,偏執的亞航不知道會如何收場。

轉變OTA,或許是境外航空公司在國內的一種存異變化,但自身問題沒有解決,還頻繁與平臺與用戶站在對立面的亞航,最終會被用戶接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