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軌衛星實驗成功助力完善全球通信系統 專家稱代替基站提供WIFI依然“遙遠”

本報見習記者 李正

近日,我國首顆具有10Gbps通信能力的低軌寬帶通信衛星——銀河航天首發星,在軌30天后成功開展通信能力實驗。據悉,此顆衛星由銀河航天(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研製,於2020年1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搭乘快舟一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其在國內第一次驗證了低軌Q/V/Ka頻段通信能力。

與“中軌”及“高軌”衛星相比,低軌寬帶通信衛星系統具有質量小、成本低、研製週期短、發射靈活、低時延、信號接收方便等特點。同時,由於衛星通信服務的區域廣闊,不受地球表面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所以對於部分“老、少、邊、窮”地區,相比依靠基站傳輸的通信技術成本較低,是完善全球通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通信專家項立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低軌衛星實驗成功,從整體來看,是對5G網絡通信技術的一個補充,是整個通信體系中的一個部分。

“比如在海面、沙漠、雪山這些地區,基站部署十分困難,造價也比較高昂,通過衛星通信進行信號的補充,用於軍事、探險以及環境監測等工作,成本就會十分低廉。”項立剛進一步分析道,比如極端地區的環境監測工作,不需要長時間的通信,可能只要每半小時發送一次數據,信息量也不大,通過低軌通信衛星就能很好地勝任通信工作,而不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設立基站進行通信。

有分析認為,此次低軌衛星的成功通信,將對我國5G技術起到較大的推動作用。對此,項立剛持否定態度。

“雖然中國要加快5G建設已經成為共識,但是從推動作用的角度來看,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起到的推動作用,都遠大於低軌衛星成功通信這件事情。”項立剛說。

據他分析,低軌衛星的通信技術與5G技術並不沾邊,將衛星的通信能力像日常用到的WIFI一樣,運用到5G技術,是幾乎不可能的,原因有二。

第一,通信技術很關鍵的一點叫“頻譜複用”,頻譜是有限的所以要重複利用,即建立一個一個的基站,每一個基站用的頻譜是一樣的,比如這個地方用的20M,另一個地方也是用的20M,那麼就能重複利用。但是如果在天上放一顆衛星,它的覆蓋面積很廣,就算是數量比較多,覆蓋的面積依然很廣。比如在北京,大家都用同一顆衛星,每個人平均的速度將會是極少的,早就“堵死了”。

第二,現在的通信如此便捷,是由於身邊的基站很近,最近的可能只有幾百米,所以我們才可以用比較小的天線設備來進行信息交互。低軌衛星最近也要200公里,如果要把通信信號發射到衛星上進行傳輸、交互,則需要很大的手機功率,同時天線也要放大,比如衛星電話的天線都是很長的,這些技術在短時間內很難解決,所以衛星沒有辦法提供諸如日常WIFI的通信能力。同理,物聯網技術就更加遙遠了,假設北京2000萬人,10個人一臺設備,那也要200萬臺設備,這基本是無法實現的。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