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不容易一眼看懂,需要反覆琢磨的詩才是好詩,你怎麼看?

鐵樹要開花


易懂不一定是好詩。難懂即便是好詩,也沒有實際意義。

我個人認為詩是情感哲思和在會碰撞產生的共鳴。產生共鳴的人越多,產生共鳴的時間越長,越是好詩。越是具有價值的詩。

有些詩難懂,不是作者認為難懂才好。而是有些情感不能讓人明白,以免惹禍上身。

當然也有生拉硬拽的難懂。那就是無病呻吟的胡扯。當然無人能懂。

可以肯定的是,別人不懂就無社會價值。只能自娛自樂。


生死有多遠


對於詩的評論,眾說紛紜;詩的好壞也不在於能看懂不能看懂。以看得懂看不懂來評論詩的好壞,我認為有失偏頗。

唐代詩人李商隱,其詩有人評論說是晦澀難懂,一首《錦瑟》,後人評論頗多,歷來眾說粉紜。有悼亡說,有戀情說,有自傷身世說,有政治寓託說,還有純美說,等等等等。迄今為止,對於這首詩,仍然不曾有定說。

沒有定說就對了,那才叫"詩"。你的詩如果別人一看,一讀就知首寫的什麼,沒有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那離詩就有一定的距離了。當然敘事詩或者標明要寫的景、物除外。

以《錦瑟》為例,的確難懂,你儘管反覆看,也不能說是懂了。你不能因此說不是千古絕唱的好詩吧!

白樂天的詩就不用你反覆琢磨。據說,樂天先生詩寫好後,要讀給老嫗聽,老嫗聽明白了,聽懂了,他才定稿,你也不能說樂天先生的詩不是好詩吧!

古人云"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又言"詩中有畫,畫中藏詩",至於怎樣評價詩的好與不好,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說得清楚的,只有讓那些所謂現代詩的"詩人"去爭炒"吧!總之,不沾汙"詩"這個神聖的名稱,就稱得上好詩了。

不過我只覺得"詩歌合為事而作“倒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只要"合為事"而作,大概就不會"無病呻吟”了。

杜甫老先生曾經說過:"吟成一個字,捋斷百根鬚”,故而作詩修辭練句倒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出於詩是要語言高度集中。當然這僅僅是作詩的一個方面,古體詩更是如此了。豈不聞"一字之師"了。再則詩的意境無論是古體詩亦或是所謂的"現代詩",意境也許是重中之重吧!

我雖不會寫詩,也不懂詩,姑且談一談對詩的一點看法,算是班門弄斧了。

近些年來不讀"現代詩",偶爾遇到一點現代詩,倒被它弄糊塗了。特別是最近對餘詩的爭論,更覺得莫明其妙了。

自由詩其實很好,我除了喜歡唐詩宋詞外,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新詩"我也很喜歡閱讀並且背誦,因為那才叫"詩”。

胡亂湊一文,不喜勿噴,但有愛好者歡迎共同探討詩中的隱迷。用這探討的心情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以此未消磨我們人生中剩餘的時光吧!


高樓避愁


我認為要人人,都看得懂,連小孩都能背上幾首詩,就是好詩詞,看不懂的詩詞,留給教授,專家去研究,例如,飛流直下三幹尺。鋤禾日當午。床前明月光。銅雀樓上鎖二嬌。這些詩很好,還是毛主席的詩,沒有人可以比,是毛主席和戰友的真實寫照,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百萬大軍過大江。紅軍不怕遠征難。萬山紅遍。今日文小姐,明日武將軍。紅旗漫轉西風。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切斷巫山雲雨。只有毛主席寫的詩,才有氣魄。


用戶8909647914534


詩歌也要有個中庸之道。

淺顯直白不能稱為詩。做人易坦蕩胸襟,敢作敢為!可是詩不能如此,如此就不能稱為詩,可以稱為記敘文!就像那首詩,四四方方一座塔,底下粗來頂上細。有著一日倒過來,頂上細來底下粗!就是用來諷刺直白人寫詩的打油。

直白當然不好!那麼似迷宮似的詩好嗎?個人也不喜歡這樣的詩,是的!轉幾個精巧的彎,絕對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好詩,只是彎轉的 太多了,也難稱好詩,就像一些現代詩,弄一些不著邊際的意象,東一句,西一句的,看起來張力越來越大,似乎挺好,可是,詩也越來越離譜了,越來越不知所云了!

詩歌妙在精且練,不是記敘,也不是謎語,中庸最好!


一笑貫長天


我是文開石我有靠譜答案

這種對詩的認識是膚淺錯誤的。

好詩禁得起琢磨是沒錯。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本身就是數萬數十萬古詩中,十不存一流傳下來的,本身就是經過時間和眾人挑選驗證的。

所以我們感覺好的詩很有味道,禁得起琢磨。

不容易看懂那叫故弄玄虛,本身就違反詩道。

我們能聽到對某些傳世名作的好詩,都是直至性情,都是一針見血,你見過哪首好詩是因為容易看懂?

好詩本身就是精煉的

有人說很多詩你能從不同的角度品味出不同的味道,這話沒錯。

為什麼呢?難道作者真的是都想到了?當然不是。

有一部分是因為後人牽強附會,偏離作者原意去美化的結果,所謂“作者做閱讀理解得不了滿分”。

另外是作者通過自己的文學素養,在創作時極其敏銳的抓住了重點,把所有的環境、事件、情節、人物、感情,都準確的進行了彙集和凝練,所以給人一種哪個角度都有道理的感覺。

有些確實一眼看不懂,大多是文字遊戲

有些詩也很好,但確實一眼看不懂。

有時候是因為在做文字遊戲,比如藏頭詩,回行詩,這是一種炫技的表演。

【文字回答很漂亮,圖片隨緣很漂亮】您覺得呢?


文開石


這個問題著實有些太籠統,我沒有學過文學,也只能是我自己的一點粗㳀認識而意。

我個人覺得,優秀的詩歌應具備以下特點:

一、詩人非常善於捕捉自己內心的情感,並將它合理的通過想象與寫實藝術加工。

二、第一條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讀到這首詩,產生了順暢的情感波動。所謂順暢的情感波動,就是你不是知道你該哭,你甚至不需要用思維去提醒自己聯想,它就能在直覺的瞬間衝擊到你,先感動,後才去反應這個詩是什麼意思。所以經過這些對比。

我認為一首詩好不好,關鍵不在於它寫了什麼,因為一情一景一人心,百家千戶萬種情。這是不可控的。但是,一首足夠好的詩,詩人不是在操弄你的理解,而是在操弄你的情感。這是可控的,為什麼可控,因為情感靠特定的方式是可以打進人心裡的,而不是讀進去。所以,解讀詩歌的含義,其實都是為了我們自己。而只有其中蘊涵的情感衝擊,才是那個隨風作古的人。這是種近乎微妙,也可以被解構,但是解構卻難以模仿的直覺,簡稱為,靈性。既然說清楚了詩歌動人的是什麼。

在這裡我們先來說說古詩:平仄是一種規則的過度,律體格式從某種意義上,也是在保護詩的質量,也在保護那些初入詩門的學子不會有太貽笑大方的作品:因為這些規律,都是有美學基礎的,當你絞盡腦汁寫出來一首規則內的詩,哪怕它不動人,但是更關鍵的,就是一般不會噁心人。因為幾乎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好的詩歌,並不需要那麼複雜:念起來順口,也可以直觸人心或者想象,就很好了。所以說格律與其說是一種規定,它更像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直到你隨心所欲不逾矩,看似在框架內,卻毫不拘束的在表達美。我們就說說乾隆最著名的,雖然不嚴格的遵循格律,但仍具有一定的格式和仄韻: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灑落花叢都不見. 你說是不是好詩呢?要我說啊,這首詩最好也是最討人厭的地方,就是逼你去看,去想,非要試圖從很多角度去分析,你會發現,哦,這是這種心情,哦,這還有很不錯的意境。很難說是格律保護、成就了這首詩,還是這首詩美的同時,讓人體會到了格律的重要性,但是,很煩。那麼這首詩好不好?從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很糟糕。因為等下通過對比,我會告訴你,古往今來的詩歌裡,它們主要在靠什麼動人。記得傳說中唐寅的這首詩嗎:

一上一上又一上,

一上上到高山上。

舉頭紅日白雲低,

四海五湖皆一望。

你看,乾隆玩了四句話才憋出來的東西,人家兩句說的乾淨、流暢。順帶還用高格調,鄙視了五湖四海,這是何等的氣度呢?會當凌絕頂,l一覽眾山小。你看,有沒有覺得他們很像呢?不管在說什麼,但讀了的感覺,就是很像。但是我們再來對比:平生進退如飆風,

一睨人才天下空;

獨向蒼天橫冷劍,

何必生吾慚英雄。

看起來很兇霸的樣子嘛,還用了很多形容詞,生怕你不懂他很屌。可是比之前兩句詩,儼然就是一個自傲的小人,看不見面前的萬丈高山。更遑論要和它比了:

十步殺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你看,動人的詩,從來不用說我很屌,來表達我確實很屌的思想感情;更確切的說,它只是詩人由衷的自我表達,順手把你震的渾身酥麻。

我們再來反過頭看現代詩歌,現代詩歌有沒有格律?嚴格的來說,沒有。也許會有短暫的流派,短暫的方式。但是,這與古律有著根本的不同:這裡的格式,儼然演化成了一種保護詩歌情緒順暢的方式:比如那首傳的很火的三行情詩:

螃蟹在剝我的殼,

筆記本在寫我,

漫天的我落在楓葉上雪花上,

而你在想我。

這首詩後來產生了許多變體,我就舉一個例子,因為看了這個例子,誰都能做無數變體:

螃蟹在剝我的殼,

筆記本在寫我,

漫天的我落在楓葉上雪花上。

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可是那不一,為什麼?因為真正被這首詩打動的人,那一瞬間是要抖的,是要心緒起伏的,是在思考之前的。這首詩的寫作手法,其實就算一種格律,目的在於引導你的情緒。

而後面的改編版,只是讓你哈哈哈哈,原來如此,妙哉妙哉。這其實是說,作為一首現代詩,他的格律,其實就是無聲的詩字的一部分。格律不再起規範作用,而是表達作用。我就舉一個我自己寫的例子:我只能偷瞄你,再偷瞄你。看看你是不是在笑。本來我就想這樣結束。思前想後,仍是覺得最後一句不夠好。你就當我這段話,是在上句話上劃了一條線吧。我只能偷瞄你,再偷瞄你。看看你是不是真的在笑。我把三行字,當作一條劃線,也沒有什麼不妥,關鍵是你能順暢的感受,順暢的想象。那麼現代詩比起古律詩,有什麼不同呢?寫現代詩,是更難的。因為沒有東西在保護你,反而給你造成更好寫的錯覺。結果就是你寫的容易,別人也罵的方便。我們接著來鑑賞一些讓我們讚歎的詩歌吧。

尋夢?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斕裡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雲彩。

這首詩的詞藻,絲毫談不上華麗,但是給你的美感卻是無庸置疑的。這有點像hey jude和最炫民族風的差別。hey jude之所以讓你覺得更上檔次,更動人,而不僅僅是催情。就是因為它的音律曲調豐富、曲折、頻率高。

而徐志摩這首詩,

一、為感情賦予了色彩;

二、多次流暢的轉換感情。

你看看是不是這樣,不需要你想太多,你就能很感動。馮唐的:那是愛 是癌 是如來。

簡直不能更極致了。八個字,就八個字,讓你心裡對於愛的感覺變了四次,最後還那麼渾厚龐大。

因此,對我來說,好的現代詩,不在於你寫了多少,也不在於你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我喜歡的呢,只是這種原始的動人而已。優秀的現代詩明顯比格律更擅此道,因為詩人可以給自己隨意加限制,也就是不加限制。因此,那些優秀的現代詩人,也都具有普適性:他們都不過是在表達自己,表達自己的所見所感,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但是順暢,真實。他們不需要刻意去做特點,因為真實他們本身就無法複製。讀著舒服,就是一首好的現代詩。





聯想蒙牛


一首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詩,有高中文化程度者,應該都能看出其中的詩意之美,感悟到其語言的魅力和意境之美。否則,也不會是什麼好詩。

“詩無達詁,”真正的好詩,其意不在一處,或明喻,或暗喻,或藏匿,讀者一樣地能感悟到其美之所在。一讀,復讀,再讀……每讀都會有新的收穫,感覺常讀常新。

真正的好詩,是融真情實感於其中,讀者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心理狀態下閱讀,都會被不同的含義,美感和藝術魅力所感染,這就是好詩不容易一眼看懂的原因所在。

不懂,分兩個層次,有全然不知者,有“好讀書不求甚解”者。多義性的好詩,讀者初讀就能知其美,感其情,雖不能盡解其中之真意,反覆琢磨,自然可知詩人用情之真,藏意之深。

蘇軾曾言“平淡乃絢爛之極也”,因此,一首好詩,頗有些言不能盡傳其義,義不能盡釋其情。如: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本是佳節,然細雨紛紛,行人或以物悲,或以情傷,或以意亂,落魄斷魂之神形躍然紙上。若要以語言描其形,繪其態,書其情,斷然是難以作到的,這就是古典詩歌(好的)的魅力所在。讀者既便不能全然領會,也會被它所表現出的意境之美所感染。

“知人論世,顧及背景,”融會貫通,自然能明其大意。“好讀書不求甚解”,古人已盡言其中利害,只要能明其義,會其意,無須深究。如果離開狹義的教科書,十人九解是很正常的。

古典詩歌的魅力所在,就在於凝練,傳神,讀者一看可知其美,復看再感其美,再看深悟其美。這就是題主所說的“不容易一眼看懂,卻經得住反覆琢磨的詩,一定就是好詩”。

詩歌,絕不能失去美感,如果失去了美感,別說反覆琢磨,恐怕會連讀下去的興趣都沒有。


黃土情愫


你好,我來就這個問題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以為一種不同的聲音,大家相互討論、相互促進以為最美。


我覺得核心問題不在於能否看懂,而更應該關注於行文的深度與廣度。適於此問題的說法就是詩句背後的深刻內涵,更好的便是深刻的哲理,洗滌人的身心、淨化人的心靈。為構建精神文明社會加力,而不是相反作用。


文字是我們對話的、心靈溝通的重要工具。詩人,高尚的情操、曠達的思想,以及此時此景此事此情,內心情感的跌宕起伏。外人是看不出來的。我們所人心隔肚皮,<strong>很能說明情況。文字本身沒有好壞的分別,只是我們更多的將它用在了不好的情景當中而已。感情真摯當一定程度,思想攀升到一定的高度。我們說高處不勝寒,這是種怎樣的孤獨寂寞感啊!所以這需要去宣洩、去表達。而文字就是個很好的工具。我更願意這樣講“文字載道”。


文字具有很強的“代入感”,這是影視作品沒辦法去比擬的。所以就會有這樣的現象,一部好的文學作品,被翻拍成影視作品。得到更多的是批評的聲音,因為影視作品變現出的是“導演們”的感受。這大概率不是讀者心中,該有的意境氛圍。當然也有好的,只能說是“共鳴現象”,外加各方面盡心力的緣由。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們大方向的判斷。


“文字載道”,這裡要特別強調的是,不是文字成道!


很多人落入了文字成道的漩渦當中,而不自知。不注重文字背會生層次的內涵、意義,而更多關注文字的華麗,語言的優美。更有人劍走偏鋒,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們得了光鮮之皮膚,而失去了最為重要關鍵的體骨多麼令人遺憾的事啊!


好的語句、詩文,引人深思,我們說陶冶情操、沁人心脾、洗滌人的心靈。我們說這文章有風骨。關注於華麗外表的詩句,看之養眼,食之無味,咀嚼再三,則令人作嘔。我們講其徒有虛名罷了。


願更多關注文字背後的深刻內涵和意義之所在,而不是遊於表面,專攻字句之華貴。

這裡是@稼潤國學,我是主筆青雲。有什麼看法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我會第一時間一一回復大家,以交流、溝通、討論,相互促進,這是我所願所想。


稼潤國學


不是一代人,難懂一代文;即便同輩詩,難解意中意。讓人看不懂,需要反覆琢磨的確有好詩,但未必都是好詩。

對於中國古典詩詞和現代詩,沒有歷史文化知識的積累和對生活的深刻體悟,光從字詞表面來看,有的通俗易懂,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比較難懂。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人們讀來便知這是詩人觸景生情思鄉之作。

又如,唐·元稹的《離思五首·其四》: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估計不少人讀起來難以盡懂詩人所寓何意。

再如,李商隱的《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如果不知五十弦暗喻標準二十五絃斷絃,怎能理解這是發自肺腑的念妻祭詩?

至於有些朦朧的現代詩,比如臺灣詩人林亨泰先生的《二倍距離》:

你的誕生已經

誕生的你的死

已經不死的你

的誕生已經誕

生的你的死已

經不死的你

一棵樹與一棵

樹間的一個早

晨與一個早晨

間的一棵樹與

一棵樹間的一

個早晨與一個

早晨間

那距離必有二倍距離

然而必有二倍距離的

不少人讀之感覺晦澀難懂,但有人卻評價認為富含人生哲理。

總之,評價一首詩的好與差,見仁見智,不能用名望和風格差異去判斷;歷久不朽廣為流傳,讓人讀之有音律美感或震撼或受益良多的詩,必屬精品。




緣於自然88


恰恰相反!

詩的好壞,並不是以是否需要反覆琢磨為標準,但是,實際的情況是,不需要反覆琢磨的詩,更容易流傳下來,也更容易被人接受。

為什麼很多詩需要格律?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上口,一首詩,讀起來上口,符合韻律,才能更多的被人去吟誦和記憶(其實極多名詩中的句子,不需要記憶,讀到一次就能記住)。要被更多的人去吟誦,就需要容易被理解,而非需要大家反覆琢磨才能理解“裡面的深意”。

很多千古名句,都不用琢磨,一眼看“中”(一讀就懂),切入讀者的內心,引起心底的共鳴,這樣的詩才是真正的好詩。

舉幾個例子(都是千古名傳):

.

黃鶴樓

唐代: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沒有任何需要推敲琢磨的句子,甚至有的句子像白話文,一般人看了就懂,很多人認為是唐代“七律之首”(也有人認為其不是七律,無關大雅),連李白都覺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主要的原因就是:簡簡單單的8句話(也說4句),喻景懷情,連思鄉之情都寫的“氣象萬千”,絕了!!

.

登高

唐代: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是和《黃鶴樓》爭雄的一首,很多人認為他才是“七律之冠”,裡面影響力最大的幾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都不用琢磨推敲,讀起來郎朗上口,聽起來氣勢磅礴,幾乎一遍就能記住。反倒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這樣的句子,很多人記不起來,因為需要理解和“琢磨”。

.

將進酒

唐代:李白

(節選)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句子有點多,僅僅節選幾句非常著名的,可以看看,這幾句,有需要仔細琢磨才能看得懂嗎麼?幾乎一句都沒有,因為大家讀起來覺得“至爽”,覺得寫得深入內心,疏曠之至,所以為千古名篇。

下面這首,是被譽為“孤篇橫絕全唐”(因為張若虛流傳下來的詩篇不多),我也是非常的喜愛!就不節選了,因為我尊重這首詩,實在是不忍心刪去任何一句!

.

春江花月夜

唐代: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不用我解釋了!各位好好讀一下這首詩吧,最好背誦下來,如果你對文學感興趣,這首一定要背(原因?背下來你就明白了,我已經把詩,段成適合背誦的幾段),你會發現,很多名詩中的句子,都是從這首詩“感發”而來,甚至直接照搬的都有!全詩幾乎沒有需要琢磨推敲的句子,看得出,作者寫的時候也沒有去斟酌和推敲,想到了就寫,成就了此千古名作!!!

因為問題說的是“詩”,所以這裡只能舉詩的例子,其實詞、賦、序章等,裡面例子言之不盡,表之不絕。。。

.

但我還是忍不住提一下曹植《洛神賦》中的一句——

“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迴雪。”

--- 這是我心目中的千古名句第一

---距離我們已經快2000年了,幾乎是一看就懂,根本不用解釋!

.

至白至簡,是為大觀!!!

所以,好詩,不用琢磨,不用推敲,就能讀出,看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