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大信鎮:“哨崗”萬變,初心不變

洪溝村的熟食鋪、抬頭社區的麵包車、東孫唐莊村的遮陽篷……抗擊疫情當下,這些平時並不相關的名詞,在大信鎮卻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防疫哨崗。它們立在村口主要道路上,築起保護群眾生命健康安全防線的同時,也化身為幹群暖心驛站,幹群守望相助、共克時艱在這裡悄然發生。


即墨大信鎮:“哨崗”萬變,初心不變


“你最近有沒有去過湖北?你是本村人?有沒有村委會相關證明?進村出村不論是誰都要測量體溫做好登記,請配合,謝謝!”登記完信息,確認可以通行之後,從貼著“涼菜”“熟食”等字樣的小屋裡,洪溝村值班人員隔著窗子手動將用以警示的攔路繩索降下。這樣樸實又充滿智慧的場景,幾乎在大信鎮的每個村口都上演著。


“疫情發生以後,考慮到村莊客觀條件,建設值班室不現實,一開始就只有一張桌子用來登記,天寒地凍值班人員很遭罪。我們正想辦法解決的時候,村民把自己家賣熟食用的小屋拉過來了,說小屋裡有空調,本來是給熟食保鮮降溫用的,現在正好可以用來取暖,案板正可以當小桌用。給我們解決了大難題。”洪溝村黨支部書記黃義鋒說。

即墨大信鎮:“哨崗”萬變,初心不變



而在抬頭社區,七個村莊組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麵包”車戰隊,黨支部書記把自家的小麵包車開到了村口,安置了電暖氣、茶盤、小桌板、檔案架,甚至還有飲水機,成為了一線防疫工作人員溫暖的“避風港灣”。“我們袁家屯當年成立了即墨第一個村級黨支部。現在為了打贏疫情防控這場阻擊戰,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幾個村黨支部書記家裡都有面包車,大家一合計,用來做值班室,既靈活又能取暖擋風,當大家的‘戰鬥堡壘’再合適不過了!”袁家屯村黨支部書記孫守吉說。


說起克服萬難,就不得不說說東孫唐莊村的遮陽篷。村裡條件有限,沒有板房、也沒有面包車,村民一合計,各顯神通:有的拿來了遮陽篷,有的拿來了捲簾門,有的拿來了帆布,大家你一“磚”我一“瓦”,村口的“戰鬥堡壘”大功告成。“天太冷了,黨員幹部們天天在這裡值守,白天還能曬曬太陽,夜裡冷得沒處躲,我們不能看著他們幹挨凍啊。”村民們七手八腳幫忙搭起了煤爐子,在篷外掛上探照燈。

即墨大信鎮:“哨崗”萬變,初心不變



潘家屯村的值班室最有創意——一個大型電烤箱,裡面一張桌板、一張橫沙發,一個小煤爐,只容兩個人坐進去。“這可是正兒八經還好使的烤箱,通上電就能用。看起來條件艱苦了點,但是有這麼個地方,我們能輪流暖和暖和,值夜班的時候也好過多了!”黨支部書記潘友全和幾個老黨員雖然凍得不住搓手,但是積極達觀的笑聲,為寒冷冬日中的這場戰“疫”,平添了來自基層一線戰鬥者們的決心和信心。


“自疫情防控工作啟動以來,黨員幹部、志願者們一絲不苟守護著村口,群眾暖心馳援財力物力人力,各色各樣的小小哨崗,承載著各村值班值守人員的責任,承載著各村村民的生命安全,更承載了群眾對防疫工作的支持和理解。”大信鎮相關負責人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