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導言:同樣不接壤,秦國為何對燕國、齊國的態度大相徑庭?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進行分析,牆頭草靠不住

戰國時代,諸侯爭霸,利益紛爭非常複雜,因為參與爭霸的國家較多,而且力量也不均衡,所以結盟就成為了戰國時代一個非常普遍的手段,合縱連橫策略用來應對與其它國家之間的利益爭鬥,也用來平衡不均衡的實力發展。而齊國就是秦國發展道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盟友,尤其是到了戰國的中後期,齊國在秦國的戰略計劃上處的位置就非常的重要了,無論是張儀曾經的連橫政策也好,還是范雎提出的遠交近攻政策也好,這其中的重中之重都是齊國。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同樣不接壤,秦國對齊國和燕國態度大相徑庭

無非是齊國與秦國沒有廣闊的相鄰土地面積,不存在直接的利益衝突,所以秦國才會將齊國看作是邦交計劃當中最為重要的盟友,同時也給了齊國不少的好處;但戰國時代與秦國不直接相連的國家不僅只有齊國,還有一個就是燕國,可是燕國在秦國邦交政策當中所處的地位就是遠遠不入齊國了,那麼同樣是不存在直接利益衝突的國家,為什麼秦國會選擇齊國而沒有選擇燕國呢?

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齊國和燕國之間到底有著哪些的區別?齊國能帶給秦國哪些燕國不能給的利益?為什麼秦國對齊國和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而秦國又在與齊國的聯盟過程當中得到了哪些實際的好處?

秦國所要結交的國家實力相差懸殊

第一個原因就是在國家實力方面的對比,其實,燕國確實與齊國一樣都與秦國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與秦國之間的實際利益衝突也比較的少,這兩個國家在范雎的遠交近攻政策當中都屬於結交的範疇,但相對於齊國來講,燕國對於秦國的重要性遠遠不如齊國,這是諸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但這其中最為重要的還是綜合實力方面,古代人在婚配的時候都要選擇門當戶對,更別提在結交盟友上面了,那個時候的秦國已經成為了最為強盛的國家,不需要在依附於其它的國家進行發展,而在進行結交盟友的時候也需要慎重的考慮,結交的不能是有直接利益衝突的。

  • 秦國選擇盟國目的,是切斷攻打的國家的支援

如同魏國、趙國那樣的鄰國與秦國之間的戰爭都有爆發,同時又是秦國東進道路上的第一個阻礙,所以在今後的發展和戰爭當中,它們之間的衝突會持續的爆發,並不適合當作朋友。

而秦國選擇盟友的最為重要的目的,也並不是要鞏固自己的國家實力,我們已經說了秦國的綜合國力是最為強盛的,它不需要再找一個盟友來鞏固地位,而是需要穩定在東進道路上的不確定因素,也就是說切斷它需要首先攻打的國家的支援。

  • 燕國實力遠不如齊國,依附秦國而生

齊國和燕國都是地處東部的國家,因為相隔的距離比較遠,秦國沒有辦法在發動戰爭的時候,避免這兩個國家對其它國家的支援,所以它必須選擇穩住這樣的勢力,這樣它才能夠在攻打韓國、魏國等中原諸國時革除一部分的不確定因素。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燕國和齊國之間的實力差距是非常之大的,齊國不僅有穩定自己國家發展的實力,也是有著提供資源的實力的,它畢竟是中原地區的大國,又是中原地區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強國,所以它最有可能當作被求援的對象,也就是秦國所必須要穩住的對象。

燕國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在戰爭當中基本都是自顧不暇的,所以向它求救的可能性並不大,因此穩住了齊國就基本上等同於切斷了其它國家的戰略資源,也就能夠更好地實施它的東進計劃了;所以說這兩個國家之間的實力差距,是秦國選擇結交盟友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

齊國、燕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別

第二個原因則是,燕國和齊國在地理位置上的差別,我們上面已經說到秦國結交盟友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切斷中原地區的國家可能得到的支援,這裡所指的中原國家絕大程度上是說的趙國和魏國。

畢竟韓國的國家實力比較弱小,而且土地面積也不大,給予其它國家支援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楚國在戰國中期的時候正在經歷朝政鉅變,正在經歷由盛轉衰的一個巨大轉折,對於自身的情況也是自顧不暇,秦國已經從楚國得到了很多的好處,也打擊了楚國的發展,削弱了楚國的國家實力,之後就沒有再將過分的精力放在楚國身上,因此那個時候秦國所要面對的重中之重就是魏國和趙國。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 齊國比燕國更有支持趙國、魏國的可能

而燕國與趙國之間的關係並不好,在燕國一直以來的對外戰爭當中,基本上都是對抗趙國或者是對抗齊國的,所以燕國不大可能給予趙國支援,而魏國與燕國沒有直接相連的土地,支援起來也是非常的困難的,所以燕國其實在支援這一方面能夠起到的作用並不大。

無論是對於趙國來講還是對於魏國來講,都不太可能將其作為救助的對象,畢竟除去地理因素等客觀原因之外,燕國確實也沒有多少多餘的物資能夠提供戰略支援了;可是齊國卻不一樣,齊國與魏國可是有著廣闊的相鄰面積的,而且齊國的國家發展也是非常的穩定,提供資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所以齊國就是秦國所要穩住的對象,這其實是秦國的一種戰略性的計劃。

畢竟在合縱當中,燕國所發揮的作用非常的小,就算是燕國參與合縱的聯盟,也並不能夠使聯盟的實力大幅度提高,可以說燕國就是可有可無的,可是如果齊國退出了合作,那麼必將是合縱的聯盟產生一個非常大的裂縫,也就足以秦國趁虛而入了,所以秦國才會選擇齊國,而不選擇燕國。

燕國奉行依附強國而生的政策

第三個原因則是,燕國一直奉行的國家政策讓秦國不屑於與其進行聯合;我們知道燕國在戰國時代幾乎就是最為弱小的國家了,所以為了保全它國家的宗廟社稷,它一直以來奉行的都是那種依附於其它國家進行生存的政策。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戰國初期就是依附魏國進行生存的,而戰國中後期的時候它也依附過秦國、楚國等大國,所以對於燕國來說,與其它的國家進行聯合已經是一種基本的國家政策了,這也就說明它依附於誰並不是確定的,並不是一種單純的聯盟關係,而是會涉及到國家政策問題的。

  • 燕國就是牆頭草,無法成為徹底的盟友

所以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來講,不能夠將它作為最為倚重的盟友,或者說不能將它視作為戰略計劃當中的一部分,因為它的依附關係是非常脆弱並且不穩定的,它會在各大國家之間來回的選擇盟友,簡單粗暴地來講就是一顆牆頭草,或許今天依附於秦國,但是明天它就有可能歸順於魏國,而這種依附於誰則誰強的狀態正是它價值的一種體現,所以燕國這個國家沒有辦法讓它徹底地成為你的盟友。

  • 齊國比燕國對秦國的價值大

秦國沒有辦法將燕國穩定在一種狀態之下,哪怕是秦國想要與燕國進行聯合,燕國也沒有辦法作為秦國長期而穩定的盟友,所以秦國不得不選擇齊國。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齊國沒有這種依附於其它國家才能夠生存的政策,同時,它的國內發展相對來說比較的穩定,這個國家又比較有戰略意義,齊國對於秦國的價值遠遠大於燕國對於秦國的價值;而且燕國與齊國的聯盟也比燕國與秦國的聯盟要具有更高的穩定性,因此,秦國才會選擇齊國。

燕國以正統諸侯國自居,不屑於與秦國結盟

第四個原因就是燕國的國家狀態了,首先秦國它是一個興起於西部戎狄的國家,對於燕國這種西周的正統諸侯國來講,它在血脈上的地位與燕國還是有所差距的,燕國對於這樣的一個國家,雖然畏懼,但是並不看得起,且那個時候燕國又是依附於誰則誰的國家實力就可以得到提升的狀態,所以就更不屑於與秦國進行聯盟了。

因此,這又降低了秦國與燕國之間聯盟的穩定性,由此來看,燕國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聯盟對象;而齊國則不存在這樣的現象,雖然戰國時代我們依舊稱呼其為齊國,但這個齊國卻不是西周分封下來的那個齊國,掌權的已經從西周的姜氏家族變成了田氏家族。

也就是說,戰國時代的齊國;其實是由一個貴族大臣謀權篡位而得到的,不存在燕國那種血脈上的自豪和驕傲,聯盟之間的阻礙也就非常的小,所以秦國與齊國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燕國能夠代替的。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討論

筆者認為,秦國之所以對齊國和燕國在外交上採取不同的態度,還受另一大國楚國的影響,

在戰國時代,齊國與楚國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它們是鄰國,利益的牽扯比較複雜,一直以來爆發的戰爭衝突也是接連不斷的,尤其是在伊闕之戰之後,那是齊國放任其它國家的安危於不顧自行去吞併宋國,這讓齊國與其它國家的關係急轉直下。

尤其是楚國,這個在伊闕之戰當中吃盡苦頭的國家,關係更是降到了冰點,對楚國進行戰略支援想來是不大可能的事情,而燕國曾經是依附過楚國的國家,對於楚國來講,意義比齊國是要重大的,所以結盟齊國更是一種壓制楚國的行為,在秦國的發展過程當中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綜述

筆者認為,秦國之所以將齊國作為聯合的重中之重,而並沒有將燕國看成是最好的盟友,不僅是因為在相鄰土地面積以及直接利益衝突上面的考量,更多的是從戰略意義上進行考慮的。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 燕國依附秦國而生

事實上,哪怕秦國不拋出橄欖枝與燕果進行聯合,到了戰國後期,燕國也是依靠秦國才能夠發展的國家,它對於秦國並不是一種聯合的行為,而是一種依附的關係,也就是說那個時候不得不去依靠秦國,秦國對於它來講是一種掌控的關係,是一種支配的關係,而不是與齊國那樣是一種需要穩定和較好的狀態,所以,燕國在聯盟當中所體現出來的價值是遠遠不如齊國的。

同時,燕國在戰國中後期所依靠的那種依附性質的發展狀態,也不適合長期的與一國家進行聯合,如果它穩定的成為一個國家的盟友,就失去了別的國家對它的競爭,地位也就會急轉直下,它必須保持一種不確定的聯盟狀態,才能夠引起其它國家對聯盟關係的爭奪,進而保證它的國家發展和宗廟社稷。

  • 齊國最後成為秦國利用的工具,被其他國家孤立

但齊國所能體現出來的這種價值,對於秦國來講是有好處的,可對於它自己來講卻是致命的,因為這樣的戰略意義,它與秦國之間爆發的實際衝突少之又少,它在戰國時代的時候並沒有像趙國、楚國和魏國那樣心驚膽戰過,也沒有像它們那樣戰爭接連不斷,如同在刀尖上面行走。

趙國、楚國和魏國好歹還經歷過戰爭,還經歷過有尊嚴的維護國家統治的過程,尤其是楚國,它在滅亡之前還曾經打敗過秦軍20萬,保全了它作為諸侯大國的尊嚴,而趙國後來北上建立代國,想要重新確立它的統治,雖然並沒有成功,但至少也做出過努力,可是齊國卻深陷與秦國之間的聯合狀態無法自拔,到了後來更成為了秦國的一種工具,在五個國家面臨危險的時候置之不理,彷彿將所有的戰亂都阻擋在了門外。

從地理位置和國策入手,分析秦國為何對齊國、燕國的態度大相徑庭

正因如此,到最終秦軍兵臨城下的時候,齊國才發現它已經成為了一個孤家寡人,整個中原地區已經都成為了秦國的領土,再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給它提供資源,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幫它進行抵抗,它就這樣不戰而降了,沒有起伏,沒有波瀾,也沒有轟轟烈烈的戰爭,就這樣選擇了投降,將整個國家拱手交給了它曾經無比信賴的盟友,就這樣結束了它上百年的統治。

而悲劇也能夠警醒我們,其實在國與國的發展進程當中,是沒有永遠的朋友可以信賴的,在兩個國家之間而言,利益永遠都是最能夠蠱惑人心的,也是最容易引起爭奪的,自身的命運要靠自己去進行把握,自己的發展要靠自己的努力進行推進,自身的生存問題也只能靠自己來進行解決,將命運安放在其它國家身上,那麼最終迎來的也只能夠是失敗,當失去了利用價值的時候,也就是滅亡到來的那一天。


參考文獻:《左傳》、《史記》、《資治通鑑》、《呂氏春秋》、《漢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