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和巴基斯坦出現蝗蟲災難,有什麼方法可以阻止,比如拉電網?

色素管理



蝗蟲成災有兩個階段:一個是發育打野期,另一個是群居推塔期。這些階段可以通過顏色、形狀、生理和行為的不同來區分。第一階段調整體色以匹配其周圍環境的顏色,不群聚,具有低代謝和氧-攝入率低,反應遲鈍。另一方面,群居期的若蟲有固定的黑色、黃色或橙色,成群聚集,新陳代謝和氧氣攝取率高,活躍而緊張。成年蝗蟲在形態上比在顏色上差異更大。



獨居期比群居期有更短的翅膀、更長的腿和更窄的前胸或背鞏膜(有更高的頂和更大的頭)。群居階段的成年蝗蟲有一個更像馬鞍的前胸,更寬的肩膀和更長的翅膀。這階段的蝗蟲適合飛行。 當一隻獨居期蝗蟲的若蟲在許多其他蝗蟲面前成熟時,它會經歷一次生理變化併產生群居型的後代。如果擁擠足夠密集,持續時間足夠長,大多數當地蝗蟲將轉向群居遷徙階段。另一方面,群居期蝗蟲的幼體會產生後代,如果它們在隔離狀態下成熟,後代會回覆到獨居期。


獨居期是物種的正常狀態,群居期是對物種劇烈波動的生理反應環境。遷移群不會在有利於物種生長的區域形成。相反,它們形成於適宜棲息地稀缺的邊緣地區。一連串的有利條件季節使蝗蟲數量增加,從而迫使個體蝗蟲進入邊緣地區。當邊緣地區出現不利的環境條件時,個體被迫返回較小的、永久可居住的區域,導致擁擠,並引發向群居形式的生理轉變。

一隻群居期的蝗蟲不安且易怒,在溫暖乾燥的日子裡,當它的體溫很高時,它會自動飛翔。飛行的肌肉活動進一步提高了體溫。只有當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群才會停止飛行,降雨後或者黑夜來臨,溫度下降。1869年,可能來自西非的沙漠蝗蟲群到達英國,以及1889年飛越紅海的蝗蟲群估計約為5000平方公里。這些群的遠距離分散通常與風暴或高層大氣環流鋒面有關。



蝗蟲群通常幾乎是直直地飛進這些快速移動的風中,然後被風攜帶,直到它們減速到重力超過風速的程度,它們從天空落下。 東亞飛蝗比其他任何蝗蟲都飛的遠。它分佈在整個非洲草原,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針葉樹林地帶、熱帶的東印度群島、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沙漠蝗蟲居住在從非洲到印度旁遮普邦乾燥的草原和沙漠地帶,蝗蟲可以向上飛行大約1500米高。較小的意大利和摩洛哥蝗蟲能引起地中海地區廣泛的植物破壞。南非棕色和紅色的蝗蟲也極具破壞性。在中美和南美洲主要的遷徙蝗蟲是南美蝗蟲。這些都是善於遠飛遷徙的蝗蟲。 一旦發生,蝗災幾乎是無法阻止或控制的。



控制措施包括毀掉入侵的蝗蟲群產卵的卵塊,挖壕溝誘捕若蟲,使用推土機使蝗蟲落入盛煤油的水溝中,使用殺蟲誘餌,並用飛機噴灑施用殺蟲劑到蝗蟲群和繁殖地。蝗蟲群覆蓋範圍大,飛行高度高,電網成本高,建造週期長,不能應對善於遷徙的蝗蟲群,個別需要保護的植物或果園等小面積可以用電網保護,大面積不適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