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1889年秋天,晚清重臣張之洞從廣州出發,坐“粵秀號”輪船經香港出海,到達上海,再溯長江而上,最終抵達武昌,就任湖廣總督,開啟了他經營武漢三鎮的18年歲月——那時還沒有“武漢”這個名字,而是武昌、漢口與漢陽。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張之洞在京漢鐵路通車儀式上(1903)

這18年裡,除了有3年因其他事務暫時離開外,其他時間,張之洞積極推行新政,在他的經營下,地處內地、原本封閉保守的武漢,開始脫穎而出。

“一個貪官的能量,可以毀掉一座城市,或使其落後幾十年幾百年,而一個有著遠見卓識的能官,或有著遠思近慮的勤官,或一個清正廉潔的清官,卻可以開一代風氣,可以造就一座城市,為它奠定堅實的基礎,以使它的強大和繁榮延續千百年。” 武漢作家方方在《漢口的百年滄桑》裡說,“現在,運氣的武漢,把河北南皮人張之洞等來了。”

張之洞都做了什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又是怎樣做到的?

回到歷史現場,可以說,張之洞在武漢的大量功績,是他與清廷中央、李鴻章之間在各種國內外局勢中博弈的結果。晚清波譎雲詭的政治風雲,讓他與武漢,相互成就了。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張之洞向光緒帝上奏《設立自強學堂片》 獲批,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正式創辦


01 意外的緣分

張之洞與武漢歷史之緣的起點,是李鴻章提議修建津通鐵路一事。1888年10月,李鴻章主持的津沽鐵路(天津到塘沽)通車後,又請求修建津通鐵路(天津至通州)。清廷起初表示同意,但由於通州京師東大門的地理位置、政治派系鬥爭和利益衝突等因素,大批官員接連上奏,反對修路,就此引發了清朝歷史上最後一次關於是否修建鐵路的官方集體討論。

1888年12月,紫禁城貞度門失火,反對者又藉機大造輿論。此時的清廷中央,在慈禧之下,掌握權力的是光緒皇帝之父醇親王奕譞。面對洶湧而來的輿論,醇親王決定召開“擴大會議”,要求13位地方督撫上奏表達意見。

在地方督撫的上奏中,持明確支持或反對態度的都不多,大部分人持調和態度,唯有兩廣總督張之洞另闢蹊徑,其文章題為《請緩造津通改建腹省幹路折》。

在文中,張之洞把鐵路的經濟價值拔高到與政治、軍事價值同樣的高度,認為國家必須要修建鐵路。但張之洞也認為,反對者的意見亦有可取之處,津通鐵路應當緩辦。一番論述後,他拋出了自己的建議:在國家腹地修建幹線鐵路,線鐵路兩端起點分別為盧溝橋和漢口。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盧漢鐵路漢口起點:大智門火車站

反覆抉擇後,清廷採納了張之洞的意見。津通鐵路落馬,盧漢鐵路登場,這一戲劇性的結果,一方面是張之洞的上奏有理有據,打動了清廷,另一方面,也是清廷有意壓制李鴻章的結果。

之前,清廷一直在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和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之間搞制衡,但此時湘系人員漸次凋零,以致李鴻章勢力獨大。因此,清廷有意扶持同為洋務派干將的張之洞上位,用來抗衡李鴻章。在張之洞的建議下,武漢歷史上第一次被納入到鐵路計劃之中。

在成就武漢交通樞紐地位之後,張之洞和武漢的緣分本應就此畫上句號,張之洞繼續坐鎮廣州擔任兩廣總督,而時任湖廣總督的裕祿,應順理成章地承擔修建盧漢鐵路的工作。然而,歷史並不一直照常出牌,裕祿成為繼李鴻章之後,又一個以無意之舉促使張之洞與武漢相遇的人物——裕祿本人對鐵路事業並不熱心,聽聞盧漢鐵路的修建計劃後,甚至上奏明確反對修路。

“解鈴還須繫鈴人”,1889年8月,清廷將裕祿調離武昌,改任盛京將軍,委任張之洞為湖廣總督,督辦盧漢鐵路的修建。這一紙調令,成就了張之洞,更成就了武漢。

02 三大廠選址中的政治博弈

抵達武昌後,張之洞為武漢三鎮帶來的見面禮,就是盧漢鐵路的規劃,這是武漢成為交通樞紐的起點。一年之內,他又為武漢帶來了三份大禮,即近代工業的三個重要產業:近代工業的基礎——鋼鐵廠、近代輕工業的象徵——紡織廠、近代大部分國家最先近代化的部門——軍工廠。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有“中華第一槍”之稱的“漢陽造”步槍 就是產自漢陽兵工廠(原名“湖北槍炮廠”)

早在擔任兩廣總督之時,張之洞就認為,國家強盛必須軍事強大,軍事強大需要建設軍工業,鋼鐵則是近代一切工業的基礎,而紡織業能夠帶來利潤反哺重工業。為此,張之洞多次和清廷駐外公使溝通,請求代為購買機器設備,並準備在廣州建立鋼鐵廠、槍炮廠以及織布局。機器設備已經購置妥當,正在運輸途中的節骨眼上,張之洞改任湖廣總督,三大廠花落何方也就成了未知數。

鋼鐵廠移鄂較為順利,張之洞在廣東時,初步計劃建鋼鐵廠於廣州珠江南岸鳳凰崗。得到調任湖廣總督的命令後,張之洞並未放棄在廣東設廠的計劃。在給清廷的上奏中,張之洞依然提議在廣州建鋼鐵廠。

然而事情已經起了變化。早在光緒初年,李鴻章曾委派手下盛宣懷勘探湖北,發現湖北大冶的鐵礦礦質優良。知曉此事的醇親王本著繼續扶持張之洞目的,傾向於鋼鐵廠建在湖北,由張之洞管理。李鴻章揣摩出了醇親王的意圖,對大型鋼廠並不十分看好的他順水推舟,向清廷建議鋼鐵廠應建在湖北。接替張之洞兩廣總督職務的恰好是李鴻章的哥哥李瀚章,他自然也不要求強留鋼鐵廠在廣東。張之洞見各方均表態希望鋼鐵廠改建在湖北,便應允下來。

不過,李鴻章在給哥哥的書信中,如此評價張之洞的鋼鐵廠事業:“(張之洞)欲結邸(指醇親王)歡,即準撥部款,恐難交卷,終要瀉底。樞庭(指清廷中央)皆知其大言無實也”。可見,鋼鐵廠選址也摻雜著濃厚的政治考量。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洋務運動分佈圖

屬於軍工產業的槍炮廠落戶武漢的過程一波三折。先是李瀚章上奏朝廷,表示天津風氣開化、交通便利,槍炮廠應當選址天津。隨後李鴻章上奏表示,天津擁有鐵路,又毗鄰唐山的煤礦,槍炮廠易址天津為宜。考慮到李鴻章派系已經控制了很多重要洋務事業,清廷在槍炮廠選址一事上,就既不支持天津,也不考慮李瀚章管轄的廣東,而是決定槍炮廠隨張之洞建在湖北。

紡織廠這邊,李瀚章對紡織產業不感興趣,他將已經運至廣東的機器拱手讓與湖北,但這並不意味著紡織廠落戶湖北一帆風順。擔任兩廣總督之時,張之洞特地為紡織廠籌款,截止張之洞離任,有一筆款尚未收到。張之洞與李瀚章溝通,希望得到這筆錢繼續用於興建紡織廠。但李瀚章認為,籌款系廣東而出,如今紡織廠並不建在廣東,籌款自然沒必要再交給張之洞。幾番交涉,張之洞只得到了一部分籌款。

經過明裡暗裡的政治博弈,張之洞將槍炮廠、紡織廠和鋼鐵廠的設備和規劃帶到了湖北。槍炮廠建在漢陽,紡織業四局(織布局、繅絲局、制麻局、紡紗局)設在武昌,鋼鐵廠亦選址漢陽,即著名的漢陽鐵廠。一時之間,武漢成為中國最重要的工業區域。


03 鋼鐵廠緣何花落漢陽

按照當時的經濟規律,三大廠中的鋼鐵廠不應花落漢陽,這次選址,同樣是政治局勢意外造成的結果。

由於鋼鐵廠與鐵礦、煤礦在產業鏈上的關係,為了節省原料和燃料的運輸成本,世界各國一般優先將鋼鐵廠廠址選在大型鐵礦或煤礦附近。鑑於湖北大冶的優質鐵礦,鋼鐵廠建在湖北大冶實至名歸,更何況,張之洞的初衷也是選址大冶。

然而,隨著國內外局勢的變化,張之洞和李鴻章嫌隙不斷。1890年初,中俄關系惡化,李鴻章提出緩建盧漢鐵路,先行建設天津到山海關的鐵路,以便保障東北的安全,清廷准奏,這使得盧漢鐵路的建設排期大大延後。

一年前,張之洞的提議,讓李鴻章的津通鐵路計劃取消;一年後,李鴻章的提議,又讓張之洞的盧漢鐵路緩建。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漢陽鐵廠

張之洞本打算將鋼鐵廠製造的鐵軌用於盧漢鐵路的建設,可盧漢鐵路延期,使得鋼鐵廠的產品失去了最重要的銷路。張之洞趕忙聯繫李鴻章,希望東北後續鐵路建設能夠使用湖北鋼鐵廠製造的鐵軌,然而李鴻章表示東北事務緊急,來不及等待湖北鋼鐵廠投產。

遭遇了李鴻章的冷臉後,張之洞又收到了李鴻章派系成員盛懷宣的書信。盛宣懷認為,大冶最適合建鋼鐵廠,並表達了希望參與鋼鐵廠建設的願望。盛宣懷還為自己的侄子謀求大冶縣令的職務。

眼見李鴻章勢力開始向大冶插手,張之洞改變了大冶設廠的初衷,決定將廠址設在省城武昌,留在自己身邊便於控制。然而,武昌府的地理條件不適合建廠,張之洞多次選址均無成效。最終,鋼鐵廠設立在與武昌一江之隔的漢陽龜山腳下。

04 東風與周郎般的互相成就

在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之前,武漢三鎮中的武昌府為湖北省城,較一般地區繁榮,但終究是傳統城市。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的1861年,漢口正式開埠,藉著便利的地理位置,成為商業重鎮,大量外資企業和銀行設立於漢口。而武昌和漢陽發展速度一般,三鎮整體的工業水平也不高。

張之洞主政武漢三鎮的18年,在武漢創辦的近代企業,佔同期全國新建官辦與官商合辦企業的24%,為全國之冠。漢陽槍炮廠成為中國近代工業軍事基地。漢陽鐵廠是亞洲第一家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早於日本第一家聯合企業7年。1906年,盧漢鐵路通車,更是鞏固了武漢交通樞紐的地位。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擁有德式裝備的湖北新軍

雖然大量官辦企業有著官僚化、入不敷出、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藉此富國強兵的理想更是無從實現。但這些工業企業和鐵路的存在,確實改變了武漢,隨著工業規模的一步步擴大,大量衍生的民間企業隨之誕生,形成了以鐵廠和槍炮廠為中心的城市工業體系。

除了工業和交通,張之洞還在教育等領域推行新政改革,並編練新軍。辛亥革命前夕,武漢地區工業發展已經超過天津和廣州,成為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工業中心,漢口也獲得了“東方芝加哥”的美稱。

武漢為九省通衢之地,地理位置優越,水運便利,又是湖北的政治中心,具備了發展的基本條件。張之洞以及他的鐵路規劃、三大工業產業的到來,與只待東風的武漢相會,相互成就了彼此。

1907年,清廷調已經年邁的張之洞進京入軍機處,張之洞離開了經營18年的武漢。1909年10月,張之洞病死在北京,而兩年後的10月,辛亥革命爆發,武漢成為顛覆清王朝的首義之地。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一位能幹的官員,怎樣成就了武漢?

武昌起義軍政府今昔對比


作家方方說,“張之洞全心全意地忠於這個王朝,為他廢寢忘食,為他嘔心瀝血,為他慘淡經營。但卻正是他的開放和改革,替這個腐朽王朝挖下了一個埋葬它的深坑。”

而武漢首義沒有在張之洞擔任湖廣總督之時、或是生前爆發,也避免了張之洞在風燭殘年之際陷入尷尬境地,這恐怕也是兩者最後的相互成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