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為什麼?又回到原點?

在第六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中,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我們是否又回到了原點?

針對這一問題,其實早在2月13日接受記者採訪時,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影像科教授張笑春就曾做出預判。

CT不再作為臨床診斷標準,為什麼?又回到原點?

張笑春介紹,核酸是生物體的遺傳物資,甲流和乙流的病毒核酸不同,新冠肺炎和sars的病毒核酸也不同,核酸檢測可以明確患者到底是被哪一種病毒微生物感染,這種確診方式非常嚴謹。與之相比, CT是一個間接證據,多用於輔助診斷 。

既然如此,為何在2月3日,張笑春呼籲將CT作為臨床診斷標準?

張笑春解釋,這是因為核酸檢測的檢出率僅40%左右,存在漏診的可能。

首先是試劑本身的研發時間短,倉促之間無法追求完美;其次,支援發熱門診的醫生來自各個科室,並非人人能夠熟練掌握咽拭子採樣的技術;此外,不同於流感等上呼吸道感染,新冠肺炎發生在下呼吸道,患者以乾咳無痰為主要表現。 沒有痰,咽拭子就很難採集到有效的樣本。

2月初的現實情況是,湖北省作為疫情的重災區,疑似病例的存量太大。大量疑似病人因核酸陰性無法確診,得不到集中收治,對疫情防控十分不利。因此, 採取CT作為臨床診斷標準是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 ,僅適用於此時此地,換一個時間,換一個場景,可能就不適用了。

張笑春說,從12日以來的數據看,湖北省疫情在大的範圍內得到了控制,此時診療方案做出調整並不意外。“我不認為是回到了原點,相反,我認為我們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